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有三大以“經”命名的奇書,第一部是《易經》,第二部是《道德經》,第三部就是《黃帝內經》,此三書被人稱為“上古三大奇書”。而《黃帝內經》作為“三大奇書”之一,同時也是中醫藥文化的源頭,對養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之所以說它是一部奇書,是因為它是一部“天人合一”的宇宙係統論。中國人很早就開始了對宇宙的研究,《黃帝內經》也可以說算是眾多關於探索這個混沌宇宙構成的巨著中的一部。它認為人有陰陽,萬物也皆有陰陽,而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人體這個小宇宙又離不開我們生存其間的這個大宇宙,兩者是相通相應的,因為隻有人與天地相應才能構成宇宙的原本形態。人是以宇宙的法則進行生存的,人也隻有符合宇宙的法則才能更好地生存。這在《黃帝內經》之中被稱之為“道”。
說它是一部奇書,還在於它所占據的三個“第一”: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學理論經典。全書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以對話的形式,清晰地描述了人體的解剖結構及全身經絡的運行情況,並且第一次係統地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為人類健康做出r巨大的貢獻。《黃帝內經》有其自己獨特的理論體係、思維方式、結構模型、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中醫的“望、問、聞、切”四診法就直接源於《黃帝內經》。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係的形成,也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因此《黃帝內經》被公認為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學巨著。《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是怎樣能不得病,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這就是《黃帝內經》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書中的養生方法,如依四季進行“四氣調神”,人氣與天氣、地氣相通的“生氣通天論”等,都直接表達了養生的精要之處“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須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其意就在於養生,而很少在於治病,治療隻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附帶功能。
《黃帝內經》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部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裏麵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曆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我們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來命名的,它堪稱世界上影響最大的養生經典。
另外,我們知道,生命科學是以生命的起源、本質、特征及現象為主要研究內容的一門學科。而《黃帝內經》特別對人體生命的起源、本質,生命的生長、繁殖、發育、運動形式、思維等生命現象發生的機理及其與自然環境變化的關係進行了深刻地論述。所以,與其說《黃帝內經》是一部醫學著作,不如說它是一部古代生命科學的巨作。
一、中醫的“整體觀”
中醫誕生於我國古代,它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聯係。古人認為“人是天地間陰陽二氣所化生”,即人是天然生成的,因此在古人的意識裏,人是一個“整體”,這是古人臨床實踐的思想前提。古人臨床首先把病人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而不是一上來就把病人“拆散”。因此,最初形成的診斷學不僅考察人體種種分散的特征,更為關注的是人所表現出的渾然一體的形態。當然,中醫並沒有停留在整體層次醫學上止步不前,陸續又發展出了有關人體內部髒腑、經絡、氣血津液的醫學。不過,人的整體性醫學構成了中醫的首要內容。這是中醫的特點,也是中醫的優勢。西醫的文化背景是分析科學,西醫一上來就把人分解為消化係統、神經係統……西醫忽略了人的整體層次,這是西醫與中醫的根本區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