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唐代胡風(1 / 1)

時尚秀場

中國的唐代,文治武功臻於極盛。大唐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的同時,來自域外的胡風卻在大唐本土大行其道。穿胡衣、吃胡食、聽胡樂、看胡舞、習胡俗,全國蔚然成風,上至天子百官,下到黎民百姓,無不緊追胡風的潮流。胡風在唐代的流行揭示了唐朝人所推崇的生活情趣,也展示出唐朝人兼容並包的心態和自信。

時尚透視

所謂“胡風”,是指流行於唐朝社會各階層的種種並非漢民族原有的社會風習,主要是從北方遊牧民族和西域等地傳來的風俗,也有魏晉南北朝南下的遊牧民族遺留的社會風俗,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唐朝胡風盛行的局麵。

當時唐人生活中的方方麵麵無不深深烙下了胡風的印跡。唐代婦女穿衣的大膽開放,勇於展現身體美。這一設計風格就得益於胡風的影響。不僅女性喜好穿胡衣,男性也好著胡裝。唐太宗的廢太子李承乾喜歡穿突厥裝,一回到自己的宮裏就換上突厥裝。

胡食也盛行於中原。胡餅之類的烘烤麵食、葡萄美酒、胡蘿卜等都受到唐人的歡迎。另外,外來的胡人還在長安等地開設了類似於酒吧的酒肆,他們請胡姬做女招待,演奏琵琶、羌笛等胡族樂器,表演“胡旋舞”等胡舞,引得客人如潮。

在胡風的影響下,女性在社會中地位很高。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出在唐朝,女性幹預朝政的事情也不少,下層的女性也享有後代女性所沒有的社會權利。

時尚衝擊

胡風盛行的背後,是千古稱頌的大唐氣魄和兼容並包的自信。大唐盛世不僅表現在唐王朝的開疆擴土上,也表現在唐朝人對外族風俗的尊重和接納上。具備對自己文化的自信,擁有容納異族文化的胸懷,唐人不僅不把這種異文化的衝擊當做威脅,還以追逐異文化為潮流。胡風的盛行,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元素,是大唐盛世中一幅別樣靚麗的風景。

沒有開放的風氣,胡風就不可能盛行起來,而開放的唐朝卻又是中國古代王朝的鼎盛時期。這說明開放的程度是與國家的強盛成正比的。

相關鏈接

胡風盛行的原因

時尚得以流行離不開倡導者的提倡,唐代胡風的首倡者就是唐朝的上層統治者。天子與貴族崇尚胡風,下麵的世人競相效仿。

為什麼唐朝上層會提倡胡風呢?這是因為唐朝的開國勳貴中就有不少胡人,唐朝貴族中胡姓為數不少,如尉遲、長孫、宇文等都是胡姓。另外,唐皇室的李氏中也流淌著胡人的血液。李氏家族在北周時長期和鮮卑人通婚,受到胡風的熏陶自是正常。據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考證,唐皇室的李氏源於趙郡李氏,而這趙郡李氏原本是用漢姓的胡人。李唐建國後把皇室籍貫由趙郡改為隴西,是為了籠絡漢人。

唐代時,北方民族和西域民族繼續大量遷入中原,進一步推動了胡風在中原的傳播。唐太宗滅東突厥後,大量突厥人內遷,大批突厥人被封為朝官,以至於漢族官員抱怨朝廷上的突厥人太多。到了中唐,唐朝軍隊中胡人占了相當一部分。安祿山的叛軍中胡人眾多自不待言,但朝廷的平叛軍中也以胡人居多。朔方軍是平叛的主力,向以“蕃漢勁兵”著稱。此外,大批西域的胡商和使節們長期住在長安等城市,甚至羈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