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3 / 3)

到中午,廠裏一個工作人員氣喘籲籲地趕到攝影場,離得老遠就激動地衝著小夥兒喊:

“跟人訂合同的不是小賈克·柯根,而是老賈克·柯根!”

卓別林高興得從椅子上跳起來:“快!打電話給他父親,馬上要他到這兒來,這事非常重要!”“慢著,電話裏不要提他兒子,隻說有重要事找他就好了!”

卓別林怕若有人知道了消息,會捷足先登把小賈克要去。

後來,老賈克來到製片廠,卓別林跟他講了半天,他這才明白大導演找他是為了小賈克。

“啊,您說這孩子呀!您盡管把這個小壞蛋留下來好啦!”

一聽這話,製片廠上上下下一片歡騰(ténɡ)。

1920年春天,《尋子遇仙記》製作完畢。影片的片頭字幕是“一部笑中也許含著淚的影片”:

一天,窮玻璃匠在垃圾箱旁發現了一個嬰兒,便把他撿回自己住的舊房子頂摟。他用舊麻袋改成嬰兒的吊床,在破茶壺壺嘴上套上橡皮奶頭,給嬰兒喂奶。又撿了一張舊藤椅,在座上挖一個洞,把尿盆放在它底下。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是小棄兒跟著玻璃匠如何謀生:

他在街上遊逛,乘人不注意時,扔石頭砸碎人家的窗玻璃,然後飛快地跑掉。玻璃匠則背著玻璃架與工具適時出現,當然就會被倒黴的人家叫去裝玻璃……

《尋子遇仙記》1921年2月公映時,盛況空前盛況空前:盛大熱烈的狀況,每天都有讚揚它的簡報寄到卓別林的製片廠來,大意都是它已經被評為第一流的藝術作品。該片第一年的賣座,就使第一國家影片公司收入250萬美元。卓別林分得的純利超過100萬,小賈克·柯根正如卓別林第一天見到其父時所預言的那樣,一片走紅,他一舉成為好萊塢的童星,此後拍電影掙了400多萬。

有一天,卓別林應邀到一個朋友家中度周末。第二天早晨用過早餐後,他閑著沒事兒,便在房子裏到處逛著。忽然,他在客廳裏發現了一疊風景照片。那疊照片中有幾張是美國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克朗代克河流域的風景。這兩處地方在19世紀下葉都發現了金礦,當時淘金者聞風而至,趨之若鶩趨之若鶩(wù):像鴨子一樣,成群地跑過去,多比喻許多人爭著去追逐不好的事物。。照片裏有一張拍的正是一長列尋找金礦的人們,在登攀一座冰凍的大山,越過一個雪山口。照片背麵還有一段說明,說他們是如何在冰天雪地裏克服各種困難的。

卓別林看到這裏,又馬上聯想起一本愛爾蘭人寫的日記上的情景:1846年,一隊拓荒的隊伍迷路後被困在高山雪原上,160人中多數凍餓病死,生還者僅有十分之一。為了生存,那些人什麼都吃,最後為了活命,甚至連同伴的屍體也不放過……

這些信息立刻使卓別林的思維活躍起來。離奇的想象如泉水般噴湧而出,一些喜劇情節和可笑的動作呼之欲出。這些神奇的靈感火花造就了半年之後的偉大影片——《淘金記》:

在阿拉斯加形成瘋狂般的淘金熱潮時期,成千上萬的人從世界各個角落蜂擁而來。但是,很多人從來沒有想過,在艱苦、嚴寒、缺乏食物和冰天雪地、人跡罕至的這塊地方,要經受多麼大的困難。等待他們的不隻是那些黃澄澄的金子和未來奢糜的生活……

單身漢礦工查理(卓別林飾)和吉姆,被暴風雪圍困在一個小木屋裏。兩人已很久沒有東西可吃了。可此時的查理好像在靠窗口的爐子上煮著什麼東西。他用叉子試了試那東西的軟硬,頭歪了一下表示滿意。然後把鍋裏的一個寵然大物,使勁挑起來放到盤子裏,原來這竟是一隻破皮鞋。而查理的左腳卻隻穿著襪子。

查理把桌上的鹽罐、小碟擺好,然後使勁拆皮鞋底。拆開後,先把鞋帶像繞麵條似的繞在叉子上,送進嘴裏吃得津津有味。然後,他又吃鞋底,並示意坐在桌子邊的吉姆也來吃。吉姆皺著眉頭看著他吃,表情很不舒服。但由於太餓,又見查理吃得很香的樣子,忍不住扯下一塊鞋幫,怯生生地送進嘴裏,嚼了嚼,實在吞不下去又吐了出來。查理不但把鞋底、鞋幫吃下去,還像吃魚刺似的把鞋釘一根根啃得幹幹淨淨,再紳士般地吐在盤子外,同時又不住地笑著慫恿慫恿(sǒnɡyǒnɡ):鼓勵別人去做某事。吉姆趁熱吃。吉姆歎著氣不停地搖頭……

肚子墊了底的查理,裹著毯子,拿起獵槍出去打獵,可是一無所獲。回到屋裏,他把包著破毯子的腳伸進火爐裏去烤。一旁,早已餓得發昏的吉姆,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那裹著毯子的腳:“那是一隻雞!”

查理覺得好笑,並沒多理睬他。可吉姆的眼神變得冷酷可怕,他情不自禁拔出刀,想殺死幻覺中的這隻雞……查理嚇壞了,連忙跑出門去,吉姆又拿起槍追出去,查理在他眼中真的變成一隻“大雞”。他舉了起槍,“大雞”抖動翅膀仿佛在哀求他。忽然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拿槍對著的是查理,大吃一驚,跑過去向查理道歉:“請原諒,我有點發狂啦!”

兩人回到小木屋,查理把槍藏到屋簷下的雪中。兩人隔桌坐下,吉姆的幻覺又出現了,查理又成了他眼中的一隻“雞”……

後來,失戀的查理和失去記憶的吉姆又在小木屋中相逢了。就在他們酣(hān)然入夢時,暴風雪又起。一夜大風雪刮開木屋門,甚至刮得小木屋順著斜坡滑下去。他們卻不知發生的這一切……

暴風雪平息後,下滑的小木屋停在一座很高的懸崖上。從屋裏扯出來的一條原用於固定木屋的大繩,剛巧卡在岩縫裏,小木屋一半在懸崖上,另一半懸空著,似乎隨時會掉下萬丈深淵。

查理醒來了,但還有些迷糊,看到屋子裏亂七八糟的,便想收拾一下。他往右邊吉姆那邊走去,卻覺得屋子竟也隨著他斜到右邊!這下吉姆也醒了,他起床往左邊走去,屋子便平衡了。他們以為是自己喝醉了,但若兩人都往右邊走,險情就又出現了,他們這才知道確實是屋子出了問題。可窗子上滿是冰淩,外麵什麼也看不清,查理便運足力氣撞開後門,人也跟著衝了出去……

自然又經曆了一係列的驚險自救,兩人這才踏上懸崖邊;與此同時,大繩斷了,木屋掉下萬丈懸崖。這兩個可憐人夠倒黴的吧!卻偏偏又讓他們在懸崖邊發現了金礦!兩人轉眼間成了百萬富翁!

百萬富翁查理在回家的輪船上,又意外地遇見了心愛的姑娘……

《淘金記》成了1925年至1926年最走紅的影片。查理的煮吃皮鞋、查理與吉姆在小木屋裏的幾場戲,成了電影藝術史上的經典場麵。

在有聲電影出現以前,是無聲電影一統天下。有聲電影與別的新鮮事物一樣,剛出世時還帶有許多不足。

但不久,有聲片的浪潮便席卷著全球的電影界,它使無聲片時代的喜劇大師幾乎無一幸免地消失,除了卓別林。因此,朋友們、專家們、影迷們都在注意他的動向,就連以前公開表示不喜歡有聲電影的朋友喬·申克也提醒卓別林:

“恐怕以後是它們的世界了,查理。”

但卓別林針對自己的情況,這樣說:“我不相信我的聲音會豐富我的任何一部喜劇片,相反的,我的聲音將會破壞我所希望創造的形象,使人感到我的人物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是一個幽默的思想,一個喜劇性的抽象品。”

他決定再拍一部無聲電影,這引起了眾多報刊雜誌的評論文章,表示對他的影片前景的擔心和懷疑。以往一聽說他要拍片,就迫不及待地登門簽訂單的製片商,現在似乎也提不起興趣了。一位製片商明白地告訴卓別林:

“您還是改拍有聲片吧,保準很精彩。有幾部我要幾部。至於無聲片,我就無能為力了,總不能眼睜睜地把錢賠掉吧?”

卓別林幾經思考後,他想,既然不同類型的娛樂可以共存,那麼不同類型的電影也應可以並存的。再則,他堅信自己的啞劇藝術是首屈一指的,為什麼不能再拍出一部理想的無聲片呢?

於是,他創作、主演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藝術片之一《城市之光》。這部影片後來在好萊塢慶祝它誕生一百周年的時候,獲得由著名的電影史學家、影評家評出的“十佳影片”稱號。

影片表現的是:當城市繁榮起來的時候,城市裏貧富懸殊的現象也更為明顯。卓別林通過流浪漢與賣花盲女、百萬富翁之間的關係,展開劇情。

卓別林幾經周折,找到一家從沒放過電影的戲院來進行《城市之光》的首映。

首映那天,正好愛因斯坦夫婦在洛杉磯,於是卓別林把他們請到自己的別墅共進晚餐,然後驅車去市內,他沒料到的是,那家戲院附近幾條街都是人。擁擠的觀眾把戲院附近商店櫥窗的玻璃都擠碎了。警察局派出了警車、救護車。卓別林和愛因斯坦夫婦在一隊警察的護衛下,才擠進了戲院的休息室

老板還不懂放映電影,在有關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電影開始了。第一個鏡頭終於出現,經曆了多少次大場麵的卓別林,此時也禁不住急促(cù)地心跳……

觀眾們卻心情舒暢。開始笑出聲,後來大笑不止;卓別林聽到笑聲,看著影片卻隻想哭,他贏得觀眾了!一切擔心和疑慮都煙消雲散。

放映到最後一場,當看到賣花姑娘終於認出衣衫襤褸襤褸:衣服破爛。的流浪漢時,卓別林看到愛因斯坦博士在拭眼角的淚花。

《城市之光》每周的收入是當時走紅的有聲片的兩部,並超過原訂放映8周的計劃,連映了12周。終於,那些大影院耗(hào)不住了,聯名要求那所戲院停映,用高價訂下了這部影片。

19世紀30年代初歐美,正值經濟危機。卓別林看到一些令人深思的情形:

黴爛變臭的食物在食品廠的牆外堆成小山,碼頭上成箱成箱的貨物沒有人動,而那些餓得皮包骨頭的人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資本家們把它們放得變質黴(méi)爛,而得不到一丁點兒來填飽自己的肚子。

一次聚餐時,一個記者問卓別林:

“卓別林先生,您是否認為我們當前的經濟危機已經無可挽救了呢?我覺得除非發現更多的黃金,否則人們得被迫拿體力與自動裝置競爭。”

卓別林說:“事情並非如此,自動化是好的,至於減少就業機會,也許是一個階段性問題。”

還有一個記者對他說:“好多農村的青年被大工業吸引到工廠裏去,隻要機器轉著,工人就不能停下來。隻四五年時間,再回到家裏,那副可怕的樣子,連妻兒都不敢認了。其中還有好多患精神病的呢!機器害人啊!……”

於是,根據以往的記憶資料加上大膽的想象,以及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卓別林用了3年時間完成了巨片《摩登時代》。

夏天裏,卓別林第一次破例在製片廠舉行了記者招待會:

“今天,我邀請各位到此,為的是告知大家,曆經3年時間創作、拍攝的無聲影片《摩登時代》已經完成了。……”

記者們來到卓別林的製片廠都覺得是回到了從前。在大型攝影棚遍布的好萊塢,惟有卓別林仍保留著17年前的,手工業式的矮小廠房,全世界也隻有他一個人在拍無聲片。

這世界上最後一部無聲電影到底如何?美國各大報刊的記者在1936年2月5日,從紐約向全世界傳遞了這樣的信息:

“大批警察努力把埋伏在電影院入口前的人群消除掉,因為上萬的影迷把百老彙大道擁塞住了……”

隨後,報道說,公映的第一周觀眾人數打破了記錄,再以後它風靡(mí)了全美,廣大觀眾很喜愛這部片子和卓別林的新形象,他在片中挑了個摩登的職業:大企業的機械工人。

影片詛咒了大資本家為榨取高額利潤,不斷增加工人勞動強度。影片表現了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正如影片片頭字幕所寫:

“《摩登時代》是有關工業和個人奮鬥的故事——人類為追求幸福而戰鬥。”

各界人士評說,卓別林以極其高明的藝術技巧和極其荒誕荒誕(dàn):極不真實,極不近情理。的藝術形式,揭露了大機器時代的荒謬與反常。具有很強的思想深度和認識價值。有的評論家說,可以從這部影片中,學習到“比聽哲學家的的演講更多的東西”,是藝術形式的《資本論》。

1933年,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後,對內迫害進步人士、猶太人,對外加緊擴軍備戰。

卓別林收到一位記者寄來的印有希特勒照片的明信片。上麵全是希特勒演說的情景。

一張是希特勒在向人們大聲疾呼,手掌彎曲得像兩個爪子。

另一張,雙手在胸前緊握,像在抓舉啞鈴一樣。

還有一張,他在敬禮,右手向斜上方揮起。卓別林真想放一隻髒兮兮的盤子在上麵。

更叫卓別林驚異的是,希特勒的模樣怪怪的:鼻子下留著一小撮牙刷似的胡子,腦袋上豎起幾綹(liǔ)亂發。看上去簡直是在拙劣地模仿“夏爾洛”,甚是滑稽可笑。

待到好友愛因斯坦夫婦受到希特勒的迫害流亡美國時,卓別林便不再覺得他可笑,而認為他是一個瘋子!

隨著戰爭陰雲的逼近,卓別林決定寫一個反對戰爭,諷刺希特勒的劇本《大獨裁者》。這是一部有聲影片,他可以在戲中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以希特勒為原型的獨裁者興格爾,他可以當著觀眾胡說八道,另一個是依舊不開口的流浪漢猶太理發匠。

一些報刊發表了《大獨裁者》的初稿,德國為如此露骨地反對希特勒納粹主義的內容大為惱火,對這個卓別林恨之入骨。

一天,卓別林正在拍攝《大獨裁者》,一個臉色發白的工作人員,氣喘籲籲地衝進攝影棚,遞給卓別林一個厚厚的牛皮紙信封:

“查理,這是剛才在大門口撿到的。”

納粹分子在這封信中,用赤裸裸的語氣叫囂(xiāo):

如果你不停止拍攝這部電影的話,將來無論在哪個城市,哪座影院放映它,我們就要在哪裏放臭氣彈,向銀幕開槍!”

正當盛年的卓別林壓下滿腔怒火,把那些恫嚇恫嚇(dònɡ):威嚇。的信輕輕扔到廢紙簍裏。他嘴角邊浮起一絲輕蔑的微笑,聳聳肩說:“沒什麼了不起,那就讓他們開槍吧。我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這就是我的回答,來,各部門準備,開拍!”……

影片要放映了,卓別林卻又擔心起觀眾們的安全來。他找到一個工會會長,想請幾十位工人到時幫忙維持秩序。會長一聽哈哈大笑:

“我不相信事情會鬧成那樣,查理,你有的是你自己的觀眾去對付那些壞蛋,隻要有他們維持影院的秩序就夠了,何況納粹分子在美國是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的!”

卓別林勇氣大增,1940年影片正式上映。其轟動效應持續了幾年。先是紐約人如癡如狂地爭看,兩家影院一起連續放映了三個多月。然後,影片運到英國,盡管是在戰時,但觀看影片的盛況空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結束之後,它陸續在世界各地上映,受到了空前的歡迎和好評,給全世界人民增強了戰勝法西斯的信心與力量。

銀幕下的藝術大師

1916年,在卓別林赴紐約之前,一位他所敬佩的著名演員忠告他:

“你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將來的生活是美好的,隻要你知道怎樣待人接物……有許多成名的演員都犯了這個錯,那就是:他們喜歡出頭露麵,好聽人家稱讚,這隻會毀了他們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

動身之前,卓別林給雪尼拍了一個電報,告訴他自己動身和抵達的時間,然後上了開往紐約的火車。這是一列慢車,要經過幾個州、市,5天才能到達終點。

火車到達某站時,卓別林臉上抹著肥皂正在刮臉。一群人在車停穩後,衝進車廂大喊大叫:“他在哪兒?”

“查理·卓別林在哪兒?”

“我就是,有什麼事嗎?”他應聲答道,這一下麻煩可就來了。

“我們代表這兒的市長和所有崇拜您的觀眾,請您下去和我們一起喝點冷飲,吃點點心。”

卓別林麵對殷勤的影迷們,不知如何是好:

“瞧我這樣了,……怎麼下得去啊!”

“沒關係,沒關係,查理,隻要穿一件晨衣就行了。走,這就去跟大家見見麵吧!”

他趕快擦了臉,他不再刮剩了一半的胡子,一麵扣衣扣一麵下車去。

站台上旗幟飄舞,彩帶飛揚,人聲鼎沸,市長盡量提高嗓門致詞:

“卓別林先生,我謹代表全市所有崇拜您的人……”

歡呼聲一再打斷了他的開場白,人群甚至把卓別林與市長擠到了火車旁邊!現場的警察趕快過來“營救”,“快退,退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