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射雁(1 / 2)

李存信回去向克用稟報。克用聞言,心內暗道:此子少年英傑,資質不凡,若能收為義子,納入帳下,悉心栽培,他日未必不能成器。一邊思忖著,一邊往回踱去。

倏忽又是明日。塔克勒根大會進行到第三天,更是盛況空前,敖包附近人潮湧動,一片熱鬧景象。這日舉辦的競技項目是射箭,各部落知名神射手早已慕名而來,皆盼著這一日。彼此見了麵,各自稱兄道弟,一人道:“今年的神射第一稱號,恐怕又是阿古達木大哥的了,去歲百發百中之神勇,著實令人景仰。”

另一人答道:“不敢不敢。要論立射,小弟確是有幾手。若要論騎射,巴塔耳老兄才是天下之冠,這個不得不服。”

又有一人道:“巴塔耳此頭銜恐怕今年不保了,聽說有一人,今歲自代北特地趕來,揚言奪冠。能有如此誌氣,想必箭術不在話下了。”

阿古達木問道:“說的究竟是誰?”

那人答道:“隻知他姓史,名敬思,別的一概不知。”

阿古達木道:“看這名字,似乎是漢人。”

那人搖首道:“不然。既姓史,想必乃是昭武九姓之人。”

阿古達木正欲再問,忽聞鼓角齊名,聲震原野,知比賽將近,便與眾人道別,各去準備。

不片時,眾人皆已站定位置,手持長弓,依次發矢。百步之遙,或中或不中,或九箭盡中,或中六七箭,落後者陸續淘汰。戰至日中,所剩僅二人。再一輪戰罷,唯一人獨占鼇頭,眾人見他箭無虛發,力壓群雄,皆歡呼喝彩。

李克用於一旁觀戰許久,見他神射無敵,手中技癢。正欲上前一較長短,卻被蓋寓一把拉住。

蓋寓道:“不忙,不妨再稍等片刻,待我如法炮製。”克用隻得作罷。

眾射手相繼退去,人群紛紛湧向另一處,騎射登場。但見原野之上,百餘步處,排列著箭靶三枚,這邊數十人騎馬挾弓,依次策馬而出,繞場地跑了一周,三支箭矢已射出。先後三輪,中五六箭者大有人在,能中七八箭寥寥無幾。至那人出場,隻見他白袍棕馬,馳騁而過,弦響處箭矢無不中的。眾人又皆紛紛喝彩。

那人駐馬而立,大笑道:“本人史敬思,射術天下無敵!誰人有不服者,速速來戰!”

克用在一旁早等得心急,聽他如此說,便欲大聲應戰,以箭術壓服群雄。此時卻見一人乘馬如疾風般奔至,馳至近前,噓噓噓三矢發出,無不中的。

回頭看時,來人年未誌學,稚氣猶存。原來正是昨日騎馬獲勝之人,名喚邈佶烈者。

克用見他年紀輕輕,不但馭馬出眾,騎射也頗具天分,不禁暗暗讚歎。

史敬思也讚道:“好箭法!看來今日決勝之人,隻在你我二人之間!”說罷就要騁馬再戰。

蓋寓此時向前一步,叫道:“英雄且莫輕躁!此間有一人,射術遠在你二人之上,何不請他出來一試?”

史敬思聞言頗為惱怒,喝道:“究竟何人,還不請出!若箭法遜於本人,休怪在下翻臉!”

不待蓋寓答話,克用早一躍而出,應道:“代北李克用在此,自以為於射術頗有幾分心得,願與好漢一較高下!”

說畢跨上馬背,策馬驅馳,信手拈來,自是箭無虛發,一一中靶。

史敬思見邈佶烈、克用先後揚威,更為惱怒,叫道:“射靶算什麼本事!那邊有一樹,你能中否?”眾人望去,見遠處敖包之上,有一柳樹,粗不盈尺,枝條稀疏。從此處望去,莖如長鞭,枝如懸針。眾人皆暗想道:敖包離此地兩百來步,若常人來射,箭鏃未至已然落地,更遑論中與不中。史敬思以此刁難克用,實在有失風度。

回頭一看史敬思,卻見他奮臂捋袖,猛拉長弓,手搭勁弦,指頭鬆處,箭矢如閃電般躥出。眾人順著箭頭看去,果然不偏不倚,正中柳樹。

眾人不禁紛紛叫好。史敬思麵露微笑,覷著李克用。克用道也不答話,照舊挽弓凝目。隻見他弓如滿月,箭似流星,徑直向著樹上枝條飛去。眾人屏息看去,箭鏃飛過,柳條竟斷成兩截,飄然墜落。

眾人先是一驚,既而喝彩不迭,掌聲如雷。唯獨史敬思氣得大叫:“射個靜物又有何難?天上有兩隻大雁,你能一箭射中,我才服你。”

聞言望去,果見天邊極遠處,有一對秋雁,結伴翩翩飛來。克用拍馬而去,馳至近時,仰頭彎弓,一矢發出,隻聽得空中數聲哀鳴,雙雁竟撲棱棱全數墜地。

作者注:李克用於達靼部落角勝之時,“彎弧發矢,連貫雙雕”,此為舊五代史·武皇紀明文所載,不敢隱瞞。一箭雙雕之法,亦非克用首創。北史已有此事,長孫晟首開其例,“遂一發雙貫焉”。新唐書·叛臣傳亦有此事,高駢“一發貫二雕焉”。至於史書記載是否可信,為何措辭用字如此雷同,為何射的總是雙雕,雙雕為何湊巧搞到一起,湊巧還被主角看見了,又為何湊巧倒黴到被主角一起射下,似乎無人考證,也無從考證。依作者愚見,認為長孫晟、李克用一箭雙雕之事為舊史所載,較為可信,至於高駢射雕,見於新唐書卻不見於舊唐書,據此認為以訛傳訛的可能性較大。作者反複思量,對於曆史記載,寧可存疑,不可抹煞,李克用神射絕非浪得虛名。然古來神射手,也實不止他一人。先不論古人如何如何,單是金庸作品中郭靖大俠塞外射雕之形象,永垂千古,可謂無人不知不人不曉。作者再寫射雕,似有因襲雷同之嫌。且雙雕未必即真雙雕,雕如果隻是作為大型鳥類的統稱,也有可能。為避免讀者反感,故鬥膽,將雙雕改作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