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9章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社會科學名著(8)(1 / 3)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戰爭。孫子認為,戰爭的消耗和戰費的開支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主張速勝。

《謀攻》篇主要論述如何進行攻敵。孫子主張以盡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毀滅敵國。

《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形”來保全自己,取得完全的勝利。孫子認為隻有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進而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奪得戰爭的最終勝利。當取勝條件不足時,應采取守勢;當取勝條件具備時,則應采取攻勢。

《勢》篇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孫子強調“勢”與“造勢”。想要出奇製勝,就應該善於因時、因地、因事製宜,根據情況的變化,改變奇正的戰法。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態勢,還必須善於故意向敵示弱,誘敵以利,以達到欺騙和調動敵軍的目的,造成戰勝敵軍的有利時機。

《虛實》篇主要論述指揮作戰如何爭取主動權,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孫子指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

《軍爭》篇論述的是如何通過機動掌握主動,先於敵人造成有利態勢和製勝的條件。

《九變》篇主要講述了如何發揮指揮上的靈活性。孫子認為,靈活性的基礎在於對利弊進行全麵的衡量。

《行軍》篇主要講述如何配置、組織軍隊、觀察判斷敵情和團結將士。孫子認為,行軍作戰必須占據有利地形,善於根據地形配置兵力。

《地形》篇主要論述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如何指揮軍隊的行動。孫子認為,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

《九地》篇論述在九種不同的作戰地區指揮作戰的原則。孫子認為,在不同的作戰地區,將帥應該根據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動。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標、種類、發火的物質和氣象條件,以及實施方法。同時孫子認為,火攻隻是輔助軍事進攻的一種手段。

《用間》篇主要論述使用民間間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孫子認為,是否了解敵情對戰爭的勝負具有重要影響。

·經典章節·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憤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舉國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而取勝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旅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旅而取勝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卒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敵全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伍而取勝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戰百勝,並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戰而使敵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謀略勝敵,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勝敵,再其次是通過野戰交兵勝敵,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采取的(辦法)。為了攻城,修造望樓車、車,準備各種攻城器械,三個月才能完成;堆積攻城的土丘,又需三個月才能完成。這時,將帥們已焦躁憤怒異常了,驅趕著士兵像螞蟻一樣去爬城,士卒傷亡三分之一而城還不能攻下,這便是攻城的災害啊!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使敵軍屈服而不用野戰交兵的辦法,奪取敵城不用蟻附攻城的辦法,消滅敵國而不采用長久用兵的辦法。一定本著不訴諸兵刃就使敵完整地屈服的原則爭橫天下,做到軍隊不受挫而勝利可全得,這便是謀攻的原則。

根據用兵規律,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殲滅敵人,有五倍於敵人的兵力就猛烈進攻敵人,有多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有與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比敵人兵力少時就擺脫敵人,不如敵人兵力強大就避免與敵爭鋒。小股兵力如果頑固硬拚,就會被強大的對方俘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