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追求結果——以事論英雄2(2 / 3)

企業是一個商業組織,員工與企業之間是一個商業交換關係。什麼叫商業關係呢?舉個例子,你要快遞公司送一封信,大致是10元錢。無論刮風下雨,都是10元;甚至是下大雪,交通極其困難,也是10元錢。

如果是送信的員工碰到天氣很差,信沒有送到,你會不會給快遞公司付錢?不會,為什麼?因為10元錢交換的是把信送到的結果,所以信送到,就付錢;信送不到,無論員工有多少苦勞,我們都不會付錢!

這就是赤裸裸的商業關係,商業關係的本質就是一種結果,或者叫利益交換關係,或者叫買賣關係。員工與企業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本質上仍然是一種買賣關係,企業付你工資或薪酬,你提供相應的結果!

請記住,企業購買的是結果,也就是勞動的結果,而不是勞動。勞動是不值錢的,隻有勞動的結果才值錢。也就是說,功勞是價值,苦勞卻不是價值。

為什麼企業要這樣?因為隻有每個人提供的是結果,企業才有錢賺,才能夠生存。但現在,我們不少員工卻把上班當成結果,以為隻要上班就可以領工資,這種觀念大大地扭曲了員工與企業的關係。

作為一個員工,重要的不是我們付出了多少的精力和努力,而是我們取得了多大的成果。給企業以成功的回報才是一個員工的價值所在,因此,凡事追求結果也是一個員工必須具備的基本職業素質。

追求結果,孜孜不倦

任務與結果的差別,是很多企業的心病。有時候並不是員工不盡力,大家似乎都在努力地工作,但企業卻達不到預期的美好結果,導致銷售下降,質量波動,人心浮動,沒有業績。同樣,這也是員工的疑惑:我這麼努力,“圓滿”完成了任務,為什麼老板還是不滿意?

關鍵就在於,我們沒有把重點放在結果上,被“完成”任務迷惑了。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於我們想要的結果,不是辦不到,是因為我們沒有執著地辦到。如果我們每一個員工都抱著不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就誓不罷休的話,何愁產品質量上不去?產品質量好了,何愁銷路打不開?有了好的產品和廣闊的銷路,再加上後期服務的及時跟蹤,企業的結果一定是令人滿意的。

做一個追求結果的員工,是一個人做好其本職工作的傑出表現。對於結果的追求,必須是一定要做到,而不能想一想了事。

先讓我們來看兩個小故事:

最偉大的籃球球員喬丹上在高中的時候,教練告訴他說:“邁克爾·喬丹,你身高不夠,沒有超過180公分。所以即使你球打得再好,以後也不可能進入NBA,我們決定不要你這個球員。”

邁克爾·喬丹想:“怎麼可能?我將來要進北卡羅來納州大學,怎麼可能我連高中的校隊都進不去,你嫌我個子太矮?”

邁克爾·喬丹對教練說:“教練,我不上場打球,可是我願意幫所有的球員拎行李。當他們下場的時候,我願意幫他們擦汗。請你讓我在這個球隊,跟這些球員一起練球,這是我要成功的決心。”

教練發現邁克爾·喬丹的決心的確超過任何人,所以他接受了邁克爾·喬丹的建議。

有一天早上8點鍾,籃球場的管理員跑去整理球場,發現有一個黑人倒在地上睡覺。他問道:“你叫什麼名字?”這個黑人好像很累的樣子說:“我叫邁克爾·喬丹。”

邁克爾·喬丹早上練球,中午練球,下午跟著球員一起練球,晚上還要練球,他比任何人都要努力。據邁克爾·喬丹的父親講,喬丹全家人的身高沒有一個人超過180公分。結果邁克爾·喬丹長到了198公分,長高了20公分。後來邁克爾·喬丹果然如願以償進入北卡羅來納州大學。

舉世聞名的國際巨星席維斯·史泰龍,在尚未成名前是一個貧困潦倒的窮小子,當時他身上隻有100美元,唯一的財產是一部老舊的金龜車,而他就睡在車裏。

史泰龍心目中有一個理想,想要成為電影明星。好萊塢總共有500多家電影公司,史泰龍逐一拜訪,卻沒有一家公司願意錄用他。麵對500多次冷酷的拒絕,他毫不灰心,回過頭又從第一家開始,挨家挨戶自我推薦。第二次拜訪,好萊塢500多家電影公司當中,總共有多少家拒絕他呢?答案是500多家,仍然沒有人肯錄用他。

史泰龍堅持自己的信念,將一千次以上的拒絕當作是絕佳經驗,鼓舞自己又從第一家電影公司開始,這次他不僅隻爭取自己的演出機會,同時還帶了自己苦心撰寫的劇本。可是第三次的拜訪,好萊塢所有的公司還是拒絕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