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可以知道的,中國最古老的天學專著,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天文學專著,是出現在戰國時代的《石氏星經》,據說這本書是戰國時代的魏國天學家、占星家石申的著作。但這部書已經失傳,《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誌》等古籍中引用了書中一些零星的片段。唐代的《開元占經》中有大量《石氏星經》的節錄。宋代以後又出現了一部叫《甘石星經》的著作,據說此書綜合了戰國的甘德、石申的占星著作,但又和《石氏星經》完全不同。甘德也是戰國時期一位非常牛的天學家。
那《石氏星經》裏都寫了些什麼呢?根據史學家的研究,這本書裏記載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發現了五大行星出沒的規律,還記錄了800顆恒星的名字,測定了121顆恒星的方位。這在現代天文學上稱為星表,所以這121顆恒星的方位可稱為世界上最早也是第一個星表。此外,《石氏星經》還提出了日食、月食是天體相互掩食的現象的理論,這樣的觀察記錄在全世界是最早的。
甘德、石申他們倆怎麼會這麼牛,能玩出這麼偉大的業績呢?按照《漢書》等一些古籍的描述,他們倆都是屬於“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羲、和是我們的祖先堯帝任命的兩個天文官,《尚書·堯典》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所以甘德、石申都是“欽若昊天”的天文官,而不是現在我們說的天文愛好者。中國自從有了封建製度,天學在民間就被嚴令禁止了,“對廣大公眾而言,天學是一門被嚴厲禁錮的學問!對於民間私藏、私學天學書籍,曆朝頒布過許多嚴厲的禁令”。像《漢書》這樣的官方史書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記載的甘德、石申,肯定不屬於私學天學的天文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