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采取的主要方法與途徑包括以下幾種:
10.4.6.1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主要是指以一定的學生群體為單位,教師與學生共同就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和研究。心理輔導的開展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調查分析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要注意學生的發展資料,並通過日常觀察、家庭訪問和心理測量等手段來分析全體學生的基本心理發展狀態並找出個別學生的問題所在,基本確立團體輔導和個別輔導的內容;二是根據輔導內容設計出切實可行的輔導方案;三是開展輔導後的調查跟蹤,繼續進行個別輔導或者谘詢。
心理輔導不僅要使人開心,更要使人成長。這裏的成長,就是通過輔導過程,使受輔導者自己想通了,認清問題的本質,知道該怎麼做。所以,使人開心隻是心理輔導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長才是心理輔導的主旋律。心理輔導力圖使個人將不愉快的經曆當作自我成長的良機,它竭力使人們積極地看待個人所經受的挫折與磨難,從危機中看到生機,從困難中看到希望。從這層意義上講,心理谘詢也在於幫助人學會辯證地看待生活中的憂愁煩惱。但這一切不是靠勸導得來的,而是靠啟發領悟獲得的。用馬斯洛的話來講,心理輔導就是要使人獲得“頂峰體驗”(peakexperience),這便是心理輔導所追求的境界。
學校心理輔導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麵進行:
第一是心理輔導課程,它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係列專題活動,包括開設心理學課、心理衛生課、心理健康教育課或舉辦有關的知識講座、心理訓練、案例分析、專題辨析、角色扮演、情景設置、心理遊戲等活動。它以一定的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為指導,以活動為中介,以個體經驗為載體,向學生傳授、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樹立心理健康的意識,同時創造一種情境、氛圍,為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有效調控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充分挖掘自身的內在潛力提供經驗。活動課程形式上以學生活動為主,內容選取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活動組織上以教學班為單位,活動的目的、內容、方法、程序是有計劃、係統安排設計的。這種途徑有利於學生發揮其積極性,在活動中也可以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行為等方麵有目的地施加積極的影響。但是,如何考慮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則是要認真解決的。
第二是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長期性和廣泛性,不限於心理輔導活動課程,而應該滲透到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中去。可以說,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具有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義。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輔導必須有自身的目標和內容,不要被其他活動所代替而喪失自己的特色。
小資料--團體輔導
團體心理輔導是心理輔導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相對於個體輔導或個體谘詢而言的,在港台地區又稱之為“小組輔導”或“團體谘商”。顧名思義,團體輔導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協助個體開發心裏潛能或解決心理障礙的一種心理輔導方式。它通常包括一兩名輔導者和多名團體成員,由幾次或十幾次團體聚會或活動組成。在團體活動中,領導者根據團體成員問題的相似性,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互動,引導成員共同探討大家關心的問題,彼此啟發反饋,相互支持鼓勵,增進成員對自己的了解和接納,增進成員對他人心理的認識,促進成員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人際關係,學習新的良好行為方式,提高成員的社會適應性,促進成員的人格成長。
團體輔導有以下特點:①感染力強,影響廣泛。多向溝通、多個影響源,成員之間相互學習模仿、相互支持,集思廣益;②效率高、省時省力;③輔導效果容易鞏固。提供一種新的生活經驗,成員經曆了難以突破的瓶頸學會做新的決定,這樣的知識容易鞏固,而且容易遷移;④適用於人際關係不良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