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請把真正的愛傳遞給孩子(3 / 3)

兒子小時候種花,不敢用手和泥,劉墉就和了一堆稀泥,強迫兒子把手伸進去;兒子看電視他要管;兒子打電話他要限製;為了鍛煉兒子的膽量,他把兒子送到曼哈頓“毒蛇猛獸出沒”的地方上中學,每天路上要花3個小時;兒子考上哈佛大學,他帶著兒子跪在爺爺墳前說,你的孫子考上了哈佛大學!

教育孩子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套,對於這一點,劉墉有著切身的體會。兒子雖是哈佛博士,可經常不務正業,到動物園給獅子、老虎照相。一天,劉墉去看舞台劇,發現那個忽而辣妹、忽而扮小醜的演員竟是兒子。他氣不打一處來,回家跟妻子說養了個“沒用”的兒子。朋友開導他:“這有什麼奇怪的?你年輕時不就很調皮嗎?”劉墉想,還真是的。時代不同了,做父母的應該“與時俱進”。後來,他對兒子放寬了,給他自由,效果反而更好。兒子跑到阿拉斯加拍立體電影,又出書又做公司,事業做得很成功。

所以,劉墉是真正懂得了“約束“是為了孩子更好的“自由”的道理父母。

第七是愛的胸懷——包容孩子,讓他們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1800年,德國哈勒附近的一個叫洛赫的村莊,出生了一個被認為是癡呆的嬰兒,他的名字叫威特。威特的父親卡爾·威特曾悲傷地歎息:“我究竟有何罪孽,上帝給了我這樣一個傻孩子?”威特的母親也說:“這樣的孩子教育他也不會有什麼出息,隻是白費力氣。”鄰居們盡管在口頭上都勸慰他們要“想開點”,但背地裏也都認為威特是個白癡。

然而,卡爾·威特畢竟是個有驚人獨特見解的人,他的信念是孩子必須從嬰和時期開始教育,孩子教育必須隨著嬰兒智力曙光的出現開始,父母也必須學會包容孩子的一切缺陷,若是這樣,一般的孩子都能成為不平凡的人。

於是,他踏踏實實地按照自己的計劃,對威特進行教育,結果這個被人嫌棄的傻孩子不久就讓鄰居都刮目相看了。經過早期教育,威特8到9歲時已能夠自如地運用德、法、意、拉丁、英和希臘等6國語言,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和數學。

9歲那年,他又獲法學博士學位,14歲不到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之後又獲法學博士學位,被柏林大學聘為法學教授。在其一生的職業生涯中成績顯赫。

第八是愛的機會——還給孩子,讓他們體驗到:索取可以使人滿足,但付出才是真正的快樂。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是一個有鮮明個性的文學家,他的小說語言簡練生動,幽默詼諧,他對孩子的教育就像他寫的小說一樣,也充滿了幽默、輕鬆的情趣。

馬克·吐溫有3個女兒,他對她們無限慈愛,舐犢情深,家庭中充滿了溫馨。從女兒開始懂事那一天起,他就讓她們坐在自己就座的椅子的扶手上給她們講故事。故事的題目由女兒選擇,她們常不假思索地拿起畫冊,讓父親根據上麵畫的人或動物即興編故事。馬克·吐溫雖然可以毫不費力地編出一段生動的故事來,但是每次他都非常認真,從不敷衍。

在這個家庭裏,父母和女兒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關係,洋溢著和睦融洽的氣氛。父親從來不擺出一付做長輩的架子,從不訓斥女兒。如果孩子有了過失,馬克·吐溫也決不姑息,讓她們記住教訓,不再重犯,隻是馬克·吐溫懲罰女兒的方式也與眾不同。

一次,馬克·吐溫夫婦想帶著孩子到農莊度假,一家人坐在堆滿幹草的大車上,顫悠悠地向郊外駛去,一跑上飽覽著美麗的田園風光,這是女兒們向往已久的事了。可是就在大車出發前,大女兒蘇西動手打了妹妹克拉拉,盡管事後是蘇西主動向母親承認錯誤的,但是按照馬克·吐溫製定的家規,蘇西必須受到懲罰。

懲罰的方式由女兒自己提出,經由母親同意並付諸實施。蘇西提出幾種受懲的辦法,包括她最不情願受到的懲罰——不坐幹草車旅行。猶豫了老半天,蘇西終於下了決心對母親說:“今天我不坐幹草車了,它會讓我永遠記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錯誤。”馬克·吐溫非常理解女兒為自己決定的受罰方式對她究竟有多大的份量,他後來在回憶這件事時說:“並不是我讓蘇西做這件事的,可想起可憐的蘇西失去了坐幹草車的機會,至今仍讓我感到痛苦——在26年後的今天。”

馬克·吐溫給予女兒的是友好、接納和民主的家庭生活環境,女兒在尚未成年的時候就對父母充滿了愛與尊敬。

所以,我們今天有幸成為父母,就不能忘記父母的責任是在孩子心中播種愛,培養愛,傳播愛;我們今天有幸培育孩子,就要讓孩子明白,他們的責任是發現愛,感受愛,發揚愛。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麵前表現的弱一點兒,給孩子一點愛他人的機會,別總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視孩子為小草,讓孩子靠著你、仰視你、懼怕你;更不要當大傘,視孩子為小雞,為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弱不禁風。

換個位置、換個形象吧!讓孩子做高山,孩子就會長成山;讓孩子當大傘,孩子就能頂天立地。我們留給孩子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教會孩子怎樣做人。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