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類相比,鳥兒麵對的誘惑要簡單得多。而人類,卻要麵對來自紅塵之中的種種誘惑。於是,人們往往在這些誘惑中迷失了自己,從而跌入了欲望的深淵,把自己裝入了一個個打造精致的所謂“功名利祿”的金絲籠裏。
這,是鳥兒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悲哀。然而更為悲哀的是,鳥兒被囚禁於籠中,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仍歡呼雀躍,放聲高歌,甚至於呢喃學語,博人歡心;而人類置身於功名利祿的包圍中,仍自鳴得意,唯我獨尊。這,應該說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悲哀。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不斷放棄的。在仕途中,放棄對權力的追逐,隨遇而安,得到的是寧靜與淡泊;在淘金的過程中,放棄對金錢無止境的掠奪,得到的是安心和快樂;在春風得意,身邊美女如雲時,放棄對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溫馨和美滿。
古人雲:無欲則剛。這其實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沒有太多的欲望,就會活得更加簡單,更加灑脫,更加自由。
於是,在滾滾紅塵中,懷一顆平和心,擋住各種誘惑;做一件平常事,學會放棄許多;當一個平凡人,簡簡單單生活。
傳說有一種小蟲,每遇一物便取來負於背上,越積越重,又不願放下一些,終於被壓趴在地上。有人可憐它,幫它取下一些負重,它爬起來繼續前行,遇物又取之背負如故。它的目的是越過一堵高牆,卻氣力不支,墜地而死。
人亦如此,較之物類更是固執。人總喜歡給自己加上負荷,輕易不肯放下,自謂為“執著”。執著於名與利,執著於一份痛苦的愛,執著於幻美的夢,執著於空想的追求。數年光華逝去,才感歎人生的無為與空虛。我們總是固執得感性,由“我想做什麼”到“我一定要做到什麼”,理想與追求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冥冥之中有人舉著鞭子驅使著我們去追趕,我們追得到什麼?誇父始終也沒能追上太陽的東升西落。
適當的放棄何嚐不是一種美德。或許有另一扇窗戶開著,蜜蜂掉頭就能飛出去。外麵是自由的天,自由的地,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心。
知難而退,重新選擇另一條路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是古人留下的一句著名治學格言,也是為世人推崇的成才之道。
其實,苦學不輟,持之以恒,隻是一個人成才的條件之一,而其他條件,譬如機遇、天賦、愛好、悟性、體質等也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你研究某一學問、學習某一技術或從事某一事業確實條件太差,而經過相當的努力仍不見效,那就不妨學會“放棄”,以求另辟蹊徑。
比如學彈鋼琴,據幾年前的統計,北京、上海各有10萬琴童,全國有多少,不得而知,估計不會少於100萬吧!要是光彈著玩玩倒也罷了,可不是這樣,許多家庭都是認認真真把孩子當個鋼琴家來培養的。很多夫婦自認為“這一輩子就這樣了”,孩子無論如何也要讓他成就一番事業。於是省吃儉用,給孩子置辦了一架進口鋼琴,立誌要培養出一個中國的“肖邦”、“李斯特”。再如高考,一年一度高考風起雲湧,一番拚搏,分出高低,幾家歡喜幾家愁。受教育資源限製,不論你如何“執著追求”,使盡渾身力氣,錄取率就決定了必然要有近一半的考生要自願或不自願地“放棄”上大學的願望。如果差距不大,偶爾失手,自然不妨厲兵秣馬,來年再戰;倘若成績實在差距太大,再考幾次也難有多大提高,那就應當機立斷,學會“放棄”。
有道是“成才自有千條道,何必都擠獨木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就沒上過大學,大發明家愛迪生不過才小學畢業,照樣不耽誤人家成名成家,你又何必一條道走到黑呢,或許,你隻退這麼一步,便會海闊天空。
人生苦短,韶華難留。選準目標,就要執著追求,以求“功成名就”。但若目標不適,或主客觀條件不允許,與其蹉跎歲月,徒勞無功,不如學會放棄,“見異思遷”。如此,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再展宏圖。
人生總會碰到許多走不通的路,在這條路上,當你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你就應當仔細地想一想,是要繼續堅持下去,還是該考慮知難而退,改換方式,重新選擇另一條路呢?
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波林說:“一個好的研究者知道應該發揮哪些構想,而哪些構想則應該丟棄,否則,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差勁的構想上。”在你人生的旅途中,你遲早都會發現自己處於一種需要知難而退的情況下。你所走的研究路線也許隻是條死胡同,是否應該再多做一次實驗呢?你已經投資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一個交易或關係上,盡管盡了最大的努力,情況還是愈來愈糟。你已經嚐試過了,但是除了借口和更多的承諾外,你的努力沒有任何結果。你已經一再討論、談判、妥協了,但是關係似乎注定要走下坡路。因為你已經作了太多投資,所以自然傾向不肯放棄,想要再多作努力,怎麼辦?你已經以相當的精力長期從事一種職業,但仍舊看不到一點進步,一點成功的希望,你是否還要繼續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