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擁有好習慣,才有好人緣(9)(2 / 3)

拿破侖說過:“我從不輕易承諾,因為承諾會變成不可自拔的錯誤。”

有人會提出疑問:當我們在朋友麵前,被迫非答應不可,而實際上明知這事不該答應時又怎樣?

人際關係學家也告訴過我們:“我們需要在聆聽別人陳述和請求完畢之後,輕輕搖搖頭,而態度並不強烈。”輕輕搖頭,代表了否定,別人一看見你搖頭,知道你已拒絕,接著你可以從容說出拒絕的理由,使別人容易接受。

自然,拒絕的理由必須充分。一個充分的理由,使人諒解你不能遵辦的苦衷,就不會對你記恨在心。

通常有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的:看來應該做,但一做起來就有麻煩了。比如說,你有一位好友做了人壽保險經紀,他來向你說了一大堆買人壽保險的好處,於是,他請你向他買100萬元保險。你也明知此舉真有益處,但後來當你細心一想,如果照他的要求,你每月要付出的保險費,等於你收入的1/3,而目前你的收入,也不過是僅可敷衍日常生活所需。這時候的你一定明白這事很難辦到,就不妨輕輕地搖頭,然後說出上述的理由。

人們有一個普遍的心理:“你的承諾和欠別人的一樣重要。”當你要應承別人某一件事情時,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因為當對方沒有得到你的承諾時,他就不會心存希望,更不會毫無價值地焦急等待,自然也不會有失望的慘痛。相反,你若承諾,無疑在他心裏播種下希望。此時,他可能拒絕外界的其他誘惑,一心指望你的承諾能得以兌現,結果你很可能毀滅他已經製定的美好計劃,或者使他延誤尋求其他外援的時機,一旦你給他的希望落空,那將是扼殺了他的希望。

如此一來,你的形象就會大跌,別人會因你不能信守承諾而不相信你了,也不再願與你共事,不願再與你打交道,那麼,你隻能去孤軍奮戰。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經常不負責,許下各種承諾,而不能兌現承諾,結果給別人留下惡劣印象。做任何事都有一個度,在承諾別人時,也要為自己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絕了。如果承諾某種事,就必須辦到;如果你辦不到,或不願去辦,就不要答應別人。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個度。做人不可以失信於人,更不要指望人們受騙後還會再信任你。要記住,可信度就像一艘船的船底,如果船底有漏洞,那個洞是大是小都是一樣的——都會致命。所以,凡是自己說過要做的事,就必須全神貫注,付諸行動。要想樹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不要輕易地去承諾別人。

顧及自尊,給別人留點麵子

麵子在中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句老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學會讓別人保住麵子,是人際交往中的一條基本原則。可以說,你每給別人一次麵子,就可能會增加一個朋友;你每駁一次麵子,就可能失去一個朋友。

在人際交往中,無論在閑聊還是其他各種交流,有些人就是喜歡讓別人同意自己的觀點,所以當別人提出一個見解後,總是喜歡反駁他人。在一些場合中比如談判、法庭上,爭論是很有價值的。但大多數的時候爭論是沒有太多意義的,甚至是有害的。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你不必爭論。比如A在談到他去某一個地方旅遊,那裏有8座佛像,很好玩。這時B就說不是8座,是10座。這個時候兩人爭論起來,結果鬧得不歡而散。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人際交往中,很多事實真相、真理不重要,重要的是給別人留麵子。你沒有提高他人知識水平的義務,而且你會發現這樣做很愚蠢,因為大部分人不領情。試著用“你講得很有道理,不過我有一點不同看法……”“我很同意你的觀點,我還有一些其他意見……”來進行溝通,你就會發現會取得不一樣的效果。

麵子是人們一種表麵上的榮耀感,一種自尊心的滿足,麵子就是尊嚴。因此,無論是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學會給別人留點麵子。

提到“麵子”兩字,在中國自古已然。《東周列國誌》中“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就是齊之相國晏嬰利用“麵子”導演的:犒賞三位勇士卻隻有兩個桃子,齊將壯士田開疆自認功大,“反不能食桃,受辱於兩國君臣之間,為萬代恥笑,何麵目立於朝廷之上耶?言訖揮劍自刎而死。”其餘兩位見狀亦先後自殺而亡。

《紅樓夢》中,則是因為許多或“臉上過不去”、“下不來”,或“充有臉”、“討臉”而發生多少是是非非、拉拉扯扯,甚至“你爭我奪”的事。比如,連丫頭秋紋都很看重“麵子”:她替寶玉送一瓶花給賈母,老太太叫人拿幾百錢給她,她高興地說:“幾百錢是小事,難得這個臉麵。”

“麵子”是烹調人際關係大餐必不可少的作料。以個人“麵子”為基礎構成的人與人之間的“情麵”,甚而可以成為決定人生得意與否和事業成敗的杠杆。美國的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就專門論述過“虛榮心”,提出應如何顧及他人的“麵子”。中國人尤其“好麵子”,以致成為“特質”,當與中國的民族性及中國自古作為“禮儀之邦”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