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信所謂的“專家”
跟隨著市場的需求走,前眾多求職者最普遍的擇業心態,通常市場需求最大的人員職位也是最容易找到的空缺職位。然而,每位求職者應當對市場的需求量進行分析,並應當仔細回答這些問題:這類人才的需求量是長期的還是短斯的?是否穩定?前途如何?工作一段時間後會從中學到什麼本領?這些問題考慮得越周到越詳細越好,否則,日前市場上很緊缺的人員,一段時間後很可能便轉為剩餘人員。因此,要用比較長遠的眼光來分析市場需求進行擇業。
我們找到了自己最喜歡的工作,但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了解自己喜歡在哪裏工作。同樣是你最喜歡的工作,但工作地點不同,差別往往很大。這裏的“領域”不僅包括職業領域,而且還包括企業在什麼地方。
在某種程度上,在什麼地方做你最喜愛的工作往往是對工作在什麼領域的選擇。一旦你知道你要找什麼樣的工作,告訴每個人那是什麼。比如,你通過了解自己以後,最後得出答案,知道自己想找一份醫院會計部門的工作。而不是說“我想找一份會計工作。”
在紐約城的中心公園裏,兩個大學生正在談話。我們稱他們為吉姆和弗萊德。在不到半分鍾的談話裏,他們完美地描述了大多數人目前選擇職業的方法。
吉姆:嗨,你想找什麼工作?
弗萊德:我想從事物理學研究
吉姆:物理研究?老天,你實在不該找這樣的工作。這些年計算機專業才是最大的“西瓜”。
弗萊德:可是我喜歡物理。
吉姆:夥計,物理研究掙不到大錢。
弗萊德:真的麼?那什麼能?
吉姆:計算機。你應該改行搞計算機。
弗萊德:好吧,從現在開始,我要轉行從事計算機方麵的工作。
在我們這種文化氛圍下,許多求職選擇和職業轉換就是用這種方式在一眨眼之間做出的,在與某人的隨意談話時做出的,或者是追隨父母的腳步,聽從新聞媒介上的文章的勸導,有時甚至是在男友或女友的慫恿之下做出的。
當你選擇職業時,你應當了解你想要做什麼,否則別人會向你兜售一大堆東西,這些東西有可能嚴重損害你的自我認識你的價值觀和上帝賜予你的天賦才能。
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最佳職業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對你來說,最好的職業是運用你擅長的技能、你喜愛的科目、你的最初目標、提供你所樂於接觸的人和事、你喜歡的工作環境和你所滿意的薪水。
我們中的許多人寧願花更多的時間來計劃最多不過占用我們一生80個小時的下個夏季的假期該怎麼過,也不願仔細考慮將占去我們一生8萬個小時的工作生活該是什麼樣子。
哈佛職業谘詢顧問認為,我們花一些時間來試圖勾勒出一生應該做什麼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實際上,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會急功近利。我們找工作的標準不是我們想做些什麼,而是力圖分辨出職業市場需要什麼樣的人。
我們常說:“告訴我,這些年什麼職業有更多的雇傭機會了?”或者說:“告訴我,什麼職業能賺到大錢?”或者問:“告訴我,下一個10年中最火的職業是什麼?”
其實,我們從所謂的專家那裏得到答案,常常離題甚遠。警惕這些“專家”,當你試圖猜測“未來最好的職業時”,這真是一句良言。
比如,專家們可以至少列出你能選擇的1286種不同的職業,它們有8000多種不同的工作名稱,總數超過2萬種!問題就出在這裏。我們許多人會發現,在2萬種不同的物品中挑出你喜歡的一項簡直不可能。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專家一刪再刪,僅列出300種選擇。是的,你會發現,2萬工種中的30%的工種,都是由1.25億職業工作者中的90%的人在做。而其他工種被勞動力大軍中的10%填充了。
一些專家將這份清單又刪到隻有50個工種。你會發現在美國工作的l.25億人中有50%是在這50個工種裏工作。
50看來是做選擇職業時一個可以接受的數字,但我們仍希望有誰能再砍掉一些,直到剩下10個為止。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報刊雜誌刊登“21世紀初10個最火的領域”這樣的單子。
選擇新職業,查找清單是讓你查找一列職業清單,看是否有吸引你的工作。這種方法顯然要求你至少對這些人做的是什麼工作有個大概的了解。如果你不知道一個“木匠”是做什麼的,很明顯你不會去選擇“木匠”這一職業。不管怎樣,我們還是試一試,看是否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