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我們羞愧難當的是,即使有些技術發明被記錄了下來,可記錄的方式卻令人非常遺憾,起碼看了會讓人很不舒服。我們都知道,《後漢書》裏記載了蔡倫發明造紙術,《夢溪筆談》裏記載了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我們應該感謝範曄和沈括兩位老先生,大筆一揮,為我們記錄下了這兩個影響了世界的發明家。可是,他們記載的方式看了卻很讓人歎息甚至心痛。在這兩本書裏確實記載了這兩種偉大的發明,可兩個發明人呢?他們並沒有受到作者太多的尊重,因為他們隻是兩個地位卑微的人—太監和布衣。
先來看《後漢書》。《後漢書》是記錄了從綠林英雄打敗王莽軍隊、恢複漢製開始大約200多年曆史的一本史書。《後漢書》一共有正文九十卷,誌第三十卷。正文前十卷是皇帝和皇後等的列傳;接著的六十五卷是各個大臣和名人的列傳,包括張衡(他是太史令,屬於大官)、董卓、公孫瓚、袁紹、劉表、袁術和呂布等;正文的最後十五卷是循吏列傳(循吏據說就是清官)、酷吏列傳(酷吏應該相當於警察)、宦者列傳(宦者就是太監),還有儒林、列女、方術、東夷、南蠻等列傳。現代大多數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書上都說,蔡倫的事跡是記載在《後漢書·蔡倫傳》中,那《後漢書》裏真的有《蔡倫傳》嗎?根本沒有,蔡倫的事兒是記載在《後漢書·宦者列傳》中的。宦官就是太監,在中國曆史上是非常特殊的人群,雖然有過幾個大宦官曾經權傾一時,但宦官也就是太監們的地位卻永遠是極為卑賤、不受人尊重的。
那範曄是怎麼記載蔡倫的呢?這一卷開頭這樣寫道:“《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宦者四星,在皇位之側,故周禮置官,亦備其數……”意思是說,根據《周易》上說過的“天垂象,聖人則之”,宦官像四星那樣時刻伺候在皇帝兩側,這些都是周朝禮儀中的古製了。這裏的四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所謂四仲中星。四仲中星在中國古代是代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四顆星,即鳥星、火星、虛星、昴星。宦官就像這四顆星星,春、夏、秋、冬年複一年地時刻圍繞著皇帝,伺候著皇帝。
範曄這一卷是告訴大家宦官製度的由來,是古已有之的一種古製。他在介紹宦官製度的同時,也講了幾個有名的宦官,其中有蔡倫。蔡倫還不是這一卷裏第一個被提到的人,第一個被提到的是一個叫鄭眾的人,因為他是伺候皇帝的貼身宦官,而且立過大功。蔡倫是這一卷裏第二個被記錄下來的宦官。這段所謂的《蔡倫傳》隻有短短290個字,其中關於造紙的隻有71個字。
沈括是怎麼記載畢昇的,後麵的章節可以看到。
除了上文提到的書籍外,還有一本集上古時代醫學之大成,並且直到今天,中醫學者或者老百姓還在不斷參考和運用的書,那就是《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