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分泌物的學名叫“耵聹”,俗稱耳屎或耳垢,是外耳道也就是耳朵眼裏分泌物的混合體,是由皮脂、耵聹腺分泌物以及外耳道皮膚脫落的角蛋白碎屑混合而成。其主要功能是防止異物侵犯鼓膜,這些異物包括沙塵、蟲子、細小微粒或微生物等。
耳屎一般為淡黃色、蠟樣的碎屑,也有油性的或比較堅硬、大塊的。由於耳朵眼有一段皮膚(外耳道外l/3軟骨段)和身體別處的皮膚不一樣,就是有一種特殊的汗腺即耵聆腺。而外耳道另外的2/3段皮膚和其他處皮膚一樣,也有一種皮脂腺,專門分泌一種油脂,這樣耵聆(耳屎)就產生了。
●人群不同,耳屎也有差別
耳屎分成“幹的”和“濕的”兩種,東亞人的耳屎絕大部分都是幹的;而非洲及歐洲人,包括北美人的耳屎有97%的人都屬於濕的;南亞人則各占50%;而美洲土著人則和東亞人差不多。
《自然遺傳學》雜誌發表了日本人對耳屎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了決定耳屎幹濕的基因。其結果表明,耳屎為濕性的人更容易出汗,身體也往往有體味,特別是腋下。由於地理位置的不同,東亞人的自我身體保護,出汗較少,耳屎基本上都是幹的,最後基因也發生了變化。
●小耳屎,大功能
由於耳屎本身富含油脂,這樣,它不僅可以滋潤耳道皮膚上的細毛,同時也使得這些細毛能有效地阻擋外界吹進來的塵埃顆粒;此外,耳屎和細毛還能防止昆蟲等微生物對耳朵的侵害:偶然闖進來的小蟲等碰上密茸的細毛,被擋住去路,它再碰到耳屎,就會被耳屎的苦味嚇得知難而退了。
此外,富含油脂的耳屎能使耳道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尤其可以使鼓膜不致幹涸,從而保證了鼓膜經常處於最佳運動狀態。
富含脂肪酸的耳屎,使外耳道處於酸性環境,在耳道皮膚表麵形成一層酸膜,具有輕度的殺菌作用。有實驗證明,耳屎裏的化學成分能抑製好幾種細菌的生長與繁殖。
耳屎和細毛,不僅能吸附進入耳道的灰塵和微生物,保持耳道的清潔,還能使耳道空腔稍稍變窄,對傳入的聲波起到濾波和緩衝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強聲所震傷。由此可見,正常的耳屎不是廢物,對保護聽覺器官還是有一定功勞的。
正常情況下,人的耳屎是不需要人為清除的,因為當人在說話、吃東西、打噴嚏的時候,耳屎就會隨著下頜的運動慢慢鬆動直到最後脫落,這樣也就不知不覺地被排出耳外。對小孩子來說,隻要孩子耳朵不痛、不癢,聽力正常,最好不要輕易為孩子挖耳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