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盈利工具(1)(3 / 3)

其實此次交易的“種子”早在1954年就已經播種下了。那是一個夏天,在我得到新工作三個月的時候,我被老板本·格雷厄姆和傑瑞·紐曼派去參加Rockwood巧克力公司在布魯克林召開的股東大會。一個年輕人,剛控製這家用可可豆做原料、生產多種產品的公司沒多長時間,就發明了一種非常獨特的“令牌”,為每股Rockwood公司的股票出價80磅可可豆。我曾經在1988年寫給股東的信中對這次交易進行過描述,同時還解釋了其中的套利機會。我要告訴你,傑伊·普利茲克,也就是上麵提到的那個小夥子——是一個可以稱得上是躲在那個節省稅款主意背後的商業天才。這種可行方式逃過了其他想買Rockwood股票專家們的眼睛,當然其中還包括我的老板本和傑瑞。

投資解讀

在不一樣的兩個市場用不一樣的價格在同一時間買入與賣出同一種證券,獲得差價的做法便是套利。也就是說,在接近零風險的情況下獲得一定的收益。原本套利可以適用於多樣化的交易,不過,現在它卻成了股票交易商對並購或者是公司重組的賭注。

其實,巴菲特就比較喜歡這種無風險套利的投資方式,而這樣的套利獲得的利潤,也是他的財富不斷積聚的一個重要因素。

可以說並購套利是巴菲特十分擅長的,他往往利用這一方式在交易的市場價格和股票市場價格之間賺取利潤。換言之,就是在並購公司的時候支付的價格與價格之間的差額。比如A公司並購B公司的時候支付的是每股25美元的價格,而當時B公司的股票價格則是18美元每股,假若投資者以每股18美元的價格購入B公司的股票,等到A、B公司完成交易以後,投資者再以25美元每股的價格轉手給A公司,那麼,在這期間投資者就可以獲得7美元每股的差價。

如果一旦有並購的消息傳出,就會出現很多的投資者搶購股票的情況,當然,購買的人數越多,其套利的空間就會越小。如果套利的空間隻剩下4%甚至是3%時,那些獲利的投資者就會拋出手中的股票,很顯然,這時候股價也會跟著回落,那麼,此時介入不失為一個絕好的時機。所以,並購套利最終獲得收益的多與少,往往是建立在套利的空間和交易完成的時間的基礎上的。

對於並購消息的謠言或者說是小道消息,巴菲特是從不理會的。他對套利火候的掌握程度,很準確。一般情況下,他都會等到並購公司公開宣布出準確消息之前,再進行套利,並且他還會對每年公布出的數百項並購進行仔細認真地分析研究。然後,他再靜觀並購成交的幾率到底有多大,或者再看一看最後沒有成交的花費成本和將資金用於其他途徑的成本哪個更低一些,而且他還會十分有耐性地等到股票價格出現暫時性回落的時候及時地買入。接下來,他會在交易結束、價格漲到他所認可的範圍內之後賣出,以便獲得盡可能高的收益。

巴菲特憑借著自己對套利交易的確切掌握,也使得伯克希爾公司賺取了高額的利潤。其實,剛剛到紐約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工作的時候,巴菲特就很認真地分析研究了此公司自1926年成立至1956年這期間從套利中所獲得的收益,結果他卻發現其所獲得的報酬率每年竟高達20%。正是受套利所帶來的這種高額的報酬率的刺激,巴菲特才開始了他人生中的首次套利的。顯然,他對套利這一投資方式產生了極其濃烈的興趣。

洛克伍德公司是坐落在布魯克林的一家巧克力公司,在當時,其公司的盈利是極其微薄的。製作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在1941年的時候其價格是5美分一磅,洛克伍德公司便利用後進先出法的計算方式購進了大量的可可豆。在1954年的時候可可豆的價格就暴漲到了60美分一磅,雖然其價格漲了12倍之多,可是市場上的可可豆還是供不應求。

當然,這對於洛克伍德公司來說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所以,洛克伍德公司很想趕在可可豆的價格出現回落之前盡快地將可可豆賣出。可是當時的稅法卻規定,按照後進先出法購買進商品的公司要支付一部分稅款。也就是說,如果洛克伍德公司要賣出庫存的所有可可豆,就得將收益的近一半拿去支付稅金。不過,在1954年的時候,稅法又有了新的規定。如若按照新的規定縮小公司經營業務的範圍,將那些庫存的可可豆分給股東,那麼,就可以免除所要支付的稅款。所以,最後洛克伍德公司作出決定,結束可可油的生產業務,而且表示自己公司庫存的1300萬磅的可可豆與這一業務有關。

此時,巴菲特所在的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立即表示可以以每80磅可可豆來換一股股票的方法,購進洛克伍德公司的股票。因此,巴菲特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裏,就在投資者們的可可豆與股票的交易中忙碌著。當然,最後葛拉漢·紐曼公司從中所賺取到的收益是非常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