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與世界文學(1 / 1)

歌德與世界文學

歌德是世界大文豪,是一個站在時代巔峰縱覽全人類的胸懷博大的思想者。他不僅有民族之愛,更有人類之思。他認為,詩人的精神情懷不僅是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出來的,也是世界其他優秀民族文化熏陶的結果。文藝是人類的共同財產,取其好的為我們自己所用。他智慧的成果供世界人民共享。

歌德對世界文學貢獻是巨大的,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其中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浮士德》,從1968年起被翻譯成48種語言,是各國外國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

歌德在德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卻更加重要。在19世紀下半葉,學習德語的人們大多要閱讀歌德的作品,特別是他的經典戲劇《伊菲格涅亞在陶裏斯》、田園詩《赫爾曼與竇綠苔》和《浮士德》。歌德的第一部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在德國一經出版就被翻譯成所有的歐洲語言。一百五十年後,這部小說在中國仍有巨大的影響力。在五四運動之後引起了強烈反響。1922年,郭沫若將其翻譯成中文問世。1935年,《浮士德》兩卷被翻譯成中文;之後,他的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被翻譯成中文。

歌德在12歲時,他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英語、拉丁語、希臘語和當地德國猶太人的方言寫小說。他的抒情詩包括歌曲、讚美詩、頌歌、十四行詩、民歌和諷刺短詩。他的戲劇采用詩歌體和散文體,包括喜劇、悲劇、諷刺性短劇、長劇、宮廷假麵劇,甚至小歌劇,還有規模宏大的史詩劇《浮士德》。在歌德感興趣的領域裏,這種古典和現代、國家和種族、主要和次要、上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結合是歌德的創作特色。

他的作品涉獵古希臘和羅馬文學、古典神話和埃及神話、《聖經》、中世紀詩歌、但丁作品、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德國文藝複興時期、莎士比亞作品、法國古典主義小說、戲劇和歌劇形式。僅《浮士德》就涉及以上提及的所有領域,簡直是歐洲文學傳統的彙集。

歌德熟悉歐洲國家各曆史時代的文學作品和形式,對東方文學也很有興趣。他研讀過波斯、阿拉伯、印度的文學。他的《西東詩集》就是一部以東方素材為基礎的抒情詩集。《西東詩集》是在他讀到波斯詩人哈菲茲詩作的德文譯本之後寫出的。他研究波斯和阿拉伯文學,還讀了馬可·波羅18世紀晚期的亞洲遊記。他以中世紀波斯詩人的口氣創作出大量詩作,這些作品是帶有不同程度波斯風味的原創詩歌。

1781年,當他讀到一篇法國人寫的中國遊記之後開始對中國感興趣。1796年,他讀了德譯本中國小說《好逑傳》;1817年,他讀到英譯本的戲劇《老生兒》;1827年,他讀了英譯本小說《花箋記》及其附錄《百美新詠》;同年,還讀了法譯本的《玉嬌梨》。歌德喜愛中國的作品,對中國小說很賞識。在與中國文學的接觸和受中國戲劇和小說影響下,他寫出優美的抒情詩——《中德四季晨昏雜詠》組詩,這是歌德創作後期最好的詩歌作品。

歌德和他的作品,早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就傳到中國了。上海作新社出版的《德意誌文豪六大家列傳》中的《可特傳》(《歌德傳》)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歌德的生平和他的作品,還談到了歌德和席勒的關係以及他們對德國文學的影響。1902—1903年間《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片斷和《迷娘歌》被譯出麵世。魯迅先生在他的《摩羅詩力說》(1907)中曾一再提到瞿提(歌德)和他的名著《法斯特》(《浮士德》)。第二年(1908),《學報》雜誌第一卷第十期上刊出仲遙的《百年來西洋學術之回顧》,文章對歌德及其創作作了概括性評論:“哥的(歌德)為客觀的詩人。其為人有包羅萬象之概。故其思想亦廣大浩漫,如大洋之無垠。而其文章,則感興奔流,一瀉千裏。”

歌德作品中反封建、反教會、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和中國當時的國情息息相通。作品中所表現的,也是那時人們想說、想做的,因而自然引起共鳴。

歌德的作品是各民族文學的全麵折射,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範圍內流傳。他的名字、作品跨越時空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熟悉。其影響遍布全世界,他的巨著已成為全人類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歌德及他的作品是德國的,歐洲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