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市之初,已經摒棄了那種對自然環境破壞和對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來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觀念。
因此,環保一票否決權從深圳建市之初就開始實行。因此,1997年,深圳跨進“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之列。因此,許多來深圳的人們,一跨進特區的土地,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在深圳定居。他們看上的,不是這裏的經濟發展的高速度,也不是這裏的人們生活水平之高,而是這裏舒適的環境:天藍、花香、草綠。
環保事業同樣為與時俱進的特區軍人所關注。環保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擁政愛民!
近年來,深圳市支隊黨委把“駐軍一處,環保一方”作為與駐地“雙擁共建”的一項重要內容常抓不懈。深圳市支隊采取開辦環保知識講座,培養官兵環保意識,讓官兵人人爭當環保模範。深圳市支隊開始行動了:對所有單位的食堂進行徹底大改造,全部拆除煙煤灶,安裝天然氣爐灶。緊接著,特區政府下發了《深圳經濟特區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深圳市支隊立即響應,要求駐特區部隊禁止圈養牲畜。
這項行動態度之堅決,行動之迅速,讓特區各級政府大為感動。感動之餘,各級政府毫不吝嗇地對駐特區內各部隊因不再養豬而造成的損失給予經濟補貼——僅此一項,特區政府每年補貼給深圳市支隊的金額就達數十萬元之巨!
讓人感歎的是,這些事情都發生在10年前,10年前國人環保意識是眾人皆知的。
在深圳市支隊的營區,人們可以看到許多奇怪現象:這裏沒有養豬,沒有種菜,廚房沒有煙囪,見不到整天灰頭垢麵的“夥頭兵”,然而,這並不等於他們丟掉了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傳統的東西依然以其他更為與時俱進的方式得以體現。
走進深圳市支隊的營區,隻見草色青青,花香襲人,出名的有龍崗中隊的養誌石,有羅湖中隊的小魚塘,有沙頭角中隊的花卉盆景……自1996年以來,深圳市支隊人嚴格貫徹《中國人民解放軍綠化條例》的要求,因地製宜,栽種管並重,圍繞支隊95950平方米的營區全麵規劃,高標準建設綠化區。
支隊副支隊長兼後勤處長餘利興介紹說:“營區綠化主要以種植喬木、灌木為主,注重綠化建設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對綠化養護管理工作采取分片承包、責任到人的管理方法,實行‘四定’(即:定區域、定單位、定人員、定責任),做到缺水有人澆,雜草有人除,病蟲有人治,損壞有人查。”
目前,深圳市支隊綠化麵積達289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已達到30.1%,其中種植喬、灌木共8600棵,綠籬2860延長米,草坪122250平方米。
同時,深圳市支隊每年都積極組織官兵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義務植樹達184000棵。
橄欖綠軍裝與營區綠化融為一體。深圳市支隊官兵們說:生活在這種環境裏,是一種幸福!
3.發展優勢
深圳市支隊的領導常講:深圳市支隊能有今天,重要的一條是得益於雙重領導的優勢。
所謂“雙重領導”是指武警部隊同時接受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領導和指揮。各省總隊、地市支隊同時接受省委和市委的領導和指揮。這是中國特色武警部隊的領導體製。
“雙重領導”的優勢在廣東體現得尤為明顯。從2002年開始,廣東省委常委作出決定,增補總隊一名主官為省委委員,另一名主官為省政法委委員,各地市州照此辦理。
廣東支持武警部隊建設的舉措,在全國又開了一次先河!
1987年,深圳市支隊與邊防分局分家時,位於市中心的辦公樓、家屬宿舍、衛生隊、招待所、夥房食堂、車庫等,全部移交邊防分局,新成立的深圳市支隊“一窮二白”。
特區政府當時也很困難,實在拿不出這筆錢為部隊建房,無奈之下,一位領導給予特殊政策,批給深圳市支隊2萬平方米土地,準許開發轉讓,用收入經費建營房,這的確是非常之舉。
從支隊組建那年開始,深圳市支隊被市政府列為享受公產房(後來改稱為福利房)的單位,部隊幹部享受公務員分房待遇。2001年,深圳市住宅局一口氣分給支隊41套福利房。截至當年,隻要是符合特區分房條件的幹部都分到了房子,包括排職幹部
1996年,特區政府給支隊撥款5000萬元,支持支隊為教導隊和機動大隊建營房。
特區政府為深圳市支隊官兵補貼生活費每人每月90元,納入了財政預算,這一項,一年得補100多萬元。
特區政府為每名退伍老兵發放安全返鄉補助1000元,僅此一項每年投入50萬元。深圳市支隊轉業幹部安置、隨軍家屬就業安置和子女入學、入托率都達到了100%。
軍營文化
1.牆推倒了就是橋
文化以感染人,熏陶人,造就人為己任。
中國共產黨人要求自己: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市場經濟之初,整個社會是一種“牆文化”——堵住一切可能堵住的由市場經濟帶來的影響(包括現在看來並不是消極影響的影響)。駐特區的深圳市支隊和駐山區的部隊,在這一點上極度相似得令人擔憂。
於是,堵!!
人們都說深圳是“兩個前沿”,都說深圳市支隊時刻麵臨的是兩種社會製度,兩種生活方式,兩種價值觀念的嚴峻考驗,那麼,把它一概堵在營門外,行不行?
當時,深圳市支隊跟其他部隊一樣,製定了許多這不準那不準。(後來,有戰士煩了,反問幹部:你可以告訴我什麼準嗎?)
收音機當然不準聽,有的幹部查鋪的重點就是看戰士有沒有躲在被窩裏聽收音機,發現一個沒收一個,還要狠狠批評,審查你有沒有收聽港台頻道。
俱樂部的電視機鎖定幾個頻道。戰士們說,當幾年兵看電視,隻看兩個節目,一個是新聞聯播,一個是春節聯歡晚會。報紙隻看了兩張,一張是《解放軍報》,一張是《人民武警報》。
士兵了解外界的窗口,被堵得嚴嚴實實!
原廣東總隊政治部副主任,後升任海南總隊副政委的楊堅浩,寫了一篇議論文叫《老虎為什麼跑進心裏來》。講的是老和尚為了讓小和尚拒絕女色,就告訴他女人是老虎,會吃人,不能靠近。結果,小和尚通過觀察和了解發現,這個老虎不但不吃人,模樣還挺可愛,後果是老虎跑進了小和尚的心裏來。
這篇議論文寓意深刻!
支隊在研究“堵”與“疏”的問題時認為:支隊執行的任務越來越社會化,參與“嚴打”要走上社會,城市武裝巡邏要走上社會,處置突發事件要走上社會,參與各種大型活動要走上社會,幾乎每一個哨位每一個哨兵都聯係著社會。光堵是不行的。堵是帶兵人無為無能的表現!
特區武警需要的是一種“橋”文化:與社會溝通與共融,與市場經濟溝通與互補。
一代又一代深圳市支隊官兵開始采取與市場經濟同頻共振的節拍,與市場經濟共奏協奏曲。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走出去,請進來”。
每年新兵到部隊不久,就會全部被拉出去逛深圳,深圳“八大文化景點”,深圳最絢麗的夜景,深圳最高層的建築,新兵都去逛。逛完了,新兵們心想,哇噻,原來深圳這麼發達,這麼美,這麼繁華,比我想象中的還要0K!這種感覺,比堵在營區內、關在營房裏上一堂擁護改革開放的政治教育課效果好得多。
年輕的士兵中有球迷,有歌迷,有網絡高手,這些新生代士兵都是警營文化的因子,引導得好,就能為部隊文化增添活力。
這一代年輕的官兵,已不再是“堵”文化的產物。他們思想活躍。他們思維開闊。他們與時代同步。
2.紅肩章樂隊
特區組建20年慶典之際,深圳推出了一篇論文——《深圳20年:精神文明的探索》。
文章稱,特區20年形成了以“深圳交響樂團”為代表的高雅文化,以“大家樂”為代表的大眾文化,以“華僑城”為代表的企業文化,以“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為代表的旅遊文化……
寫此文的是深圳市委黨校社科部主任王連喜。
王連喜似乎在有意無意間忽視了作為最早為特區揮鎬掄鋤的特區軍人和他們創造的軍營文化。
事實上,深圳市支隊官兵創造的軍營文化以“紅肩章樂隊”為代表。
“紅肩章”三字是深圳市民贈送的,因為軍樂士兵都戴紅肩章,由此而得名。
組建軍樂隊,有一段艱難的曆程。
昂貴的軍樂器材買回來了,器樂老師請回來了,號稱第一軍樂隊的牛皮也吹出去了。麵對的現實是:挑上來的“軍樂隊員”,被老師戲稱“四個沒有”——沒有一人摸過軍樂,沒有一人識五線譜,沒有一人完整地熟悉一首樂曲,沒有一人看得懂指揮。
整個兒一群樂盲!
從“哆,來,咪”開始,從認識樂器上的孔、弦、鍵開始,從練架勢開始……
軍樂隊第一次公開“露臉”是在深圳市首屆警察文化節開幕式上。當隊員們身著橄欖綠的禮賓服,邁著莊嚴整齊的步伐步人開幕式會場時,全場沸騰了,風格獨特的軍樂隊演奏,忽而如涓涓溪流,滴答問沁人肺腑,忽而又如萬馬奔騰,刹那間地動山搖,令人心潮澎湃。
這幫被稱為樂盲的士兵,隻經過短短3個月的訓練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且,一口氣就演奏了8首中外名曲,舉座皆驚!
文化節結束後,組委會評價“紅肩章樂隊”說:業餘的團體、專業的水平。
這是武警戰士創造的神話。
“紅肩章樂隊”在以為兵服務,用它獨特而高昂的旋律感染每一個士兵心靈的同時,開始走上社會大舞台,為特區高奏凱歌。
深圳“讚頌新成就,迎接十六大”大型廣場文藝晚會;深圳衛視“世界之窗2003年迎春晚會”;深圳衛視“世界之窗”2004年迎春晚會;深封市民首次萬人觀瞻升旋儀式:深圳市“九運會”深圳賽區火炬傳遞交接儀式;東江供水工程向深圳香港供水竣工儀式;第五屆園博會開幕式……
“紅肩章樂隊”越吹越紅,越吹越火。
近幾年,“紅肩章樂隊”為市民演奏00多場次,場場轟動。
中國民樂界知名人士、深圳民間音樂團團長饒榮發說:“紅肩章”是特區人民的“紅肩章”。
零點、甲殼蟲、黑鴨子、女子十二樂坊……除此之外,深圳人的精神生活裏還有一支“紅肩章樂隊”。
這隻是一個開始。
緊接著,威風鑼鼓隊問世了,軍營雄獅隊誕生了……文化幹事邢立丹曾做過統計:
支隊所有基層中隊都已達到《武警部隊文化建設三年規劃》要求,建立了電腦室、娛樂室、遊藝室、圖書室。部分中隊還達到官兵人手一台電腦,1/4的中隊配備了家庭影院、投影儀等高檔視聽設備。各中隊圖書室,全部實行無人化管理。在圖書室裏,你想看什麼書,想什麼時候看,想看多久,沒有人限製你。
深圳市支隊每年退伍老兵的背包裏,都能揣上一張光盤——《警營年華》紀錄片。這已經堅持了4年了。這些“士兵自己的故事”,像一杯陳年老酒,愈久愈香。
3.“名人”群像
文化既是反映人的文化,也是催生人的文化。所以,有人說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出人和出作品。
一種特質的軍營文化,催生了一個“標兵支隊”,一個“先進黨委”。
催生了武警部隊“學雷鋒標兵”2名,武警部隊“百名優秀師團幹部”名,武警部隊“優秀黨務工作者”1名,武警部隊“優秀帶兵幹部”2名,一等功臣名和一大批英雄模範人物。
這種特質的軍營文化,同樣催生出了很多文化人才。這些人,被特區文化界認可,被特區人熟悉。
鄭文平——被官兵稱為“深圳市支隊文化代言人”。
這個廣東人,一米七八的個頭,現任教導隊教導員。生為操槍弄炮的命,卻偏偏與音樂結緣,手下兵弟子無數。無論什麼樂器,一到他手上,都能讓旋律如行雲流水一瀉千裏。
此人當兵時是電影放映員,後來是文化幹事,後勤處協理員,宣傳股長,教導員,軍旅生涯沒有離開過政治工作,都與文化沾點邊。1995年任文化於事時,鄭文平陪胡國忠去守衛核電站的三大隊蹲點,靈感突來,創作了《核電衛士之歌》,這是他的處女作。
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至今,他已作詞作曲42首。
2003年,鄭文平作詞作曲的《警營年華》,由羅湖中隊戰士黃勇演唱,獲“深圳市十大青年歌手稱號”。
通俗歌曲《人間有愛》,在深圳電台連續一個星期滾動打榜播出,被評為“鵬城歌飛揚”欄目“優秀歌曲”。
2004年8月21日,中央電視台“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音樂電視專輯”,播出了鄭文平的音樂電視片《美麗的杜鵑》。
此外,《特區忠誠衛士》是支隊的隊歌,在支隊廣為傳唱。走進深圳市支隊每一個中隊的營區,都能聽到鄭文平的歌。
此外,鄭文平還創作有《我們守衛的地方》、《快樂警營》等一大批深受官兵歡迎的軍營歌曲。
邢立丹——金話筒電視節目主持人“金獎”得主。
她,999年從院校畢業後分到深圳市支隊工作。當時支隊有6個女幹部,衛生隊2個,後勤處2個,司令部1個,女幹部適合呆的地方隻剩下文化幹事這個位置了。於是把她安排在宣傳股當幹事,而她學的是“邊防管理”專業,顯然是學非所用。
然而,從她自己寫劇本自己導演的一部反映士兵生活的紀錄片《警營年華》開始,邢立丹開始對舞台,對話筒,對節目製作有了興趣。
2003年,邢立丹鬥膽參加了“五城市普通話節目主持人大賽”(香港、廣州、深圳、東莞、珠海),一舉奪得了金獎。
2003年,她參加深圳衛視第三屆“青春之星”全國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又獲得了“優秀選手獎”。
她是深圳市支隊組建以來,唯一一個在《深圳特區報》文藝專版上被宣傳的幹部。
黎方強——一位司令員題過詞的士兵。
小黎是深圳市支隊宣傳股的士官。這小夥子8歲開始學書法。在家上中專那年,他參加青少年書法比賽,獲得了一等獎,從此開始了他的書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