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編寫說明(1 / 1)

本書將《湯頭歌訣正續集》、中醫院校教材《中醫方劑學講義》兩書中的湯頭歌訣加以遴選、解釋,是一部初學中醫者必讀之書。所以語言力求通俗精煉,解釋力求明白曉暢。愚自2010年初開始構想、動筆,直到2011年底完成。今將有關編寫問題簡要說明如下:

一、關於選方:選方原則是:切合臨床實用。絕大多數方劑選自清代汪昂、嚴蒼山氏《湯頭歌訣正續集》、中醫院校教材《中醫方劑學講義》。少數選自山東《中藥方劑學》、《實用千金方選按》、《實用方劑辭典》。補充的方劑是比較成熟、療效確鑿可靠,且為臨床所常用的,如烏貝散、烏芍散、清開靈、蘇冰滴丸(保心丸)等,是為現代驗方。對脫離臨床實際者,不予收錄。

二、關於方歌:如上述選方一樣,同樣以《中醫方劑學講義》和《湯頭歌訣正續集》為依據。如歌訣內容有出入時,一般以《湯頭歌訣正續集》為準。但某些歌訣教材優時,則仍采用教材。假若兩者均有些小疵,則筆者直接改動一、二字,以求更熨帖。

三、本書體例:本書章節,除個別外,基本上按《湯頭歌訣正續集》及教材編纂分立,並以法統方。每方分方名(不立小標題),來源(不立小標題、附於方名下)、方歌、注釋、方劑組成、用法用量、功效主治、加減方(或附方)、方義分析諸條。其中注釋、加減方或附方可以機動外,餘項皆為必立項目。

1.歌訣體例:均為七言體。即每句七個字,每首歌大體均是四句,極少數為六句、八句。一方一首歌,少數一歌二方,一歌二方者,都為附方(加減方)。如附方有二三首者,一般隻寫一首,以為簡約。

2.關於方劑組成:指該方的組成藥物,一般均參考《湯頭歌訣正續集》和《中醫方劑學講義》,一一列出,藥名下再寫明配方藥量和加工的注意事項,藥量均用克為單位。少數方查閱原書,以示慎重。

3.關於用法用量:以往教材對用法用量較為簡單,往往是“水煎服”等,語焉不詳。今本書加以補充,務求詳細、實用。如為丸劑,以往隻講服用多少丸數,今隻用克數表示。以切實用。如有現代製劑,亦必提及以利應用。

4.關於功效主治:以往將功效主治分列2項,今將兩者合並,以節篇幅。功效用4~8字概括,少數為12字。主治大多依教材敘述,但補充現代醫學病名,以利臨床應用。

5.加減方或附方:正方是常用方,也是基本方。加減方或附方也是常用方。加減方是指正方外經過加味或減味即為另一方者,如麻黃湯加術即為麻黃加術湯,麻黃湯去桂枝即三拗湯。其加減藥味一般隻1~2味,不超過3味。如藥味加減過多的,今稱附方。以示區別。

6.方義分析:包含三方麵意思,首先是該方治某某某病症,為何要配伍那些藥,加以分析說明,其次是方劑組織的相互關係,即該方的配伍意義;再則要指出該方的宜忌或使用注意,或類方比較。上述三點,前兩點一般均要分析敘述,第三點就根據該方特點有則說明,無則從略。

四、本書共收錄正方246首,附方(或加減方)共196首,共得442首。主要選收臨床常用有效方。這些方劑,如能掌握得好,於臨床之際,亦已足夠應用。

五、關於注釋:湯頭歌訣,一般也可以理解,但亦有少數歌訣初學者不易明白,故凡遇難懂者,或易於誤解易生歧義者,筆者就簡要地酌加解釋。以利誦讀記憶或掌握。如“中和”“汗淋漓”“急下陽明有數條”“陰結”“脾約”等。

本書注釋,全部是為方歌加注。在用法項,古代方書亦有不少難懂術語,如“不津器”“□咀”等。對此,筆者就不再加以注釋,而是用現代詞語直接改寫,以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