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我的筆記(2 / 2)

三、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1.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1)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2)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3)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2.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2)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3)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4)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關於最後這四點,前三點是表示不同意見的準則,如果你無法提出相關的佐證,就必須同意作者的說法,或至少一部分說法。你隻能因為最後一點理由,對這本書暫緩評論。

六、主題閱讀的兩個階段:

(一)觀察研究範圍: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1.針對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

2.瀏覽書目,確定哪些與主題相關,並就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題閱讀:閱讀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書籍:

1.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2.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使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彙來詮釋。

3.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使大多數的作者為解讀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

5.分析這些討論。以突顯主題為原則,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議題以其共通性來決定排列的先後順序。解讀某個作家對一個議題的觀點時,必須從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來並列。

七、讀書筆記的方法:

1.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畫底線太長了,便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3.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要慎用,隻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聲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將做過這樣記號的地方每頁折一個角,或是夾一張書簽,這樣你隨時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打開你做記號的地方,就能喚醒你的記憶。

4.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5.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做能讓散布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起來。許多讀者會用Cf這樣的記號,表示比較或參照的意思。

6.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

7.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閱讀某一章節時,你可能會有些問題(或答案),在空白處記下來,這樣可以幫你回想起你的問題或答案。你也可以將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在書頁的空白處。或是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書中最後一頁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

簡評

讀書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技術。一個人讀書,不是說他逐字逐句地念過一遍就能叫做“讀書”,那頂多算是翻書。人家說,“想到”和“得到”之間,還有一個詞叫“做到”。讀書同樣如此,“讀過了”和“讀懂了”之間,還有一段距離,而“讀懂了”和“做到了”之間,也有一段距離。這本書就是告訴你一個如何才能“讀懂”一本書的方法,至於能否“做到”,這需要看一個人的執行力,以及他的實踐精神。與其說這是一本實用性的書籍,不如說是一本“成功學”的書籍。在這個“知識創造財富”的時代,如何能夠更高效地獲取知識,並將其轉化為個人能力,才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