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形之美

1.四個典型的宣傳

先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國民黨回不來了》。

1949年,蔣介石在逃往台灣之前,接見了家鄉的遺老。有老者問:“何時能回來?”

蔣介石淒然道:“三年吧。”

不久,“國民黨三年後就回來”的說法傳到了上海。

但是,就在上海解放的那一個靜悄悄的清晨,一位過去並不了解共產黨的著名醫生出得門來,頓時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滿大街都是一身征塵、露宿街頭的人民解放軍!他們為了不驚擾市民,在剛剛被他們浴血奮戰解放了的大上海街頭,靠著牆壁,枕著馬路牙子,擁槍而眠。

這是什麼樣的軍隊啊!

那位醫生熱淚盈眶,感慨萬分,說道:“國民黨回不來了!”

這是一段以戰爭與硝煙為背景的傳奇,他不知曾溫暖了多少人。子弟兵的形象又一次悄然在傳奇中偉岸無比!

深圳市支隊經曆了近10人被判處有期徒刑,2人被判處死刑,100餘人被勞教等各種處理,在市場經濟這所大學校的學前班裏付出了昂貴的學費。從993年支隊奪回省武警總隊“先進支隊”榮譽開始,一直到2004年,十二年中已有11次被總隊評為“先進支隊”。

這是一支以市場經濟為背景產生傳奇的部隊!

唯有她能讓這支隊部隊在老百姓心中歸位到戰爭年代革命軍人的輝煌定格。

如果說從989年到991年是三年治亂時期,那麼這十二年,則是深圳市支隊重新樹立武警形象的十二年。

治亂三年與塑形十二年的傳奇,打造了深圳市支隊輝煌。

深圳市支隊的傳奇很大程度上是成功培養並策劃了四個典型宣傳。

典型之一:沙頭角好中隊

她的傳奇,本書後麵還將做專章表述。

她的傳奇是因為,沙頭角中隊是深圳市支隊樹的第一個重大典型。最終成為了武警部隊的典型,全國的典型。

沙頭角中隊的幹部在武警部隊無論走到哪裏,一提到中隊番號,聽者立即肅然。一提到你在沙頭角中隊當主官,聽者都會脫口而出:有前途。

理由是,黨委不會隨便放一個人到那地方。

她的傳奇是因為,這個中隊,曾在北京召集中央新聞單位舉行新聞發布會,所有中央新聞單位媒體都對它進行過集中宣傳;這個中隊,曾被武警總部授予“沙頭角好中隊”榮譽稱號。

她的傳奇還因為,中隊主官近幾年五次進京:一次是中隊被中組部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兩次是中隊蟬聯團中央“全國青年文明號”,兩次是兩名主官先後被樹為“武警部隊優秀基層帶兵幹部”。

典型之二:深南路好八連

如果說沙頭角中隊是武警重組以來武警廣東省總隊榮譽最高的中隊,那麼五中隊——深南路上好八連,就是省武警部隊榮譽最多的中隊。

這個中隊自建隊以來,先後被武警總部評為“基層建設先進集體”、“先進黨支部”和“先進團支部”;被廣東省委、省政府評為“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支部”;連續十四年被總隊樹為“基層建設標兵中隊”,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評為“擁政愛民先進單位”、“文明單位”和“安全警衛先進集體”。榮立集體二等功2次,集體三等功9次,2001年2月1日,武警部隊黨委決定,給深圳市支隊五中隊記集體一等功。

2001年,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宣字[2001]36號文件確定五中隊為全市精神文明建設重大典型,在全市範圍內進行集中宣傳。中央駐深圳市和廣東省及深圳市16家新聞媒體共30餘名記者對五中隊進行了一個星期的采訪。

《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青年報》、《南方日報》、《深圳特區報》等20餘家新聞媒體從10月底開始,曆時一個月,分別采取長篇通訊配評論員文章、連續性專題報道、攝影專版等形式在重要版麵或黃金時段進行報道,共發表新聞稿件130餘篇,在深圳特區的駐地部隊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典型之三:榮譽市民

獲“榮譽市民”稱號的老支隊長賽金山

政治處主任胡國忠說:宣傳老賽就是宣傳支隊。

在深圳,無論是地方,還是駐地部隊,一提起老賽,都說知道這個人,是回民。

連武警總部首長都知道,深圳市支隊的賽金山,胖,黑,頭發自來卷。

從《人民日報》到《南方日報》,從《解放軍報》到《人民武警報》,從《深圳特區報》到老賽家鄉的《南陽日報》,宣傳他的文章曾經鋪天蓋地。

此人被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典型之四:英雄群雕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