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是什麼改變這個不快樂的女人的生活呢?隻是一句隨口說出的話。
隨口說的一句話,改變了伊笛絲的整個生活。有一天,她的婆婆正在談她怎麼教養她的幾個孩子,她說:“不管事情怎麼樣,我總會要求他們保持本色。”
“保持本色!”就是這句話!在那一刹那之間,伊笛絲才發現自己之所以那麼苦惱,就是因為她一直在試著讓自己適合於一個並不適合自己的模式。
伊笛絲後來回憶道:“在一夜之間我整個改變了。我開始保持本色。我試著研究我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優點,盡我所能去學色彩和服飾知識,盡量以適合我的方式去穿衣服。主動地去交朋友,我參加了一個社團組織——起先是一個很小的社團——他們讓我參加活動,把我嚇壞了。可是我每一次發言,就增加了一點勇氣。今天我所有的快樂,是我從來沒有想到可能得到的。在教養我自己的孩子時,我也總是把我從痛苦的經驗中所學到的結果教給他們:‘不管事情怎麼樣,總要保持本色。”’
詹姆斯·高登·季爾基博士說:“保持本色的問題,像曆史一樣的占老,也像人生一樣的普遍。”不願意保持本色,即是很多精神和心理問題的潛在原因。
安吉羅·帕屈在幼兒教育方麵,曾寫過十幾本書和數以千計的文章,他說:“沒有人比那些想做與自己的本色不符的事情的人,更痛苦的了。”
我們不該再浪費任何一秒鍾,去憂慮我們與其他人不同這一點。你是這個世界上的新東西,以前從沒有過,從開天辟地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任何人完全跟你一樣;而將來直到永遠永遠,也不可能再有一個完完全全像你的人。你在這個世界上是個新東西,應該為這一點而慶幸,應該盡量利用大自然所賦予你的一切。歸根結底說起來,成就都與本人的實際潛能有關。你隻能唱你自己的歌,你隻能畫你自己的畫,你隻能做一個由你的經驗、你的環境和你的家庭所造成的你。不論好壞,你都得自己創造自己的小花園;不論好壞,你都得在生命的交響樂中,演奏你自己的小樂器。
把握正確的生活原則
生活的意義,除了要誠實之外,還必須受到正確原則的激發,必須不偏離正道地、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理、正直和忠誠。一個人沒有原則,就會像一艘在大海中失去了航舵或方向的大船,隨風飄蕩,任意東西,他就會成為一個沒有法律、沒有規則、沒有秩序、沒有政府的人。
力量如果不與正直和善良的靈魂結合在一起,它可能隻是邪惡的原則的化身。洛瓦利斯在他的《論道德》一書中指出,道德最危險的敵人是一個假想的最大的野蠻人,他擁有最大的力量和最充沛的精力,如果再賦予他以狂妄自大、野心勃勃和自私自利的品性,他就成了一個十足的魔鬼。
人群中具有這些特點的人可以說是世界的最大的災難和最大的躁動者——這些被高深莫測的上帝造就出來的無賴,上帝派他們到這個世界上來的使命就是要毀滅這個世界。
由高尚的情操激發出充沛的精力的人是大不相同的,他的行動受著正直的品格和生活的責任等原則的製約。不管是在商務活動、集體活動,還是在家庭生活中,他都是公平和正直的。他懂得:在治理家務中,公平和在治理國家中同樣重要。在任何事情中他都誠實守信——包括他的言論和工作。對待反對者,就像對待比自己弱小的人一樣,他總是寬厚仁慈。
人的品格就是良心。他把自己的良心置於他的工作之中、言語之中和每一行動之中。
人的品格也是出於尊重。這種品格是一個最高貴和最高尚的男人和女人的標誌:他(她)尊重代代相傳的東西——包括崇高的目標、純潔的思想和高尚的動機——包括以往時代的一切傳人,也包括同代人中具有純潔心靈的工人。尊重是個人、家庭和民族的幸福所必不可少的。沒有它,不管是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神之間,就不會有信用,不會有真誠,不會有信任,也就是不會有社會的太平和社會的進步。
具有崇高精神的人,把以往發生的所有事情都轉化為經驗,然後把這種經驗和他的理性聯姻,產生的結果就是他的行動。他是為情所動,而不是為了討人歡心;他珍視榮譽,蔑視恥辱;出於為別人考慮,他善於控製並且給人情麵。他明白不能遊手好閑的事理,他是掌握自己命運的舵手。真理就是他的女神,他要盡一切努力得到她,而不是要看著像她。對於人類社會來說,他就是太陽,他要用自己的明淨指引他們正常運轉。他是智者的朋友,平凡人的榜樣,邪惡者的解毒劑。因此,他並不感到時間流逝,而是感到自己與時間同在。他感覺年歲漸大,與其說是通過體力衰弱,不如說是通過心靈的力量日漸強大。因此,他沒有絲毫的痛苦,而是像尊重那些想幫他解去鐐銬、脫離監獄的朋友那樣,尊重所發生的一切諸如此類的事情。
超越個人品格的途徑
品格是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在個人或多或少的調節和控製下形成的。一個人如果沒有追求正義或邪惡的原則,日子是一天也無法過下去的。一個動作,不管它多麼微不足道,它也是訓練出來的結果;這就如同一根頭發,不管它多麼細小,它都會留下投影。不管多麼微不足道的事情,都不要屈從於它;否則,盡管你可以藐視它,實際上你卻處於它的統治之中。
每一次行動、每一種思想和每一種感情,都可以歸因於你所受的教養、你的習慣和你的理解力,而且,它們必然會對你將來生活的所有行動產生影響。因此,個性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一方麵,它可以通過改進變得更好;另一方麵,它也可能墮落而變得更壞。
物理學中的規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這也同樣適用於道德領域。善行會對行為者發生作用和反作用,惡行也同樣如此。不僅如此,由於榜樣的影響作用,一個人的行為還會對他的國民產生影響。不過,人不僅僅是環境的產物,他也是環境的創造者。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人的力量是通過他的創造能力來衡量的。使用同一種材料,一個人可能會建造宮殿,另一個人可能會築成茅舍,一個人建成倉庫,另一個建成別墅。同樣是紅磚和灰泥,建築師卻可以把它們製成其他東西。因此,在同一個家庭裏,在同一種環境中,一個人可能持之以恒建成大廈,他的兄弟卻可能三心二意而且力不從心,隻能永遠生活在廢墟中。一塊巨石會成為弱者生活中的絆腳石,但它卻是強者繼續前進的墊腳石。通過自由意誌的選擇,他可以把自己的行動引向善行,而不是導向邪惡。
然而,不經過一番努力,最好的品格也不會自發形成的。它需要經過不斷的自我審視、自我約束、自我節製的訓練。在這過程中,可能會有許多的躊躇、羈絆和暫時性的失敗;有許多困難和誘惑要抵製和克服;但是,如果意誌堅強並且心地正直,每個人都用不著灰心喪氣,最終會取得成功的。正是這種不斷進步的努力——力圖超越現有的品格水平——使人感到振奮,令人心曠神怡。即使我們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在前進的路途中,我們每一次誠實的努力都會得到回報,使我們的品格得到升華。
在光輝的榜樣——人類的最優秀的代表——的指引下,每個人不僅僅是無可非議的,而且在盡職盡責方麵,必然使自己的品格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在物質方麵雖然不是最富有的,但在精神上他是最富有的;在社會地位上雖然不是最高的,但在榮譽上是最高的;在智力上他不是最好的,但在德行上是最好的;他雖然不是最有權勢和最有影響的人,但他是最真誠、最正直、最誠實的人。
品格要通過在原則、正直和實際才智的引導和鼓勵下的行動來展現自己。它是最高形式,是在宗教、道德和理性的影響下表現出來的個人意誌。它經過慎重考慮來選擇自己的方式,然後堅定不移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它對職責的尊重高於對聲譽的考慮,對良心的遵從高於對世俗榮譽的追求。它在尊重別人的人格的同時,保持自己的個性和獨立。雖然在道義上的誠實可能並不是時尚,它卻有勇氣這樣做,把這些交給時間和經驗去檢驗。
雖然榜樣的力量往往會對品格的形成產生極其巨大的影響,但是,個人精神的自我創造力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更為根本。僅僅靠後者就足以支撐生活,給個體以獨立和力量。沒有一種一定程度的實際有效的力量——這種力量由作為品格根基的意誌和作為品格主幹的智慧組成——那麼,生活就是漂泊不定和漫無目的的——就像一潭死水,而不會像急流奔騰,做著有益的工作和保持著一個地區的機器正常運轉。
當性格的各種要素通過一定的意誌發生作用,並且受到崇高目標的影響時,人便開始投身於自己的職責之中,並且會不屈不撓、堅持不懈,不管他付出了多少世俗的代價,可以說他達到了人之為人的最高價值。這時,他向人們展示了自己英勇無畏的性格,體現了果敢堅毅的最高信念。這個人的行為就會在生活中反複出現,並且會變成他人的行為。他的言語銘刻在別人心中並且會轉化成行動。
隻有你自己才能征服痛苦
生活,如果隻有睛空麗日而沒有陰雨籠罩,如果隻有幸福而沒有悲哀,如果隻有歡樂而沒有痛苦,那麼,這樣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因為世界上隻有墳墓中的居民才不會再有喜怒哀樂。所有的幸福就像是一團纏結不清的紗線,它是由悲傷和喜悅構成的,而喜悅正是因為有了悲傷才是可愛的。生活的舞台上,不幸和幸運,前後相隨,魚貫而出,使我們依次體味悲傷和快樂。即使是死亡本身也會使生活更為可愛,它讓我們在現實的世界中關係更為親密。死,也是通向更充實的生的道路,因此,死亡是人類幸福必不可少的條件。
毫無疑問,我們欣賞那些以勝利者的姿態、以喜悅的心態麵對人生所必須麵對一切的人們,他們在日常生活的鬥爭中無所畏懼,他們凡事希望,凡事相信;他們勝不驕,敗不餒;在工作中任勞任怨,不遺餘力;他們在苦難中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微笑麵對生活,懷著一份感激而生活,隻有這些征服了命運的英雄才真正配稱偉大。
生活的不如意誰也不能逃脫。我們會在內心裏流淚,溫馨的家會變得淒涼;和睦的家庭有時會被拆散;彼此之間的誤解會讓親密的朋友各奔東西;惡意的誹謗會讓人心痛;柔軟的枕頭會變得僵硬;生存競爭緊張而持久。我們聽到的不是樂園中鳥兒的歌唱,而是模仿鳥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不祥的聲音。太陽藏起了那張笑臉,天空變得黑暗可怕。雷聲隆隆,閃電霹靂,大雨傾盆。為什麼會發生這些可怕的事情呢?
曾經有人說過,解釋一張笑臉容易,但是,說明眼角的淚滴難;解釋成功容易,但是,說明失敗難;解釋幸運容易,但是,說明災難難。
確實,苦難所引起的第一件事是在我們心中提出一係列的問題。如,我為什麼會遭受痛苦?世界上為什麼會存在這些痛苦?其實,我們不該提出這樣一些問題,因為正是我們提出了這樣的一些問題,增加了我們克服痛苦的難度。真正能夠解決苦難問題的,不是貧乏的理論,而是關心痛苦的實踐。隻有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去對待痛苦的時候,我們才能找到一種對痛苦的滿意的解釋。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能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對待痛苦,那麼,痛苦就不是一種無意義的殘酷,而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正是通過痛苦來改變或者說鍛造我們,痛苦隻不過是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用來提升我們的品格的手段。隻有經受了生活的苦難,我們才能獲得隱藏其中的善,才會去思考生活,解釋苦難。
人們對待生活和世界有三種不同的態度,這就是:悲觀主義、社會向善論和樂觀主義。第一種態度認為,世界從整體上來說,是糟糕透頂,無聊之極。這可能是最不好的一種態度。這也是對我們所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活著是否值得?人生是否有意義”的消極的回答。這種悲觀主義哲學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獲得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世界的本質就是衝突、無常、衰敗、毀滅。現實生活都隻是幻覺,生活的意義和目的也是幻想。人類的最大的幻覺是認為自己來到人世是為了享受生活。
持這種生活態度的人,往往放棄個人的努力和奮鬥,得過且過,聽任命運的安排與擺布,以各種借口自欺欺人。這樣的人是生活中的懦夫。
第二種態度是持社會向善論的社會改良主義者。這是一種最近才產生的理論,並開始成為一種哲學觀點,它比悲觀主義大大前進了一步。它在承認悲觀主義的大部分觀點的基礎上,認為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美好,而且生活也在不斷地提高。總的來說,世界並不是糟糕透頂。現實情況可能不是太好。我們對大自然了解的越多,我們對人生的多重意義看得越透徹,我們就越來越傾向於相信造物主的智慧和人生的深刻的意義和目的。即使是牙痛,可能也是對人很有好處的。不管怎麼說,在人類生活中,歡樂總是比痛苦多,幸福總是比不幸多,否定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是缺乏理性的。因為在某一方麵我們失去了,在另一方麵我們會得到,我們會獲得滿足。一點不錯,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有意義的,而且,這兩方麵的狀況越來越好。
第三種也就是最後一種人生態度是樂觀主義。這種學說認為,世界已經是非常美好。它指出,不管從哪一方麵來看——人們的身體狀況、社會狀況、道德狀況,都已經非常不錯。樂觀主義者認為,盡管世界上還有邪惡的東西存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還是與我們追求完美的理想是和諧一致的,世界上存在著真善美。人們正是通過邪惡去發現和選擇美好的東西的;人們也正是通過遭受痛苦和做出艱苦的努力來達到最高的幸福的。
隻有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才能發現法律、社會統一、團結一致的意義。世界的公正不是在假想之中,而是在可經驗的事實之中;不是在理想之中,而是在現實生活之中。有足夠的事實可以說明,生活正因為它的實在性與潛在性,充滿著希望而又令人振奮,它才有意義。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的樂觀主義態度,正是體現了對生活、對世界的勇敢精神和生命的意義所在。
有這樣一則古老的寓言,或許它會給我們的生活一些啟發。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有一隻漂亮的鳥兒,站在一枝來回擺動的樹枝上放聲歌唱,樹林裏到處回蕩著它甜美的歌聲。一隻田鼠正在樹腳下的草皮裏掘洞,它把鼻子從草皮底下伸出來,大聲喊道:“鳥兒,閉上你的嘴,為什麼要發出這種可怕的聲音?”這隻歌唱的鳥兒回答說:“哦,先生,我總是忍不住要歌唱。你看,空氣是多麼新鮮;春天是多麼美好;樹葉綠得多麼可愛;陽光是多麼燦爛;世界是多麼可愛;我的心中充滿了甜蜜的歌兒,我無法不歌唱。”
“是嗎?”田鼠睜大眼睛不解地問到:“這個世界美麗可愛嗎?這根本不可能,你完全是胡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毫無意義的。我已經在這兒生活了這麼多年,我了解的很清楚。我曾經從各個方向挖掘,我不停地挖啊挖啊,但是,我可以告訴你,我隻發現了兩樣東西,也就是草根和蚯蚓,再沒有發現過其他東西,真的,沒有任何可愛的東西。”
快活的鳥兒反駁說:“田鼠先生,你自己上來看看吧。從草皮底下爬上來,到陽光中來吧。你上來看看太陽,看看森林,看看這美麗可愛的世界,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要是這樣,你也會忍不住流淚。上來吧讓我們一起放聲歌唱!”
同樣,我們也可以對那些悲觀主義者說:“出來看看吧,先生!看看這明媚的陽光,看看這可愛的世界,你會感覺到一切都是美好的。”這樣,你就會懂得生活的意義,懂得生活中各種煩惱和痛苦對於人生的意義,你就會懂得眼淚的真正內涵。每一種逆境都蘊含著等量價值的種子。生活中的痛苦經驗、我們所遭受的各種挫折、所付出的代價,幫助我們更好地去感受世界的吸引力和神奇。它使得我們對虛無飄渺的來世做更多的、更深的思考。
悲慘的事情和痛苦的境況是一所培養美德的學校。它會使人神智清醒,遇事慎重;會使人改變舉止輕浮,冒失逞能和太過於自信的惡習。
沒有經受過任何苦難的人是世界上生活得最悲慘的人,不管他是好是壞,他沒有經受過磨煉。任何以美德的榮耀,能力和素質與他無緣,因為任何德行都是付出了代價的回報。
他們自身的順心如意和成績不能稱之為幸福。實際上,在生活中小小的成績便帶來極為巨大的、真正的歡樂,這樣的事情也是常有的。如此看來,難道我們不能說,追求完美的幸福不隻是一種幻想嗎?
最大的困難往往是在我們所沒有想到和發現的地方。令人痛苦的事情的出現,或許是為了考驗和檢驗我們的實力。如果我們能堅定不移,經受住了考驗,那麼我們就會獲得心靈的平靜,為我們完成了相應的職責而感到心滿意足。最野蠻的戰爭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令人痛苦的戰爭,它們的偉大就是我們的偉大,它們的悲哀就是我們的悲哀,它們的勝利和失敗就是我們的勝利和失敗,正像它們有榮耀、失敗和勝利一樣,我們也是如此。
經受磨難是接受道德原則的最好的學校。當遭遇困難已是不可避免時,我們要有勇氣而且要愉快地麵對它們。亞裏士多德不是說過幸福與其說是在於我們的目標之中不如說是在我們的精神之中嗎?與困難博鬥是戰而勝之的最可靠方法。實現某一目標的決心實際上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完成這一目標的信心。我們的才智通過我們的需要得到磨煉。個人就是在遇到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前進的。
那些因愚蠢而失去了自己的機會的人,他們的回憶錄將會是令人痛苦而又難忘的篇章,但是卻充滿這個世界的啟示。一個人隻要忠實於自己,隻要他強壯健康,他就不會被世界所遺忘。人類很不容易獲得成功,成功需要一係列的失敗作為鋪墊。人們一開始便遭受到失敗,接下來又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直到最後,一切困難才逃得無影無蹤,人們才取得了成功。
又想獲得成功卻又不願承擔獲得成功的代價,這是軟弱和懶惰的最明顯的標誌。要得到任何值得欣賞和擁有的東西都必須愉快地付出勞動,這就是實踐中力量的奧秘所在。一個人或許寧願辛勤勞動,也不願遊手好閑,因為遊手好閑使得一個人的全部才華都沒有得到運用和發揮,而是使它們處於一種昏睡和遲鈍狀態。從長遠來看,我們會發現,自身才能的運用本身就是真正的幸福的源泉,隨之而來的收獲比當下的直接所得要大得多。
一個理智、達觀的人會漸漸地懂得,對生活不要期望太高。當他運用有效的方法力求成功時,他做好了失敗的準備。他時時渴望幸福的降臨,但他耐心地忍受各種苦難。在生活中,怨天尤人、悲號哀鳴是毫無用處的,惟有愉快而不懈的工作,才能有真實的收獲。
理智而達觀的人對自己身邊的人也不會期望太多。隻要能與別人和平相處,他就會容忍和克製。而且,即使是世界上最為優秀的人,他也會有性格上的弱點,需要人們容忍、同情甚至憐憫。有誰敢說自己是完美無缺的呢?誰沒有令人苦惱的事情呢?誰不需要別人的寬大、容忍和諒解呢?
現在,可以得出結論,每一個人的素質取決於他們內在的體質和幼年時的生活環境;取決於把他們培養成人的家庭幸福與否;取決於他們經遺傳得來的性格;取決於他們的生活中所見到的榜樣的好壞。考慮這些因素,我們就應該學會對任何人都要仁慈和寬容。
同時,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往往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每一個心靈都會給自己創造一個小天地。喜悅的心靈會使這個小世界充滿快樂,不知足的心靈會使這個小天地充滿哀愁。一個人可能是他心靈的國王,另一個人可能是他心靈的奴仆。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隻不過是個體自我的一麵鏡子。我們的心靈在任何情境下、在任何財富狀況下,都會反映出自己真實的個性。對於好人來說,世界是美好的;對於壞人來說,世界是腐敗的。如果我們的生活觀念得到升華——如果我們認為生活中的應有之義是:不懈的努力,高尚的品德,高境界的思想,為自己謀利益的同時也為別人謀利益——那麼,生活就將充滿歡樂、充滿希望,生活也就會幸福。相反地,如果我們把生活看作是自我表現、追求感官快樂和擴大權勢的機會,那麼,生活就將充滿陰謀、充滿焦慮和令人沮喪。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自己的生活範圍內完成自己的職責。隻有職責才是真實的,除了完成生活的職責,世界上再也不存在任何真正的行動。職責是生活的最高目標和目的,在一切快樂中,最真正的快樂來源於對生活職責業已完成的意識,而且,這種快樂是最令人滿足的,是最不可能讓人後悔和失望的。
當我們完成了塵世間的一切工作——包括那些必不可少的、勞動方麵的、愛情方麵的或職責方麵的工作——就像蠶結成了小繭以後死去,我們也要離去。雖然我們的生命短暫,但是,每一個人必須不遺餘力地完成這些偉大的目標和目的。當這些工作都已經完成,我們就會感受到肉體的不幸,但是,最終我們走向了精神的不朽。
自己給自己開辟道路
一份勞動,一份收獲,這是一個絕對不能拒絕的要求!貨幣工資應足夠維持你的工人的生活,使他繼續工作下去。除非你想要幹脆把你的工人從這個世界消滅掉,對於最高貴的勞動者和最不高貴的勞動者,這樣的工資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在這裏隻想說一點,這特別關係到前一類勞動者,即高貴的和最高貴的勞動者,但也有助於解決一切其他類勞動者和工資這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