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984年。
當時,有兩種聲音進行著激烈交鋒,爭論的焦點是深圳姓“社”還是姓“資”?姓“公”還是姓“私”?深圳向何處去?
這是一個關鍵時刻
1月24日,鄧小平來到深圳。
鄧小平說:辦特區是我倡議的,中央決定的,究竟對不對,我要來看一看。
據當時擔負警衛任務的武警官兵回憶:這一天天氣特別冷,80高齡的小平同誌身體很好,穿著中山裝,神采奕奕,步履穩健,工作人員要他穿上大衣,他擺手說不要不要。
鄧小平先參觀了市容,那時的深圳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當老人登上深圳最高的20層的國際商業大廈時,旁邊的國貿大廈還在建設施工之中,他聽說53層的國貿大廈將成為當時中國第一高樓,顯得非常高興。
翌日,鄧小平又參觀了靠近文錦渡的漁民村。
漁民村的對麵就是香港,是深圳最快富起來的一個村子,當時就造起了小別墅,家家戶戶彩電、冰箱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小平參觀了村支書的家後,風趣地說,你們比我們部長還富啊,看來精神文明要來源於物質文明。
村支書對小平同誌說,村民們對這個會那個會都說不上來,唯獨記得十一屆三中全會,都說十一屆三中全會好。
鄧小平同誌邊走邊看邊想,最後以一個革命家的遠見卓識,揮筆題寫了: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武警官兵們說,小平同誌1984年視察深圳,意義極為重大,他肯定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決策,他解決了中國發展的前途問題,他吹響了全國範圍改革開放的號角。也就在鄧小平視察深圳兩個月後,北京召開了沿海城市領導幹部會議,小平同誌接見了全體與會人員。這次會議決定,南到北海,北到大連,沿海4個城市進入改革開放的行列。後來,鄧小平同誌還說,我們要搞更大的特區。
這就是以後海南建省的經濟特區。
鄧小平同誌另一次“南巡”是在1992年。
1992年元旦,廣東省委接到中央辦公廳發來的絕密電報,上麵隻有短短兩行字:“小平同誌要到南方休息,請做好安全接待工作。”看到電報後,一些同誌認為小平同誌是來休息的,主張按照休息的思路來安排。
張高麗2000年8月26日發表關於深圳經濟特區成立20周年紀念文章中提到:“蘇聯、東歐相繼發生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引發了人們對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疑慮與思考。”
又是一個重大時刻,鄧小平同誌又一次來到深圳,武警深圳市支隊官兵又一次為他老人家擔負警衛任務。
鄧小平同誌這次來,仍然堅持他注重實際調研的一貫做法。他不聽彙報,稍做休息後就乘車出去視察。他邊看邊談,在談話中充分肯定了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設成就和基本經驗,並就計劃與市場、社會主義本質、“發展才是硬道理”等一係列多年來困擾人們思想的深層次問題,提出了明確看法。
“不堅持社會主義,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隻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
那天鄧小平同誌說了這些話之後,現場氣氛不免緊張。他的女兒鄧林這時候和他站在一起,當即想出辦法把氣氛緩和一下。她指著火車站上的“深圳”兩個大字,扶著父親的一隻胳膊說:“看,您的題字。人家都說,寫得多好。”
鄧小平笑了,所有的人都笑了。廣東省委書記謝非心裏明鏡似的:“這老人根本就不是來休息的,他是衝著989、1990和1991年發生的那些事情來的。”
10天以後,香港《大公報》的文章說:“鄧小平鼓勵大膽改革,稱誰不改革誰下台。”
10年以後,一名叫“過客”的人在互聯網上也談到這件事:“人們要在很多年以後,才能完全明白他南巡時的力挽狂瀾。如果沒有他,我們還要在黑暗中痛苦很長時間,那不是‘文革’的痛苦,而是在看到現代化的曙光之後又被打瞎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