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在外地打工的夫妻,好不容易買到了返鄉的火車票,可上車後卻發現有一位女士坐在了他們的位子上,先生示意太太坐在她旁邊的位子上,卻沒有請那女士讓位,太太坐定後仔細一看,發現那位女士右腳有點不方便,才了解先生為何不請她起來。
這位先生就這樣一直從上車站到下車。下了車之後,心疼先生的太太就說:“讓位是善行,但是這麼遠的距離,中途你大可請她把位子還給你,換你坐一下呀。”先生卻說:“人家不方便一輩子了,我們就不方便這3個小時而已。”
聽完丈夫的話後,這位太太十分感動,覺得整個世界都變得溫柔了許多。
“人家不方便一輩子了,我們就不方便這3小時而已。”多浩蕩大氣、慈悲善美的一句話!它能將善念傳導給別人,影響周遭的環境氛圍,讓世界變得善美、圓滿。
其實,“善良”這個詞彙,是多麼單純,但卻又是多麼有力。它淺顯易懂,它與人終生相伴,但願我們能常追隨它、善用它,因為老祖宗早就叮囑過“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啊。多行善舉,自己幸福別人也幸福。
有一個單身的女孩子,剛剛搬了新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隻好自己點起了蠟燭。
沒過多長時間,她聽見有人在敲門。打開門一看,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隻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給他們,免得被他們賴上了!”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
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她正要關上門時,那個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說完,竟從懷裏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說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讓我帶兩根來送你。”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裏。
我們每個人隻有對別人充滿愛心,才能夠喚醒別人的感恩之心。
有一位家庭十分貧困的男孩子,為了能夠積攢自己的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傍晚時,他感到疲憊萬分、饑餓難挨,而他推銷得卻十分不順利,甚至有些絕望了。這時,他敲開一扇門,希望主人能給他一杯水。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她卻給了他一杯濃濃的熱牛奶,令男孩感激萬分。
若幹年之後,這位小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有一位患病的婦女,因為病情嚴重,當地的大夫都束手無策,她便被轉到了這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醫院。外科大夫為婦女做完手術後,驚喜地發現那位婦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饑寒交迫時,熱情地給過他幫助的年輕女子,當年正是那杯熱奶使他燃起了對生活的信心。結果,當那位婦女正在為昂貴的手術費發愁時,卻在她的手術費清單上看到一行字:手術費=一杯牛奶。
學會給予,快樂需要共同分享
生活中你如果整天以一張苦臉待人,那別人會以同樣的麵孔對你,你看到了更多的愁容;相反,如果你以笑臉相迎,你會看到更多的笑臉,你的快樂心情也加倍了。
從前有個國王,非常疼愛他的兒子,總是想方設法滿足兒子的一切要求。可即使這樣,他的兒子仍然整天眉頭緊鎖,麵帶愁容。於是國王便懸賞尋找能給兒子帶來快樂的能士。
有一天,一個大魔術師來到王宮,對國王說有辦法讓王子快樂。國王很高興地對他說:“如果你能讓王子快樂,我可以答應你的一切要求。”
魔術師把王子帶入一間密室中,用一種白色的東西在一張紙上寫了些什麼交給王子,讓王子走入一間暗室,然後燃起蠟燭,注視著紙上的一切變化,快樂的處方會在紙上顯現出來。
王子遵照魔術師的吩咐而行,當他燃起蠟燭後,在燭光的映照下,他看見紙上那白色的字跡化作美麗的字體:“每天為別人做一件善事!”王子按照這一處方,每天做一件好事,當他看見別人微笑著向他道謝時,他開心極了。很快,他就成了全國最快樂的人。
俄國詩人涅克拉索夫的長詩《在俄羅斯,誰能幸福和快樂》中寫道:詩人找遍俄國,最終找到的快樂人物竟然是枕鋤瞌睡的農夫。是的,這位農夫有強壯的身體,能吃能喝能睡,從他打瞌睡的眉目裏和他打呼嚕的聲音中,便流露出由衷的開心。這位農夫為什麼能開心?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知足常樂,二是勞動能給人帶來快樂和開心。正是因為農夫付出了能讓別人快樂的勞動,所以他才能成為最快樂的人。付出最多的人,往往獲得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