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痛苦的迷惘
生活,如果隻有睛空麗日而沒有陰雨籠罩,如果隻有幸福而沒有悲哀,如果隻有歡樂而沒有痛苦,那麼,這樣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因為世界上隻有墳墓中的居民才不會再有喜怒哀樂。所有的幸福就像是一團纏結不清的紗線,它是由悲傷和喜悅構成的,而喜悅正是因為有了悲傷才是可愛的。生活的舞台上,不幸和幸運,前後相隨,魚貫而出,使我們依次體味悲傷和快樂。即使是死亡本身也會使生活更為可愛,它讓我們在現實的世界中關係更為親密。死,也是通向更充實的生的道路,因此,死亡是人類幸福必不可少的條件。
毫無疑問,我們欣賞那些以勝利者的姿態、以喜悅的心態麵對人生所必須麵對一切的人們,他們在日常生活的鬥爭中無所畏懼,他們凡事希望,凡事相信;他們勝不驕,敗不餒;在工作中任勞任怨,不遺餘力;他們在苦難中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微笑麵對生活,懷著一份感激而生活,隻有這些征服了命運的英雄才真正配稱偉大。
生活的不如意誰也不能逃脫。我們會在內心裏流淚,溫馨的家會變得淒涼;和睦的家庭有時會被拆散;彼此之間的誤解會讓親密的朋友各奔東西;惡意的誹謗會讓人心痛;柔軟的枕頭會變得僵硬;生存競爭緊張而持久。我們聽到的不是樂園中鳥兒的歌唱,而是模仿鳥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不祥的聲音。太陽藏起了那張笑臉,天空變得黑暗可怕。雷聲隆隆,閃電霹靂,大雨傾盆。為什麼會發生這些可怕的事情呢?
曾經有人說過,解釋一張笑臉容易,但是,說明眼角的淚滴難;解釋成功容易,但是,說明失敗難;解釋幸運容易,但是,說明災難難。
確實,苦難所引起的第一件事是在我們心中提出一係列的問題。如,我為什麼會遭受痛苦?世界上為什麼會存在這些痛苦?其實,我們不該提出這樣一些問題,因為正是我們提出了這樣的一些問題,增加了我們克服痛苦的難度。真正能夠解決苦難問題的,不是貧乏的理論,而是關心痛苦的實踐。隻有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去對待痛苦的時候,我們才能找到一種對痛苦的滿意的解釋。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能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對待痛苦,那麼,痛苦就不是一種無意義的殘酷,而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正是通過痛苦來改變或者說鍛造我們,痛苦隻不過是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用來提升我們的品格的手段。隻有經受了生活的苦難,我們才能獲得隱藏其中的善,才會去思考生活,解釋苦難。
人們對待生活和世界有三種不同的態度,這就是:悲觀主義、社會向善論和樂觀主義。第一種態度認為,世界從整體上來說,是糟糕透頂,無聊之極。這可能是最不好的一種態度。這也是對我們所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活著是否值得?人生是否有意義”的消極的回答。這種悲觀主義哲學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獲得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世界的本質就是衝突、無常、衰敗、毀滅。現實生活都隻是幻覺,生活的意義和目的也是幻想。人類的最大的幻覺是認為自己來到人世是為了享受生活。
持這種生活態度的人,往往放棄個人的努力和奮鬥,得過且過,聽任命運的安排與擺布,以各種借口自欺欺人。這樣的人是生活中的懦夫。
第二種態度是持社會向善論的社會改良主義者。這是一種最近才產生的理論,並開始成為一種哲學觀點,它比悲觀主義大大前進了一步。它在承認悲觀主義的大部分觀點的基礎上,認為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美好,而且生活也在不斷地提高。總的來說,世界並不是糟糕透頂。現實情況可能不是太好。我們對大自然了解的越多,我們對人生的多重意義看得越透徹,我們就越來越傾向於相信造物主的智慧和人生的深刻的意義和目的。即使是牙痛,可能也是對人很有好處的。不管怎麼說,在人類生活中,歡樂總是比痛苦多,幸福總是比不幸多,否定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是缺乏理性的。因為在某一方麵我們失去了,在另一方麵我們會得到,我們會獲得滿足。一點不錯,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有意義的,而且,這兩方麵的狀況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