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1 / 2)

10.4.5.1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對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不同的學者會提出不同的看法。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一般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心理健康維護。它麵向全部個體,以提高個體基本素質為教育內容。對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來說,具體包括:①智能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且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設計不同的訓練話動等;②學習心理指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等;③情感教育,即教會學生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製、調節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極情感,體察與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如敏感性訓練、自我表達訓練、放鬆訓練等;④人際關係指導,即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係,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係的本質,並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衝突解決、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以及尊重、支持社會交往等;⑤健全人格的培養,即關於個體麵對社會生存壓力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⑥自我心理修養指導,通過訓練和教導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自己,並在自身的發展變化中,始終做到能較好地認識自己,如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培養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⑦性心理教育,即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性別認同,指導學生認識和掌握與異性交往的知識及技巧,如異性同學交往指導、早戀心理調適等。

第二個層次是心理行為問題矯正。這是麵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而開展的心理谘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範疇。具體包括:①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怖症、厭學等;②情緒問題,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如抑鬱、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③常見行為問題,主要指學生在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征,如多動、說謊、打架、膽怯等;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症狀與反應,如神經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經性強迫症、癔症等;⑤性行為問題,主要指由於性心理障礙而產生的各種性變態行為,這一問題在中小學生中出現的比例較少。

第三個層次是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時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期。因此,心理潛能的開發與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還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