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男性和女性在牙齒護理方麵沒有區別,但是,對於妊娠期的準媽媽來說則一切大有不同,必須得細心注意。
●妊娠期要提防牙齦炎
牙齦炎是孕婦最容易患的疾病。懷孕期間,隨著性激素水平的改變,黃體酮水平的增高,牙齦對局部刺激的反應增強,使得牙齦血管增生,血管通透性增強,在口腔衛生差、軟垢大量堆積的情況下,牙齦就會鮮紅腫脹,容易出血,這種現象被稱為妊娠期牙齦炎。因此,準媽媽在懷孕期間一定要注意口腔衛生,起床後、睡前都要用含氟化物的牙膏刷牙,並用牙線徹底清除牙菌斑,以防治妊娠期牙齦炎,亦可借此令輕微的牙齦發炎自然痊愈。
●牙齒敏感也要提防
除了牙齦炎,牙齒敏感也是準媽媽很容易發生的狀況。懷孕期間,孕婦可能偏吃甜酸食物或容易嘔吐,酸性食物和嘔吐物會直接侵蝕牙齒表麵的牙釉質,使牙本質外露,因此造成牙齒敏感。想要避免牙齒敏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避免進食甜酸食物。如果孕婦已經有了牙齒敏感症狀,則可請教牙科醫生及時接受適當的治療。
●孕婦還應防範的就是齲病
女性在懷孕時,胃口會改變,喜歡吃甜酸的食物,吃喝的次數亦變得頻密,患上齲病的機會便會增加。一旦齲病急性發作,就會疼痛難忍。而準媽媽們為了寶寶的健康,幾乎都是忍著疼痛不願到醫院就診,直到分娩後再去做治療時,往往有的牙齒已經到了必須拔除、無法挽回的地步。有句話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妊娠期齦瘤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患有妊娠期牙齦炎的女性,由於害怕牙齒出血,刷牙時不敢用力,口腔衛生更加難以維持,個別牙齦便會增生成為瘤狀,這就是妊娠期齦瘤。
●準媽媽應如何保健口腔
還應及早到口腔科檢查和適時治療。如果孕前沒有做過口腔檢查,懷孕後應及時去看牙醫,並要特別向醫生說明你已懷孕。醫生會進行仔細的口腔檢查,發現口腔的疾病和存在的隱患。
通常在孕早期(也就是在懷孕的1~3個月),孕婦的不適感較重。醫生為了避免牙科治療如拔牙等造成的菌血症及孕婦過度緊張對胎兒的不良影響,通常隻處理急症。而在孕中期(即懷孕4~6個月),胎兒的器官基本發育完成,胎兒體積也不太大,並不影響孕婦活動,所以此時完成對牙齒的治療(拔牙、洗牙、齲病的填充治療)較為適合。
總之,懷孕期間應保持心情愉快,注意口腔衛生,做到早期檢查、及時治療。
更年期:緊抓牙齒保健不放鬆
處於更年期的人,身體衰老速度加快,骨質變得疏鬆。
你可知道,就連牙齒都會遭到更年期綜合征的侵害!
●牙齒也有“更年期”
以女性為例。女性36歲之後,骨骼中的鈣質開始逐漸丟失。絕經前,女性骨骼中的鈣質每年以1%的速度遞減。絕經後的前5年,骨骼中的鈣質丟失達到10%左右。這是因為絕經期前後,卵巢功能、雌激素水平快速下降,因而破骨細胞極其活躍,成骨細胞相對“怠工”,導致女性的骨量丟失加速。
骨骼中鈣質丟失的直接後果是骨質疏鬆和骨組織萎縮,表現在身體上是腰酸背痛,甚至駝背和身體縮短;表現在牙齒上,則是敏感性牙痛。
更年期前後,隨著骨骼中鈣質的丟失,牙槽骨出現疏鬆和萎縮。其表麵的牙齦也出現退縮,牙根逐漸暴露出來。這種情況下,牙齒除了變得敏感之外,也更易出現齲病,產生牙痛問題。再加上更年期唾液分泌減少,口腔自潔作用減弱,還容易發生口腔黏膜疾病,如口腔黏膜幹燥、複發性黏膜潰瘍、口腔扁平苔蘚等。另外,更年期的內分泌存在障礙,也容易引起口腔黏膜感覺異常,出現舌根黏膜燒灼感,或出現牙齦炎症加重等症狀。
●更年期牙齒要警惕根麵齲
中年過後由於牙齦萎縮,牙根開始暴露且這些部位的硬度較牙冠低,抗齲能力差,易出現齲洞,臨床上稱根麵齲。根麵齲的一個特點是位置隱蔽,不易發現,因而容易被人忽視。所以,更年期應定期檢查牙齒,及早發現齲洞,及早充填。
●其次還要防治牙周炎
牙周炎不像齲病那樣為人們所了解和重視。許多人患了牙周炎,卻以為是“虛火上升,牙周發炎,吃點藥就無事了”。殊不知,牙周炎反複發作,會損害牙周的健康,導致牙齒鬆動脫落。對於牙周炎,僅靠服藥不能解決問題,應進行局部牙周治療,如牙周潔治、牙周衝洗、上藥或齦下刮治、翻瓣手術等。再配合全身用藥,治療效果一般是令人滿意的。
●牙齒脫落後要及時修補
有些更年期人士認為,年紀大了,缺幾顆牙是正常的事,因此當牙齒鬆動脫落後並未及時去鑲牙。這樣下去害處很多,牙齒缺失會明顯降低咀嚼能力,影響消化和營養吸收;加快鄰牙鬆動脫落;影響語言和容貌。
建議45歲以上的人士,每年應看一次牙科醫生,進行一次牙齒潔治。請記住,當我們全心全意對待牙齒的時候,牙齒也會給我們一個好的回報。
生命在於運動,牙齒也一樣。一日三餐,牙齒雖然也在運動,但正如四肢每天都在活動卻不能完全代替保健運動那樣,三餐的咀嚼動作並不夠,牙齒還需要自身的鍛煉。睡覺前和早晨醒後進行“叩齒”鍛煉並按摩牙齦,可以減緩牙槽骨的吸收,甚至能促進牙槽骨的再生,防止牙齦萎縮。
●防骨質疏鬆才是護齒根本
更年期要多攝入鈣,減緩骨量丟失的速度。如果已經出現了腰酸背痛等症狀,要盡快去醫院治療,盡力延緩骨質疏鬆的進程,阻止傷害的進一步形成。更年期婦女為防止骨質丟失,每日需攝入鈣1500毫克。65歲以上的婦女,每日需要增至2500毫克。
老年期:越多問題,越懂應對
人到了晚年,牙齒自然也邁入老年的行列。但是,有的人牙齒如年輕時候一樣整齊潔白,有的人滿口牙齒已經所剩無幾,早早戴上了義齒。為什麼都是同齡人,牙齒的差別卻如此之大呢?
●老年人護理牙齒的幾大誤區
誤區1:很多老年人認為牙齒鬆動、脫落是自然現象,防也無用
其實不然,大多數老年人的牙齒鬆動脫落是因根麵齲、牙周病、骨質疏鬆等疾病引起的,隻要這些病得到預防和治療,就會延後牙齒脫落的年限。所以老年人應防患於未然,平時多注意口腔的健康。
誤區2:牙齒不怕磨,啃點硬東西沒關係
牙齒外層包裹的牙釉質有限,過度啃硬東西就會被破壞掉;牙釉質一旦被破壞,深層的牙本質就會暴露,隨之,牙髓神經末梢失去保護,不僅易致牙本質過敏,還會引發齲病等其他嚴重牙病;牙齒磨損嚴重,還會造成牙齒向前移位或臉型改變;會引起耳旁的顳顎關節障礙(表現為吃東西疼痛,張口耳前有雜音,顳頜關節區有壓痛,咀嚼時無力,時有耳鳴、頭痛、偏頭痛,嚴重者嘴巴會張不開)。
所以老年人的牙齒尤其要避免磨損。不要啃甘蔗,嚼檳榔,吃炒花生,嗑榛子、瓜子,更不能把牙當鉗子,用牙齒開瓶蓋、拔針、咬釘子等;牙刷毛也不可太硬,要全方位嗬護牙齒的健康。
誤區3:隻漱口不刷牙
不少高齡老人至今沒有刷牙的習慣,尤其在農村地區更為多見。其實,正確刷牙既有牙刷的機械刷洗作用,又有牙膏的化學去汙和消毒殺菌作用,可有效防止牙菌斑和牙結石的形成。所以老年人應該轉變觀念,認真刷牙。
誤區4:隻要堅持刷牙,就沒必要洗牙了
事實上刷牙並不能完全代替洗牙,飲食可在牙麵上留下痕跡,經細菌作用形成牙菌斑。而刷牙隻能清除一些牙齒表麵的軟性汙垢,對於隱藏在牙齒深處的汙垢很難清除。因此,隻有定期洗牙,才能真正去除牙齒上的牙菌斑及牙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