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9章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社會科學名著(8)(2 / 3)

將帥,是國君的輔佐。輔佐得周密,國家就強盛;輔佐有疏漏,國家必然衰弱。

君主對軍隊造成危害的情況有三個方麵: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前進而命令他們前進,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後退而命令他們後退,這叫束縛、羈縻軍隊;不懂軍中事務卻幹涉軍中行政管理,那麼,軍士就會迷惑;不知軍中權謀之變而參與軍隊指揮,那麼將士就會疑慮。如果三軍將士既迷惑又疑慮,諸侯乘機起而攻之的災難就到來了。這就叫自亂其軍而喪失了勝利。

預測勝負有五條:懂得什麼條件下可以戰,什麼條件下不可以戰的,勝;懂得眾與寡的靈活運用的,勝;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的,勝;以有準備之師擊無準備之敵的,勝;將領富於才能而君主又不從中幹預牽製的,勝。這五條就是預知勝負的途徑。

因此,可以說: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戰不敗;不了解對方而了解自己的,勝負各半;不了解對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戰必敗。

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

《戰爭論》

·作者簡介·

克勞塞維茨(1780—1831),普魯士軍隊少將、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曆史學家。克勞塞維茨出生於普魯士王國馬格德堡附近的一個小稅務官家庭。在他12歲時,被父親送進波茨坦步兵團,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升為軍官,並自學了戰術學、戰略學和軍事曆史學。1808年起克勞塞維茨在普軍總參謀部任職,1808—1809年擔任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辦公室主任。1810年10月起克勞塞維茨擔任軍官學校戰略學和戰術學教官。此後,克勞塞維茨研究了從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130多次戰爭,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戰爭、路易十四戰爭、拿破侖戰爭、1813年德意誌解放戰爭等許多軍事曆史著作,《戰爭論》為其主要著作。

·作品導讀·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史上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克勞塞維茨本人也因此被稱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始祖。在書中,作者揭示了戰爭從屬於政治的本質。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闡述了戰爭性質向民眾戰爭轉變的曆史趨勢,並探討了戰略和戰術、進攻和防禦、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辯證關係,最後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敵等理論。

·作品概要·

《戰爭論》分為3卷、8篇、124章,共約70萬字。作為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奠基之作,《戰爭論》的內容十分豐富,對戰爭性質、進攻、戰略、軍隊、戰爭理論、戰鬥、防禦、戰爭計劃等諸多方麵闡發了一些“在戰爭理論中引起一場革命的主要思想”。第一篇“論戰爭的性質”,第二篇“論戰爭理論”,第三篇“戰略概論”,第四篇“戰鬥”,第五篇“軍隊”,第六篇“防禦”,第七篇“進攻”,第八篇“戰爭計劃”。其基本的思想觀點是:

一、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克勞塞維茨覺得,戰爭就如同一隻變色龍,它千變萬化,各不相同。從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來看,戰爭的母體是政治,因而不應把戰爭看作一個完全獨立的東西,而應該把戰爭看做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

二、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人。克勞塞維茨覺得,戰爭的政治目的就是消滅敵人,而消滅敵人必然要動用武力才能達到目的。它是一種比任何手段都更為優越、更為有效的手段。消滅敵人又包括消滅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三、戰略包括精神、物質、數學、地理、統計五大要素。精神要素:精神力量及其在軍事行動中的作用。物質要素:軍隊的數量、各兵種的比例等。數學要素:指戰線構成的角度、向心運動和離心運動等。地理要素:製高點、山脈、河流、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響。統計要素:一切補給手段等。克勞塞維茨認為;“這些要素在軍事行動中大多數是錯綜複雜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五個要素中,精神要素占主要地位,它影響到戰爭的各個方麵,貫穿了戰爭始終。“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鋒利的刀刃”。

四、戰略戰術的基本原則。克勞塞維茨覺得,數量上的優勢是勝戰中的主要因素。雖然在實際作戰時,通常不可能都處於優勢,但必須在決定點上通過巧妙調遣部隊來造成相對優勢。一切軍事行動或多或少是以出其不意為基礎取得了優勢地位,這樣才能使敵人陷入混亂和喪失勇氣,從而成倍地擴大勝利的影響。

五、戰爭中的攻防。克勞塞維茨認為,進攻和防禦是戰爭中的兩種最基本的作戰形式。二者相互聯係,相互轉化。防禦為整體,局部可能為進攻。進攻中含有防禦,而防禦中也含有進攻。進攻可轉變為防禦,防禦也可轉變為進攻。

六、要積極向戰爭史學習。克勞塞維茨覺得,戰爭史是最好的、最有權威、也是最能說服人的老師。

·經典章節·

九、戰爭的結局絕不是絕對的

最後,甚至整個戰爭的總的結局,也並不永遠是絕對的,戰敗國往往把失敗隻看成是在將來的政治關係中還可以得到補救的暫時的不幸。很明顯,這種情況必然會大大緩和緊張程度和力量使用的激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