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因勢利導,讓孩子打心眼兒裏愛上學習(1)(2 / 3)

第二,如果孩子厭煩了枯燥的書本和課堂,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到博物館、展廳去參觀,或者帶孩子參加一些相應的社會活動、外出旅遊,讓孩子在課外的活動中放鬆心情,體驗學習知識的樂趣。

齊齊今年上六年級,眼看就要小學畢業了,媽媽卻發現他最近的學習狀況不怎麼好,回到家做作業時總是心不在焉的。媽媽向老師打聽他在學校的情況,老師也反映齊齊有時上課會走神。媽媽想,這是個關鍵時期,齊齊的學習可不能出什麼岔子。於是,她跟齊齊認真地談了一次,發現齊齊並沒有什麼特殊情況,隻不過對日複一日的學校生活產生了一些厭煩,甚至覺得在學校學的東西好像沒多大用處。

媽媽想,這看似沒有大問題的狀況,卻可能給齊齊帶來很大的負麵影響。她和齊齊爸爸商量了很久,決定帶齊齊出去露營一晚,讓他放鬆一下心情。

露營的這一天,齊齊的精神狀態果然不一樣,他跑前跑後幫忙搭帳篷,弄好帳篷之後,又幫忙擺烤肉用的爐子。一切弄好之後,齊齊和爸爸、媽媽一塊開心地烤著肉,媽媽問齊齊:“齊齊,你弄的帳篷和爐子真不錯,是從哪學的呢?”齊齊說:“我們上數學課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三角形是很穩定的結構,所以我把帳篷的支架都搭成了三角形;上自然課的時候,老師說野外的地麵會很潮,所以我鋪了兩層防潮墊……”齊齊喋喋不休地介紹著。媽媽和爸爸不由得笑了起來:“孩子,你真棒!不過,現在你能理解上學的意義了嗎?你看,你學到了好多能在生活中用的知識!”齊齊想了一下,這才恍然大悟。

如果說書本和課堂是正統的教育,能讓孩子學到係統的知識,那麼必要的室外活動就是孩子應用自己的知識的最佳場合。這不僅能讓孩子體會知識的重要性,還能讓孩子的心情在娛樂中放鬆。可見,父母帶孩子進行必要的室外遊玩,也是對孩子學習的一種幫助,是改善孩子厭學情緒的很好的方式。

父母小貼士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那些科學界、技術領域的知名人士,其成功都少不了興趣的支持。興趣是支持一個人不斷學習的原動力,沒有興趣,一切學習都像是“填鴨”,達不到好的效果。所以,父母與其將重點放在對孩子成績的考查上,不如放在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上。

2.培養孩子主動埋頭學習的動機

如果說興趣是一個人學習的原動力的話,那麼什麼是他努力的直接動機呢?是目標,並且是近期的、容易實現的目標。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就曾指出:人的積極性不僅僅來源於他所要實現的目標的價值,更取決於實現目標的概率。也就是說,越是認為一件事情完成的概率大,人們就越容易實現目標。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因此常常會對孩子提出比較高的要求。比如:“最好能得年級第一”,“最差也要班裏前三名”,“下次爭取考滿分”等。父母有這樣的期望當然是好的,但給孩子設立這麼高的目標,並不是在給孩子增加動力,反而是在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這是因為,如果學習目標遠遠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就很可能會導致孩子不斷衝擊目標卻又不斷失敗,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當然也就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一個過高、過難的任務,因為這種任務既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一些難度較低的、容易完成的任務,而且,在完成了較容易的任務之後,人們也能慢慢地接受較難的挑戰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登門檻效應”。

燦燦的老師發現,原本活潑可愛的燦燦,最近愁眉苦臉的,上課的時候好像很認真,但又經常走神;好像對自己的成績很在乎,但每次成績下來卻又不那麼理想。為了弄清楚燦燦變化的原因,老師找她談了一次話。原來,燦燦的媽媽很不滿意她處於班裏中遊的成績,要求她這次考試必須每門功課都達到90分以上,否則暑假時爸爸媽媽去海邊旅遊,她就隻能待在家裏。媽媽的這個決定把燦燦嚇壞了,但她又對自己沒有太大的信心,覺得自己無法達到媽媽的要求,因此變得神情恍惚,每天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但成績卻絲毫沒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