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三人經常在一起,克斯特納同歌德保持著友誼,夏綠蒂也明確表示隻能給歌德以友誼。在度過一個晴和美好的夏天以後,歌德深感他們三人的關係日趨緊張和尷尬,萌發了自殺的念頭,他將一把磨好的匕首放在枕頭底下,但最終他還是解脫出來了,他的理智占了上風。歌德決定離開此地,臨別前一天,他分別給克斯特納和夏綠蒂寫下了一封告別信。1772年9月11日,歌德離開了韋茨拉爾。離開了心儀的夏綠蒂,歌德痛不欲生。這時,歌德接到了克斯特納的信,克斯特納在信中告訴他耶路撒冷於1772年10月底自殺的消息。歌德於1772年11月6—10日短暫地重返韋茨拉爾。耶路撒冷是歌德在萊比錫大學的同學,他愛好英國文學,性格有些內向。他在布倫瑞克公使館當秘書。據說他熱戀一個朋友的妻子,因無法實現願望,又無法排遣內心的情感,便假說要去旅行,借了朋友的手槍,在1772年10月30日的夜裏自殺了。他死時穿棕色長靴,身著黃色馬褲,青色燕尾服。在耶路撒冷自殺前不久歌德還在與他探究人生的意義。
歌德對夏綠蒂愛的體驗和遭遇,還有這幾年周圍工作環境及家庭造成的壓抑的心情,加上耶路撒冷的自殺,種種事情湊在一起,是歌德創作《少年維特之煩惱》的起因。1774年2月他開始動筆,經過4個星期,於1774年3月初完稿。故事的完整情節及維特書信、日記的內容和日期都與歌德給夏綠蒂的信相差無幾。隻是小說中的維特死了,歌德卻活著。1774年秋,《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立即引起轟動,這部小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引發了感傷主義和狂飆突進文學運動。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出版,在德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使年輕的歌德一躍成為享有全歐盛譽的作家,也為德國文學在世界文學領域中爭得了一席重要地位。
青年歌德有著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創造力。這個時期,歌德還寫過一個詩劇《普羅米修斯》,但當時沒有完成,隻寫了兩幕。歌德在該劇中塑造了一個不畏強暴、為人類的幸福勇於犧牲自己的普羅米修斯形象。這個劇本在1830年才出版。投身“狂飆運動”中的歌德還寫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抒情詩,其中《五月歌》《湖上》等都很著名。在這些詩中,他歌頌生機勃勃的大自然,顯示出反對封建束縛的思想傾向。還有《論德意誌建築藝術》《戲劇協奏曲》《牧師的信》等。歌德一生寫過2500多首詩,這些詩都是他強烈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感人肺腑。
1772年9月到1775年是歌德文學創作的第一高峰期,絕大多數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品如《葛茲·馮·伯利欣根》(1773)、《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都是這時期寫成的,這些作品讓歌德成為著名作家。
1775年元旦,歌德應邀出席一個家庭的音樂會。音樂會地點在法蘭克福已故銀行家舍內曼的豪華住宅裏舉行。在這個音樂會上,歌德認識了銀行家17歲的獨生女兒安娜·伊麗莎白(昵稱麗莉)。此後,他們經常一起騎馬出去遊玩,很快建立了感情。經過兩家家長的默許,他們兩人訂了婚。但歌德的父親不喜歡麗莉,因為麗莉接待賓客像“交際花”,兩家的宗教信仰不同,兩家的家規和生活情趣也迥然不同。麗莉家經常是賓客盈門,而歌德家講究清淨,愛好書畫。所以,盡管他們訂婚了,歌德也感到了他和麗莉的結合沒有未來,他決定放棄這段感情。歌德在《詩與真》中寫道:“但是我的愛麗莉之心使這種理性的裁斷動搖。”他們從認識、訂婚到分手不到一年的時間,但麗莉給歌德的印象令歌德終生難忘。這一次仍是歌德先跑開的,其中除了家庭的原因外,主要也在於歌德怕受愛情的束縛。他在為麗莉所寫的一首詩中,發出過這樣的呼聲:“愛情,愛情呀,還我自由來。”然而,對女子的負心也常給歌德帶來愧疚和痛苦。老年的歌德曾說:麗莉是他一生中唯一愛過的女人。他曾寫下四行詩(楊能武譯):
可愛的麗莉,你曾一度
是我全部的歡愉,全部的歌,
唉,而今你成了我全部的
痛苦但仍是我全部的歌。
歌德在痛苦地回首往事的時候,寫下了《訣別》一詩(錢春綺譯):
我已盡了應盡的義務
今後再也不來找你麻煩,
請原諒你的朋友。他就要離你而去。
恢複他自己的安閑。
這一年歌德寫了劇本《史推拉》,反映了他的這種愧疚和痛苦的心情。
劇本《史推拉》是歌德懺悔作品之一。講述的是一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史推拉哀婉悱惻的愛情悲劇。史推拉在16歲那一年,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比她大10多歲的費南多,他們之間很快產生了愛情。但史推拉不曾想到費南多已是有家室的人了。費南多愛史推拉年輕貌美,便瞞著她遺棄了妻子車綺麗和女兒歲西,帶著她來到鄉間住下來。5年後,費南多不辭而別,這一去就是3年,音信皆無。度日如年的史推拉托人雇了一個少女做伴。被雇的少女與她的母親沙媚夫人一起來到這裏。誰知在沙媚夫人她們到來的同一天,遊蕩了3年多的費南多也回來了。費南多發現那個叫沙媚的中年婦女就是8年前被他遺棄的妻子。此時,沙娟夫人、史推拉和少女正打算住在一起。在同一場合同一時刻,3位女性明白了她們思念等待的是同一個人。劇情矛盾糾葛纏繞,大段台詞表達各人心聲。與妻子的重逢使費南多的良心受到震動,他決定拋棄史推拉,與妻子女兒一道遠走。史推拉承受不了這個打擊,服了毒藥自盡,悔恨交加的費南多隨即也用手槍自殺了。
在這之前,歌德還寫了一個劇本《克拉維哥》,也是描寫負心男子的懺悔和被棄女子的不幸的。克拉維哥原是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他得到一個富商的養女瑪麗亞的幫助和愛情,答應以後娶她為妻。可是他當上了王家史官後,卻違背諾言拋棄了瑪麗亞,導致瑪麗亞的病亡。瑪麗亞死後,他又跑到她的靈前表示懺悔,最後喪生在瑪麗亞哥哥的劍下。這兩個劇本和《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樣,都是描寫不幸的愛情的,但它們的思想意義卻有很大的差別。《少年維特之煩惱》表現的是一個時代的煩惱和苦悶。維特的自殺,是對社會的不滿和抗議;《史推拉》和《克拉維哥》卻隻局限於愛情糾葛之中,避開了個性解放的要求與封建現實之間的矛盾。因此,這兩個劇本都缺乏深刻的社會內容。這種不敢麵對現實的軟弱性,很好地預示了歌德向魏瑪時期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