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友:在知乎回答問題,你習慣先看其他人的答案再回答問題,還是直接回答?
程浩:我一般隻看長答案,不看吐槽。如果有人把我的觀點說了,我就點個讚同,或者做一點補充。
詳細回答:
1.五年以前,我會選擇回答爭議較大的。現在,我很討厭爭論,因為有些人,你永遠說服不了他,就像他永遠說服不了你。
2.沒有愚蠢的提問,隻有愚蠢的提問者。想要擺脫愚蠢,提問之前多做功課,不要做伸手黨。
3.我提問是來尋求解決方法的,不是來賣笑引圍觀的。隻要能夠解決問題,一個回答者足以。
4.提問者的表達方式是否有問題?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角度提問?
知友:在男生看來,如果女朋友不會做飯怎麼辦?
程浩:她不想幹,你就多幹一點。你沒時間,就讓她自己解決。婚姻是彼此遷就,彼此體諒的。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隻有故意刁難拔份的意氣。
知友:從語氣上講,最不喜歡讀到哪種答案?程浩:“舉世皆濁我獨清”
知友:怎麼評論《邊城》?
程浩:一句話評論:充滿湘西風情。中國少數民族古老的求愛方式,秒殺了大多數自以為浪漫的現代人。
知友:各位知友在知乎上看過優秀的書籍推薦問答後,有沒有真的按照推薦去讀書?
程浩:有讀過的,也有沒讀過的。讀過的,不是因為別人推薦才去讀的,而是自己一直準備要讀,旁人的推薦,不過是把這個念頭再次強化而已。
知友:如何向別人深入介紹一本書?應該從哪些方麵,按照怎樣的步驟?
程浩:能不能將一本書介紹得“深入”,不在於你如何介紹,而是取決於這本書自身的信息量有多少。信息密集度高的書籍,介紹起來就要進行內容的取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至於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這就需要介紹者自己斟酌。而一本快餐式的小說,其內容本身就經不起推敲,三句話就能說透,這樣的書又怎麼可能介紹得“深入”?
知友:對研究生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應該退學嗎?程浩:送你一句話。
“問問自己要什麼?看看自己有什麼?想想自己能放棄什麼?”
--程浩不喜歡給別人的人生指點迷津。上麵這句話好好揣摩吧,自己勇敢做出選擇。
知友:就個人來說,你認為作品重要還是作品創作者重要?程浩:對於讀者來說,當然是作品重要。因為讀書不是追星,什麼人寫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能不能寫出好作品。作者與作品的關係,就像封建王朝的妃子與龍種(作品)的關係。沒有懷上龍種之前,你就是默默無聞的一個奴婢,等哪天和皇上日夜勞作折騰出一個龍種,你可算飛上枝頭變鳳凰,弄不好就是母儀天下的皇後。這就是母以子貴。等你當上皇後,無論以後生出什麼歪瓜裂棗來,都會高人一等。這就是子以母貴。
知友:你認為你媽媽是愛你多些還是愛你爸爸多些?
程浩:我認為,中國許多較為典型的家庭矛盾,其根源在於家長將父母子關係,擺在其他親屬關係的前麵。這種做法是導致孩子長大後,思考問題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要原因。中國比較常見的一個場景,就是父母一回家,先和孩子發生親昵動作(摟抱、親親),絕對不會一進門就跟自己的配偶擁抱、親吻。這當然跟中國人含蓄內斂的性格特質有關,但是這種做法其實非常不好。越是當著孩子的麵兒,你越是應該表現出配偶對自己的重要性。換一句話說,要讓孩子意識到,在家庭這個小社會裏,夫妻關係是優先於父母子關係的。夫妻之間的愛,決定了孩子對父母的愛。
知友:如何看待男人經常做家務?程浩:不得不說一個真實的例子了。
某男,年近五十,官至上市公司外貿部經理。
有一天早晨上班,他屁顛屁顛兒地跑來,說:“老程(我爸),身上有沒有錢?借我十塊錢吃個早飯,我低血糖犯了。”我老爸掏出二十塊錢給他,說:“你一個開著奧迪A4的大經理,身上怎麼連吃早飯的錢都沒有啊?”
他笑了笑,說:“我老婆每個月就給我五百塊錢,多一分都沒有。今天早上走得匆忙,忘帶錢包了……”沒錯,就是這麼一個在我們本地人眼裏還算事業有成的男人,下班回家無論是洗衣服做飯還是打掃衛生,全都自己動手,根本不會讓他老婆幹哪怕一丁點活。可能有人會問:是不是他老婆的事業比他更成功?嗬嗬,其實他老婆跟他在同一家公司,就在另一個部門當會計。十年前,在外貿部最如日中天的時候,在這個男人最春風得意的年紀,他沒有一絲一毫的花邊新聞。年年出國考察,他除了自己的老婆,沒帶過任何一個女人出門。如果不是他已經有一個20多歲的女兒,你完全可以猜測他是不是有什麼生理疾病。難道這個男人沒有事業心嗎?可是這和他幹不幹家務有關係嗎?我們的社會總是有一種令人蛋疼的思維:女人操持家務就是賢良淑德的好妻子,女人打拚事業就是讓人望而生畏的女強人;男人事業有成就必須是忽略家庭的甩手掌櫃,男人伺候老婆孩子就是一輩子沒有上進心的倒插門。這兩者好像必須是對立的,否則人們就會覺得:“靠!哪有這麼好的事兒啊?肯定有貓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