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像愛迪生一樣喜歡問問題的孩子其實有很多,他們的小腦瓜總是裝滿了“為什麼”,就看你是不是能夠帶著足夠地愛的微笑分享孩子的“異想天開”了。
第三是愛的語言——鼓勵孩子,父母常常對孩子說:“孩子,你真棒!”孩子會自豪地回答:“媽媽爸爸,我能行!”
美國著名心裏學家卡瑟拉博士曾經頗富成效地幫助過許多人,使他們走出低穀,步入佳境。有人問道:“卡瑟拉博士,你幫助別人,你最倚重的是什麼?”卡瑟拉博士毫無遮掩地公開了她的秘訣:“我使用一種奇妙無比的方法,它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使我能夠讓啞巴講出話來,讓灰心失望的人展露笑容,讓婚姻遭遇不幸的夫妻重新和睦。接受我診治的人,無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還是正常人,這種力量都是我所知道的所有力量中最富效果的。我把這種力量叫做‘真誠鼓勵的力量’。”
真的有那麼神奇嗎?讓我們看看亨利福特,這位將人類帶進汽車時代的汽車工業巨擘的一段終身難忘的經曆吧。在亨利福特汽車事業的開端,年輕的福特以他超人的智慧和眼光,曆經辛苦,繪製出一幅新型發動機的草圖,但在那個時代,絕大多數的業內人士都一致認為並堅信,電氣車輛才是未來車輛的流行潮流。為此,企圖改良汽車發動機的福特遭受到了無數的白眼和嘲諷。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的福特為此煩惱不已,幾欲放棄。但一次晚宴上的幸遇,給了福特以巨大的鼓舞,使他以堅定的信心堅持下來,並最終成為引領汽車行業前行的帶頭人。
在那次晚宴上,大名鼎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也應邀參加了。福特在餐桌上向距離他最近的一位出席者苦口婆心地詳細講解著自己的發動機設想,在此過程中,福特注意到,距離幾把椅子以外的愛迪生也在側耳傾聽,並不斷挪動椅子向福特這邊靠近,最後,這位大發明家索性直接走到福特身邊,請他畫出他所設計的發動機的草圖。
麵對名滿世界的大發明家,福特既緊張又興奮,但他很快就鎮定下來,匆匆幾筆便畫出了簡略的發動機草圖,愛迪生全神貫注地研究著這張草圖,突然,愛迪生將拳頭在餐桌上重重一擊,“年輕人!”大發明家顯得格外興奮,他雙眼緊盯著草圖,用異常堅定的語氣對福特說道,“就是它了,你已經得到它了!”
多年以後,功成名就的福特感慨萬千地回憶道:“愛迪生先生擊在餐桌上的那重重一拳,對我而言,它的價值等同整個世界。”
看來,真誠的鼓勵的確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一個堅定的手勢,一個肯定的眼神,幾句簡短的話語,便足足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第四是愛的渴望——調動孩子,讓孩子在朝思暮想中獲得愛,使他們明白:幸福不會從天降,你要尋找快樂嗎?自己去努力!
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父親彼特羅是一位令人稱道的好父親,他培養孩子的信條就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6歲那年,達·芬奇上學了,在學校裏學了很多知識,但對繪畫最感興趣。一天,他上課不專心聽講,還給老師畫了一幅速寫。回家後,達·芬奇把速寫給父親看,父親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誇獎他畫得很好,決定培養他在這方麵的才華。
正是因為父親如此開明,達·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愛的繪畫中,甚至敢專門畫畫恐嚇老爸。一次,他花了一個月時間,在盾牌上畫了一個兩眼冒火、鼻孔生煙,看起來十分可怕的女妖頭。為了把父親嚇一跳,他還關緊窗戶,隻讓一縷光線照到女妖頭的臉上。後來,父親一進家就被盾牌上的畫嚇壞了,可是等達·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釋完,他竟然也沒有責備兒子。
16歲那年,父親把達·芬奇帶到畫家維羅奇奧那裏學畫畫。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很多繪畫技巧,終於成為一代大畫家。
第五是愛的細節——感染孩子,細節最能使人心動,要讓孩子從生活的細節中學會發現愛,感受愛。
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十分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他常常抽時間給孩子們講故事、繪畫,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托爾斯泰從不給孩子強行灌輸知識,而是根據孩子們的愛好和興趣為他們服務。有一段時間,孩子們對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很感興趣,托爾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講給他們聽。
後來,他發現《環球旅遊80天》這本書沒有插圖,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故事情節,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鵝毛筆親自為該書描製插圖。托爾斯泰的時間是寶貴的,但是他認為,把時間花在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方麵是值得的。
第六是愛的管教——約束孩子,讓他們從小懂得,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著名作家、畫家、教育家劉墉有一雙兒女,兒子叫劉軒,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出版了四本書,女兒叫劉倚帆,才貌雙全,14歲便以優異成績,獲得美國“總統獎”。雖是同胞兄妹,可劉墉對兒女的教育方式卻明顯不同。他對兒子承襲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告誡兒子:“你必須成功,不能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