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文和外文的語言特性不同,中譯外比外譯中難度更大,對譯者的中外文水準、政策把 握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都有比較高的要求。而隨著我國與國外交流的日益擴大,中譯外 涉及的語言也越來越多,僅有英、法、德、日、俄等常用語種顯然不夠,而稀有語種翻譯人 才就更顯得匱乏。如何解決中譯外的翻譯人才匱乏和隊伍出現斷層現象,是一個非常緊迫的 任務,同時,對很多自由翻譯來說現在也是調整自己深度發展的機會。
(5)中國現代文豪多是翻譯高手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個奇怪現象沒有:中國近現代史的著名作家,同時也是翻譯高手。比如 魯迅、郭沫若、巴金、梁實秋、林語堂、胡適、周作人、冰心,都與翻譯有著很深的淵源。現代著名文學家中,金庸和古龍的外語水平都很厲害,他們也是武俠小說作家中最傑出的兩 位。究其原因,這些文豪都會一門或幾門外語,所以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更 廣泛地吸收國外的先進養料,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幫助了他們的寫作,作品有深度,成為經典 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中國當代作家們的創作數目不夠多,作品不夠豐富,乃是中國當代文學與諾貝爾獎無緣的重 要原因。這裏麵也有一個怪現象,那就是當代這批作家外語水平普遍不佳,能夠自己動手翻譯作品的作家更是屈指可數。中國當代難出高水平的作家原因是多方麵的,外語水平低下可 以算是原因之一。畢竟,從時代上說,當代世界早已是地球村,各民族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已 經是趨勢所在,一名高水平的作家同樣需要與時俱進,如果自己沒有很高的外語水平,那麼 隻能通過別人的翻譯作品去了解世界,這樣,他們不但被動,因為其他國家很多文化作品都 沒有人翻譯,而且咀嚼別人的作品可能會帶上有色眼鏡,不能真實地了解作品的原意。
懂外語的作家,就可以去瀏覽外國的名著和一些優秀的作品,可以學習國外的優秀文化,開 闊自己的眼界,使自己的文學水平得到提高。而不懂外語的文學家,相當於對自己實行了“閉 關鎖國”政策,看不到世界文化的發展,吸收不到新文化的營養,必然會被快速進步的社會 所淘汰。
(6)自由翻譯中走出文學名家
德國波恩大學漢學係主任、著名漢學家、詩人、作家和翻譯家顧彬透露,現在德國有名的作 家,基本上都是或曾經是翻譯家。“這在德國是從歌德開始的。通過翻譯,一個作家可以找 到自己的聲音。那些語言的內在衝突,有助於形成作家的個人風格。”
文學翻譯及其閱讀在五四時期非常流行,甚至成為一種時尚,影響了一代人,產生了深遠的 文學成就及其效應。在21世紀,文學翻譯與出版不應衰退,相反,應該在翻譯文學的啟迪 下使中國現代文學的表現空間與藝術形式得到更大的拓展,追趕世界文學潮流。
“譯而優則創”,對於那些有條件的自由翻譯人員來說,完全可以涉足文學翻譯與創作,事 實上,他們在這方麵的優勢比其他人明顯,他們有出色的外語水平和翻譯能力,既深諳中國 文化,也熟悉西方世界,翻譯自己或他人的優秀作品更容易達到“信、達、雅”的境界,也 更能完整、完美地保留優秀作品的原生態,讓西方社會真正了解我們的文化精髓。不久的將 來,大家有理由相信這樣的“文學翻譯+創作奇才”組合在自由翻譯行業中不再是鳳毛麟角,而是會離我們很近。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中國文學翻譯界的“江山‘待’有才人出”,而自由 譯員完全可以從這方麵發展,在這方麵一展拳腳。文學翻譯家是個注重雕造的工匠,一名作 家如果同時是翻譯高手,那麼他可以翻譯自己的作品,這樣一大好處就是真正吃透原文,即 使在翻譯他人作品的時候,因為有了自己創作的經驗,可以聽到作者的聲音和呼吸,翻譯出 能對得起讀者的作品。
天才需要土壤,即便是文學大師也需要群眾基礎。眾人拾柴火焰高,喜好文學翻譯與創作的 諸位自由翻譯一起努力,讓當代的文學翻譯趕超上一代,了卻前輩翻譯名家的遺憾。自由譯 員在進行文學翻譯的同時,努力成為創作的高手。如果越來越多的自由譯員組建強大的文學 創作與翻譯的梯隊,將會大大拉近中國與諾貝爾文學獎的距離,中國文學走出國門之夢將為 時不遠。
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現代企業投資策略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一“千萬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事實上,這一理論對自由譯員同樣適用。自由翻譯是自由與風險並存的職業,有物質和精神方麵的雙 重壓力,這會讓一部分人望而卻步,但是實際上,不少金牌自由翻譯卻在這裏遊刃有餘,原 因就是他們采取了多條腿走路,經營好了自己的資源,結合利用翻譯的增值業務,從而將壓 力和風險降到了最小,活得自然就比較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