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自由翻譯者的增值業務(3)(2 / 2)

(1)諾貝爾文學獎讓我們翻譯界尷尬

自諾貝爾文學獎創立以來,中國至今還沒有在文學領域拿到“諾貝爾獎”,難道我們就真的 沒有像川端康成那樣的作家嗎?難道我們就沒有海明威般的文學家嗎?難道我們寫不出《老 人與海》那般深刻的小說嗎?這顯然不是。著名漢學家、瑞典文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 18位終身評委之一的馬悅然表示:“近百年來,中國誕生了很多優秀的小說家、詩人,很多 人完全有資格拿諾貝爾獎。但或多或少都是因為翻譯的原因而未能被西方接受。一個好翻譯,首先要具備很高的文學造詣。”當我們讀朱生豪、傅雷的中譯本時,仍然會覺得莎士比亞、羅曼·羅蘭的作品美不勝收,而這些原因與他們熟練的翻譯水平和很高的文學造詣是分不開的。不過,現在能把當代中文作品譯成外國文字並保持原著文學水準的,幾乎都是外籍翻譯 家,這在很大程度上製約了中國文學的海外發展。

中國文學作品翻譯跟不上,質量太低,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從1985年起已聘請了一位漢學家做評委,但這是遠遠不夠的一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學麵前。諾貝爾 文學獎的確讓我們的翻譯界倍感尷尬,從我國翻譯界所體現出來的空白狀態,我們不得不承 認,我國的外國文學翻譯與研究確實已嚴重滯後於西方(外國)文學界的實際發展情況。

(2)文學翻譯人才青黃不接,出版界粗製濫造嚴重

目前國內文學翻譯界人才嚴重匱乏,而出版界確實存在著為了賺取利潤而侵權頻發和粗製濫 造的現象。更重要的問題是,文學翻譯人才青黃不接,還沒有形成一支水平過硬的專業翻譯 隊伍,更鮮有在全國叫得響的大師級的翻譯家。而另一方麵,優秀年輕翻譯人才也不願涉足 這項費時費力的事業,這些問題都勢必製約文學翻譯事業的發展。

文學翻譯是一項需要高度“用心”的事業。我國資深翻譯家草嬰先生接受采訪時曾指出,凡 是從事藝術工作都必須投入感情,文學翻譯也不例外。從事文學翻譯首要的是完整、深入地 理解原作中的文學形象,從藝術的特點考慮,而不是把自己當作匠人,把翻譯當作技術性工 作。不少年輕人心態過於浮躁,很多人是“為譯而譯”這無疑是文學翻譯工作的大忌。目前 每年我國將引進翻譯作品1萬多種,今後將會引進更多。改變文學翻譯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刻不容緩。對於眾多自由翻譯人員來說,涉足文學翻譯是個揚名的好機會,也是建設中國文 學翻譯人才梯隊的重要基石。

(3)小語種文學翻譯多為轉譯

《世界文學》主編餘中先認為,從翻譯人數來說,在中國,俄語、法語這兩門語言算是小語 種中的大語種。外國文學方麵的大語種,還應該包括德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和葡萄牙語,而不單單是英語。歐美的經典文學,中國出版人大多已將其翻譯或者已列入翻譯計劃,像西 亞的波斯、伊朗等地的文學連經典都還未曾被譯介過,小語種文學的翻譯與引進,實在是一個讓學者和出版人都尷尬而又無可奈何的話題。小語種文學翻譯人才更是奇缺,瑞典語、丹 麥語方麵的譯者更是少見。

事實上,中國的小語種圖書大多是從英語或法語譯本轉譯的,這裏麵的原因當然有這兩種語 言在世界上的強勢地位,同時對文學文化作品更關注一些,但是,經過二次加工再轉譯,就 大大削弱了原文的精彩程度。

(4)中譯外文學翻譯工作相對薄弱

中國翻譯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翻譯是從晚清開始,迄今卻隻有短短的一百多年。在國際圖書市場上,關於中國文學的圖書卻不多,尤其是當代中國文學作品更少,要想把中國文學引進到國外,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合適的譯者不夠多,中譯外的文學翻譯人才嚴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