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故常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隱者,此所謂測深揣情。
“大意”內心情感的變化,一般會通過人的外在形貌表現出來。所以,通常情況下,依據對方外在表現的變化去揣測他內在隱藏著的真情實意,才能真正探測到人的內心,並揣度人的情誌。
春秋時期,楚國的太子建因為在眾王子爭權奪利的鬥爭中不幸失敗,被其他公子取而代之,自己則隻能流亡國外。為了防止建東山再起,新任太子秘密派人將建殺死在鄭國。建的家人也死的死、逃的逃。建的兒子勝,為了防止新太子斬草除根,便跑到吳國隱居起來,表現出一副與世無爭的態度,讓人覺得他已經淡泊名利,沒有絲毫野心。
楚國的令尹子西對勝有一定的了解,認為勝還是個值得一用的人才,於是便想將他召回來為國效力。大臣沈子高聽說此事,便前去勸阻子西。沈子高見了子西,問道:“聽說您想要召回勝,有這回事嗎?”子西說:“是啊。”沈子高又問:“那您準備怎麼用他呢?”子西又答道:“我聽說勝這個人為人耿直剛強,而且我也曾經和他接觸過,對他有一定的了解。我覺得他是個人才,一定可以為國效力。”
沈子高連忙阻止道:“不行啊!我聽說勝這個人心胸狹窄,為人狡詐,其父親是被廢黜後秘密謀殺的。他自己又是那樣一個性格孤傲急躁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父親被殺的宿怨的。現在是他沒有報仇的機會,以後一旦得了機會,他肯定會報仇的。”子西卻堅持說:“不會的,殺勝的父親的人現在已經不在世了,他還怎麼報仇?”
沈子高繼續勸說道:“雖然現在造成勝的舊怨的人已不在人世了,但是,如果他回來後不能得到寵愛與重用,他內心必然會不舒服,從而使他憤怒的情緒更加激烈;如果他得到了寵愛與重用,他就會貪得無厭,尋機報仇;而一旦我們國內出了什麼事情,他一定不會老老實實呆在邊境,而會趁著內亂,伺機尋釁鬧事。”然而,即使沈子高說到這份兒上,子西仍不以為然。
沈子高最後說道:“我聽人說,國家將要滅亡,必然會用小人。而現在賞識小人的,不就是您嗎?再說,人誰沒有災病呢?智者不過是能早日將它除掉罷了。勝的父親被殺的宿怨,是國家的一大隱患。如今我們本該關上城門,防止他回來報仇。而像您這樣公然把他召回,這不是引狼入室嗎?我看您離死期也沒有多長時間了。”
子西聽了此話很不高興,認為沈子高這是危言聳聽,汙蔑好人。難道自己連人都看不清嗎?他越想越覺得沈子高是危言聳聽,於是,毅然把勝接回了國,對他讚賞有加,並且讓他掌管了與吳國接壤的邊防軍隊,還封他為白公。勝當時對子西感激涕零,跪下來發誓要一生效忠於子西,一定會為子西鞠躬盡瘁。說得子西心裏暖洋洋的,禁不住兩眼濕潤。趕緊把勝攙扶起來,還賜給他很多牛羊、珠寶之類的封賞。
白公勝自從控製了邊防軍隊後,就加緊操練,使自己部隊的戰鬥力大大提升。子西看著勝為自己這樣賣命,就更加地歡喜,不斷地給他獎賞。後來,勝帶領自己的部隊打敗了吳國軍隊,子西大喜,勝借機要求回到都城向楚王敬獻戰利品。楚王同意了,還為他準備了盛大的慶功宴。然而,勝卻趁著這個機會,發動了叛亂,並在朝堂上親手殺死了子西和楚王,為自己的父親報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