常愛樂法在深解於諸習欲不貪生
遊步五道無所著如是行者得三昧
好喜布施不想報所惠無著不追念
所與不見有受者唯欲得解佛深慧
湣傷眾生行布施其心喜踴不悔恨
常立布施及戒忍精進一心智慧事
具足六度攝一切慈悲喜護四等心
善權方便濟眾生如是行者得三昧
若有興施除慳貪其心歡踴而授與
既施之後恒欣喜如是行者得三昧
曉知經法分別句聞深要義佛所教
講說微妙道德化如是行者得三昧
其人學誦是三昧具足解慧為人說
令此經法得永存如是行者得三昧
常不秘奧佛經法不望供養乃為講
唯求安隱佛道地如是行者得三昧
除去所著棄諸蓋捐去貢高及慢大
不自稱譽說彼短終不複起吾我想
其有寂定意不起便能解是道定慧
棄捐諛諂心清淨用是速逮不起忍
常行至誠無綺飾其願具足無缺減
殖眾正德無邪行愛樂法者得道疾
所誦習經常不忘常護禁戒清淨行
如是行者得佛疾何況奉是寂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薩。往昔無數劫。提和竭羅佛時。我於提和竭羅佛所。聞是三昧即受持是三昧。見十方無央數佛。悉從聞經悉受持。爾時諸佛悉語我言。卻後無央數劫。汝當作佛名釋迦文。佛告跋陀和菩薩。我故語汝。今自致作佛。是三昧若曹當學。為知內法第一眾所不能及。出眾想去。其有於是三昧中立者。念得佛道。佛爾時頌偈言。
憶念我昔定光佛於時逮得是三昧
即見十方無數佛聞說尊法深妙義
譬有德人行采寶所望如願輒得之
菩薩大士亦如是經中求寶即得佛
跋陀和菩薩白佛。當雲何守是三昧。天中天。佛告跋陀和菩薩。色不當著。不當有所向生。當行空。是三昧當守。何等為三昧。當隨是法行。複次跋陀和。菩薩自觀身無身。亦無所觀。亦無所見。亦無所著。本亦無所盲。亦無所聾。如經中法。視住亦無所見。亦無所著。無所著為守道者。於法中無所疑。不疑者為見佛。見佛者為疑斷。諸法無所從來生。何以故。菩薩有法疑想便為著。何等為著。有人有壽命有德有陰有人有對有想有根有欲。是為著。何以故。菩薩見諸法無所著。是法亦不念亦不見。何等為不見。譬如愚人學餘道自用。有人謂有身。菩薩不作是見。菩薩何等為見。譬如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阿惟越致。辟支佛。阿羅漢所見。不喜不憂。菩薩如是見。亦不喜亦不憂。守是三昧者。亦不喜亦不憂。譬如虛空。無色無想。清淨無瑕穢。菩薩見諸法如是。眼無所掛礙見諸法。用是故見諸佛。見諸佛如以明月珠持著琉璃上。如日初出時。如月十五日在眾星中央時。如遮迦越王與諸群臣相隨時。如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在諸天中央時。如梵天王在眾梵天中央最高坐。如炬火在高山頂燒。如醫王持藥行愈人病。如師子出獨步。如眾野雁飛行虛空中前有導。如冬月高山上積雪四麵皆見。如天地大界金剛山卻臭穢。如下水持地。如風持水。諸穢濁悉清淨。如虛空等。如須彌山上忉利天為莊嚴。諸佛如是。佛持戒。佛威神佛功德。無央數國土悉極明。是菩薩見十方佛如是。聞經悉受得佛爾時頌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