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3 / 3)

三一 《十九首》、《五首》、《三首》諸詩,多非為一人一事而作,讀之久自能感人。有能解此語者,吾當與天下共推之。

三二 世之說漢詩者,好取其詩,牽合本傳,曲勘隱微。雖古人托辭寫懷,固當以意逆誌;然執詞指事,多流穿鑿。又好舉一詩,以為此為君臣而作,此為朋友而作,此被讒而作,此去位而作;亦多擬度,失本詩麵目。餘說漢詩先去此二病。

三三 詩文家不可重複說。此最為俗論。如『行行重行行』,下雲『與君生別離』,又雲『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又雲『道路阻且長』,又雲『相去日以遠』,在今人必訝其重複。『昭昭素明月,光輝燭我床』,曰『昭昭』,又曰『素』,又曰『明』,又曰『光輝』。〈滿歌行〉亦重疊言之;他詩不可枚舉。漢人皆不以為病。自疊床架屋之說興,詩文二道皆單薄寡味矣。

三四 有謂:『東風搖百草』、『秋草淒以綠』已逗六朝門徑;又有端取『古歡』、『新心』等字以為生別。不知古詩渾渾浩浩,純是元氣結成,若以字句求之,真是囈語。

三五 漢詩有參看法,如『乘元四龍』與『入紫深宮』中,若以時俗法言之,當作『乘四元龍』、『深入紫宮』,古法殊不爾,參看自見。

三六 《易林》奇古,亦漢四言韻語,因有端書,故不錄。

三七 魏、晉樂府中多漢詩,論之已詳。漢詩中亦時雜周詩,如今有人純歌《楚詞》。〈短歌行〉直歌「呦鹿」。〈薤露〉之曲,見於宋玉。〈飲馬長城窟〉中有秦詩一段。此其尤著者也。大抵龐厚永長,周詩又在漢人上,以漢五言詩與周詩並讀,則如以唐律與古詩並讀耳。常疑〈箜篌引〉高出漢人,或周詩之遺乎?

三八 前輩稱曹子建、謝朓、李白工於發端,然皆出於漢人。試舉數句,請學者觀之。『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黃鵠一遠別,千裏顧徘徊』,『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雞嗚高樹巔,狗吠深宮中』,『天上何所有?曆曆種白榆』,『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紅塵蔽天地,白日何冥冥』,『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來日大難,口燥唇幹』,『日出入安窮』,『大風起兮雲飛揚』,是豈六朝、唐人所及?太白輩將此等詩千回百折讀之,然後工於發端耳。

三九 詩句之奇,至顏延之、謝靈運、李白、杜甫、韓愈、李賀、盧仝至矣;然不若漢人之奇。試拈數句:『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謂河水中之馬』,『必有陸地之船』,『饑不從猛虎食,暮不從野雀棲』,『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蟲來囓桃根,李樹代桃僵』,『垂露承帷,張霄成幄』,『腐肉安能去子逃』,奇絕奇絕。至〈郊祀〉、〈鐃歌〉中,奇語不可枚舉。此非以奇語求漢人,見漢人無所不有也,不可忽略而讀過。

四O 讀漢詩隻如見前輩人,恪恭不敢置一語,唯唯而退,不敢議之,亦未嚐樂與之親。作如是觀者,此其人未嚐讀漢詩也。

四一 讀漢詩若有所解,僅存數章,以為擬體之首。作如是觀者,此其人亦未嚐讀漢詩也。

四二 讀漢詩須手舞足蹈,觸得妙境,更不忍釋。作如是觀者,方謂之善讀漢詩。

四三 讀漢詩如登山造極,溯水得源,見眾山皆培塿,江河皆支派,一切唐、宋皆屬雲礽,覺語近而味薄,體卑而格俚。作如是觀者,方謂之善讀漢詩。

四四 讀漢詩要見蘇、李、班、張輩皆如在目前,為我兄事師事之人。作如是觀者,方謂之善讀漢詩。

四五 餘說漢詩,要在示人以法門,使學者有入路,有依據,令其欲喜欲驚,俾天下俱向此中尋味。至所不能解者,餘不敢強解之。非尋章摘句,一味讚美,作寬冒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