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擁有好習慣,才有好人生(3)(1 / 3)

故事中的乙,因為盲目行動,沒有明確目標,所以一無所得,這也是生活中一部分人的真實寫照。這些人整天忙忙碌碌,但他們中很少有人能獲得成功,因為沒有方向的努力,永遠也到不了終點。

我們必須學會在開始行動之前明確目標,這樣我們才能在目標的指引下大步前進,到達夢想的彼岸。

唐初在長安城西的一家磨坊裏,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是對好朋友,馬兒每天都在外麵奔波運送,驢子則在屋裏推磨。

貞觀四年,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為坐騎,要與大師一起前往印度取經。

十幾年後,這匹馬馱著佛經,回到了長安。

它到磨坊裏會見驢子朋友,並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曆:“你知道嗎?我經曆了浩瀚無邊的沙漠、高入雲霄的峻嶺、淩山的冰雪、熱海的波瀾,那些像神話般的世界……”

驢子聽了大為驚奇,讚歎地說:“你的經曆多麼豐富呀!那些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啊。”這時,老馬笑了笑說:“其實,我們走過的路程是相等的。當我向西域前進的時候,你同樣一步也沒有停止過。我們不同的地方是,我與玄奘大師都有一個遙遠卻明確的目標,也始終按照一定的方向前進,最終我們打開了廣闊的世界。而你因為被蒙住了眼睛,一生隻能繞著磨盤盲目地打轉,最終都無法走出狹隘的天地。”

當我們付出無盡的辛苦之後,若是一無所得,探究其中原因,幾乎都是因為我們不知不覺中陷入“原地踏步”或“盲目打轉”的泥潭。

這時,我們多半都不是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甚至是在“騎驢找馬”的狀態中,不斷地重新開始,無法累積成果。

威廉·皮特是目標專一、意誌堅定的傑出典範。當他還是一個孩子時,就被教導隻有成就一番偉業,才不會辜負他父親的期望。這是他所受一切教導的主旨。無論他身在何處,無論他做些什麼,不管是在上學、工作還是娛樂,他從未忘記過父母賦予他的這一神聖職責——他應該出人頭地,應該成為一個公正、睿智、有影響力的政治家。這個觀念在他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中生根發芽,並鼓勵著他鍥而不舍、堅韌不拔地朝著這個明確的目標前進。22歲那年,他就進入了國會;在23歲時,他就當上了財政大臣;而到25歲時,他已經成了英國首相。

皮特在早期就朝著一個確定的方向接受了專業訓練,誰能估計到這樣做的巨大價值?在大學畢業以後,他沒有像別人那樣浪費時間,沒有為了確定自己的職業而瞻前顧後,他毫不猶豫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勇往直前。

皮特的一個對手曾經這樣評價他:“這個人既不會冒進也不會退縮,他一直都在飛翔。”

開始,沒有誰能真正看清希望企及的目標,就像馬拉鬆比賽一樣,即便是起跑以後,他所見的也隻是前麵不遠的道路。他不是靠高掛在天空的星星引路,而是靠心中的火炬照亮腳下的路,這樣可以使他信心百倍,毫不畏懼,一直跑下去。盡管遠方的路籠罩在暮靄之中,但永不熄滅的火炬會讓他看清眼前的路。英國的西華·萊德先生是一個著名的作家兼戰地記者,他說,他一生中所收到最好的忠告是“繼續走完下一英裏”。他常給人們講這樣一個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跟幾個人不得不從一架破損的運輸機上跳傘逃生,結果降在緬印交界的叢林裏,往印度走全程還有140英裏,走了一個小時,我的一隻長筒靴的鞋釘就紮了腳。我能一瘸一拐地走完140英裏嗎?但是,為了晚上能有個地方休息,我們隻能繼續硬著頭皮走完下一英裏,此外別無選擇。終於,奇跡發生了,我就這樣一英裏、一英裏地走到了印度。”

拿破侖·希爾說過,每個取得成功的人都應知道,進步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如果屈服於困難之下,等待你的除了失敗還有什麼呢?那麼,你的夢想就變成空想了。

總之,做下去,是實現任何目標的唯一聰明的做法。堅持下去,就能事半功倍。許多以少勝多的故事都說明這一點。

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獨領風騷的人,必定是專心致誌於某一件事的人。偉大的人從不把精力浪費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中,也不愚蠢地分散自己的專長。與其事事平平,不如一事精通,這是一種規律。分散精力的人不會成功,成功也不會光顧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人。一個人精通一件事,哪怕是一項微不足道的技藝,隻要他做得比所有人都好,那麼也能獲得豐厚的獎賞。要樹立自己高遠的目標,但你必須知道千裏之行,始於腳下。箭發於弓,直中目標,從不偏離軌道,尋找別處的靶子。你隻要一心一意向著一個目標穩步前進,百折不撓,一定不會失敗。這就好比用玻璃聚集起太陽的光束,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可以燃起火來。最弱小的人,隻要集中力量於一點,也能得到好的結果。相反,最強大的人,如果把力量分散在許多方麵,那麼也會一事無成。

(第二節)學無止境,養成善於學習的習慣

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不學習就會落後,落後就會被社會驅逐出局,被時代淘汰。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要養成豐富自己、時刻學習的習慣,隻有善於學習,才能成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