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從籌建到動工到投產,長年居住著法國、美國、日本、德國等29個國家和地區的工程技術人員超過4000人上我國員工,總計不下5萬人。

不同語種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習慣,隻能適應,無法改變。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保持有距離的尊重。

士兵盧擁軍,已經習慣於和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打交道。最終,他還是難以避免地被尷尬了一次。那次尷尬,使他刻骨銘心地領略了一把所謂的西方文明。

那天,一名法國女郎盈盈地飄了過來。小盧用標準的執勤手式攔住了女郎,要求出示證件。女郎莞爾一笑,用手朝胸部指了指說:“在這裏,請檢查!”

不看則已,一看盧擁軍立刻滿麵通紅。原來,女郎胸部幾乎是完全裸露,那證件就用項鏈掛在兩座乳峰上!高聳而雪白。

年輕的士兵哪怕是刀山火海,也不足懼,哪怕是拳腳棍棒,也不在話下,哪裏見過這架勢?

尷尬之間,女郎以為得到盧擁軍默許,“噌”地湊過來,“叭”的一個脆吻。

用盧擁軍的原話說:“事情到這裏,性質完全變了。”

“小姐,請別妨礙我執行公務,請把證件掛在規定的地方,然後拿給我檢查!”小盧趕緊擦掉濃濃的唇印,理智地說。

女郎無奈,隻好把證件從乳峰上摘下來接受檢查。常被人提起的,還有一個叫蔡水明的士兵。

蔡水明當年站西南門的3號哨。對這個哨位他有著特殊的感情。當年一個江西來的女孩到核電站尋父流落大亞灣,蔡水明費盡周折幫女孩找到了父親。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蔡水明良好的軍人形象,文明的談吐和那副熱心腸,在女孩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從此,這位女孩每天都會到哨位附近等待他的身影出現。又一天,小蔡上哨的時候,女孩又如期而至,但她一句話也沒說,而是遞給小蔡一封信,害羞地跑了。這是一封表達愛慕之心的情書……

可是,部隊有規定,哨位有紀律啊。蔡水明主動要求調換了哨位,女孩又多次去哨位上等待無果後,終於憂傷地含淚離去。蔡水明已經退伍幾年了,他的政治教育筆記本仍然保存著。筆記本的最後一頁,記著一首軍營民謠:

“當你的秀發拂過我的鋼槍/別怪我保持著冷峻臉龐/其實我既有鐵骨也有柔腸/隻是那青春之火需要暫時冷藏……”

既然是“小聯合國”,除了應付突如其來的“突發事件”以外,英語也是個問題。

這個問題好像部隊剛進駐那幾年抓得更緊一點。

時任大隊長的李紅光,狠下心來抓戰士的基本口語。他這一狠心,士兵抓得怎麼樣,不得而知,卻“狠”出了一位全國著名的英語教學大師。

此人名叫張量冠,當時在核電站外事辦任專職英語翻譯、文工團團長。

為了滿足武警工作的請求,他擔任了大隊的英語和音樂輔導員,苦心鑽研適應部隊特殊情況的英語和音樂教學法。針對戰士們軍事業務重,學習時間相對較少的特點,他把英語和音樂結合起來,使得他的教學生動有趣、引人人勝。

張量冠說,《歌唱英語》的雛形就是在那個時候產生的。

幾年後,張量冠以他的《歌唱英語》風靡中國內地。核電武警是他的第一批學生。

4.一個核電人的別樣生活片斷

車輪把都市的繁華與喧囂甩得越來越遠,一個勁地往山溝裏鑽。雞腸似的公路到了盡頭,滿眼全是灰色的石疙瘩山。

山下是海,遠處還是海。

上尉心想,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亞灣核電站?不禁生出些許悔意。

上尉是這次剛去九中隊報到的指導員劉冬輝。正是剛到大亞灣那一刻“悔”的感覺,直接導致了《核電武警》這份軍旅“刊物”的誕生。

多年來,九中隊戰士的親屬幾乎沒有人到這裏探過親,兵們自己不讓。

當初親屬們因子女去了特區當兵覺得特有麵子,可誰知……兵們連寫信都不落部隊詳細住址,因為“村”呀、“灣”呀、“溝”呀的,覺得特土。

中隊沒有像樣的文化設施,“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他剛去那陣,核電大隊兩個中隊從沒被支隊評上過先進。別無選擇的劉冬輝找到了一個提高戰士文化素質和自身修養,豐富軍營生活,能增強凝聚力的載體——創辦《核電武警》。這雖然隻是一本內部月刊,但對於當時隻有中專文化又沒有辦刊經驗的劉冬輝來說,絕非易事。

他先是照著一本《武警教育》依葫蘆畫瓢。封麵封底、校對排版、花邊加框、印刷裝訂,一五一十,有條不紊。

剛開始找不到幫手,劉冬輝一個人裏外熬了半個月的夜,終於催生出了第一期。所謂“刊物”,隻有8頁,大十六開,七篇短文全是兵們自己動手所寫。

瞧著自己的“作品”變成鉛字,兵們咧開嘴直樂,打心眼裏佩服指導員有“兩把刷子”。

“今夜月很圓,非常靜,害怕瞌睡的哨兵用路邊花草上的露水擦亮眼睛……”(1999年第一期《不受金錢誘惑》)如此充滿濃鬱軍營生活氣息的話語,盡管粗糙,但其清新的美感,是那些無病呻吟的“圈內人士”閉門造車的“作品”遠不能企及的。

以此為發端,提筆寫下身邊的人與事,寫下平常所思所感,刻下自己的人生軌跡,抒發理想,針砭時弊,漸成風氣。

這樣,劉冬輝對《核電武警》的編輯漸漸得心應手多了,頁碼增加到22頁,像模像樣地開設了“本刊專稿”、“大亞灣風景線”、“警營文苑”等五個欄目。

“星星倦了/悄悄眨著眼睛……冰涼的/握緊鋼槍/握出一個溫暖的夢。”從詩歌、散文,到隨筆,乃至官兵們的書畫作品,不斷充實著刊物的內容。

漸漸的,《核電武警》成了兵們眼裏的“香餑餑”,心中的芳草地。

《核電武警》有了第3期、第4期,刊物也由劉冬輝一人獨撐變成了群眾辦刊。中隊長彭遠文等3名幹部都成了“編輯部”成員,兵們也都成了撰稿人,一有空閑,或俯案疾書,或抵足閱讀。

在大亞灣核電站生產部和秘書部提供的電腦打印技術的支持下,刊物的質量不斷提高,“發行”範圍也越來越廣,每期做到支隊領導人手一本,機關各股室辦公室也是一期不少。還成為送給來隊參觀者的佳品,並定期寄到每個戰士家中。

用劉冬輝的話來說:《核電武警》作為中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已成為幹部與戰士、機關與基層、地方與部隊、家庭與軍營互相聯係的紐帶,共同耕耘的一片沃土。

“有座美麗的小島,是我當兵的地方/每天我沿著海邊巡邏,海鳥翩翩,迎著彩雲飛舞/也把我們的向往插上翅膀……”(1999年第3期《士兵與海島》),這位曾經後悔到大亞灣來當兵的戰士李鬆濤,如是抒發自己的胸臆。

和李鬆濤一樣,自從有了《核電武警》之後,幾十名曾經為分到這個隻有濤聲與海鳥相伴的地方而掉過眼淚的兵們,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山溝溝,這個中隊。這種愛促使他們站好崗,放好哨,為自己選的工作自豪。

《核電武警》快一周歲的時候,是劉冬輝來大亞灣的第二年,九中隊有史以來被支臥為“先進中隊”。

如今,這個“先進”已經保持了五年了。

五年中,劉冬輝先是當上了組織股長,接著幹上了一大隊教導員。這是一個核電人生活的別樣片斷。

5.守住能源,守住民族未來

一代又一代核電武警,有很多夢想也許永遠無法實現了。士兵黃世熠想成為將軍。

士兵童俊想出一本歌頌大亞灣的詩集。士兵朱孝連想留在核電部隊。

都沒有實現。

但所有核電人,與民族共有一個夢。也許,你並不明白這個千秋大夢。

按現在的開采水平估計,世界上的煤、石油、天然氣資源將在幾十年內逐漸枯竭。

法國核電巨人阿雷瓦公司CE0安妮·洛韋說:“全球能源需求量不斷增加,不采用核能就沒有出路。”

這話也許是說給中國人聽的。

因為,電力包括煤炭、石油等能源已經成為瓶頸,製約著中國經濟的起飛。

雖然,相信誰也無法忘卻切爾諾貝利的悲劇。至1992年,已有7000多人死於那次事故的核汙染。核電站周圍30公裏範圍被劃為隔離區,居民被疏散,莊稼被全部掩埋,日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10公裏範圍以內將不能耕作、放牧。不僅如此,放射性煙塵使整個歐洲籠罩在核汙染的陰影中。時至今日,當時參加救援工作的83.4萬人中,已有5.5萬人喪生,上萬人成為殘疾,30多萬人受放射傷害死去。

德國在去年年底已經關閉了其第二座“大齡”核電站,並且在未來二十年內將關閉所有的核電站;美國的核電站建設也基本停滯不前。

這似乎是一種趨勢。

但是,中國別無選擇。中國仍然自信地選擇核能源。

新華社2004年6月8日報道,根據規劃,到2020年,國內核電裝機比重將從目前的1.6%上升到4%左右,這相當於還要建設至少24座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核電的裝機容量將達到3600萬千瓦左右。像核電站這樣重要的目標,必須派重兵把守。

三大隊將被無數次複製,一支龐大的核電武警部隊即將崛起。守住能源,就守住了中華民族的未來。

中國仍然將自信地選擇核電武警。

這支部隊必須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才會明白肩上的責任有多重。

很少有人能夠像這支部隊一樣,真正明白中國的能源之渴與能源之痛。

很少有人能夠像這支部隊一樣,真正看清楚中國的環境之傷與環境之險。

很少有人能夠像這支部隊一樣,能真正體會近年談判專家為什麼要和俄羅斯人馬拉鬆似的坐在桌前,不斷重複已經令人生厭的石油管道鋪設問題。

很少有人能像這支部隊一樣,能真正知道中國人為什麼如此執著地把目光長久地注視著馬六甲海峽?

從這一層意義上來理解,你就會深深明白那一代又一代的年輕士兵,他們的孤獨,他們的寂寞,他們的堅韌,他們的付出,他們的淚水,他們的一切。

他們任重而道遠。

他們與民族一起承受著一句“匹夫有責”的古訓。

某個傍晚,士官鄭健輝站在38米平台,順著疾飛的白鷗,極目遠眺。

他明天就要脫下軍裝離開部隊了。

天空碧藍如洗。

一、警衛工作不允許做檢查

1.稍有差錯,就是罪人

警衛工作不允許做檢查!警衛工作不允許做檢查!警衛工作不允許做檢查!連寫三遍,再加上這個東西——!

每接到等級警衛任務,每次政治處搞政治審查,都要求警衛官兵這樣做。

支隊還明確規定,政審表的最後一欄,由支隊黨委書記、政治委員親筆簽名,嚴格執行。

這就是使命。這就是光榮。

深圳,環境特殊,地位特殊,來的人自然也特殊,警衛工作更特殊。

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喬石、李鵬、朱鎔基以及外國元首、重大活動等等,都是支隊官兵的警衛對象。

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中國國際園林藝術博覽會等重大國內外會議,甲“A”聯賽、明星演唱會等大型聚會,都是支隊官兵擔任現場警衛。

僅2003年,支隊就出動兵力2.4萬人次,擔負警衛任務。

一位支隊領導曾說:“支隊的任務主要是兩種,警衛最重要的客人和看押最危險的人。”

在外人看來,警衛工作是神秘的。

支隊領導常對官兵們說:“警衛工作出了問題,沒有地方做檢查,沒有人會替你做檢查;警衛工作出了問題,哪怕是一丁點小問題,丟了烏紗帽事小,給黨和國家帶來重大損失,對社會穩定帶來重大影響責任大,那將是曆史的罪人,國家的罪人!”

在深圳市支隊,警衛工作隻有也隻能有成功的經驗,沒有也不敢有失敗的教訓。

在深圳市支隊一份經驗材料中,可以看到,一條重要的經驗是擔負警衛任務的中隊都是功勳卓著的部隊。常年擔負固定和臨時警衛任務的六中隊,多年被省武警總隊評為“先進中隊”,多年擔負警衛任務的五中隊和一中隊,一個連續十四年被總隊評為“先進中隊”,榮立集體一等功一次,榮立集體二等功兩次,集體三等功3次。一個是連續八年被總隊評為“先進中隊”,榮立集體一等功一次,集體三等功4次。

這些官兵是武警中的精英。

這些官兵,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榮譽感。這些官兵,視警衛工作如生命。

這些官兵,曾多次被中央首長接見,並同他們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