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定你的人生目標(3 / 3)

能推動和震撼世界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擅長模仿的人,他們精於學習的藝術,能踩著別人的腳印前進而不是貿然向前闖。若你留意《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排位前幾名的書裏都包含著一些教你能表現得更佳的模式。例如彼得·杜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就指出要做一位傑出的企業家及創新者所需的特別做法。他說得十分明白:“創新不是一條非常特殊且微妙的過程,而作個企業家也並無神秘之處,別以為他們是天生好手,那可是經過訓練學會的。”另外,像《一分鍾經理人》一書,就是有關人際溝通、簡化並有效管理人際關係的典範,裏麵列舉了多位美國最傑出經理人的範例。

模仿對每個人而言都不困難,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在做這件事。孩子是怎麼學會說話的?體壇新手是怎麼向前輩學習的?一個有抱負的商人又是怎樣成立他的公司的?全是模仿來的。在這裏舉個在商場裏簡單的模仿例子。現代社會有個通性,就是在甲地可行的,往往在乙地也能適用。所以在商場中,有些人能夠賺大錢,就是通過我們所說的模仿方式。如果有人在底特律開了一家生意興降的巧克力糕餅店,那你看著吧,在達拉斯也會成立相同的店;如果有人在芝加哥經營一家專門供應奇裝異服以達到宣傳效果的商店,很有可能在洛杉礬和紐約也有相同的生意出現。所以,有很多人生意成功,就是在市場尚未飽和以前,把甲地成功的做法,依樣地搬到乙地去。類似這種情形,你可以擷取別人證明有效的方式再複製一個,如果可能,再加強一下,成功就有如探囊取物了。

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模仿者當首推日本。日本令人目眩的經濟背後是什麼?如果你翻開過去二十年的工業發展史,就會發現很少有重大的新產品或尖端的科技發源於日本。日本人隻不過學習了他國的點子和商品,從汽車到半導體等,再加以巧妙的模仿。

人們公認卡耐基是世界富豪,你知道他是怎樣成功的嗎?很簡單,他模仿洛克菲勒、摩根,以及其他金融巨子。他留意那些 人的一舉一動,研究他們的信念,模仿他們的做法,於是他就有了今天。

為何米契爾不但活了下來,而且能夠從別人無法忍受的打擊中振作起來?當他還躺在病床上的時候,好友就為他念一些曾經度過重大難關者的事跡。這使他有了模仿的對象,使得奮發的意念壓倒他所遭受的悲慘經曆。

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差異,不在於他的境遇,而在於他選擇什麼角度去看自己,從哪些方麵開始行動。

模仿絕不是一件新事物,每一位偉大的發明家都是本著他人的發現找出新東西的,每個孩子也是從他周圍的事物去模仿的。情商建設

人類一直重視人的智力開發,並且有一個衡量智力的測試係統——智商(IQ),也稱為智力商數。現代西方一些傑出的科學家通過大量研究表明,在人為智力商數以外,還存在著另一個生命科學的參照元素,叫做情商,也即情緒商數,簡稱EQ。

國外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群兒童分別走進一個空空蕩蕩的大廳,在大廳裏最顯著的位置為每個孩子放了一塊軟糖。測試老師對每一個將要走進去的孩子說:“如果你能堅持到老師來叫你出去的時候還沒把這塊軟糖吃掉,將對你有一個獎勵,再給你一塊軟糖,就是說,你將得到兩塊軟糖。如果你等不到老師來就把糖吃掉了,那麼你隻能得到這一塊。”

實驗開始,孩子們依次走進大廳。

結果發現,有些孩子沒有控製能力,因為大人不在,他又受不了糖的誘惑,把糖吃掉了。還有一些孩子,知道了剛才提出的要求,認為隻要自己能堅持一會兒,就能得到兩塊糖。於是他們盡量地控製自己,轉移注意力,唱歌、蹦蹦跳跳,就是不去看那塊糖,一直等到老師回來。這樣,他就得到了兩塊糖。

專家們把孩子分成兩組,能夠堅持下來的並得到兩塊糖的和不能堅持下來因而隻得到一塊糖的孩子,對他們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

結果發現,那些隻得到一塊糖的孩子普遍沒有得到兩塊糖的孩子成功。也就是說,凡是缺乏控製力的孩子,長大以後,不管他智力商數如何,在人生中都不容易成功。

這項研究引起了世界心理學界對情商教育的重視。

美國《時代周刊》的一篇文章談到,情緒商數反映了一個人控製自己情緒、承受外界壓力、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經過各種考查和檢驗,證明了情商比智商對人更重要,它在更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婚姻、工作和整個人際關係的處理,甚至影響著他事業的成功與否。

情商這一概念的提出,在西方各國引起了強烈轟動,成為熱門話題。有關情商的書籍在世界各國都成為名列前茅的暢銷書,長盛不衰。

什麼是情商呢?

情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自我情緒認識能力。即對自己的悲、喜、憂、樂等積極。消極情緒的覺察能力,也就是對自己的情感、情緒的自我反省。自我認識的能力。

自我情緒控製能力。即:根據自身的情況、環境狀況。人際交往狀況,把握、控製、適當表現、發泄自己情緒的能力。自我情緒控製不等於壓抑正常情緒的表現、發泄,而是要求根據外部環境尺度與自己的內部尺度的統一,來適當控製或合理發泄情緒。

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即:通過別人的姿態、語氣、表情、動作等了解、體察其情緒的能力。了解他人的情緒要求有“同情心”、“同理心”。這是了解他人情緒,控製自我情緒,改善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條件。

預見未來的能力。即對各種事物的發展動態、趨勢的把握及認識的能力。能否預見未來、根據具體情況及時采取行動或耐心等待,是衡量一個人的自信心、持久力的一個重要參數。

人際關係協調能力。即與同事、同學、上級、下級、友人等和諧相處的能力,是一個人社會適應能力的表現,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條件。

自我激勵能力。即充分利用各種手段激發自己的能動性。創造性的能力。充分認識自我、激發自我潛力是成功的內在動力。自我激勵能力強的人善於度過困境,也能在順境中把握自己。

如果你要取得成功,就必須重視對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即情商建設。

人們從事生產勞動和科學實驗,進行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等活動都不單純是由固定的智力因素所決定的,它也和每個人的個性品質(非智力因素)相關聯。一個人的個性與智力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發揮著人的創造力。中國古代就有“勤能樸拙”的說法,即勤奮能補償某方麵能力的缺陷。

心理學家也發現,被廣泛應用的斯坦福一比內測試和威克斯勒測驗,所測得的一般智力得分和智力成就正相關,但很難測出一個人如何以創造性的新奇獨特的方式運用知識和技能,它不能測出創造性。也就是說,智商高並不一定就是高創造者,智商一般的人可能在創造性方麵有突出的表現。卡根通過他所設計的創造力測驗所測結果證實,智商在140以上的兒童並不都具有創造性。其結論是,一個人是否有創造性,要以智商140為下限,同時還要取決於其他因素。英國的高爾頓認為,天才是遺傳的,但他也強調熱情、勤奮對天才人物發展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特蒙對150名最有成就的創造者和發明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卓越成就並非就是智力本身的結果,非智力因素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70年代,美國教育總署組織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討論天才兒童的定義,一般認為,天才是由超過中等水平的智力、高度的責任感和創造力等三類因素構成的。

從上麵一些例證中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在活動中的重要性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人的活動,尤其是創造性的活動,是受心理的多維結構控製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同活動的結果。

問:能力是什麼?成功是什麼?

答:能力=智商十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