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知無涯(1)(3 / 3)

題主始終談論的都是自己與他人是如何如何地格格不入,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孤獨與痛苦。但是在我看來,這番窘境多半是你自己造成的。首先,你以書取人,將自己和他人分割成兩個高低不等的世界,且認為自己優於對方,借此表達對一個三本學校的強烈不認同感。其次,你太過於高估自己。其實不是你無法融入周圍的同學,而是你從內心就強烈恥於融入一個三本學校。說得直接一點,你不過是對於一個考上三本學校的自己感到不滿而已。這和你讀什麼書無關,真的無關。

關於你的情況,采銅老師提出的解決方法已經說得很好了。你需要認識更多優秀的人,擴展自己的人脈,加強自己的社交能力。既然現有環境已經無法再滿足你,那就要嚐試走進更精彩,但也更殘酷的新世界。除此之外,你一定要嚐試寫作,不管是寫日記還是寫博客,甚至是在知乎寫答案,這些都沒問題。寫作的過程是一個思維整理與歸納的過程,不在於你寫了什麼,而在於你寫了多久,寫了多少。舉一個例子:假如你的名字就是知乎的一個專欄,發稿頻率是一周一篇,關注者就是專欄的發行量,讚同數和感謝數就是讀者的反響,評論就是讀者的來信,那麼作為專欄的作者,你該如何維護這個專欄的品牌?又該如何保證寫出高質量的內容?在大局已定(各領域的大牛)的知乎江湖,默默無聞的你如何才能闖出一片天地?你讀了那麼多書,此刻它們能幫你解決幾個問題?如果一個都解決不了,它們能否成為你創作的素材?在實踐的過程當中,你發現自己的短板是什麼?

思考上述這幾個問題,難道不比你整日無病呻吟地咀嚼那點兒“孤獨感”來的更有意義嗎?

說到底,你讀書,不管是一千本還是一萬本,那隻是消費。而寫作,哪怕隻有一個字和一句話,那也是生產。生命是短暫的,要學會利用有限的時間,書寫關於自己的曆史。

我常常想,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就像一塊幹癟的海綿,要想盡辦法去吸收更多的水分,這麼做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釋放自身的能量。而一塊不懂得釋放的海綿,即使吸收再多的水分,也最多隻是一個臃腫的水貨而已。

對生活不滿,對人生不滿,對自己不滿,那就努力成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人,而不是拿書來說事兒。書,隻能是書,不能是別的。

看百家講壇和看書,哪個好一點?

我經常遇見有人提問關於“××能不能代替××”之類的問題。我本人就曾經回複過兩個類似的問題:

·看書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社會閱曆嗎?如果可以,要看哪些書?

·看美劇有益嗎?你們從美劇中學到了什麼?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有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當我們在學習(工作)過程中遇到某些阻力或者瓶頸時,第一時間不是去想怎麼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突破瓶頸,而是喜歡思考如何才能“繞道而行、曲線救國”。這種行為不是不可以,如果能達到目的,誰不希望輕鬆一點呢?可是問題在於,我們選擇“取巧”的動機到底是什麼?是迫不得已還是懶惰成性?這才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

比如,喜歡看《百家講壇》的節目,這本身沒什麼問題。我過去也喜歡看《王立群讀史記》、《易中天品三國》等等。但是,我們看的動機是什麼?這個很關鍵。我的動機很簡單:中午吃飯的時候沒事幹,就當聽評書了。可是如果我們是因為讀《史記》讀不進去,讀《三國誌》讀不進去,所以才來看《百家講壇》,那這個動機就很有問題。這就相當於老師要求我們每天早晨聽半小時BBC廣播,聽不懂就換傑克遜的英文歌,聽一會兒又變成了《愛情買賣》。越學質量越低,越聽越不入流。所以,如果有人問我:如何利用知乎學習?我會告訴他:關機,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