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命運是一條沉浮中的小船(1 / 2)

利瑪竇去世以後的第九年,也就是大明朝萬曆皇帝去世前一年,又有一位耶穌會傳教士登上了澳門的土地,他的名字叫湯若望,一個德國人。他本名叫約翰·亞當·沙爾·馮·拜耳,從他名字中的馮“von”字就可以看出,他出身德國貴族,而且他確實是出身於德國萊茵河畔,科隆城一個古老的名門望族沙爾·馮·拜耳之家。湯若望是他來到中國以後起的中國名字。這個德國貴族小夥子,金發碧眼,個子高挑,體形健美,是個標準的棒小夥。

此外,在他謙遜、善良、溫文爾雅的外表下麵還有一顆充滿智慧的心靈。

湯若望在老家科隆上了耶穌會辦的中學,受耶穌會影響頗深。又經這個中學的介紹,在17歲就從科隆來到意大利,進入羅馬的德意誌學院學習,三年中他學習了哲學、古典文學和數理、天文等全部課程,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後他便加入了耶穌會,發誓一生服從,終身安貧,貞潔。這個曾經的貴族子弟帶著簡樸的行裝,來到羅馬的一所耶穌會修道院,在這裏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步—成為一個虔誠、謙卑、體魄強健、具有廣博知識的耶穌會修士。

在修道院期間,他看到了沙勿略和利瑪竇在中國傳教的事跡,深受感動,並從此下決心要到東方的那個神秘國度去播撒他心中無限崇敬的福音。1618年他跟隨22名與他有著共同理想的耶穌會教士,從葡萄牙的裏斯本港口出發,開始了他前往中國的航程。

利瑪竇的運氣已經夠不好了,湯若望的運氣比利瑪竇還糟糕。他剛到印度就聽說,在中國的傳教士們已經被萬曆皇帝趕回了澳門,有人還挨了一頓臭揍,皇帝不許他們再在中國傳教。這是怎麼回事呢?利瑪竇在中國開始傳播基督教時,他是首先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並把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適當地進行融合,而不是急於讓中國人馬上成為基督教的信徒,他傳教的方式比較謹慎,技巧也比較隱晦,因此得到了許多中國士大夫和官員們的歡迎,當然,他帶來的科學和奇技淫巧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利瑪竇死後,耶穌會來了一個新人,他叫龍華民。他非常厭惡儒家的思想,覺得利瑪竇膽子太小,這樣傳教什麼時候才能見效?他主張公開的傳教,而且隻要入教就不許再去搞那些中國式的裝神弄鬼的祭祀什麼的。龍華民這種急於求成的政策得罪了很多中國人,尤其是那些儒生。怎能容忍一個傳教士如此蔑視我們的老祖宗!簡直就是圖謀不軌!於是南京的一個儒官,禮部侍郎署南京禮部尚書沈榷首先發難,他連著給萬曆皇帝發了三道《參遠夷疏》,謊稱天主教傳教士與白蓮教有染,圖謀不軌,要求嚴懲這些傳教士。沈榷還勾結上大太監魏忠賢,皇帝當然要聽魏忠賢的了,這下傳教士們倒黴了,所謂“南京教案”發生,傳教士挨了揍不算,還被戴上木枷押解出境,趕到澳門。湯若望偏偏在這種時候要來中國,可見他的運氣有多壞。

不過湯若望到澳門以後倒是沒閑著,他開始學習中文,學習中國文化,並和所有的傳教士一起關注中國的變化,伺機再次進入中國。1620年萬曆皇帝駕崩,接班的是光宗。這小子是萬曆爺的皇太子,是個起居無常、縱欲過度的家夥,當了皇上才29天,吃了一顆和尚送來的所謂滋補金丹,結果一命嗚呼。於是走馬燈似的皇帝又換了兩個,政權被大太監魏忠賢把持,閹黨和東廠特務橫行,一片末世的混亂景象。此時離明朝這出大戲退場,隻有不到25年了。不過亂世卻給這些傳教士帶來了希望。那時候,努爾哈赤的鐵騎在遼寧一帶不斷進犯,明朝的軍隊根本不是對手,屢戰屢敗。一個將軍想起,對付這些騎馬善射、不怕死的強悍騎兵,必須使用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