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原理(3 / 3)

【譯文】

《漢書·匡衡傳》:

修身養性的方法是,一定要審視自己的優勢,從而補充自己的不足。聰明通達的人,要警惕過分的明察;孤陋寡聞的人,要警惕信息閉塞;勇猛剛強的人,要警惕過於粗暴;仁愛溫良的人,要警惕優柔寡斷;清靜淡泊的人,要警惕錯失良機;心胸寬闊的人,要警惕遺漏忘記。

仲長子《昌言》:

人的性情有如山嶽的對峙和深淵的停滯不流,其缺點在於不夠通暢:嚴肅剛正過於刻薄的人,其缺點在於容易傷害人的自尊;性格粗獷胸懷寬廣的人,其缺點在於不夠檢點細心;和順恭敬謹小慎微的人,其缺點在於缺少決斷的能力;正直誠實清正廉潔的人,其缺點在於拘泥狹隘;能言善辯滔滔不絕的人,其缺點言多必失;安詳穩重的人,其缺點在於往往錯失良機;崇尚古人墨守經典的人,其缺點在於不知變通;勇猛果斷敢做敢為的人,其缺點在於容易招致危險和禍害。上篇原理第五章中國曆史上的觀察家“識人三經”之三觀人學第五章中國曆史上的觀察家

【原文】

觀人術非學,亦無本史,存於人而罕其書。非若漢時經學之立有學官,有博士諸人為之傳授;又不若一切人事有綿綿不絕之本末史或專書以紀之者也。最先,堯、舜、文王以睿聖知人①,多因官人而及觀人之說;孔、孟紹承其緒②,亦多擬人於倫之言③,此如豪富之家珠貝犀象之屬④,人偶得見,然非其所謂寶藏宗器也⑤;春秋戰國之際,擅人倫鑒識者,亦多側聞大道,逆億而中⑥。至漢班固修《漢書》有《古今人物表》一種,列人品為九等:上上聖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下下愚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則無以名之。其書與觀人術亦有相當關係,特為錄之次第耳⑦,而孫楚以為魏代陳群九品官人之法實基於此⑧。

九品官人者: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高下,其升進降退之法不具論。然曰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豈非州郡之賢挾觀人術以進退群流乎?觀人術之有權威於時者,應自此始。

陳群既創此九品官人法,與之同時而稍後者,有劉劭孔才(陳群卒於青龍四年,劉劭正始中賜爵關內侯)著《人物誌》一書,述性品之上下,論材質之兼偏、研幽摘微,一衷於道,於是觀人術始有專書。

典午以來⑨,國家由吏部典選,一依陳群所建之法,而山濤領吏部,甄拔人物,妙當其選,其所題目,時稱《山公啟事》。裴楷、王戎主選,亦有聲。

晉時鄉裏主區別人物者,尚有太公平一職。《襄陽記》載習溫、潘秘前後為荊州太公平,甚得州裏之譽,於是觀人術,以猶得附麗政製而存也。

又東漢以後,清議朋黨,激揚於下,其始不過二三士大夫抗憤幹政,互為褒重。終乃聲氣相激,天下從風。賢君子則有溢美之辭,憎小人則有溢惡之言,其勢不得不然,此其影響觀人術者,一也;董卓亂後漢室蕩析,魏武當天下未安定之時,屢求弛非常之才以戡大難,其求逸才之令,至征負汙辱不仁不孝之名能治國用兵者。此猶蔣濟《萬機論》所謂考功案第,乃守成之法,拔奇取異,為定社稷之事也。夫言拔奇取異,則不能不重才而輕德,貴出而鄙處矣,此其影響觀人術者,二也。

至唐以後,合天下之人一切考試而登用之,科舉陷溺人才之形成,早失初周官人之意,而觀人術亦幾可廢矣。大明銓選之法:凡三品以上及九卿、僉都禦史、祭酒等官,公推二人或三人,由君主決定任用,是為延推。清初尚因之,然有朋黨好惡於其間,非古意也。

觀人術苦無本史可尋,故愚就其附麗之事而論其蛻變之跡於此。至存於人所謂為觀鑒家者,則請博采古籍疏列其名字事實如左,以為觀人者之圖譜焉。

【注釋】

①睿(ruì):明智,通達,看得深遠。

②紹:繼承。

③倫:順序,等級。

④屬:類。

⑤宗器:宗廟中的禮器。

⑥逆億:推測。

⑦(sōu):搜集。次第:順序。

⑧孫楚:字子荊,太原中都人,初仕魏為參鎮東軍事。入晉,累遷馮翊太守。陳群:字長文,潁川許昌人,少與孔融相善,知名當時。受到曹操信任。以知人善舉著稱,曾製定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又稱九品中正製,由各郡推選有聲望的人出任“中正”,將當地人才,按才能分別評定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使用。

⑨典午:晉朝的代稱。典午本是“司馬”的隱語。典,掌管,和“司”同義;午,在十二屬相中是馬。

山濤:字巨源,曾任魏之吏部郎,後附晉,官至吏部尚書。與嵇康、阮籍等交遊,為“竹林七賢”之一。

裴楷:字叔則,魏吏部郎,晉中書令,博習群書,尤精理義,時人稱為“玉人”。王戎:字衝,晉司徒,與阮籍等交遊,為“竹林七賢”之一。

附麗:附著。

清議:公正的評論,輿論。朋黨:結黨營私之人。

蕩析:動蕩離析。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

弛(tuò chí):放蕩,無拘無束。戡:攻克,平定。

蔣濟:字子通,三國時魏國太尉,以策謀見長,著有《萬機論》,頗有見識。案:察。第:次第,等級。

處:與“出”相對,指隱居而拒絕出仕的人。

銓:選拔官員。

僉(qiān)都禦史:官名。明代改漢代以來的禦史台為都察院,以都禦史為長官,其次有副都禦史、僉都禦史、監察禦史等。祭酒:官名。即國子監(國家最高學府)祭酒,為國子監的主管官。

蛻變:演變。

【譯文】

觀人術並不是一門學問,也沒有一部觀人學發展史,它隻存在於人際活動中而很少見諸文字。不像經學那樣,在漢代專門立有學官,有經學博士等人專門負責傳授知識;也不像一切人世變遷有連綿不斷的本末史或專著予以記載。最早的時候,堯、舜和周文王憑著他們的英明睿智來了解人,常常因為要選拔任用官員而總結出了如何觀察選拔人的說法;孔子和孟子繼承了先王的傳統,也大多是把人分成若幹品流加以比較,這就像富豪之家的珍珠寶貝、犀角象牙之類,雖然普通人偶而才能有幸一見,但並非傳家之寶和宗廟禮器一樣珍貴而罕見;春秋戰國之際,擅長觀察鑒別人才的人,也大多知道一些大道理,憑著自己的推測來做出準確的判斷。到了東漢班固編撰《漢書》時,專列了《古今人物表》一種,把人品分為九等:上上等為聖人,上中等為仁人,上下等為智人,下下等為愚人,至於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則沒有名稱。此書與觀人術也有相當關係,隻是僅僅搜集記錄了各種等級而已,而孫楚認為三國時魏國的陳群製定的九品官人法,實際上就是以班固的《古今人物表》為基礎的。

所謂九品官人法是:每個州郡都設置“中正”這一官職,這一官職由州郡賢人中有見識有鑒別能力的人擔任,由他們來品評人物,區分高下,至於它的升降進退的方法,這裏就不再具體說了。但是說選擇州郡賢人中有見識有鑒別能力的人來區分人物,難道不是說州郡賢人可以依據觀人之術來提拔和斥退各種人才嗎?由此可見,觀人術在社會上具有權威性,應該是從這個時候開始。

陳群創造了這一九品官人法,與此同時而稍後不久,劉劭(字孔才。陳群於青龍四年即公元236年去世,劉劭正始(公元240-249)年間封關內侯)著有《人物誌》一書,評述人的品性高低,論述才能素質的全麵和特長,研究分析十分細致,完全符合先王之道,至此觀人之術才有了專著。晉代以來,國家由吏部主持遴選官員,完全按照陳群所製定的方法,而山濤擔任吏部尚書時,甄別選拔的人才都非常稱職,他寫的對人物的鑒定,當時被人們稱為“山公啟事”。此外,裴楷、王戎主持選拔官員時,也有很好的聲譽。

晉代鄉裏主持區別品評人物的,還有太公平這一職務。《襄陽記》一書中記載習溫、潘秘曾先後擔任過荊州地區太公平一職,很受州裏的讚譽。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觀人術,還是附著在政治製度之中而存在。

東漢以後,對於朋黨的輿論,大都是民間激烈的評議,開始時不過是兩三個士大夫憤怒地抨擊政治,同時又互相稱讚推崇。最後由於聲氣相投,互相影響,於是天下逐漸形成一種品評人才的風氣。推崇君子,難免就有溢美之辭,憎惡小人,也就難免言過其實。這是當時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影響觀人術理論形成的第一個方麵的因素;董卓之亂以後,東漢王朝動蕩不安,分崩離析,魏武帝曹操處於天下大亂不得安定之時,屢次征召不循規矩的非常人才來平定戰亂,在他的《求逸才令》中,甚至征用雖有肮髒恥辱、不仁不孝的惡名但能治國用兵的人才。這種做法正如蔣濟在其《萬機論》中所說的,用考核功勞的等級來選拔人才,是天下已定、和平建設時期的辦法,而選用奇人異才,是為了使國家得到安定。說到選用奇人異才,就不能不重視才能而忽略德行,不能不看重出仕而鄙夷隱居的人。這是影響觀人術發展的第二個方麵的因素。

到了唐代以後,把天下的人才集合在一起,一律經過考試才得以任用,從此形成了科舉製度埋沒人才的局麵,早已喪失了當初周朝選任官員的宗旨,觀人之術也就幾乎被廢除了。明朝選用官員的辦法是,三品以上的官員以及九卿、僉都禦史、祭酒等官員,公推二人或三人,最後由皇帝決定任用與否,這被稱為“延推”。清朝初年還沿用了這種做法,但在公推過程中,常常摻有黨派好惡的因素,已不符合古代的宗旨。

我苦於觀人術沒有本史可尋,所以這裏也隻能按照它附屬於政治製度的情況來論述其發展變化的軌跡。至於觀人術存在於觀察家身上的情況,請允許我博采古代史料,把他們的名字與事跡羅列如下,以作為觀人者可資參考的圖譜。

【原文】

祁奚①:知其仇解狐及其子午而薦之於悼公。見《左傳》。

羊舌②:被囚,知祁奚必救己;料公子圍速斃③;知子幹不濟而棄疾當有楚國④。見《左傳》。

季劄⑤:謂叔孫豹好善而不擇人⑥,不得死,果因妖夢嬖豎牛以餓死。見《左傳》。

趙武⑦:與叔譽觀於九原⑧,論隨武子利其君不忘其身⑨,謀其身不遺其友。晉人謂文子知人。見《檀弓》。

公孫僑:知蔡景侯將有子禍。見《左傳》。

成子:自魯聘晉過乎衛,右宰穀臣止而觴之,陳樂而不樂,酒酣而送之以璧;成子知衛將有難,右宰穀臣告以其憂而托以其事也。過衛三十裏,聞寧喜之難作,右宰穀臣死之,遂迎養其妻子而返其璧焉。見《呂氏春秋》。

顏回:知東野畢之馬將佚。見《孔子家語》。

端木賜:觀邾隱公執玉高,魯定公受玉卑,知其將亂將致疾;於哀公之誄孔子,謂其失禮失名,將不沒於魯。見《左傳》。

【注釋】

①祁奚:春秋時晉國大夫,以“外舉不棄仇,內舉不避親”著稱。

②羊舌(xī):春秋時晉國大夫,又稱叔向、楊。

③公子圍:楚國令尹。時楚王郟敖暗弱,公子圍取而代之,為楚靈王,後行暴政,後公子棄疾、子幹等共謀以陳、蔡兵襲楚都郢,靈王被迫自殺。

④子幹:楚公子,子幹與公子棄疾攻進郢後時,有人建議子幹把棄疾殺掉,否則會遭受禍害,但子幹不忍心。棄疾逼靈王自殺後,便派人向子幹詐稱靈王回來了,於是子幹自殺,棄疾即位,即楚平王。叔向認為子幹無德、無人、無謀,所以不會成功。

⑤季劄:春秋吳國公子。

⑥叔孫豹: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一天,叔孫豹夢見天壓下來,有一個叫“牛”的人救了自己,後來就找到了一個與夢中人相像,且叫“牛”的人,用為小臣,十分寵幸。牛逐漸專權,乘公孫豹病重,隔絕內外,將其餓死。豎:小臣。嬖:寵愛。

⑦趙武:春秋時期晉國正卿,晉六卿之一,諡文子。

⑧叔譽:即叔向。

⑨隨武子:晉大夫士會,字季。隨、範是其封地。

《檀弓》:《禮記》中篇名。

公孫僑:子產。

成子:春秋時期魯國大夫。

東野畢:魯國著名馭手。佚:逃跑。

失禮失名:端木賜(子貢)認為:魯哀公對孔子生前不能重用,死後卻致辭悼念,這是失禮;悼辭中自稱“餘一人”,這是天子的自稱,作為諸侯,這是失名。

沒:通“歿”,死。魯哀公後來死在齊國。

【譯文】

祁奚:祁奚知道自己的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兒子祁午都有才能,所以分別推薦給晉悼公。——事見《左傳》

羊舌:羊舌被囚禁時,知道祁奚一定會來營救自己;預見到公子圍會迅速滅亡;預見到公子子幹不能成功,而公子棄疾當成為楚國的國君。——事見《左傳》

季劄:季劄曾說過叔孫豹喜歡做好事但不會擇人,將不得善終,後來果然因為一個妖夢而寵信豎牛,以致最終餓死。——事見《左傳》

趙武:趙武與叔向一同到九原巡視,評論隨武子為國君謀利又不忘顧全自己的利益,既為自己打算,又不忘記朋友。晉國人認為趙武很了解人。——事見《禮記·檀弓》

公孫僑:子產預見到蔡景侯將因兒子作亂而被殺。——事見《左傳》

成子:成子從魯國出使到晉國聘問,途經衛國,衛國的右宰穀臣設酒宴挽留他,並擺上的樂器卻不演奏,酒酣耳熱後送給他一塊玉璧;成子因此知道衛國將有動亂,右宰穀臣是以這種方式表示自己的憂慮,並要把後事托付給他。離開衛國三十裏,便聽說衛國大夫寧喜發動了叛亂,右宰穀臣殉難,於是成子前去把右宰穀臣的妻子兒女接到魯國供養,並把玉璧還給了他們。——事見《呂氏春秋》

顏回:顏回預見到東野畢的馬將會逃跑。——事見《孔子家語》。

端木賜:子貢看到邾隱公行朝見禮時,手拿玉舉得太高,魯定公接玉的姿勢又太低,便知道邾隱公將要遭受動亂的禍害,魯定公將要患病;對孔子死後魯哀公致悼辭一事,子貢認為不合禮法,也不符合自己的身份,預見哀公將不會死在國內。——事見《左傳》

【原文】

漢高祖①:知王陵少戇,陳平可為助;陳平智有餘,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可安劉。見《史記》。

漢武帝:冊封諸子,其策書皆帝親筆。於燕王曰:“悉爾心,毋作怨,毋作德。”燕王果以怨望欲與上官桀、桑弘羊謀殺霍光②,廢帝自立;於廣陵王曰③:“大江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爾毋通宵人。”廣陵亦以近小人亡國。見《漢書》。

汲黯④:公孫弘為布被⑤,麵斥其詐;又告李息謂張湯懷詐禦主心⑥,挾賊吏自重⑦,列九卿者不早言,將俱受其戮;息畏湯不敢言,後張湯敗,果抵息罪⑧。見《漢書》。

方與公⑨:知趙堯奇才,必代周昌之位。見《史記》。

何武:好進士,獎稱人之善,薦兩龔兩唐於朝。見《漢書》。

郭太:關拔士人,皆如所鑒。茅容,孟敏,宋果,賈淑,皆以林宗之獎誘成德,史叔賓、黃允、謝甄、邊讓,皆依林宗之貶惜而卒遇毀敗;又識張孝仲芻牧之中,知範特祖郵置之役,召公子、許偉康並出屠沽,司馬子威拔自卒伍,及同郡郭長信、王長文、韓文布、李子政、曹子元、定襄周康子、西河王季然、雲中丘季智、郝禮真等六十人,並以成名。見《後漢書》。

符融:知郭林宗介於李膺;察晉文經、黃子艾小道破義,空譽違實,後晉、黃果陷輕薄,見《後漢書》。

許劭:好人倫,多所賞識。若樊子昭、和陽士者,並顯名於世。目曹操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又與從兄靖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見《後漢書》。

仲長統:目高幹有雄誌而無雄才,好士而不能擇人,後幹果以叛並州取敗。見《後漢書》。

何:初見曹操歎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又嚐稱潁川荀彧王佐之器。見《後漢書》。

司馬徽: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識時務者在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見《襄陽記》。

龐統:目陸績為駑馬有逸足之用,顧劭為駑牛可以負重致遠。見《世說新語》。

諸葛亮:目蔣琬社稷之器,龐統、廖立蜀之良才,薑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又曹操遣刺客見先主,與論伐魏形勢,甚合主計。客如廁,先主謂亮以為奇士,欲親近之,亮徐歎曰:“觀客色動而神懼,視低而忤數,奸形外漏,邪心內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牆而走。並見《武侯集》。

郭嘉:論孫策輕而無備,必死於匹夫之手。後策果為許貢客所害。見《三國誌》。

王修:識高柔於弱冠,異王基於童幼。見《三國誌》。

陳群:目王模、周逵穢德必敗,後二人皆坐奸誅;所薦陳矯、戴乾皆忠義為世名臣,世以群為知人。見《三國誌》。

傅嘏:何晏、鄧颺、夏侯玄與同州李豐並求傅嘏交,而嘏終不許。後諸人俱禍,卒如嘏言。見《世說》及《三國誌注》。

【注釋】

①漢高祖:劉邦。以下是劉邦臨終時對後事的安排。此後,王陵、陳平為相,周勃為太尉。三人均是劉邦起事時的主要輔佐。呂氏逝世時,呂氏兄弟作亂,周勃平亂安定劉氏。

②望:怨恨。上官桀:漢武帝左將軍,受遺詔輔昭帝。因與霍光爭權,昭帝疏遠他,便圖謀廢昭帝立燕王,事發被誅。桑弘羊:漢武帝禦史大夫,受遺昭輔昭帝。為子弟爭官而惱怒霍光,勾結燕王、上官桀謀反,事發被誅。

③廣陵王:即廣陵厲王劉胥,武帝子,好倡樂逸遊,昭帝時,覬覦帝位,使女巫祝詛。宣帝即位,又與楚王延壽私通書信,後謀叛事發覺,自殺,國亡。

④汲黯:漢武帝時主爵都尉,位列九卿,後任淮陽太守,好黃老之術,耿直不容人過。

⑤公孫弘:漢武帝時丞相。任禦史大夫時蓋布被表示清廉,汲黯曾向武帝揭穿其虛偽。而本書誤為“麵斥其詐”。

⑥李息:漢武帝任大行一職,主管禮賓。張湯:漢武帝禦史大夫,掌刑獄,執法嚴峻,擅權機詐,被誣自殺。

⑦賊:傷害。

⑧抵罪:追究罪責,抵償其罪。

⑨方與公:其名已佚,隻知是方與縣(今山東魚台)縣公或縣令。

趙堯:汾陽侯周昌屬下符璽禦史,後代周昌為禦史大夫,因功封江邑侯。

周昌:少年時跟隨劉邦起義,後為禦史大夫,封汾陽侯。劉邦欲立趙王為太子,聽趙堯言,令周昌為趙王相。

何武:漢宣帝時禦史大夫、大司空。

獎:勉勵。

芻牧:牧草,此批割牧草。

郵置:驛站。

屠沽:屠戶和賣酒者,喻職業低賤或出身寒微。

符融:東漢人,初為都官吏,後入太學,拜師李膺,從此知名,隱居不仕。

李膺:符融之師,曾官司隸校尉。善品評人物,因反對宦官專權被殺。

許劭:東漢汝南郡吏,善於品鑒人物。

人倫:辨別鑒定人的品類。

樊子昭:被許劭賞識於布店。和陽士:和洽,字陽士,三國魏時任侍中、太常等職。

月旦:農曆每月初一。後專指品評人物。

高幹:當時並州刺史,仲長統遊學於並州,高禮遇之,仲有此言。後高據並州叛亂而敗。

何顒(yōnɡ):漢末司空,好俠義,善識人,謀誅董卓不成,憂憤而死。

荀彧(yù):曹操主要謀士,官侍中,因反對曹操進爵魏公,遭曹操忌,被迫自殺。

司馬徽:即司馬德操,漢末人,善識人,世稱水鏡先生。

伏龍:即“臥龍”,諸葛亮,字孔明。鳳雛:指龐統,字士元,為劉備軍師中郎將。二人齊名。

陸績:三國吳鬱林太守、偏將軍,博學多識,通晚天文算曆。

顧劭:三國吳豫章太守,博覽群書,喜品評人物。

蔣琬:蜀後主尚書令,諸葛亮逝世後主政,安定人心。

廖立:蜀長沙太守。

薑伯約:薑維,字伯約。

忤數:屢次逆忤。

郭嘉:曹操司空祭酒,屢從曹征伐有功。

許貢:漢末吳郡太守,曾奉表謂孫策驍雄,宜召還京師,策聞之殺貢,貢客為其複仇刺策。

王修:漢末人,事母孝,以知人稱,先後為孔融、袁譚、曹操屬吏,後為魏大司農。

高柔:三國魏時曆任廷尉、太常、司空、太尉等,以執法公允著稱。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王基:三國魏司空。

【譯文】

漢高祖:漢高祖了解王陵稍微有點笨拙,陳平可以輔助他;陳平聰明過人,但難以獨當重任;周勃莊重厚道,缺少文化,但可以安定劉氏江山。——事見《史記》。

漢武帝:武帝冊封各個王子時,那些策命都是他親自起草的。冊封燕王時寫道:“要盡心盡力,不要產生怨恨,不要做缺德之事。”冊封廣陵王時寫道:“長江以南,五湖之間,當地人輕浮,不要和這些人結交。”後來廣陵王終因接近這些小人而亡國。——事見《漢書》。

汲黯:汲黯得知禦史大夫公孫弘夜晚蓋布被睡覺,便當麵斥責人虛偽;又告訴李息,說張湯心懷奸詐,有駕馭皇帝之心,又依仗手中有懲罰官員的大權而提高自己的地位,您身為九卿之一,如不早點向皇帝揭發,必將與張湯一同被處死。李息畏懼張湯,不敢告發,後來張湯敗露,李息果然以知情不報而犯罪。——事見《漢書》。

方與公:方與公知道趙堯是個奇才,將來必然代替周昌的位置。事見《史記》。

何武:何武喜歡推薦人才,常常稱讚別人的美德,先後向朝廷推薦了龔勝、龔含和唐林、唐尊。——事見《漢書》。

郭太:郭太所稱讚舉薦的人才,都像他所鑒定的那樣。茅容、孟敏、宋果、賈淑,都因為郭林宗的稱讚和誘導而成就了美德,而史叔賓、黃允、謝甄、邊讓,則都因受到郭林宗的貶損和惋惜而終究遭到失敗;林宗還慧眼在割草放牧的人中間發現了張孝仲,在郵差中發現了範特祖,如公子、許偉康都出身寒微,司馬子威從士卒中被選拔出來,此外,同鄉郭長信、王長文、韓文布、李子政、曹子元、定襄的周康子、西河的王季然、雲中的丘季智、郝禮真等六十人,都一起因郭林宗的舉薦而成名。——事見《後漢書》。

符融:符融了解郭太的才能而把他推薦介紹給李膺;察覺晉文經、黃子艾擅長小道而損害大義,空有其名無有其實,後來晉、黃二人果然由於輕薄而犯罪。——事見《後漢書》。

許劭:許劭喜歡品評人物的高下,賞識很多人才,像樊子昭、和陽士這樣的人,因此而顯名於世。他認為曹操是太平盛世的奸賊,動亂時代的英雄;還他喜歡和堂兄許靖一起分析評論鄉裏人物,並且每月更換一個品評題目,所以汝南有每月初一品評人物的習俗。——事見《後漢書》。

仲長統:仲長統認為高幹有雄心壯誌而無雄才大略,喜歡結交朋友卻不會選擇人,後來高幹果然依據並州造反而遭到失敗。——事見《後漢書》。

何:何第一次見到曹操時就歎息道:“漢朝將要滅亡,安定天下者,一定是這個人。”又曾經稱讚潁川荀彧有輔佐帝王的才能。——事見《後漢書》。

司馬徽:劉備向司馬德操詢問天下大勢,司馬德操說:“能認識當前形勢者便是俊傑,此地有伏龍、鳳雛二位先生。”劉備問是誰。司馬德操說:“就是諸葛孔明和龐士元。”——事見《襄陽記》。

龐統:龐統把陸績比作劣馬,說他能發揮快跑的作用;把顧劭比作劣牛,說他能夠馱著重物走到很遠的地方。——事見《世說新語》。

諸葛亮:諸葛亮認為蔣琬是治國之人才,龐統、廖立是蜀國的良才,薑維做事忠誠勤懇,思慮精密。有一次曹操派一刺客去見劉備,與劉備探討征伐魏國的形勢,所論很合劉備的心意。刺客上廁所時,劉備對諸葛亮說此人是個奇士,想同他親近,諸葛亮緩緩歎息道:“看這個人的臉上經常變色,露出恐懼的神色,目光下垂並且多次逆視,其外表已露出奸形,內心一定藏有惡意,此人一定是曹操派來的刺客。”派人去追,刺客已翻牆逃跑。——以上事均見《武侯集》。

郭嘉:郭嘉認為孫策輕浮而疏於防範,一定會死於普通人之手。後來孫策果然被許貢所養的門客殺害。——事見《三國誌》。

王修:王修在高柔還是少年時,就發現了他的才幹,在王基還是幼童時,就發現他與眾不同。——事見《三國誌》。

陳群:陳群認為王模、周逵道德敗壞,一定會獲罪,後來二人果然都因為犯奸作亂而被處死;陳群所推薦的陳矯、戴乾都很講忠義,成為當代名臣,因此當時的人認為陳群能識人。——事見《三國誌》。

傅嘏:何晏、鄧颺、夏侯玄和同鄉李豐都想與傅嘏結交,而傅嘏始終不答應。後來這幾個人都遭到了災禍,正如傅嘏所預料的那樣。——事見《世說》及《三國誌注》。

【原文】

韋忠①:裴、張華欲辟之②,辭疾不起。人問其故,忠曰:“張茂先華而不實,裴欲而無厭,我恐洪濤蕩嶽,餘波見漂③,況可臨尾閭而窺沃焦哉④!”見《晉書》。

衛⑤:見樂廣奇之⑥,命諸子造焉⑦,曰:“此人如水鏡,見之瑩然,若披雲霧而見青天。”見《晉書》。

山濤:甄拔隱屈,搜訪賢才,旌命三十餘人⑧,皆顯名當時。見《晉書》。

羊祜:目王衍雲⑨:“亂天下者,必此子也!”見《世說新語》。

鍾會:王衝、裴叔則方總角詣鍾山季,既退,鍾謂客曰:“裴楷清能,王戎簡要。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無棄才。”見《世說新語》。

王衍:石勒年十四,隨邑人行販洛陽,倚嘯上東門。王衍見而異之,顧謂左右曰:“向者胡雛,吾觀其聲,視有奇誌,恐將為天下之患。”馳遣收之,會勒已去。見《晉書》。

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渾金;”王夷甫“如瑤林瓊樹’;裴“拙於用長”。荀勖“工於用短”。族弟敦每候,戎輒不見,敦後果為逆亂。見《世說新語》。

裴楷:目夏侯太初“肅肅如入廊廟中,不修敬而人自敬”;目鍾士季“如觀武庫,但睹矛戟”;目傅蘭碩“汪靡所不有”;目山巨源“如登山臨下,幽然深遠”。見《世說新語》。

褚裒:有知人鑒,罷豫章還過武昌,於座間默識孟嘉。見《晉書》。

劉:論桓溫伐蜀必克,謂觀其博,不必得則不為。見《世說》。

桓溫:“目殷浩有德有言,使作令仆,足以儀刑百揆。見《世說》。

潘滔:目王敦蜂目豺聲,若不噬人,亦當自噬。見《晉書》。

孫綽:目劉真長“清蔚簡令”;王仲祖“溫潤恬和”;桓溫“高爽邁出’;謝仁祖“清易令達;”阮思曠“弘潤通長”;袁羊“洮洮清便”;殷洪遠“遠有思致”。見《世說》。

胡毋輔之:少擅高名,有知人之鑒。見《晉書》。

郗鑒:目樂廣道韻平淡,體識衝粹,可謂柔而有正。見《晉書》。

郗超:傅瑗與郗超善,超嚐造瑗,見其二子迪及亮。超令人解亮衣,命左右持去,初無吝色。超謂瑗:“卿小兒才名當逾於兄,然保家傳祚,終在大者。”見《宋書》。

劉峻:自劉超然越俗,如天半朱霞;劉矯矯出塵,如雲中白鶴。見《續世說》。

崔浩:浩嚐私論其近世人物曰:“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玄恭之輔少主,慕容之霍光也;劉裕之平逆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見《魏書》。

崔玄伯:見高允,目曰:“黃中內潤,文明外照,必為一代偉器。”見《魏書》。

高允:崔浩薦冀、定、相、幽、並五州之士數十人,各起家郡守,恭宗不欲,浩固爭而遣之。允聞之,謂東宮博士管恬曰:“崔公其不免乎!苟逞其非,而校勝其上,何以能濟。”見《魏書》。

遊雅:論高允不見喜怒之色,亦矯矯見於風節。見《魏書》。

北齊高祖:嚐試觀諸子意識,各使治亂絲:文宣帝獨抽刀斬之曰:“亂者須斬!”高祖異之,謂薛曰:“此兒意識過吾。”見《北齊書》。

徐勉:目王融名高望促,難可輕敝衣裾。融後果陷法。見《續世說》。

陳武帝:嚐與諸將宴,目杜僧明誌大而識暗,狎於下而驕於尊,矜其功不收其拙;目周文育交不擇人,而推心過差,居危履險,不設猜防;目侯安都誕傲而無厭,輕佻而肆誌,並非全身之道。卒皆如言。見《陳書》。

【注釋】

①韋忠:十六國時期前趙鎮西大將軍、平羌校尉,好學博通,不交當世,慷慨有不可奪之誌,在鎮壓羌人起義中被殺。

②裴(wěi):晉國子祭酒,武昌侯。張華:字茂華,晉中書令,治國有方,博學善文,著有《博物誌》等。辟:征用。

③見漂:被水漂走。

④尾閭:神話傳說中排泄海水的地方。又名沃焦。

⑤衛(quàn):三國魏鎮西將軍,入晉授征東將軍,累官侍中、錄尚書事。學識淵博,後被賈後殺之。

⑥樂廣:字彥輔,晉尚書令,喜清談玄言,名重一時,與王衍成為當時天下最風流的人物。

⑦造:造訪,前去拜訪。

⑧旌命:表揚征召。

⑨王衍:字夷甫,晉太尉,才名傾世,善清談玄言,故羊祜稱其亂天下。

鍾會:字士季,三國魏司徒,才學名顯一時,平蜀有功,封侯。後與薑維據蜀反魏,為部將所殺。

總角:古代男子未成年時把頭發束成髻,稱總角。

冀:希望。

石勒: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創建者,羯族。

向者:剛才。胡雛:對少數民族少年的蔑稱。

荀勖(xù):晉光祿大夫,為人縝密,故謂其“工於用短”。

敦:王敦,東晉鎮東大將軍,擁兵自重,以誅帝親信為名,起兵入朝自為丞相。元帝死,退兵。明帝時又反,入朝途中病死。

汪(qiánɡ):同“汪洋”。靡:無。

褚裒:東晉征討大都督。

孟嘉:少有才名,性嗜酒,為東晉桓溫參軍。

劉(tán):字真長,東晉丹陽尹,深知桓溫有不臣之心。

(pú)博:古代一種賭博遊戲。

桓溫:晉明帝婿,有戰功,官至大司馬,廢晉帝司馬奕,立簡文帝司馬昱。欲自建王朝,未果而死。

殷浩:東晉中軍將軍,北伐兵敗,被廢為民。

儀刑:模範。刑,通“型”。百揆:百官。

潘滔:東晉太子洗馬。

孫綽:晉廷尉卿,博學善文。

王仲祖:王,字仲祖,晉中書郎、司徒長史。

謝仁祖:謝尚,字仁祖,晉鎮西將軍。

阮思曠:阮裕,字思曠,晉侍中。

袁羊:袁喬,小字羊,東晉益州刺史。

殷洪遠:殷融,字洪遠,東晉吏部尚書。

胡毋輔之:東晉湘州刺史、揚武將軍。

郗鑒:東晉太尉。

郗超:桓溫參軍,助溫謀反。

傅瑗:東晉安成太守。

劉峻:南朝梁戶曹參軍,好學,人稱書淫。

劉(xū):南朝梁人,好學,終身不仕。

劉(xiāo):南朝梁人,博學多才,終身不娶不仕。

崔浩:北魏司徒。

王猛:十六國時期前秦人,佐苻堅為中書侍郎。

慕容玄恭:慕容恪,字玄恭,前燕太原王,輔少主慕容韋。

劉裕:南朝宋武帝,曾為東晉北府兵將領,清除蜀地割據勢力,北伐滅南燕、後秦,廢晉帝司馬德宗,建立劉宋王朝。

崔玄伯:崔宏,字玄伯,避諱以字稱,曆仕前秦、後燕,後任後魏黃門侍郎,吏部尚書,封白馬侯。

高允:後魏散騎常侍,鹹陽公,博通經史天文。

黃中:古代五行說認為黃色居中,此指心中有中和之氣。

校:較量。

遊雅:後魏雍州刺史。

薛(chū):北齊高書仆射。

杜僧明:南朝陳晉陵太守,有勇力,善騎射。

周文育:南朝陳散騎常侍。

侯安都:南朝陳南豫州刺史,文武兼備,定策立陳文帝,漸驕橫,賜死。

【譯文】

韋忠:當時的權貴裴、張華都想聘用韋忠,但韋忠稱病推辭了。有人問他原因,韋忠說:“張華華而不實,裴貪得無厭,我擔心將來洪水衝蕩山嶽,即使餘波也會把我漂走,更何況是到大海深處排泄海水的地主呢!”——事見《晉書》。

衛:衛有一次見到樂廣,很驚奇,就讓自己的幾個孩子去拜訪他,並說:“這個人像清水,像明鏡,看到他能讓人心地純淨,如同撥開雲霧見到青天一樣。”——事見《晉書》。

山濤:山濤努力選拔隱居和屈居下層的人才,搜羅尋訪賢才,經他表彰任用的有三十多人,當時都聲名顯赫。——事見《晉書》。

羊祜:看到王衍說:“使天下造成混亂的,一定是這個人。”——事見《世說新語》。

鍾會:王戎、裴楷年少時前去拜見鍾會,他們走了以後,鍾會對他的門客說:“裴楷高潔通達,王戎簡明切要。二十年後,這兩位賢人會擔任吏部尚書,希望到那時不要有被遺漏的人才。”——事見《世說新語》。

王衍:石勒十四歲時,隨同鄉到洛陽經商,曾倚著洛陽城東門長嘯。王衍見到後認為他不同一般,回頭對手下左右人說:“剛才這個胡人小孩,我聽通過他的嘯叫聲,感到他胸懷奇誌,恐怕將來會成為天下的禍害。”於是派人快馬去追捕他,恰巧石勒已經離開了。——事見《晉書》。

王戎:王戎認為山濤“如同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未經提煉的金子”;“王衍如同玉樹瓊林”;裴“不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荀勖“善於利用自己的短處”。王戎的堂弟王敦每次來見他,他都避不見,王敦後來果然叛逆作亂。——事見《世說新語》。

裴楷:裴楷認為見到夏侯玄“神態肅穆,如同走進殿堂宗廟,不要求人們尊敬他,人們自然尊敬”;認為見到鍾會“如同參觀武器倉庫,隻見到刀槍劍戟”;認為見到傅蘭碩好像“浩浩蕩蕩無所不有”;認為見到山濤“如同登山下望,有一種幽然深遠的感覺”。——事見《世說新語》。

褚裒:褚裒有了解人的見識,從豫章太守任上罷官返回,途經武昌時,在宴席上,即使無人介紹,也能暗中認出孟嘉。——事見《晉書》。

劉:劉認為桓溫伐蜀一定能勝利,因為看他平時擲骰子賭博時,沒有把握就不做。——事見《世說新語》。

桓溫:認為殷浩有德行,又會說話,讓他擔任中書令、仆射這樣的官職,足可以成為百官的楷模。——事見《世說新語》。

潘滔:潘滔認為王敦眼睛像蜜蜂,聲音像豺狼嚎叫,即使不害人,也會害自己。——事見《晉書》。

孫綽:孫綽認為劉“清明有文采且簡潔美善”;王“溫和恬靜”;桓溫“高明爽朗超遠”;謝尚“清明簡易美善通達”;阮裕“博大溫和通達寬厚”;袁喬“才華橫溢且清爽簡要”;殷融“高遠有境界意趣”。——事見《世說新語》。

胡毋輔之:年輕時就有很大的名聲,有識別人的能力。——事見《晉書》。

郗鑒:認為樂廣思想和風韻平淡,體察學識衝和精粹,可以說柔和而方正。——事見《晉書》。

郗超:傅瑗與郗超友善,一次郗超到傅瑗家去拜訪,看見傅瑗的兩個兒子傅迪和傅亮,郗超讓人脫下傅亮的衣服,並讓人把衣服拿走,傅亮毫無吝嗇的表情。郗超對傅瑗說:“您的小兒子才識和名聲會超過他的哥哥。但保全家庭,傳繼福運的,最終還在大兒子身上。”——事見《宋書》。

劉峻:認為劉超凡脫俗,有如滿天的紅霞;高卓越超俗,如同雲中飛翔的白鶴。——事見《續世說》。

崔浩:崔浩曾私下評論近代人物說:“王猛治理國家,就像是苻堅的管仲;慕容恪輔佐幼主,又如慕容的霍光;劉裕平定叛亂,就像是司馬德宗的曹操。”——事見《魏書》。

崔玄伯:崔宏見到高允後,品評說:“中和之氣在心中滋潤,文明之氣外現,一定成為一代偉人。”——事見《魏書》。

高允:崔浩推薦了冀州、定州、相州、幽州、並州這五個州的幾十個人才,每個人直接任命郡守官職,後魏的恭宗開始不同意,崔浩據理力爭,最後還是任用了這些人。高允聽說這一情況後,對東宮博士管恬說:‘崔公恐怕難免災禍吧!倘若堅持自己的錯誤,而同皇帝發勝,怎麼能成功呢?”——事見《魏書》。

遊雅:認為高允喜怒不形於色,也表現了一種超越的風度操守。——事見《魏書》。

北齊高祖:曾經試著觀察各個兒子的意識,便讓他們各自整理亂絲,隻有文宣帝抽刀斬斷亂絲,說:“亂者一定要斬!”高祖很奇怪,對薛說:“這孩子的意識超過了我。”——事見《北齊書》。

徐勉:徐勉認為王融名聲很高但成名太快,將來恐怕難以輕易保全自己。王融後來果然陷入法網。——事見《續世說》。

陳武帝:陳武帝曾經和將領們一起飲宴時說,杜僧明胸懷大誌但見識暗昧,他對部下輕侮,對尊長驕橫,誇耀自己的功勞而不知有所收斂;周文育結交朋友不加選擇,對人過分相信,使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不知道猜疑防範小人;侯安都放蕩傲慢貪得無厭,輕佻而放縱自己的欲望,不是保全自身之道。這幾個人最終都像陳武帝所預料的那樣。——事見《陳書》。

【原文】

牛弘①:吏部侍郎高孝基鑒賞機悟②,清慎絕倫,然俊爽有餘,跡似輕薄,時宰多以此疑之。惟牛弘深識其真,推心委任。隋之選舉,於斯稱最。時論彌服弘識度之遠。見《隋書》。

高構:見房玄齡時年十八③,深相嗟挹④。謂裴矩曰⑤:“仆閱人多矣!未見如此郎者,必成偉器,但恨不睹其聳壑淩霄耳⑥。”見杜如晦曰⑦:“公有應變之才,足以棟梁之用,願保崇令德。”房、杜果為良相,世服孝基有知人之鑒。見《隋書》。

王通⑧:許門人董常為庶幾之才⑨,溫大雅為隱者,魏徵為自取多福。見文中子《中說》。

唐太宗:嚐麵談群臣得失。目長孫無忌曰:“善避嫌疑,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而總兵攻戰,非所長也。”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聰悟,臨難既不改節,為官亦無朋黨;所少者骨鯁規諫耳。”唐儉“言詞俊利,善和解人,酒杯流行,發言可喜;事朕二十載,遂無一言論國家得失。”楊師道“性行純善,自無愆過;而稟性怯懦,未甚更事,緩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本敦厚,文章論議,其所長也;謀常經遠,自當不負於物”。劉洎“性最堅正,言多有益,而不輕然諾於朋友,能自補闕,亦何以尚。”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至於論量人物,直道而行,朕比任使,多所稱意。”褚遂良“學問優長,性亦堅正,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見《舊唐書》。

王圭:太宗與群臣謂王圭曰:“卿識鑒清明,尤善談論;自房玄齡等,鹹宜品藻,又可自量孰與諸子賢?”對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溫彥博;濟繁理劇,眾務必舉,臣不如戴胄;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至如激濁揚清,疾惡好善,臣於諸子,亦有一日之長。”太宗深然其言。見《舊唐書》。

狄仁傑:則天問狄仁傑曰:“朕要一好漢任使,有之乎?”仁傑曰:“作何任使?”則天曰:“朕欲待以將相。”仁傑曰:“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真宰相才也!但久不遇,若用之,必盡節於國家矣。”則天乃召拜洛陽司馬。它日,又求賢。仁傑曰:“臣前言張柬之猶未用也。”則天曰:“已遷之矣。”對曰:“臣薦之為相,今為洛州司馬,非用之也。”又遷為秋官侍郎,竟召為相,果能興複中宗,蓋仁傑之力也。見《新唐書》。

張九齡:開元中為中書令。範陽節度使張守圭奏裨將安祿山頻失利,送戮於京師。及到中書令,九齡與語久之,因奏戮之,以絕後患。玄宗曰:“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之意殺害忠良。”更加官爵,放歸本道。至德初,玄宗在成都思九齡先覺,製贈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見《新唐書》。

郭子儀:初尚父郭子儀病甚,百官造省,不屏姬侍。及杞至,則屏之,隱幾而待。家人怪問其故,子儀曰:“彼外陋內險,左右見必笑,使後得權,吾族無類矣!”見《新唐書》。

裴度:憲宗問諸將之才,度曰:“臣觀李光顏見義能勇,終有所成。”不數日,光顏奏大破賊軍於洄曲,帝尤歎度之知人。見《新唐書》。

裴行儉:王、楊、盧、駱謂之四傑。裴行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楊子沈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為幸。”其後勃溺南海,照鄰投潁水,賓王被誅,炯終盈川令,皆如行儉之言。見《續世說》。

裴寬:裴寬尚書罷郡西歸汴中,日晚維舟,見一人坐樹下,衣服故敝,召與語,大奇之,謂:“君才識自當寶貴,何貧也?”舉船錢帛奴婢與之,客亦不讓。語訖,上船,奴仆偃蹇者鞭撲之,裴公益以為奇,其人乃張建封也。見《唐語林》。

【注釋】

①牛弘:隋史部尚書,性寬裕,博學多聞。

②高孝基:高構,字孝基,隋吏部侍郎,好讀書,工吏事,善知人。

③房玄齡:隋時因高構薦為縣尉,後佐李世民,官至宰相。

④嗟:歎賞。挹(yì):援引。

⑤裴矩:隋黃門侍郎,入唐為民部尚書。

⑥聳壑淩霄:直立山穀,高入雲霄。

⑦杜如晦:唐太宗時賢相。

⑧王通:隋小吏,棄官講學,著有《中說》(疑為偽托)。

⑨董常:此人不詳。庶幾:差不多,可能或期望。

溫大雅:隋東宮學士。

魏徵:唐貞觀時諫議大夫、侍中,敢直言規勸。

長孫無忌:唐太宗時吏部尚書,高宗時太尉,諫立武則天為後,武氏忌恨之,誣其謀反,遂自殺。

高士廉:高儉,字士廉,唐吏部尚書。

唐儉:少佐李世民起兵,為天策府長史。

楊師道:唐太宗太常卿。

衍(qiān):過錯。

更:經曆。

岑文本:唐太宗中書令。

物:外物,即眾人。

劉洎(jī):唐太宗尚書左丞。

馬周:唐太宗中書令。

比:接連地。

褚遂良:唐太宗中書令。

王圭:唐太宗禮部尚書。

鹹:都。品藻:品評等級。藻,文采。

李靖:唐太宗大將。

出納:把皇帝的旨意傳出去,把下麵的意見納於上。

文彥博:唐太宗中書令。

戴胄:貞觀初為大理少卿,官至民部尚書。

狄仁傑:武則天稱帝時任地官侍郎、判尚書、魏州刺史等職,任官期間,薦舉位至公卿者數十人。

張柬之:因狄仁傑之薦任鳳閣鸞台平章事,執政,武後病重時迫其退位,使中宗複位,後被武三思誣陷,流放憂憤而死。

張九齡:任右拾遺時,主持吏部人才選舉的評定等第,後任中書令,力主殺安祿山,後受李林甫讒害,罷相。

安祿山:張守圭養子,厚賄權臣,得為楊貴妃義兒,受玄宗寵遇,官平盧、範陽、河東三節度使。天寶十四年於範陽起兵,陷洛陽,入長安,後被部將殺死。

郭子儀:唐太尉、中書令,平安史之亂,破吐蕃入侵。

尚父:可尊敬的父輩,皇帝遵禮大臣之稱。

杞:盧杞,唐德宗宰相,貌醜善辯,專權陰險。

隱:靠著。

裴度:唐憲宗門下侍郎平章事,執政。

李光顏:唐憲宗時忠武軍節度使,討平蔡州叛將吳元濟有功。

裴行檢:唐玄宗時開拓西域有功,後封聞喜縣公。

王楊盧駱:唐初四位著名人士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號唐初四傑。

令終:善終。

裴寬:唐太宗時戶部尚書,曾貶睢陽太守,卸任歸,故下文稱“罷郡西歸”。

維:係。

偃蹇:傲慢。

張建封:唐代宗泗濠節度使等,禮賢下士,軍州大治。

【譯文】

牛宏:吏部侍郎高構有鑒識且機敏有悟性,清高謹慎超絕眾人,但才華俊拔過度,以致流於輕薄,當時的大臣們多數因此懷疑他能否勝任。隻有牛宏了解他的真實情況,全力委托。而隋代的人才選拔製度,在這個時候成績最為顯著。當時的輿論都十分佩服牛宏鑒識度量的高遠。——事見《隋書》

高構:高構認識房玄齡時,玄齡才十八歲,高構對其才華深為歎賞,並加以舉薦。他對裴矩說:“我觀察過的人太多了!但從沒有見過像他這樣的,他將來一定會成為偉大的人物,隻是可惜我看不到他施展才華直上雲霄了。”見到杜如晦,評論說:“您有隨機應變的才能,完全可以作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希望能繼續保持並加強您的美德。”房、杜二人後來果然都成為唐朝的良相,世人因此都很佩服高構有識別人的能力。——事見《隋書》。

王通:王通讚許自己的門人董常為可造就之才,溫大雅將成為隱士,魏徵會為自己獲取很多福祿。——事見文中子《中說》。

唐太宗:唐太宗曾經當麵同群臣談論他們的得失長短。評論長孫無忌說:“善於避免嫌疑,應對敏捷快速,與古人相比,也沒有對手;但領兵打仗,不是他的長項。”高儉“學識淵博,涉獵古今,天資聰明有悟性,麵對危難堅貞不屈,做官也不結黨營私;缺點是不敢直言勸諫。”唐儉“作文說話優美銳利,善於化解矛盾,好飲酒作樂,言論喜人;事奉我二十年,竟沒有一句話談論國家得失。”楊師道“品性行為純潔善良,自然沒有什麼過失;但本性怯懦,沒有經曆過什麼大事,無論是安定時期或危難時刻都不可能指望他出什麼大力。”岑文本“性情本來就敦厚。寫文章發議論,是他擅長的;處理日常事務,謀劃長遠大計,也應該不孚眾望。”劉洎“性情最為堅強正直,所言大多有益,對朋友不輕易許諾,能夠自己改正缺失,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呢?”馬周“遇事反應機敏迅速,品性堅貞正直;至於品評人物,堅持正常原則,我連續任命經他推薦的人才,大多合我心意。”褚遂良“學問是其優點和特長,性情也堅強正直,忠誠,對我非常親附,就像飛鳥依人,自然可愛。”——事見《舊唐書》。

王圭:唐太宗在群臣麵前對王圭時說:“你的見識清明通達,尤其是善於議論。你可以從房玄齡開始,把他們都評論一下,又可以把自己和他們比較比較。”王圭回答說:“一心一意事奉國家,知道是正確沒有不去做的,這一點臣不如房玄齡;文武兼備,在外可以擔任將領,在內可以擔任宰相,這一點臣不如李靖;奏事詳細明確,上傳下達都很得當,這一點臣不如溫彥博;恰當處理紛繁急切的事務,使各方麵的事業都很興盛,這一點臣不如戴胄;一心一意直言力諫,惟恐君王不及堯舜聖明,這一點臣不如魏徵;至於蕩滌汙濁,弘揚清明,疾惡如仇,樂善好施,臣也許比上述各位有一點長處。”唐太宗對他的話深為讚許。——事見《舊唐書》。

狄仁傑:武則天問狄仁傑說:“我需要一個好漢使用,有沒有這樣的人?”狄仁傑問:“準備讓他幹什麼?”武則天說:“我準備任用他作將領和宰相。”狄仁傑說:“荊州刺史張柬之,這個人雖然年齡老了點兒,但是真正的宰相之才,不過長久沒有使用他,如果重用他,他一定會盡忠於國家。”於是武則天任命張柬之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她又征求賢能。狄仁傑說:“臣前幾天推薦的張柬之還沒有任用呢!”武則天說:“已經提拔了。”狄仁傑說:“臣推薦他為宰相,現在隻是擔任洛州司馬,還不算任用。”於是武則天又提升張柬之為秋官侍郎,最終召為宰相,唐朝後來果然使中宗複辟中興,大概是靠了狄仁傑的力量。——事見《新唐書》。

張九齡:唐玄宗開元年間,張九齡為中書令。當時範陽節度使張守圭奏報其副將安祿山屢次失利,要送往京師處死。送解到中書省後,張九齡與他進行了長時間的談話,然後奏請皇帝處死,以絕後患。唐玄宗說:“你不要以王衍預言石勒造反之事為殺害忠良。”反而給安祿山加官進爵,放回範陽。到了至德初年,玄宗在成都想起張九齡當年的預見,於是下令贈張九齡司徒之銜,並派人到韶州張九齡的墓地致祭。——事見《新唐書》。

郭子儀:當初,尚父郭子儀病重,百官前來探視,郭子儀並不讓姬妾們回避;等到盧杞前來,則讓姬妾躲在屏風後麵,自己靠在桌案上等候。家人奇怪地問他原因,郭子儀說:“盧杞外表醜陋,內心險惡,姬妾們見了他一定會忍不住地嗤笑,等他日後掌了權,我們這個家族就不會有活命的了。”——事見《新唐書》。

裴度:唐憲宗向裴度詢問將領們的才能,裴度說:“據臣觀察,李光顏見義勇為,終究會有所建樹的。”過了沒幾天,李光顏奏報在洄曲大破賊軍,憲宗因此十分歎賞裴度的鑒識。——事見《新唐書》。

裴行儉: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被稱為初唐四傑。裴行儉說:“讀書人要想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應該首先提高自己的度量和見識,然後才注重文字技藝。王勃等人雖有文才,但浮躁淺薄,怎麼能夠成為享有官爵俸祿的人呢?楊炯還算沉靜,應該能擔任地方長官,其他人能夠善終就是幸運的了。”後來,王勃在南海溺水而死,盧照鄰在潁水投河自殺,駱賓王謀反被處死,楊炯官至盈川令,都像裴行儉所說的那樣。——事見《續世說》。

裴寬:裴寬尚書從郡守任上罷官向西返回汴中的途中,傍晚靠岸係船,看見一個人坐在樹下,衣服破舊,便請他過來交談,十分驚奇,說:“以您的才識,自然應該很富貴,為什麼這麼窮呢?”於是把整船的錢帛和奴婢都送給他。那人也不推辭。說完話就上船去了,對那些傲慢的奴仆,舉鞭就打,裴公越發驚奇,此人就是張建封。——事見《唐語林》。

【原文】

趙普①:趙普在中書,嚐曰:“吾觀呂端奏事②,得嘉賞未嚐喜,遇抑挫未嚐懼,亦不形於言,真台輔之器③。”見《宋史》。

李沆④:寇準與丁謂善⑤,屢以謂才薦於沆,沆不用,準問之,沆曰:“顧其人可使之在人上乎?”準曰:“如謂者,相公終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曰:“他日後悔,當思吾言也。”準後為謂所傾,始服沆言。見《宋史》。

錢若水⑥:有人倫鑒,見王旦曰⑦:“真宰相器也!”與之同列,每曰:“王君淩霄聳壑,棟梁之材,貴不可涯,非吾所及。”見《宋史》。

王旦:嚐與楊億品評人物⑧。億曰:“丁謂久遠當何如?”旦曰:“才則才矣,語道則未,他日在上位,使有德者助之,庶得終吉;若獨當權,必為身累。”爾後果如其言。見《宋史》。

呂誨⑨:謂王安石好執偏見,聽其言則美,施於政則疏,置之宰輔,天下必受其禍。見《宋史》。

石介:慶曆二年,仁宗用範文正公參知政事,韓魏公、富韓公為樞密副使,天下人心,莫不歡快。徂徠石守道作《聖德詩》曰:“惟仲淹弼,一夔一契。”又曰:“琦器魁壘,豈視楔,可屬大事,重厚如勃。”其後富、範為宋之名臣,而魏公定策兩朝,措天下於泰山之安,人始歎先生之知人也。見《澠水燕談》。

陳:知蔡京兄弟之奸。見《宋史》。

尹洙:姚嗣宗關中詩豪,忽繩檢,坦然自任。杜祁公帥長安,多裁品人物,謂尹師魯曰:“姚生何如人?”尹曰:“嗣宗者,使白衣入翰林,亦不忝;減死一等,鯨流海島,亦不屈。”姚聞之大喜,曰:“所謂善評我者也!”見《續湘山野錄》。

王應麟:天祥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時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餘不為稿,一揮而成,帝親擢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見《宋史》。

【注釋】

①趙普:曾輔佐趙匡胤定天下,官至樞密使,太宗時複為相。

②呂端:宋太宗時戶部侍郎平章事。

③台輔:重臣。台係古代尚書、禦史等重要官署所在地,亦代稱朝廷。

④李沆(hànɡ):宋真宗時宰相,勸帝戒奢侈,被稱為“聖相。”

⑤寇準:宋真宗時宰相。丁謂:宋真宗時為參政,排擠寇準而代之。為相後迎合真宗大興土木,禍害至巨,仁宗時被貶。

⑥錢若水:宋真宗時並州、代州節度使。

⑦王旦:宋真宗時宰相。

⑧楊億:宋真宗時翰林學士。

⑨呂誨:宋神宗時禦史中丞,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

石介:字守道,為官剛正不阿,直言無所顧忌,反對奸臣、宦官。

範文正:範仲淹諡文正。

韓魏公:韓琦封魏公,故稱。韓琦,宋仁宗時宰相。富韓公:富弼封韓國公,故稱。富弼,宋仁宗、神宗時為相,因反對變法而被罷相。

夔(kuí):傳說中堯時樂正,後喻可以獨當一麵的人才。契:舜臣,助禹治水有功,封於商,為商始祖。

(diàn):門栓。楔:門兩旁的木柱。

屬(zhǔ):囑托。

措:置。

陳:宋徽宗時諫官,屢次彈劾蔡京,屢遭貶竄。

尹洙:字師魯,宋仁宗時為太常侍,知涇州、渭州、潞州,剛直博學。

姚嗣宗:宋仁宗時知潯州,能除虎豹,善詩。

杜祁公:杜衍封祁國公,故稱。杜衍,宋仁宗時宰相。

忝:慚愧。

天祥:文天祥。

浸怠:逐漸鬆弛。

法天:以天為準則。

擢(zhuó):提拔。

誼:“義”的本字。龜鑒:古人認為龜甲能占卜吉凶,而鑒(鏡子)則能照人美醜。龜鑒指可以使人引以為戒,引以為鑒。

【譯文】

趙普:趙普在中書省時,曾經說:“我觀察呂端奏報事情時,得到嘉獎也不曾高興,受到批評也不曾害怕,也不說出來,真有重臣的器度啊!”——事見《宋史》。

李沆:寇準與丁謂友善,多次向李沆推薦丁謂的才能,李沆始終不任用他,寇準問他原因,李沆說:“你看這個人可以讓他位居人之上嗎?”寇準說:“但是像這樣的人,您總不能把他壓在人之下吧!”李沆說:“將來後悔了,你再想想我今天的話吧!”寇準後來被丁謂排擠下去後,才信服李沆的話。——事見《宋史》。

錢若水:錢若水有品評人才的見識,他看見王旦,說:“真是當宰相的材料啊!”二人雖然官階相同,但錢若水卻經常說:“王君將來定能青雲直上,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前途無限,不是我所能趕得上的。”——事見《宋史》。

王旦:王旦曾經與楊億一起品評人物。楊億說:“從長遠來看,丁謂會怎麼樣?”王旦說:“他確實有才,但要論起品德來,則不一定怎麼樣。以後他身居高位了,如果讓道德高尚的人輔佐他,或許還有好結果;如果讓他獨立掌權,必然會遭到禍害。”後來,果然像他預料的那樣。——事見《宋史》。

呂誨:呂誨認為王安石固執有偏見,聽他說話確實很動人,但如果付諸實踐則很疏陋,如果讓他擔任宰相,天下人一定會受到他的禍害。——事見《宋史》。

石介:宋仁宗慶曆二年,仁宗任命範仲淹為參知政事,韓琦、富弼為樞密副使,天下人心,沒有不高興的。徂徠人石介作了一首《聖德詩》說:“讓範仲淹輔佐皇上,皇上就如同有了夔和契這兩個人才。”又說:“韓琦這個人魁偉磊落,豈能僅僅守護大門,可以囑托大事,他穩重厚道如同漢代的周勃。”此後,富弼、範仲淹成了宋代名臣,而韓琦為兩代皇帝決策,使國家像泰山一樣安定。人們因此而歎服石介先生的觀人水平。——事見《澠水燕談》。

陳:陳曾預見到蔡京兄弟的奸詐。——事見《宋史》。

尹洙:姚嗣宗在當時是關中的詩壇豪傑,不拘小節,坦然放任。這時杜衍正鎮守長安,經常品評人物,他對尹洙說:“姚嗣宗這個人怎麼樣啊?”尹洙說:“姚嗣宗這個人,讓他以布衣的身份進入翰林院,也不慚愧;把他減死罪一等,流放到海島,他也不會委屈。”姚嗣宗聽說後,大喜道:“這真是善於評論我的人啊!”——事見《續湘山野錄》。

王應麟:文天祥二十歲時,中了進士,在集英殿參加對策考試。當時宋理宗在位時間長了,處理政事也日漸懈怠,文天祥因此在對策中說,應該學習天體運轉不息,他的文章有萬餘字,卻不起草稿,一揮而就,理宗親自選定他為狀元。考官王應麟奏道:“這份考卷闡述的古義如同龜甲和鏡子,表明此人忠貞有如鐵石,臣鬥膽為獲得人才而向陛下祝賀。”——事見《宋史》。

【原文】

虞集①:胡頤庵記熊伯幾言②:危素在勝國時③,聲名藉甚。或問虞文靖公曰:“太樸事業當何如?”公曰:“太樸入京之後,其辭多誇,事業何所敢知?”複曰:“必求其人,其餘闕乎④?”闕名未甚著,或問何以知之,曰:“集於文字見之。”闕後竟以忠顯,君子觀人,固如是夫。見《餘冬錄》。

何心隱⑤:江陵在翰林時⑥,往見何心隱,相對移刻⑦,不交一談。出語耿天台曰⑧:“此巨妖也!吾將戮之!”天台入而心隱徐步庭中,低頭自語曰:“此妖必為宰相,雖然為宰相,必殺我,吾安所得彈丸地而藏此幻形焉⑨?”斯二人者,無言而相斷以神,如交左券,是宇內之真相知也。使心隱不螫於江陵之手而死牖下,心隱必不瞑也,或江陵既為相,不及戮心隱而死,江陵亦不瞑也。見《張大複文集》。

左光鬥: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麵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誌事,惟此生耳!”見《方望溪文集》。

曾國藩:世俗頗傳曾文正精相術,於文武員弁來謁者,必審視其福量之厚薄,以定用舍及所任之大小。福成謂文正於相術不必精,然接見一人,每於其才之高下,德之淺深,福之厚薄,往往決之而終身不爽,以是負知人之鑒!見《庸筆記》。

【注釋】

①虞集:元代翰林學士,諡文靖。

②胡頤庵、熊伯幾:均不詳。

③危素:字太仆,元代翰林學士,參與修撰宋、遼、金三史,入明為翰林待講學士。勝國:被戰勝之國,即前朝,指元代。

④餘闕:元代監察禦史,曾參與編纂遼、金、宋三史。陳友諒起事,城破自殺。所以下文說他“以忠顯”。

⑤何心隱:本名梁汝元,任俠不仕,曾與參劾嚴嵩,與張居正有過節,亦曾揚言扳之。後張居正以抗稅罪名拘捕梁汝元,遂改姓埋名逃逸數年。後因返鄉修母墓,被張居正抓捕時,亂棍打死。

⑥江陵:即張居正。因張係江陵人,故稱。張居正,明神宗時宰相。

⑦移刻:片刻。

⑧耿天台:明神宗戶部尚書耿定向致仕後,居天台山,故稱。

⑨幻形:指身體。

左券:古代債券一分為二,左側留作存根,還債時,二券相合為證。這裏比喻契合。

死牖(yǒu)下:指善終。牖:窗戶。

左光鬥:明代左僉禦史,力劾魏忠賢等閹黨,被誣下獄,死於酷刑。魏黨敗後,左氏平反,諡忠毅。

京畿(jī):京都及其附近地區。

廡(wǔ):廊房,廂房。

貂:指貂裘。

瞿然:驚視的樣子。

曾國藩:晚清重臣,諡文正。

弁(biàn):皮帽。武官戴皮帽,故後代以弁指代武官。

福成:薛福成,清光緒右副都禦史,曾為曾國藩幕僚。

爽:差錯。

(ān):“庵”的借字,多用於人名、室名。

【譯文】

虞集:胡頤庵記錄熊伯幾說的話:危素在前朝時,聲名顯赫。有人問虞集:“太樸的前程會怎麼樣?”虞集說:“太樸進京以後,說的多是大話,他的前程我怎麼敢預測呢?”又說:“如果一定要找個人來比喻,那麼可能像餘闕吧!”當時餘闕還沒有什麼名聲,有人問他是怎麼知道餘闕這個人的,他說:“我是從他的文章中發現的。”餘闕後來由於忠義而顯耀,君子觀察人,就應該像虞集這樣啊!——事見《餘冬錄》

何心隱:張居正任翰林學士時,前往會見何心隱,二人默默相對了一會兒,一句話也沒有交談。張居正出來後對耿定向說:“這是個大妖,我要把他處死。”耿定向進去,看見何心隱正在庭中慢慢散步,並低頭自言自語說“這個妖怪將來一定會當宰相,即使當了宰相,也一定會殺我,我到哪裏去找一塊彈丸之地來安身呢?”這兩個人,不用說話而靠自己的心神判斷,判斷之準如同債券一般契合,是天地中真正相知的人啊!假如何心隱不死於張居正之手,而老死在自己家中,一定死不瞑目;假如張居正當了宰相,來不及處死何心隱,自己就先死了,那他也會死不瞑目的。——事見《張大複文集》。

左光鬥:左光鬥在京城附近巡視辦學情況,一天,風雪嚴寒,他帶著幾個騎兵便服出巡,進入一座古寺,看見廓屋內有一位書生正伏案入睡,旁邊放著一篇剛剛草擬好的文稿,左公看完後,立即解下身上的貂皮大衣給他披上,並替他把門關上。然後詢問寺中的僧人,知道他叫史可法。等到考試這天,考官點名,點到史可法時,左公驚訝地注視著他,考卷呈送上來後,立即判他為第一名,然後召見史可法,並讓他拜見夫人,對夫人說:“我的幾個兒子都庸庸碌碌不成器,以後能繼承我的誌向和事業的,隻有這個人了。”——事見《方望溪文集》

曾國藩:社會上盛傳曾國藩精於相術,他對於前來拜見的文武屬下,一定要審視他福氣厚薄,然後決定是任用、是罷免以及任命官職的大小。薛福成認為曾國藩對相術不一定很精通,但每接見一個人,對這個人才能高低、品德深淺、福氣厚薄的判斷,往往一生也沒有差錯,因此享有善於品評人物的名聲。——事見《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