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原理
第一章古老的六戚觀人法
【原文】
初民渾沌,榛榛①,不知有群,亦罔為相害②。其後族姓滋殖,飲食生息,漸覺不如初民之易遂,於是鬥力鬥智,隨之漸起。一群之中,有友焉,有敵焉;異群之中,複有友焉,有敵焉。為其友者,何從知而親之;為其敵者,何從審而避之。吾意其時人群之彼此相處,必有一極粗拙之辨別或經驗法,而與觀人術為近。
人類由草昧生活進而為部落組織國家建設,其彼此相處之道,亦臻於輻③,就其順循者言之,則如睦鄰、交友等是;就其逆者言之④,則小如訴訟,大如戰鬥,莫不資觀鑒人倫以慎將其事。至於知人善任,選官用賢,則尤平時所急務也。顧此觀人之術,向無薈萃之說,古人既不以此術自名,而載籍亦莫得群紀。今就西元前二千四百年間中國可信之古史《尚書》一書⑤,略采其故事言論如左⑥,姑定斯時為觀人術濫觴所自⑦。
【注釋】
①榛榛:草木叢生的樣子。(pī):群獸走動的樣子。唐柳宗元《封建論》中有“草木榛榛,鹿豕”句。
②罔:無,沒有。
③臻:至,到達。輻:又作“輻”。車輻集中於軸心。比喻人聚集一處。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直木條。
④逆(è):反過來,反麵。,遇到。
⑤《尚書》:又稱《書》、《書經》,儒家經典五經之一。“尚”即“上”。是現存最早的上古典章文獻的彙編,相傳曾由孔子編選。有《堯典》、《舜典》、《禹貢》、《盤庚》等篇。又有“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之別。
⑥左:古人書寫從右至左,猶今之“如下”。
⑦斯:此,指《尚書》產生的年代。濫觴:本指江河發源處水極淺極小,僅能浮起酒杯。後比喻事物的開始。
【譯文】
人類剛剛起源時,處於渾沌狀態,雖然像草木一樣繁盛,像鳥獸一樣成群,卻沒有群體觀念,也不會互相殘害。從那以後,同族同姓滋生繁衍,飲食起居,生活休息,漸漸感覺不如當初那麼容易順心如意,於是鬥力鬥勇、鬥智鬥謀的行為隨之產生。同一群體之中,有朋友,有敵人;別的群體之中,也有自己的朋友和敵人。作為朋友,如何發現從而去親近他?作為敵人,如何審察從而避開他?我認為當初人類之所以能夠彼此相處,一定有一個極為粗略笨拙的辨別方法或經驗,和我們現在要討論的觀人術較為相近。
人類由原始蒙昧的生活進化發展到成立部落組織,建立國家製度,其彼此相處之道,也由簡單直接的個體交往逐漸形成一些共通的東西,就像許多車輻集中於軸心一樣。從正麵來說,譬如與鄰裏和睦相處、結交朋友等;從反麵來說,小到一起訴訟,大到一場戰鬥,無不可以借此觀察鑒別人的優劣,以便在處理各種問題時謹慎小心。至於識別並善於使用人才,選拔官員重用賢能,則尤其是平時的緊急事務。考察這種觀人之術,過去一向沒有集中論述的著作,古人既不以這種技能提高自己的名聲,各種典籍也沒有詳細的記載。現在就公元前2400年間中國可信的古史書《尚書》,大致采摘其中的一些故事和言論如下,姑且把《尚書》產生的年代確定為中國觀人術的創始時期。
【原文】
《堯典》:
帝曰:“谘①!四嶽②,朕在位七十載③,汝能庸命④,巽朕位⑤?”嶽曰:“否德忝帝位⑥。”曰:“明明揚側陋⑦。”師錫帝曰⑧:“有鰥在下⑨,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嶽曰:“瞽子。父頑,母,象傲。克諧,以孝,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女於時,觀厥刑於二女。降二女於媯涔,嬪於虞。
《舜典》:
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敘。賓於四門,四門穆穆。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勿迷。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可績。三載。汝陟帝位!”舜讓於德,弗嗣。
又:
流共工於幽州,放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
又:
帝曰:“谘!汝二十有二人,欽哉,惟時亮天功。”
又:
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鹹熙。
【注釋】
①谘(zī):感歎詞。
②四嶽:四方諸侯。或指四方部落首領。下文“嶽曰”中的“嶽”也指四方諸侯。
③朕:我。
④庸:用。
⑤巽(xùn):履行。
⑥否(pǐ):鄙陋。忝(tiǎn):辱沒,常用來表示沒有資格或不配怎麼樣。
⑦明明:指地位顯赫的人。揚:推舉。側陋:指地位卑微的人。
⑧師:眾。錫:同“賜”,意為賜言,即提議。古時下對上也可言“賜”。
⑨鰥(guān):困苦。
俞:副詞,表示應對中的肯定意味。
瞽(ɡǔ):指舜的父親樂官瞽瞍。瞽:盲人。
(yín):言語虛妄。
象:指舜之弟象。
(zhēnɡ):厚美。
(yì):治理。
女:動詞,嫁女的意思。時:同“是”,這。這裏指代舜。
厥:代詞。他,他們。刑:這裏是德行的意思。二女:相傳堯有兩個女兒,一名娥皇,一名女英。
:這裏的意思是命令。媯(ɡuī):水名。(ruì):河彎。
嬪(pín):嫁人為婦。
徽:美,善。五典:指五常之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克:能。
納:賜於職權。百揆:百官事務。
時敘:承順。
賓:迎接賓客。
穆穆:和睦。
大麓:官名,看守山林的官吏。
迷:迷誤。
格:呼語。來。
詢:謀劃。
底(zhǐ):一定。
陟(zhì):登上。
德:此指有德之人。
流:流放。共工:傳說中的人物,堯的臣子,與兜、三苗、鯀並稱為四凶。
竄:逐,流放。三苗:古代部族名。三危:古地名。
殛(jí):流放。羽山:古地名。
亮:輔助。天功:天下大事。
黜(chù):罷免。陟(zhī)提升。幽:昏庸。明:賢明。
熙:興盛。
【譯文】
《尚書·堯典》:
堯帝說:“啊!四方諸侯,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你們有誰能夠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方諸侯說:“我們德行鄙陋,不配登上帝位。”堯帝說:“那你們這些地位顯赫的人也可以從地位卑微的人中推舉賢良嘛。”於是眾人提議說:“現在民間有這樣一個人,其處境困苦,叫虞舜。”堯帝說:“是啊!也聽說過這個人。他究竟怎麼樣?”四方諸侯說:“他是樂官瞽叟的兒子。其父親心術不正,其母親喜歡說謊,其弟弟叫象,非常傲慢。但舜卻能和他們和睦相處,他用自己的孝行感化家人,使他們不致於淪於邪惡。”堯帝說:“那就讓我來試試吧。”堯帝決定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以便通過她們考察舜的德行。於是堯帝命令兩個女兒到媯水水灣,嫁給虞舜為妻。
《尚書·舜典》:
舜教導臣民要做到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個方麵,臣民都能謹慎遵從。舜總攬百官事務,百官事務井然有序。舜到四門迎接遠方賓客,遠方賓客都能與他和睦相處。舜擔任守護山林的官員,即使疾風暴雨,也不曾有過失誤。堯帝說:“來吧!舜。我和你共同謀劃政事,借此考察你的言論,我認為按你的主意辦事,一定能取得成功。這種考察已經有三年了。現在你就登上帝位吧!”
又載:
舜帝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鯀流放到羽山,四個罪人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天下臣民無不心悅誠服!
又載:
舜帝說:“你們二十二個人,我很欽佩啊!要妥善地處理天下大事啊!”
又載:
舜帝每三年考察一次百官的政績,考察三次之後,罷免了一批昏庸的官員提拔了一批賢明的官員,這樣,各項事業才興盛起來了。
【原文】
《大禹謨》:
帝曰:“來,禹!降水儆予①,成允成功②,惟汝賢。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③,惟汝賢。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④,天下莫與汝爭功。予懋乃德⑤,嘉乃丕績⑥,天之曆數在汝躬⑦,汝終陟元後⑧。”
《皋陶謨》: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⑨,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又: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籲!鹹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注釋】
①儆:警告,戒備。
②成允:說到做到。允,信實。
③自滿假:即自滿自假。假,浮誇。
④伐:誇耀。
⑤懋:勉力,努力;鼓勵。
⑥丕:大。
⑦曆數:即氣數。躬:自身。
⑧元:大。後:君。元後指君王。
⑨亦:大凡。九德:九種美德,即下文的“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載:試,驗證。采采:事事,即從事種種事情。采,事。
栗:謹慎警懼。
立:特立獨行。
願:老實厚道。
亂:治。
擾:順。
溫:和。
簡:大,宏大,遠大。
塞:實。
義:良善。
有常:此指有常德的人。
鹹:都。時:是,這樣。
人:此指官吏。
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諂媚的人。令,美。孔:大,很。壬:奸佞。
【譯文】
《尚書·大禹謨》:
舜帝說:“你來吧,禹!上天降下洪水警告我們,你說到做到,完成了治水大業,隻有你最為賢德。你為國家不辭辛勞,而持家卻樸素節儉,並且能做到不自滿,不浮誇,隻有你最為賢德。正因為你從不誇耀自己的才幹,天下人才沒有誰與你比試才幹。正因為你從不誇耀自己的功績,天下人才沒有誰與你爭奪功勞。我稱讚你的美德,褒獎你的功績,帝王繼統的運數應在你的身上,你最終要登上帝位!”
《尚書·皋陶謨》:
皋陶說:“啊!大凡良善行為,可以表現為九種美德,因而從言論上說某個人有某種美德之外,還要對他說:‘再去做些具體事情吧!’”禹問:“九種美德具體是什麼呢?”皋陶說:“既寬容又謹慎,既溫和又獨立,既忠厚又恭敬,既卓有才識又敬業勤奮,既柔順又剛毅,既耿直又和藹,既簡樸又清廉,既剛正又務實,既堅強又仁慈,要任用那些德行非常突出且能持之以恒的人,這才吉利啊!”
又載:
皋陶說:“啊!,關鍵在於知人善任,在於安定百姓。”禹說:“呀!要完全做到這樣,恐怕連舜帝也會感到困難。能做到知人,才稱得上賢哲,才能夠任人唯賢。能安定百姓,才稱得上仁愛,百姓才能感念他。既然舜帝又賢哲又仁愛,為什麼還擔憂兜?為什麼還要放逐三苗?為什麼還畏懼那些巧言令色的大奸臣呢?
【原文】
綜觀二《典》二《謨》所采,凡為中國之觀人術者,莫不胚基於此矣!四嶽之薦舜曰“父頑,母,象傲。克諧,以孝,不格奸”者,是觀之以其父母兄弟也;降二女,是觀之以其妻子也。父母兄弟妻子謂之“六戚”,《呂覽·論人篇》所謂內則用六戚者是也①。至百揆時敘以觀其才,雷雨勿迷以觀其度,詢事考言以揆其德,堯之於舜可謂深得之矣。堯能知舜,舜亦以知禹,禹之“成允成功”、“克勤”、“克儉”、“不矜”、“不伐”,皆自舜方觀察得之。而四凶之流放竄殛,大禹所謂知人則哲也;四嶽、九官、十二牧等之各諧其職②,大禹所謂能官人、官民則惠也。《皋陶謨》標舉九德,虞庭嘉言,賴以傳後。然言其人有德,必舉其行某事某事以為信驗,故有“載采采”一言,亦非泛論輕事實者可比!確而論之,堯舜欽明峻哲,思通造化,知人官人,惟心所造,彼於觀人術之運用,非有跡象可求也;皋陶陳謨,後出轉工,九德既盡人倫之極詣,哲、惠尤總銓鑒之大效。然其說或虞庭君臣平日之論,行事已然之跡,亦非一人之創語也!嗚呼!二《典》二《謨》,統在《虞書》,而《虞書》又總在知人而官之。其曰《虞書》,虞度之哉!
【注釋】
①《呂覽》:《呂氏春秋》的別稱。以書中有《有始》、《孝行》、《慎大》等八覽,故稱之。據《史記》載,呂不韋令其門客各著所聞,集論成書。此書既有儒家學說,又有道家及名、法、墨、農、陰陽各家之言。全書二十六卷,分十二紀、八覽、六論。《論人》即是其中一篇。
②九官:即伯禹作司空,棄為後稷,契作司徒,皋陶作士,垂為共工,益作朕虞,伯夷作秩宗,夔為典樂,龍為納言。見《尚書·舜典》。牧:官名,即州官。《尚書·舜典》:“肇十有二州。”但未列州名。據《尚書·禹貢》載,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周禮》、《爾雅》中又有幽、並、營三州。後人便合稱十二州。
【譯文】
綜觀《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所載,可以看出,凡是屬於中國觀人術的內容,無不脫胎於此。四方諸侯推薦舜時說的“其父親心術不正,其母親喜歡說謊,其弟弟叫象,非常傲慢。但舜卻能和他們和睦相處,他用自己的孝行感化家人,使他們不至於淪於邪惡”,是從父母兄弟的角度來觀察舜;下令兩個女兒嫁給舜,是從妻子的角度觀察舜。父、母、兄、弟、妻、子,稱謂六戚,《呂氏春秋·論人篇》中所謂對內使用六戚法,就是指這六個方麵。至於通過讓舜總攬百官,百官事務井然有序來觀察他的才幹,讓舜看守山林、即使疾風暴雨也不曾迷誤來觀察他的氣度,讓舜參與謀劃政事並考察其言論來把握他的德行,由此看出,堯對於舜來說,可以稱得上是了解很深了。堯通過這種方法了解舜,舜也用這種方法了解禹,禹的“說到做到”、“勤奮”、“儉樸”、“不驕”、“不傲”,都是從舜的身上觀察學來的。而舜將四個惡人流放到邊遠之地,就是大禹所說的知人則是賢哲;舜總攬百官,四方諸侯、九官、十二牧等官員各自安於職守,就是大禹所說的任人唯賢、安定百姓就是仁愛。《皋陶謨》中標舉九種美德,舜帝的那些美好的言行,得以傳之後世。然而說一個人有美好的德行,一定要舉出他做了某件事某件事作為驗證,所以《皋陶謨》中有“言采采”這句話,這不是泛泛而論或輕視事實的人可以比擬的。確切地說,堯舜聰明睿智,神思與天地相通,他們知人善任,隻是從本心出發,所以他們對於觀人術的運用,並沒有刻意追求的跡象;皋陶陳述的謀略,越到後來所言越發精采,九德之說就已經把為人處世的方法概括到了極致,賢哲和仁愛之說就更是彙總了選拔和鑒定人才的最有效的標準。然而書中的記載或許是舜帝君臣平時的言論,已經做過的事跡,並非是某個人憑空創造出來的。啊!《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統統都在《虞書》中,而《虞書》又總的是在論述如何了解一個人,然後委以相應的官職。書名叫《虞書》,就是虞舜用來觀察度量人的方法啊!上篇原理第二章成熟的六征觀人法“識人三經”之三觀人學第二章成熟的六征觀人法
【原文】
上章所征,遠在西元前二千四百年間,人事未繁,庶業未興①,觀人術隻有梗概可求。今更當引西元前六百年至千七百年間之事以明通行之跡,其說則采自《詩經》、《大戴禮記》為多②。慈先掇《風》、《雅》各篇韻語如左。
如《齊風·猗嗟篇》:
猗嗟昌兮③,頎而長兮④,抑若揚兮⑤,美目揚兮⑥,巧趨蹌兮⑦,射則臧兮⑧。
猗嗟名兮⑨,美目清兮,儀既成兮,終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孌兮,清揚婉兮,舞則選兮,射則貫兮,四矢反兮,以禦亂兮。
《小雅·都人士篇》:
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於周,萬民所望。
則觀人容儀舉止及言語者也。
【注釋】
①庶:眾。
②《詩經》:儒家經典之一,又稱《詩》,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代,共305篇,分“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雅》有《大雅》、《小雅》,《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後引《齊風》、《小雅》、《大雅》等均為《詩經》篇名。《大戴禮記》:又稱《大戴禮》、《大戴記》,先秦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西漢戴德編纂。漢初所得禮書,凡204篇,戴德刪為80篇,謂之《大戴禮記》。戴聖又刪定為49篇,謂之《小戴禮記》,即《禮記》。後經鄭玄為《小戴禮記》作注,由《儀禮》附庸而蔚為大觀,為士人傳習,《大戴禮記》遂罕為人知。《大戴禮記》現存39篇。
③猗嗟:猶“籲嗟”,感歎詞。昌:盛壯的樣子。
④頎:指身長。
⑤抑若:美好的樣子。抑,借為“懿”,美。揚:廣揚。
⑥揚:目動。
⑦趨:快走。蹌(qiānɡ):行走有節奏。
⑧臧:善。
⑨名:借為“明”,昌盛。
儀:射儀,射箭的方法要領。成:完成。
侯:射布,箭靶。
正:箭靶中心的圓形白布,又稱“的”、“鵠”。
展:誠,確實。甥:外甥。曆代解《詩》者均以為此指文薑之子魯莊公,因為他是齊人的外甥。
孌:壯美。
清揚婉兮:眉清目秀。
選:整齊。
貫:穿透。
反:複,多次射中一處。
禦亂:抵禦戰亂。
都人:美人。“都人士”為詩人自稱,與第二聯中“君子女”相對成文,“君子女”則是都人士追求的愛人。
黃黃:借為煌煌,明亮的樣子。
容:態度。
有章:有係統,有文采。
行:將。周:忠信。
【譯文】
上一章所征引的史料,遠在公元前二千四百年前,當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沒有那麼繁雜,各行各業也還沒有那麼興旺,有關觀人的技巧也隻能尋找一個大致的梗概。現在更應該援引公元前六百年至一千七百年間發生的事,來說明觀人術通行的軌跡,這些說法大多采摘自《詩經》、《大戴禮記》。這裏先選擇《詩經》中《風》、《雅》各篇裏的詩句如下:
《齊風·猗嗟篇》:
好個青年真健壯,身材魁梧又修長,額頭寬闊很漂亮,兩眼有神放光芒,步履矯健有精神,射箭技藝高又強。
好個青年有名聲,眼睛好像秋水清,射擊禮儀已學成,每日射箭不放鬆,箭箭靶心都射中,真是我的好外甥。
好個青年真壯健,眉清目秀不一般,舞步整齊好瀟灑,箭箭都把靶心穿,一連四箭射一處,渾身本領防戰亂。
《小雅·都人士篇》:
那個先生好漂亮,狐皮袍子亮光光,儀容不改有風度,說話出口便成章,言行忠厚有誠信,萬民對他都仰望。
以上說是通過儀容、舉止和言語來觀察人。
【原文】
如《小雅·小宛篇》:
人之齊聖①,飲酒溫克②。
《小雅·伐木篇》:
民之失德③,幹餱以愆④。
《小雅·湛露篇》:
湛湛露斯⑤,匪陽不⑥。厭厭夜飲⑦,不醉無歸。
湛湛露斯,在彼豐草。厭厭夜飲,在宗載考⑧。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⑨。顯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實離離。豈弟君子,莫不令儀。
則以酒食觀人者也。
【注釋】
①齊:正,正派。聖:智慧特出。
②溫:借為“蘊”,蘊藉。克:指自勝。此句意即喝醉了酒還能自我克製,保持蘊藉的風度。
③民:人。失德:指缺乏情誼。
④幹餱(hóu):幹糧。此指粗薄食品。愆(qiān):過失。此二句意即,如果人與人缺乏情誼,在飲食小事上會犯下過錯。
⑤湛湛:露水很重的樣子。斯:語氣詞。
⑥:幹。
⑦厭厭:安閑的樣子。
⑧宗:同族。考:成。此指舉行宴會。
⑨杞棘:枸杞和棗樹。
顯:高貴,顯赫。允:誠信。
令德:美德。
桐:油桐樹。椅:山桐子樹。
離離:繁盛眾多的樣子。
豈弟:同“愷悌”,和易近人。
令儀:美好的舉止禮節。
【譯文】
再如《小雅·小宛篇》:
那些正派聰明人,飲酒克製風度存。
《小雅·伐木篇》:
人若缺乏情和義,飲食小事出問題。
《小雅·湛露篇》:
露水濃濃濕漣漣,太陽不曬它不幹。夜宴飲酒好悠閑,不醉就不往家返。
露珠滴滴水晶瑩,滋潤草木多茂盛。夜宴飲酒好悠閑,族人歡聚樂融融。
晨露串串閃閃亮,掛在枸杞棗樹上。高貴誠信諸君子,個個都是美名揚。
油桐山桐樹葉繁,果實累累枝壓彎。平易近人諸君子,人人都有好風範。
以上說的是通過酒宴飲食來觀察人。
【原文】
如《大雅·抑篇》: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①。
其維哲人,告之話言②,順德之行。
其維愚人,覆謂我僭③,民各有心。
《大雅·桑柔篇》:
維此聖人,瞻言百裏④。維彼愚人,覆狂以喜⑤。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維此良人,弗求弗迪⑥。維彼忍心⑦,是顧是複。民之貪亂,寧為荼毒⑧。
《小雅·巧言篇》:
奕奕寢廟⑨,君子作之。秩秩大猷,聖人莫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躍躍兔,遇犬獲之。
則較量哲愚聖狂以觀人者也。
【注釋】
①哲:智,指智多識廣的人。
②話言:古之善言。
③覆:反。僭:錯。
④言:語助詞。
⑤覆:反而。
⑥弗迪:指不求做官。迪,進。
⑦忍心:指內心殘忍的人。
⑧寧:乃。荼毒:殘害。
⑨奕奕:高大的樣子。
君子:指周朝先王。
秩秩:很宏偉的樣子。大猷(yóu):大道,大謀略。
莫:通“謨”,謀劃。
他人:指讒人。
忖度:揣測,推測。
躍躍:來往奔走的樣子。(chán):狡兔。比喻讒人。
【譯文】
《大雅·抑篇》:
古人也有一名言:大智若愚最常見。
如果他是聰明人,我把名言來宣傳,讓他親身去實踐。
如果他是糊塗蟲,反而說我發神經,人心各異難溝通。
《大雅·桑柔篇》:
這個聖人無人比,一眼能看一百裏。蠢人目光短又淺,反而狂妄又歡喜。不是不能來勸告,難道懼怕有顧忌?
這個賢人心良善,不爭名利不求官。那些歹人心殘忍,顧望反複弄權奸。百姓被迫來作亂,哪怕被害也心甘。
《小雅·巧言篇》:
宗廟氣勢很恢宏,都是先王建造成。治國謀略和大計,聖人幫助來確定。
讒人如果有詭計,我也能夠揣摸清。猶如狡兔跑得快,遇上獵狗也沒命。
以上是通過比較聰明愚蠢、賢哲狂妄來觀察人的。
【原文】
如《大雅·嵩高篇》: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①。
《大雅·民篇》:
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②。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訓是式③,威儀是力④。
則專就一人而為鑒衡之言也。
【注釋】
①惠:和順。直:正直。
②則:法則。
③式:法,榜樣。
④威儀:禮節。力:勤。
【譯文】
《大雅·嵩高篇》:
申伯德行美,和順又正直。
《大雅·民篇》:
仲山甫有美德,和順正直講原則,儀容嚴肅人和順,做事謹慎又小心。先王古訓能遵循,講究禮儀最認真。
這就是如何對一個人的德行進行鑒定和衡量。
【原文】
《詩》三百五篇作者之時世,傳自商太甲之世至周定王之世,《詩》之宙合約一千一百年①,其間姬周文物最稱燦美②,如所征引,皆周詩也。詩人之作,言在此而意在彼,觀人之什,豈止此數篇,本書不過就其語言自明者論耳。他若“鼓鍾於宮,聲聞於外”、“彼其之子,邦之彥兮”、“慎爾言矣,謂爾不信”、“無易由言,無曰苟矣”、“明昭有周,式序在位”、“夙興夜寐,灑掃庭內”諸言③,《韓詩外傳》多征事以明之④,皆觀人類也,茲不贅述。
姬周文物燦美,既如前說,而孕此燦美文化者,則文王也⑤。考文王嗣位西伯,在西元前一千一百八十五年,薨於西元前一千一百三十五年⑥,享國凡五十年。好賢善養老,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⑦,皆往歸之;《詩》所謂“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者也。《傳》曰:“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⑧。”故其智不遍物而急於人事,官官事事,尤在觀人,其說《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篇》言之綦詳⑨,而《周書》亦有《官人》解,惟托之周公為不同耳!
《文王官人篇》記文王告太師尚父以察度情偽、曆試才藝之法:其法在六征,六征者,一曰觀誠,二曰考誌,三曰視中,四曰觀色,五曰觀隱,六曰揆德,茲具引原文(用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本)於後,更先為數言以釋其義。
【注釋】
①宙:時間。古人雲: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②姬周:周朝是姬姓,又稱姬周。
③彥:有才學的人。苟:苟且,不嚴肅。式序:按次第敘錄功勞。夙興夜寐:早起晚睡。
④《韓詩外傳》:西漢韓嬰撰,共十卷,援引曆史故事以解釋《詩經》之義。
⑤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的父親。殷時諸侯,居於岐山之下,受到諸侯擁戴,曾被紂囚於裏。後獲釋,為西方諸侯之長,稱西伯。其子武王起兵伐紂,滅殷,建立了周王朝。
⑥薨(hōnɡ):死。古時稱天子死為崩,諸侯死為薨,大夫為卒,士為不祿,庶人為死。
⑦太顛、閎夭、散宜生:均為西周初年大臣,同輔周文王。文王被紂囚禁,他們把有莘氏之女、驪戎的文馬等獻給紂,使文王獲釋。後助武王滅商。鬻子:即鬻熊,又作“粥熊”,楚之先祖,為周文王師。辛甲:商紂臣,屢諫紂王不聽,去而至周,為周朝太史。
⑧罔:無,沒有。攸:放在動詞前麵,組成名詞性詞組,相當於“所”。庶:眾多。
⑨綦(qí):極。
太師尚父:即呂尚,周代齊國始祖。薑姓,呂氏,名望,一說字子牙,西周初年官太師,也稱師尚父。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薑太公。
揆:度量,考察。
【譯文】
《詩經》三百零五篇的作者所處的時代,傳說是從商朝太甲之時至周朝定王年代,也就是說,《詩經》的時間跨度大約一千一百年,在此期間,周朝的禮樂文化和典章製度最為燦爛華美,比如上麵所征引的,就都是周代的詩篇。詩人的作品,言在此而意在彼,涉及到觀人的篇目,豈止這幾篇,本書不過選擇其中語言上淺顯明白讓人一目了然的幾篇來論述而已。其他如“鼓鍾在宮內敲響,聲音卻傳到宮外”、“他這個人,是國家的俊傑”、“你說話要謹慎,否則別人認為你的話不可信”、“不要隨意說話,不要苟且隨便”、“光明顯耀的周期,賞罰分明各在其位”、“早起晚睡,灑掃庭院”等語,《韓詩外傳》大多都征引事例加以闡明,都屬於觀人一類,這裏不再羅嗦。
周朝的禮樂文化和典章製度燦爛華美,已經如前所述,而孕育這一燦爛文化的,就是周文王。文王擔任商朝的西伯一職,是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八十五年,死於公元前一千一百三十五年,掌握政權共五十年。他喜歡賢德之人,善待老人,以至於常常因為接待賢人,日到中午都顧不上吃飯,所以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這些士大夫,都前往歸附他。這正是《詩經》所說的“眾多的賢士,文王讓他們安寧”。《韓詩外傳》說:“文王不能兼顧到在各種言論、各種獄訟方麵都謹慎小心。”所以文王的智慧不著重於外物而偏重於人事,管理百官,辦理事務,尤其重在觀人,這一道理在《大戴禮記·文王觀人篇》中說得極為詳細,而《周書》中也有對《官人》的解釋,所不同的,隻不過它是把觀人假托到周公身上而已。
《文王官人篇》記述的是周文王告訴太師尚父用來觀察揣測感情真偽、檢驗測試才學技藝的方法。這種方法為六征,所謂六征,一是觀誠,二是考誌,三是視中,四是觀色,五是觀隱,六是揆德。現在把原文(用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本)都引在後麵,並先寫上幾句話以解釋原文的意思。
【原文】
一曰觀誠。觀誠者,觀驗其誠也。《孔子家語》雲①:“誠於此者形於彼。”是誠之足觀者。《中庸》雲②:“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是觀誠之義。蓋觀誠莫善於觀其親屬朋友也。觀誠又與第五征觀隱相表裏,誠信有所未孚③,則情偽必有所隱匿也。
觀誠之為征者如次:
富貴者觀其禮施也④,貧窮者觀其有德守也,嬖寵者觀其不驕奢也⑤,隱約者觀其不懾懼也⑥;其少⑦,觀其恭敬好學而能弟也;其壯,觀其廉務行而勝其私也⑧;其老,觀其意憲慎強其所不足而不逾也⑨。父子之間,觀其孝慈也;兄弟之間,觀其和友也;君臣之間,觀其忠惠也;鄉黨之間,觀其信憚也。省其居處,觀其義方;省其喪哀,觀其貞良;省其出入,觀其交友;省其交友,觀其任廉。考之以觀其信,之以觀其知,示之難以觀其勇,煩之以觀其治,淹之以利以觀其不貪,藍之以樂而觀其不寧,喜之以物以觀其不輕,怒之以觀其重,醉之以觀其不失也,縱之以觀其常,遠使之以觀其不貳,邇之以觀其不倦,探取其誌以觀其情,考其陰陽以觀其誠,覆其微言以觀其信,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此之謂觀誠也。
【注釋】
①《孔子家語》:三國魏經學家王肅托名孔安國所作的偽書,共10卷。全書內容多采自《左傳》、《國語》、《荀子》、《孟子》、《禮記》等。其中保存了大量古代佚文遺事。
②《中庸》:儒家經典之一,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戰國時子思所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
③孚:信服。
④禮施:禮數施為。
⑤嬖(bì):寵愛。
⑥隱約:窮困,不得誌。
⑦少:年輕時。
⑧廉:即廉潔。務行:意即能力行本身的抱負。勝:克製。
⑨意憲慎:思慮要慎密。憲:思的意思。
義方:待人處事的正當態度。
:量度,引申為衡量。
淹:浸漬。
藍:《周書》作“濫”,可從,表示過度,無節製。
輕:輕佻。
重:持重,即保持威儀不變。
邇:近。
陰陽:猶隱顯,即外表與內心。
覆:審查。
曲省:暗暗防查。行:細行,與前句“微言”相對。
【譯文】
一是觀誠。所謂觀誠,就是觀察驗證一個人是否真誠。《孔子家語》中語:“在這個問題上誠實的人必定通過別的方麵表現出來。”這說明一個人的誠實足可以觀察出來。《中庸》說:“要獲得上級的信任有辦法,如果不能取得朋友的信任,就不能獲得上級信任;取得朋友的信任有辦法,如果不能孝順父母,就不能獲得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有辦法,如果反省自己不是出於誠心,就不會孝順父母。”這段話說明了如何觀察一個人真誠與否的要義。大致說來,觀察一個人是否真誠,沒有比觀察他對待親屬朋友的態度更好的了。觀誠又與後麵第五征觀隱互為表裏,誠信有的還沒有為人所信服,就說明他的感情虛偽,一定有所隱藏。
《大戴禮記》中能證明觀誠的內容如下:
富貴的人,要看他是否能夠以禮待人;貧窮的人,要看他是否有德行操守;受寵愛的人,要看他是否不驕傲浮誇;不得誌的人,要看他能否無所畏懼。年輕時,要看他是否尊敬長輩,勤奮好學,友愛兄弟;壯年時,要看他能否廉潔自律,力行自身的抱負,並克製私欲;年老時,要看他是否思慮慎密,惟恐不周,勉強去做,不越規矩。父子之間,要看他是否孝順雙親,關心子女;兄弟之間,要看他是否能和樂友愛;君臣之間,要看他是否對君王忠貞、對臣下仁惠;鄉親之間,要看他對人是否信任或敬畏。考察他平日居家的生活,看他待人處事的態度;考察他身處哀喪時的表現,看他是否忠貞和善良;考察他在社會上的交際,看他所結交的朋友怎樣;考察他交友時的情形,看他是否以信實和廉潔待人。考驗他來看他的信用,衡量他來看他的智慧,向他展示困難來看他的勇氣,給他製造麻煩來看他的治理才幹,誘之以利來看他能否做到不貪,用淫靡的音樂使他陶醉來看他是否心猿意馬,讓他高興來看他是否輕佻,故意激怒他來看他是否能持重如常,讓他喝醉來看他有無失禮之處,放縱他的情欲來看他是否保持常態,疏遠他來看他是否忠貞不二,親近他來看他是否狎昵放肆,探索他的心誌以觀察他的性情,考察他外在的表現和內心的想法以觀察他的誠實程度,審察他的細微言語以看他是否守信,仔細觀察他的行為以看他是否完美無缺,這就叫做觀誠。
【原文】
二曰考誌。考誌者,考度其誌也。《說文》雲①:“誌,意也”。又雲:“意,誌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誌意既為同部轉注,則誌亦察言而知之類,故考誌即可曰考言而知其意也。考誌以觀言為主,與第六征揆德以觀事為職者不同②,亦對舉之也③。
方與之言,以觀其誌:誌殷而深④,其氣寬以柔⑤,其色儉而不諂⑥,其禮先人,其言後人,見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⑦;好臨人以色,高人以氣,賢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⑧,曰日損者也;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飾其美,不隱其惡,不防其過,曰有質者也;其貌固嘔⑨,其言工巧,飾其見物,務其小征,以故自說,曰無質者也;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煩亂之而誌不營,深道以利而心不移,臨懾以威而氣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喜怒以物而變易知,煩亂之而誌不裕,示之以利而易移,臨懾以威而易懾,曰鄙心而假氣者也;執之以物而速決,驚之以卒而度料,不學而性辯,曰有慮者也;難投以物,難說以言,知一而不可以解也,困而不知其止,無辨而自慎,曰愚戇者也;營之以物而不虞,犯之以卒而不懼,置義而不可遷,臨之以貨色而不可營,曰廉而果斷者也;易移以言,存誌不能守錮,已諾無斷,曰弱誌者也;順與之弗為喜,非奪之弗為怒,沈靜而寡言,多稽而儉貌,曰質靜者也;辨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慎而不讓,當而強之,曰妒誣者也;微清而能發,度察而能盡,曰治誌者也;華而誣,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無為有者也。此之謂考誌也。
【注釋】
①《說文》:即《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撰,我國第一部以“六書”理論係統分析字形、解釋字義和考究字原的字書。
②職:主要。
③(chēnɡ):對稱。
④殷:盛,大。
⑤氣:意氣,是內在的心誌。下句中的“色”即容色,流露在臉上的表情。
⑥儉:謙遜。
⑦益:增益。
⑧伐:誇耀。
⑨固嘔:即後麵的“令色”。下句“其言工巧”即“巧言”。
飾其見物:掩飾浮淺的地方。
小征:小信。
以故自說:用理由為自己辯解。
營:惑亂。
道:作“引誘”解。
假:意即沒有真性。
執:通“”,恐怖的意思。
卒:通“猝”,倉猝,突然。
知一而不可以解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固執一種自己的看法,而不通事理。
無辨:不能辨別是非和利害。自慎:自憂。
愚戇:愚昧無知。
虞:憂慮。
置義而不可遷:站在正義上而不可更改。
沈靜:即沉靜,沉默而安靜。
多稽:考慮很多。
質靜:個性內向。
辨言:講得頭頭是道。不固行:不堅決去做。
有道而先困:國家政治清明,自己卻還窮困。
自慎而不讓:自以為是,而不謙讓。
當:“當欲”的意思,順從欲望。強:逞強,不低頭。
治誌:沉著細心。
足恭:對人過分恭敬。
【譯文】
二是考誌。所謂考誌,就是考察度量一個人的心誌。《說文解字》說:“誌,即是意。”又說:“意,即是誌。從心,表示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論而知道他的心誌。”“誌”、“意”既然屬於同一部首又可以互相注釋,那麼“誌”也就同樣表示通過觀察言論而得知其意,所以考誌就可以說是通過考察言論而得知一個人的心意。考誌以觀察言論為主,與第六征揆德中說的以觀察行事為主不同,也算是互相對稱。
正和一個人談話時,注意觀察他的心誌:心誌盛大而深邃的人,其意氣舒闊而柔和,麵色謙遜而不諂媚,禮數行在別人的前麵,言語說在別人的後麵,能讓人看到他的不足,這是天天都能有進步的人;喜歡給人臉色,傲視別人,言語上壓製別人,掩飾自己的不足,誇大自己的才能,這是天天都會退步的人;其容貌端莊而不倨傲,說話公正無私,不刻意修飾自己的好處,也不故意隱藏自己的壞處,不掩蓋自己的過失,這是本質好的人;其外表逢人就笑,言語華而不實,掩飾自己浮淺的地方,致力於一些小誠小信,找出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解,這是本質不好的人;如果用外物刺激使其高興或憤怒,他卻麵色不變,用煩雜的事務來擾亂他,他的心誌卻不迷惑,用豐厚的財利引誘他,他卻不為所動,用權勢來威攝他,他卻不卑不亢,這是平心靜氣而能固守心誌有所作為的人;如果用外物刺激使其高興或憤怒,他卻倏然變色,以至於讓人很容易就看出來,用煩雜的事務擾亂他,他的意誌不再堅定,誘之以利,他便輕易改變心誌,在權勢威懾麵前,低頭屈服,這是心地鄙陋而沒有真性情的人;以外界的事物來恐嚇他,他就能很快決定下來,以倉猝的事變來震驚他,他就能度量情況做出處理,不必事事去學習,憑著本性就能辨別是非好壞,這是有頭腦的人;很難讓他去做一件事,也很難和他說明白一句話,固執己見而不通事理,遇到困難還一味蠻幹,不知分辨事物的利害得失而隻會杞人憂天,這是愚昧無知的人;用事情去困擾他而不憂慮,遇到突然的侵犯而不畏懼,堅持正義而立場不變,在財色麵前不被迷惑,這是廉潔而果敢的人;容易讓別人的話改變自己,不能固守自己的意誌,做出了承諾卻又不敢決斷,這是意誌薄弱的人;順利地給予他,並不高興,無理地搶奪他,也不發怒,沉著冷靜而寡言少語,遇事多慮而容貌謙卑,這是個性內向的人;說話頭頭是道卻不堅決去作,國家政治清明自己卻窮困潦倒,自以為是而不謙讓,隨心所欲而又逞強好勝,這是好嫉妒誣陷別人的人;能闡發微妙而不易見的道理,能詳盡周到地考慮審察每一件事情,這是沉著心細的人;浮華而誣妄,花言巧語,見人便是一副偽善的麵孔,過分地謙卑,這些都是一類人,都是能把沒有說成有的人。這就是考誌。
【原文】
三曰視中。視中者,占視其內也①,內心所示,聲氣為先,聽聲處氣,觀察莫尚焉②。視中與第四征之觀色亦為對待之。
誠在其中,此見於外。以其見③,占其隱;以其細,占其大;以其聲,處其氣④。初氣生物⑤,物生有聲。聲有剛有柔,有濁有清,有好有惡,鹹發於聲也。心氣華誕者⑥,其聲流散;心氣順信者⑦,其聲順節⑧;心氣鄙戾者⑨,其聲嘶醜;心氣寬柔者,其聲溫好;信氣中易,義氣時舒,智氣簡備,勇氣壯直。聽其聲,處其氣,考其所為,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其前,占其後;以其見,占其隱;以其小,占其大。此之謂視中也。
【注釋】
①占:測度。
②尚:上。
③見:同“現”。
④處:作“定”解。
⑤初氣: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之氣。
⑥心氣:心中的意念。誕:誕妄。
⑦順:同“慎”,謹密。信:實在。
⑧節:節奏。
⑨鄙戾:卑鄙乖戾。
嘶醜:吵啞難聽。
中易:中正平易。
簡備:大備。
【譯文】
三是視中。所謂視中,就是觀察一個人的內心。內心所要表露的,首先體現在聲音和氣息上。聽聲音,探氣息,沒有比這種方法更能觀察人的了。視中與第四征觀色也是互相對稱。
真誠存在心中,就會表現在外麵。通過外在的顯現,探測其內心的隱秘;通過細小的地方,測度出大的所在;通過其聲音,判定其氣息。宇宙形成前是一團混沌的氣體,由這樣的氣體化生為萬物;萬物形成以後,便有了聲音;聲音有陽剛的,有陰柔的,有混濁的,有清純的,有美好的,有醜惡的,都是從聲音中表現出來的。心氣浮誇誕妄的人,其聲音流離散漫;心氣謹密誠信的人,其聲音和順有節奏;心氣鄙陋乖戾的人,其聲音沙啞難聽;心氣舒闊柔和的人,其聲音溫柔美好。誠信的聲氣中和平易,正義的聲氣隨時舒縱,智慧的聲氣完美無缺,勇猛的聲氣雄壯剛直。聆聽其聲音,判定其氣息,考察其行為,觀察其經曆,審察其所安頓的。通過以前的事,測度以後的事;通過其外在的顯現,探測其內心的隱秘;通過細小的地方,測度大的所在。這就叫做視中。
【原文】
四曰觀色。觀色者,觀其外色也。內心所畜①,每現於麵,雖欲掩之,中誌不從。常民則有喜怒欲懼憂之色,而充備一德者,亦自有其符驗也。
民有五性:喜、怒、欲、懼、憂也。喜氣內畜,雖欲隱之,陽喜必見②;怒氣內畜,雖欲隱之,陽怒必見;欲氣內畜,雖欲隱之,陽欲必見;懼氣內畜,雖欲隱之,陽懼必見;憂悲之氣內畜,雖欲隱之,陽憂必見。五氣誠於中,發形於外,民情不隱也。喜色油然以生,怒色拂然以侮③,欲色嘔然以偷④,懼色薄然以下⑤,憂悲之色累然而靜⑥。誠智必有難盡之色,誠仁必有可尊之色,誠勇必有難懾之色,誠忠必有可親之色,誠必有難汙之色,誠靜必有可信之色。質色皓然固以安⑦,偽色縵然亂以煩⑧,雖欲故之中⑨,色不聽也,雖變可知。此之謂觀色也。
【注釋】
①內心所畜:內心所蘊藏的東西。
②陽:指表現在外的神情。
③指:激動的意思。侮:傷害。
④嘔然:喜悅的樣子。偷:苟且。
⑤薄:同“迫”。
⑥累:疲憊。
⑦皓然:顯明的樣子。安:安泰。
⑧偽色:虛偽的神色。縵然:紛雜的樣子。
⑨故:能“固”,固閉、隱藏的意思。
【譯文】
因是觀色。所謂觀色,就是觀察一個人外在的麵色。內心所積蓄的,常常表現在麵色上,即使想掩蓋,往往內心也不聽從。普通人有喜悅、憤怒、欲望、恐懼、憂愁的麵色,而充分具備某一方麵道德者,亦自然有他相應的驗證。
百姓有五種天性:喜悅、憤怒、欲望、恐懼、憂愁。喜悅之氣充盈心中,雖然想隱藏,外表上也一定會顯現出來;憤怒之氣充盈心中,雖然想隱藏,外表上也一定會顯現出來;欲望之氣充盈心中,雖然想隱藏,外表上也一定會顯現出來;恐懼之氣充盈心中,雖然想隱藏,外表上也一定會顯現出來;憂愁悲傷之氣充盈心中,雖然想隱藏,外表上也一定會顯現出來。五種情感真實地存在於心裏,表現在外在的神情上,那麼百姓的真實情感就沒辦法隱瞞了。喜悅時的神色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來,生氣時的神色很激動,就像要傷害人似的,有欲望時滿臉充滿著討人喜歡的和悅苟且之色,恐懼時的神色似乎是被逼迫得低聲下氣,憂愁悲傷時的神色好像很疲倦似地想安靜一會。真正的智慧,就一定有著難以測度的神色;真正的仁愛,就一定有令人尊敬的神色;真正的勇敢,就一定有難以屈服的神色;真正的忠誠,就一定有讓人可以親近的神色;真正的廉潔,就一定有難以玷汙的神色;真正的安靜,就一定有令人信賴的神色。一個人的性情本色是潔白無瑕,固定而泰然,虛偽的神色則是紛雜零亂而煩躁的,雖然想把這種神色隱藏在內心深處,但神色上卻不由自主,即使要改變它,也可以看出來。這就叫做觀色。
【原文】
五曰觀隱。觀隱者,觀其隱托也。人情多隱以便其私,好詐以飾於眾;敵有偽愛以為忠,矯厲以為勇諸類①,然非比而觀察之②,亦無以知其隱伏之情也。
生民有陰陽,人有多隱其情,飾其偽,以賴於物,以攻其名也③。有隱於仁質者,有隱於知理者,有隱於文藝者,有隱於廉勇者,有隱於忠孝者,有隱於交友者:如此者不可不察也。小施而好大得,小讓而好大爭,言願以為質④,偽愛以為忠,麵寬而貌慈,假節以示人⑤,故其行以攻其名:如此者隱於仁質也。推前惡⑥,思附知物焉⑦,首成功⑧,少其所不足⑨,慮誠不及,佯為不言,內誠不足,色示有餘,故知以動人。自順而不讓,錯辭而不遂,莫知其情:如是者隱於知理者也。素動人以言,涉物而不終,問則不對,詳為不窮,色示有餘,有道而自順用之,物窮則為深:如此者隱於文藝者也。廉言以為氣,矯厲以為勇,內恐外悴,無所不至,亟稱其說,以詐臨人:如此者隱於廉勇者也;自事其親,好以告人,乞言勞悴,而麵於敬愛,飾其見物,故得其名,名揚於外,不誠於內,伐名以事其親戚,以故取利,分白其名,以私其身:如此者隱於忠孝者也;陰行以取名,比周以相譽,明知賢可以征,與左右不同而交,交必重己,心說之而身不近之,身近之而實不至,而歡忠不盡,歡忠盡見於眾而貌克:如此者隱於交友者也。此之謂觀隱也。
【注釋】
①矯:假托,詐稱。
②(xié):度量,衡量。
③攻:求取。
④願:謹慎。質:指本性質樸。
⑤假節:假借仁質的操守。
⑥前惡:他人以前的惡行醜事。
⑦知物:猶“知人”。
⑧首:作動詞用,猶“羨慕”。
⑨少:作動詞用,猶“揶揄”,嘲笑。
故知:征引故實以為知。
錯辭:即措辭。
素:作“空”字解。言:文辭。
涉物而不終:此句意思是讀書不求甚解。涉:涉獵。終:推究其理。
詳:即“佯”。古“詳”、“佯”通用。
乞:當是“亟”字,常常。
親戚:指父母。
分白:清俞樾認為是“白分”,“白”是“自”的古字。
陰行以取名:以不正當的手段竊取名聲。
比周:交結朋黨。相譽:互相標榜。
征:作為模範。
而交:俞樾認為是“而不交”。
說:悅。
實:情實。
歡:交歡。忠:指推心置腹。
克:勝過。
【譯文】
五是觀隱。所謂觀隱,就是觀察一個人的隱藏偽托之處。人之常情是喜歡掩蓋自己的隱私,喜歡欺詐別人掩飾自己,因此有人假裝慈愛顯出忠誠的樣子,有人假托嚴厲以為勇敢,等等。但不通過比較衡量來觀察,就無法知道其隱藏埋伏的情況。
人天生就有內在和外表,有很多人都隱藏自己的真情,以虛偽作掩飾,依賴種種外物,來博取名聲。有隱藏於仁義本質之中的,有隱藏於智慧事理之中的,有隱藏於語言藝術之中的,有隱藏於廉潔勇敢之中的,有隱藏於忠誠孝順之中的,有隱藏於結交朋友之中的:像這些情況,不能不仔細審察。施舍一點點,卻希望收到大的回報;小的地方和人謙讓,卻在大的地方與人爭奪;說話謹慎小心,好像本性是質樸的;偽裝成仁愛,好像是忠貞不二;外表裝得很寬厚,容貌也像是一臉慈祥;假借仁愛的本質,來向人招搖,故意做這種種行為,來博取聲譽:這是隱藏在仁義本質之中的人,尋找他人以前的錯事,想以此來了解一個人;他人有所成功便羨慕,一旦失敗便嘲諷;實在沒有料想到,便故意不講話;肚子裏實在知道得很少,外表上好像知道得很多;征引一些故實來說動人家,自以為是毫不謙讓;說話故意不講完,使人莫測高深:這是用智慧事理來隱藏的人。用空洞的話來感動人;涉獵一些事理,卻不去推究它的道理;向他提問,卻不回答;裝著有無窮的學問,外表上好像知道得很多;借著許多道理,自以為是地來用;等到行不通了,就故意說得很艱深:這是用語言藝術來隱藏的人。說些言語,讓人以為他清廉;矯揉造作,使人以為他勇敢;內心實為恐懼,外表卻裝得很憂傷;無所不用其極,極力吹噓自己,來欺騙人:這是用廉潔勇敢來隱藏的人。自己侍奉父母,喜歡說給別人聽,總是說他如何如何辛苦,而表麵上又裝著多麼多麼敬愛,掩飾自己顯露的地方,來博取名聲;名聲雖然傳揚在外,但內心卻一點也不真實;誇說自己是如何如何地孝養父母,以求得好處,自取名聲,從而滿足自己的私欲:這是用忠孝來隱藏的人。以不正當的手段竊取名聲,交結朋黨互相標榜,明知別人賢能可以作為模範,與平常交往的人不同,卻不與之交往,即使與他交往,也是要對自己有某些好處的;心裏喜歡他,卻不願親近他;雖然親近他,心理上還是要保持一定距離,並不能做到推心置腹;可是在大家麵前,表麵上又裝著一副傾心盡歡的樣子:這是用交友來隱藏的人,這叫做觀隱。
【原文】
六曰揆德。揆德者,揆度於德也。德之內充,必符於外。然虞庭有載采之言,孔子因所試為譽,故揆德無異考之以行事也。韓非有雲:“觀容服,聽辭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於愚智。”其亦知此意者乎!
言行不類,終始相悖,陰陽克易①,外內不合,雖有隱節見行②,曰非誠質者也;其言甚忠,其行甚平③,其誌無私,施不在多,靜而寡類④,莊而安人,曰有仁心者也;事變而能治,物善而能說,浚窮而能達⑤,錯身立方而能遂⑥,曰廣知者也;少言而行,恭儉以讓,有知而不伐,有施而不置,曰慎謙良者也;微忽之言⑦,久而可複,幽閑之行⑧,獨而不克⑨,行其亡,如其存,曰順信者也;貴富雖尊,恭儉而能施,眾強嚴威,有禮而不驕,曰有德者也;隱約而不懾,安樂而不奢,勤勞之不變,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直方而不毀,廉而不戾,立強而無私,曰經正者也;正靜以待命,不召不至,不問不言,言不過行,行不過道,曰沈靜者也;忠愛以事其親,歡欣以敬之,盡力而不麵敬以要人,以故名不生焉,曰忠孝者也;合誌而同方,共其憂而任其難,行忠信而不相疑,殊隱達而不相舍,曰至友者也;心色辭氣,其入人甚愉,進退工,故其與人甚巧,其就人甚速,其叛人甚易,曰位誌者也;飲食以親,貨賄以交,接利以合,故得望譽征利而依隱於物,曰貪鄙者也;質不斷,辭不至,少其所不足,謀而不已,曰偽詐者也;言行亟變,從容謬易,好惡無常,行身不類,曰無誠者也;小知而不大決,小能而不大成,顧小物而不知大論,亟變而多私,曰華誕者也;規諫而不類,道行而不平,曰竊名者也。故事阻者不夷,畸鬼者不仁,麵譽者不忠,飾貌者不情,隱節者不平,多私者不義,揚言者寡信。此之謂揆德。
【注釋】
①克易:意即變動無常。
②隱節見行:掩飾自己的短處,表現自己的長處。
③平:平正。
④寡類:指不結黨。
⑤浚窮而能達:意即能以深入淺出的話,表達深邃的思想。
⑥錯:同“措”,安置。
⑦忽:微小。
⑧幽閑:指隱居。
⑨獨而不克:意即不好鄙薄別人,但能獨善其身。
行其亡,如其存:意即奉行去世的尊長的遺願,就好像他在世時一樣。
眾強:指地廣民眾。嚴威:指威武可畏。
有度:有節度而不過分。
直方:剛直方正。不毀:不隨便阿附他人。
戾:乖戾。
立強:直道而行。
正靜:端正雅靜。命:國君征召的命令。
行不過道:行為不逾越規範。
麵敬:表麵上恭敬。要人:贏得他人的讚譽。
合誌而同方:誌同道合。
隱:隱退。達:騰達。
進退工:意即很會鑽營,也很會擺脫。
與人甚巧:意即很會應付人。
位誌:心誌隻在地位上。
望譽征利:即以名望聲譽,來攫取利益。依隱:依據。
質不斷:雖有質疑而不能斷定。質,質疑;斷,決斷。
從容:舉動。謬:狂妄。易:輕率。
類:類似。
不類:不合事類。
道:作“直”字解。
夷:平常的意思。
畸鬼:依靠祭祀來祈福。畸,同“倚”。
【譯文】
六是揆德。所謂揆德,就是考察度量一個人的道德。內心充滿道德,一定會合乎外表。然而虞舜有“再去做些具體事情”的話,孔子經過試驗後才加以稱譽,所以考察度量一個人的道德,和考察一個人的辦事能力沒什麼兩樣。韓非子說過:“看一個人的容貌服飾,聽一個人的言辭,即使孔子也不能認為這個人就一定能做官;嚐試著讓他擔任官職,考核他的政績,即使是平庸的人也不會懷疑他的能力大小。”韓非子也是知道這個意思的人嗎!
言行不一致,終始相違背,陰陽變化無規律,外表和內在不符合,雖然他能掩飾自己的短處,表現自己的長處,但終究可以說不是真正質樸的人;講話很誠懇,行為很平正,心中所想沒有私念,施舍不在於多,沉靜而不結黨,莊嚴而能和人,這是有仁心的人;事情發生了變化能處理,發現了美好的事物能述說,艱深的道理能表達,安身立命而能有所成就,這是智慧廣博的人;沉默寡言埋頭做事,謙恭儉約而能遜讓,有智慧而不向人誇耀,有施舍而不自以為德,這是謹慎謙讓而溫良的人;很輕的一句話,雖然說了很久,還能夠履行諾言,隱居的行為是獨善其身,而不去鄙薄他人,奉行去世的長輩的遺願,就好像他在世時一樣,這是恭順誠信的人;雖然高貴富裕受人尊敬,但仍然謙恭儉約並能施舍他人,土地廣大百姓眾多且嚴肅威武令人敬畏,但卻彬彬有禮而不驕不傲,這是有德行的人;窮困而不懼怕,安樂而不豪奢,不改變勤勞的習慣,喜怒有節而不過分,這是有操守的人;剛直方正而不隨便阿附別人,廉潔而乖戾,能直道而行,沒有私心,這是正經規矩的人;端正雅靜,以等待國君征召的命令,國君不征召,不去,國君不問話,不先開口,說話不超過行事,行事不超過道理,這是沉著冷靜的人;以真誠的愛事奉雙親,以高興的心情敬奉父母,盡力去做,而不隻是表麵恭敬,以贏得別人的讚譽,因此其名聲並不一定為世人所知,這是真正孝順的人;誌同道合,共同分擔憂患,行為忠誠信實而不互相猜疑,不論退隱山林還是飛黃騰達,都不相舍棄,這是至交好友;態度言語都令人愉快,善於鑽營,也很會擺脫,所以很懂得應付他人,與人親近很快,不過背叛人也很容易,這是心思完全放在其地位上的人;酒肉朋友,錢財之交,有利可圖就湊在一起,所以能夠利用名望和聲譽來攫取利益,而把友情建立在物質上,這是貪婪卑鄙的人;有疑問又不能斷定,有話又說不出來,意識到自身所缺乏的東西,卻又不停地處心積慮地去獲取,這是虛偽狡詐的人;言行多變,舉止荒謬而輕率,好惡無常,做的事與身份不符,這是沒有真誠的人;有小聰明而不能決斷大事情,有小能耐而不能成就大事業,顧慮到小事情而不知道大道理,常常注意多變而私心較重,這是浮華誕妄的人;說些規勸的話而不合事理,做些正直的事而不論是非,這是欺世盜名的人;所以遇到事情專門設置障礙的人,是不合常情的;依靠祭祀鬼神來祈福的人,是不仁愛的;隻求表麵上的聲譽的人,是不忠誠的;僅在外表上修飾的人,是不真實的;隱藏自己行為的人,是不平正的;私心較重的人,是不講義氣的;專講大話的人,是缺少信用的。這就叫做揆德。
【原文】
凡此六征,文王用以慎察人倫,甄別才藝①:於是取平仁而有慮者使治國家而長百姓②,取慈惠而有理者使長鄉邑而治父子,取直湣而忠正者使蒞百官而察善否③,取順直而察聽者使長民之獄訟出納辭令,取臨事而正者使守內藏而治出入,取慎察而廉者使分財臨貨主賞賜,取好謀而知務者使治壤地而長百工,取接給而廣中者使治諸侯而待賓客④,取猛毅而度斷者使治軍事衛邊境,是為九用。《官人篇》皆鄭重發之,此觀人術因官人而廣著用塗者歟!
【注釋】
①甄:鑒別。
②長:掌管,治理。
③湣:憐憫,哀憐。蒞:統治,管理。否(pǐ):惡。
④接給:同“捷給”,敏捷。
【譯文】
上述六征,周文王用來謹慎地觀察人才的優劣,鑒別才能技藝的高低:在此基礎上選取公正仁義而有思想的人,讓他們治理國家管理百姓;選取慈愛而懂得道理的人,讓他們掌管鄉邑,調解家庭糾紛;選取剛直、富有同情心而忠心耿耿行為端正的人,讓他們統率百官,觀察善惡;選取和順正直又善於聽取各種意見的人,讓他們主管百姓獄訟、財物出納、外交辭令;選取遇事而能做到清廉端正的人,讓他們看守國家倉庫,管理支出和收入;選取謹慎行事而清廉的人,讓他們負責分發財貨,主管賞賜;選取喜歡謀劃而識時務的人,讓他們治理土地,掌管各種工匠;選取反應敏捷而交遊廣泛的人,讓他們管理諸侯,接待賓客;選取剛猛堅毅而做事果斷的人,讓他們掌管軍隊,保衛邊境,這是六征的九種作用。《文王官人篇》都著重地進行了闡發,這說明觀人術在考察任用官員方麵具有廣泛的用途啊!“識人三經”之三觀人學上篇原理第三章周公、孔子的觀人法第三章周公、孔子的觀人法
【原文】
唐虞之際①,知人與官人並重,已見《皋陶謨》中。至周文王則直以六征之法官人,無異視觀人術為官人術也,觀人術之在政府自此始。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假人②。蓋昔時爵人於朝③,為王者大權,睿智獨運,惟在觀人,平民雖挾此,亦無所用也。讀《尚書·周官篇》一則曰:“明王立政,不惟其官④,惟其人。”再則曰:“舉能其官⑤,惟爾之能;稱匪其人⑥,惟爾不任⑦。”是時周成王在位,周公輔之,周官製度,尚未見周禮,而周之子孫嗣統者,已能纂承洪緒⑧,纘述文王之謨如此⑨。及周公製作既定,官數三百六十,而取士之法,有升之司徒之選士,升之學之俊士,升之司馬之進士。司馬衡論進士之賢者,乃告於王而定其官爵祿位。官人法既備,觀人術亦不得不密矣。周之嗣王,綿綿曆世,至平王東遷而國始衰,然官人之意未失,周史賢者,類能觀人,茲略疏其名字事實如次,以見周之末世雖無老成人,猶有典型也。
【注釋】
①唐虞:即堯和舜。古史稱陶唐氏(堯)與有虞氏(舜)均以揖讓而有天下,故認為唐、虞時為太平盛世。
②假:借。
③爵:爵位。這裏作動詞用,封爵。
④不惟其官:不考慮官員人數的多少。
⑤舉:舉薦。能其官:能夠稱其職。
⑥稱:舉。匪:非,不。
⑦不任:不勝任。
⑧纂承:繼承。洪:大。緒:功業。
⑨纘:繼承。謨:計謀,謀略。此指功業。
學:疑前或後缺一字,應為“學士”、“學政”、“學官”等。
嗣:繼承人。
【譯文】
在唐堯、虞舜時代,了解人和任用人同等重要,這在《尚書·皋陶謨》中已有反映。到周文王時,就直接用六征之法任用人了,這無異於把觀察人的方法等同於任用人的方法了,所以觀人術在政府中的運用是從此開始的。魚不能離開水,國家的權柄不能借助別人來掌管。古時,授人以爵位官職,是君王的大權,這需要超人的智慧,其中關鍵在於如何觀察人,平民百姓即使掌握了這種方法,也沒有機會使用。讀《尚書·周官篇》,其中有一條說:“聖明的君王設官理政,不看重官員的多少,而看重任用的人是否勝任其職。”又一條說:“選拔官員並且能夠使之各稱其職,是你們卓有才能的表現;反之,選拔的官員不能稱職,說明你們也不能勝任自己的職責。”當時周成王在位,周公旦輔佐他,周朝選拔任用官員的製度還沒有在周禮中出現,但周王室子孫中的繼位者已經能夠繼承前人的蓋世功業,繼承文王的偉大事業了。等到周公旦製定了官製,設置官職三百六十員,並製定了選舉官員的方法:有司徒選舉法,學士選舉法和司馬選舉法等。司馬權衡所選官員的賢能者,報告君王後確定該官員的官職爵位。任用官員的辦法已經完備了,那麼觀察人的辦法自然也不得不嚴密細致。周朝的君王,一代一代傳下去,到周平王東遷洛陽時,國家開始走向衰落,但是任用官員的傳統並沒有丟失,周朝史官中的優秀者,大都善於觀察人,這是簡單記述他們的姓名和事跡如下,由此可見周朝末年雖然政治上沒有老成持重之人,但在用人方法卻有一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