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病毒”最終以何種形式來表現,它都必須具備基本的感染基因,否則就極有可能被擋在“防火牆”外,或被“殺毒軟件”殺死。“病毒”不獨特,感覺不是特別酷,就不能很好地吸引眼球,也就不具備流行性。“病毒”必須是獨特的,方便快捷的,特別酷,能讓受眾自願接受並且感覺獲益匪淺。
追求時尚的人都知道要順應時尚潮流,因為他們懼怕自己會被時尚潮流所拋棄。作為廠商,也要追求時尚,順應時尚潮流,但是僅僅跟隨潮流,順潮流而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你想要走在其他商家的前麵,卻僅僅采取跟他們毫無兩樣的策略,就是中規中矩地迎合潮流,如此這般,如何能趕超別人呢?要想永遠走在別家的前麵,就得經常想出能使自家有別於他家的方案並且能夠積極有效地付諸實施。若從時尚方麵講,你想走在別家的前麵,就得要學會引領時尚,能夠找到流行元素。
(第一節)關注時尚
想要做到“引領時尚”,首先必須關注時尚。一個與時尚脫節的團體,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引領時尚的,更別說試圖找到並製造流行元素了。當然了,關注時尚並不是單純地去關注它,而是你要有目的地去關注,你要努力從中找到對於自身有利的內容。關注時尚,其實就是在為你的引領時尚、製造流行元素做準備。
微型案例:Blog與葡萄酒的故事 Stormhoek,它是一家小葡萄酒廠家,其產品是“freshness matters”牌葡萄酒。據說S tormhoek的葡萄酒是新西蘭的釀造白葡萄酒的技術和南非的葡萄這兩者的結合(了解葡萄酒的人都知道這兩者是最好葡萄酒的象征)。該廠家的葡萄酒在英國的Asda,Threshers,Waitrose,Majestic,Sainsbury’s 和Oddbins等大小商場均有銷售。Stormhoek是家小型企業,沒有很多的資本,所以也就沒有在英國投放任何廣告。但是Stormhoek對Blog卻很倚重——其網站就是一個Blog。他們想嚐試一種新方法,一種新的營銷方式。它們想看看與博客們的互動會如何影響公司內部的交流及公司的文化,進而影響公司的銷售。於是他們設計了一個小試驗:2005年,他們向博客們提供了大約100瓶葡萄酒。隻要博客們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就可以得到一瓶免費的葡萄酒:第一,住在英國、愛爾蘭或法國,此前至少三個月內一直在寫博客。讀者多少不限,甚至可以少到3個,但隻要是真正的博客;第二,已達到法定的飲酒年齡。當然了,你收到葡萄酒以後並不意味著你有一直寫博客的義務—你可以寫,也可以不寫;可以寫關於葡萄酒的話題,也可以完全與此無關;可以說葡萄酒的好話,也可以說它的壞話。據Stormhoek自己宣稱,在2005年6月的時候,用Google搜索這家公司隻有500條相關信息,而9月8日在進行搜索時就已經達到20000多條了。而在這兩個多月中,他們自己估計至少有30萬人是通過Blog開始知道的這家公司(他們有個Wiki,用來彙總博客們的反饋信息)。這項活動產生的滯後效應還很難具體估算,但是Stormhoek已經發現,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他們的葡萄酒銷量翻倍了,已然達到了“成千上萬箱”的規模。
這個事件給我們的幾點啟示:
傳統的市場營銷和廣告模式是:我出錢滿大街告訴你,瞧,這是我的產品,這就是你想要的東西;博客營銷是:嘿,這是你我都感興趣的東西,我們一起來關注它,談論它吧。
網絡並不專屬於數碼產品及相關高科技產品,它也屬於傳統行業。
資金困難的小公司可以善用Blog,也應該善用Blog:Stormhoek的營銷成本僅僅是百十來瓶自己生產的葡萄酒而已。
傳統的市場營銷方案直接影響的是銷售,而在博客營銷中,銷售不是直接的目標,但它可能是最終被影響的一個目標。
Blogosphere(博客空間)已經為大家所熟知,看此書的你也許就天天在Blog上書寫著自己的思緒與心事。Blog是一個時尚性的東西,而把葡萄酒與它結合在一起,這就給葡萄酒填進了“時尚”的元素,為它成為“流行”作了鋪墊。這就是葡萄酒廠家關注時尚的效果。營銷事實也證明了產品與時尚性、流行性相結合所帶來的巨大利益,所以我們要多加關注時尚,為找到並製造流行元素做準備。
(第二節)引入“酷文化”
“酷”是現代人的口頭禪,尤其是現代年輕人青睞的字眼。而“酷文化”也是追求時尚的人所不想放過的內容。夠不夠“酷”,也是你時尚與否的一個關鍵性標誌。所以,麵對這種情況,商家在設計病原體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引入“酷文化”,因為它能與目標消費群體(當然,主要是青年群體)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幫助你的病原體更加順利地被大家接受,並且更迅速地在最大範圍內得到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