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非物質文化遺產(1 / 3)

下篇: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遼寧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58項,涵蓋了各個方麵。其中,京劇、剪紙、皮影戲等同時也屬於中國集體申報並獲批準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俗

社火

社火是中國民間一種傳統慶典狂歡活動,指在祭祀日或節日裏迎神賽會上的各種雜戲、雜耍表演等,活動時間以春節居多。其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直至現在,各地的社火仍有祭祀、祝福之意。

因各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不同,社火的具體形式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單就遼寧省來說,社火的形式就有很多種。最有代表性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朝陽社火、本溪社火和義縣社火。

朝陽社火形式靈活多樣,古樸火爆,形式多達二十餘種,其中最有特色的有台子鄉的“背閣”“九女船”,西五家子鄉的“夜八出”,北四家子鄉的“黃河陣”,木頭城子鎮的“寸蹺”等。

本溪社火因表演者手中以十八般兵器為道具捉對廝殺,而被稱為“武秧歌”“武社火”。其過程是先祭社——拜廟,然後從村東走至村西——踩街,最後是圈場演出——定場。演出順序按照節目內容所反映的年代排列,通過動作展示每出戲的內容和情節,最後再以走陣結束。

義縣社火的活動範圍覆蓋9個大村和18個自然屯,故又稱“九龍十八會”。和其他地區的活動時間有所不同,義縣社火的活動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四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二十三日為正日。正日當天先進行僧尼誦經活動,然後祭天,最後是各村屯表演節目。表演的主要形式是“竹馬舞”和“旱船舞”。竹馬舞表現遼代蕭太後圍獵的故事,旱船舞則表現宋遼和好的故事。

朝鮮族花甲禮

朝鮮族是一個尊敬老人的民族。老人年屆六十,過生日時要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即“花甲禮”,又叫“回甲宴”或“花甲宴”,相當於漢族的壽禮。

丹東朝鮮族花甲禮起源於13世紀初,流傳至今已有八百年曆史。其內容包括擺壽席、獻壽、放壽席、鬧壽夜、分壽桌等儀式程序。擺壽席是第一項,不僅講究豐盛美觀,還要講究主次分明,按傳統規矩擺放糖果、打糕等。獻壽即壽星的晚輩、家人、親朋好友給壽星敬酒、行大禮,是花甲禮的重頭戲。獻壽時講究輩分和長幼,按順序進行。獻壽完畢,由參加壽禮的人們表演頂瓶等富有朝鮮族特色的歌舞。

緊接著是放壽席,壽星或其子女向來賓敬酒以示答謝。晚宴結束後,家人和親朋好友可以通宵達旦地歡慶。壽禮結束時,東家要把壽桌上擺放的糕點果品分贈給親友。

曲?藝

二人轉

東北二人轉早年叫蹦蹦,又叫小秧歌、雙玩意兒、過口、雙條對邊曲、鳳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吸收東北民歌、什不閑、蒙古族歌舞安代等曲調逐漸演變發展而成,表演台詞具有濃厚的鄉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點。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三百年的曆史。經過長期演變,在曆史上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其中,遼寧省的黑山二人轉和鐵嶺二人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黑山二人轉是西派二人轉的代表,唱功、說功為人稱道。唱腔有板有眼,專講趕板奪字,多用抱板,而且唱得緊。有時僅打一副竹板,沒有樂器伴奏,口似連珠,抓得觀眾屏氣靜聽。說功靠上裝、下裝的默契配合來完成:下裝說得流利暢快,幽默風趣;上裝則逗哏俏皮,捧得嚴絲合縫。另外,突出雜耍性,絕活多,打大板、手玉子技巧高,舞彩棒、頂燈碗等絕活也十分精彩。

鐵嶺二人轉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曆史,彙聚了東、西、南、北各流派的特點,唱功、說功、舞功、扮相、絕活等更加豐富,扇子、手絹、端燈、三場舞、舞彩棒、手玉子、打大板等技巧令人叫絕。還講究“賣相”,如傻相、呆相、瘋相、瞎相、娃娃相等,在配合旦角表演時講究蔫哏和冷哏,深受觀眾喜愛。

東北大鼓

據說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北京的子弟書藝人黃輔臣等來到東北,把子弟書唱腔傳入沈陽,以後又結合京劇、弦子書、東北民歌、京韻大鼓等唱腔,演化出一種新的說唱形式,稱“奉天大鼓”或“奉派大鼓”。民國十八年(1928),奉天省改稱遼寧省後,又曾稱作“遼寧大鼓”。現在被稱為“東北大鼓”。

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東北大鼓隨著地域、風俗、人情的不同,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流派。其中,錦州西城派東北大鼓、沈陽東北大鼓、複州東北大鼓、岫岩東北大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沈陽東北大鼓融百家之長為一體,既能演唱子弟書,又能演唱通俗段,兼備京東大鼓的幽默和京韻大鼓的雅致。表演時,演員一人自擊鼓、板並演唱,由一到數人的樂隊伴奏。其唱詞是一種或敘事或代言的韻文,由若幹組上下相對的七字句或十字句構成。

錦州西城派東北大鼓是在遼西屯大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節目分短段、長書兩類,目前僅存一百多個短段、三十多部長書。除傳統子弟書、三國段及中長篇外,還有《回龍傳》《隋唐演義》《回杯記》《大明五義》《薛丁山與樊梨花》等經典書目。

複州東北大鼓最初為一個演員自操一種小型三弦,用一隻腳踏節子板,邊彈邊踏邊唱,因此也被稱為“弦子書”。隨著時代的發展,演員由一人發展為三至四人:一人說唱,一人彈三弦,另外一人或兩人分別用二胡、琵琶等伴奏。

岫岩東北大鼓屬於滿族說唱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書目多,唱腔豐富,板式清晰。其中唱腔注重白口,講究吐詞清楚,抑揚頓挫,白話與韻口相結合,注重故事情節與人物刻化。板式包括四大口、澄清板、慢四六、快四六、緊皮風、流水、大悲調、四平調等。

評書

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北京評書是北方評書的主體,形成於北京,盛行於京、津、冀和東三省等地。東北各地的評書均源自於北京評書,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其中,營口評書、本溪評書和鞍山評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營口評書吸取其他流派的藝術精華並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表演者通過手、眼、身、法、步,準確表現人物的喜、怒、悲、思等,具有俏皮、帥勁、脆快的特點。善於把握分寸節奏,把緊張的武書說得動靜結合、張弛有法,把溫吞的文書說得緊張熱鬧、起伏有致。

本溪評書表演形式靈活自由,打破傳統評書表演形式,表演時改為站立,不使用書桌、扇子、醒木等道具,動作幅度加大了,表演空間擴大了,表演起來更加隨意。在故事的說演上以製造懸念和使用“扣子”(賣關子)作為基本手法,捕捉具有戲劇性的藝術情節,把驚與險巧妙地交織在一起,把新與奇熔為一爐,使評書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

鞍山評書具有“豪”“緊”“動”“熱”的藝術特色。“豪”指豪放剛健,奔放熱烈,幹淨利落,不拘細節;“緊”指扣子緊,進展快,開門見山進入情節,不賣關子,不節外生枝;“動”指動態刻畫,強調手眼、身段、麵部表情在表演上的和諧一致,模擬聲相,現身說法;“熱”指喜悅熱鬧的章節,講究直入主題,緊緊圍繞章節主線,突出重點。

盤索裏

“盤索裏”也叫“盤嗦裏”,是朝鮮語的直譯音,意思是“在大庭廣眾麵前演唱的歌”,是朝鮮族群眾十分喜愛的藝術形式。

“盤索裏”的起源可溯至朝鮮王朝肅宗(1674—1720)時期,20世紀初逐漸發展成為朝鮮民族唱劇。表演時一人立以說唱,一人坐以擊鼓。說唱中以唱為主,說唱結合。最為關鍵的是,表演時說唱者、鼓手和觀眾需要互動:說唱者居中,鼓手居左而坐,仰麵望著唱者,不僅要打鼓,還要根據演唱內容喊出“找它”(好啊)、“兒細古”(高興)、“格勒齊”(當然)等詞語進行“捧場”;聽眾在聽演唱的同時還要配合唱者,當好“捧場者”的角色。

盤索裏以敘事見長,其傳統節目如《春香歌》《沈青歌》等情節複雜,人物眾多,卻都被盤索裏藝人刻畫得栩栩如生,深得觀眾喜愛。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是蒙古語的直譯音,意思是“說書”,俗稱“蒙古書”“蒙古說書”“蒙古琴書”,集蒙古說唱藝術發展之大成,融說唱、拉琴、表演為一體。

烏力格爾形成於成吉思汗時期,是一種複雜的口頭文學創作過程。烏力格爾藝人被稱為“胡爾沁”,他們以吟誦式的語調講述故事。演出內容分為三類:全用散文體的講述,與漢族的評書相似;以唱為主的韻文體;說唱結合,近似漢族的說唱鼓書形式。表演時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口頭說唱而無樂器伴奏,一種即為有樂器伴奏,樂器有潮爾(馬頭琴)和四胡。有伴奏樂器的演通常為一人自拉胡琴說唱,唱腔的曲調豐富多彩、靈活多變。

傳統戲劇

皮影戲

皮影戲曆史悠久,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係的精華,從而形成了異彩紛呈的眾多流派。表演時,通常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有地方特色的音樂。遼寧省的淩源皮影戲、複州皮影戲、鞍山皮影戲、蓋州皮影戲,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淩源皮影戲是中國北方皮影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影人製作非常講究,造型古樸、線條流暢、雕刻精美。其唱腔吸收並運用了民歌、民間小調、叫賣調、哭喪調等,演唱時無論是男聲還是女聲,均能表達出喜、怒、哀、樂等多種情感,尤其是男演員掐嗓演唱的聲音高亢洪亮,音域寬廣,富有極強的表現力。

複州皮影戲用大四弦、葫蘆頭、小牛角和雙銅管等獨有的樂器伴奏,以濃鬱的趣味性和娛樂性見長。演出劇目涉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神仙狐鬼等,內容豐富。從地域上,複州皮影戲又可劃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的表演舒緩、抒情,主要受河北灤州皮影戲的影響;南派的表演火爆、熱烈。

鞍山皮影戲因在傳承過程中受各地民歌、民間音樂、民俗等因素影響,逐漸演變成地域特色濃鬱的皮影派係。其影人最具特色之處在於頭茬(分為臉譜和頭盔兩部分)。刻製時,秉承“以外表辨明內心”的原則,通過突出眼神的作用,辨別人物的忠奸。在唱腔上,鞍山皮影戲形成了鄉土氣息濃鬱的板腔體音樂,能較好地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憂等多種情感。

蓋州皮影戲的影人用幼齡毛驢皮製成,雕刻工藝十分講究,形象生動逼真。表演時講究場麵的鋪排裝飾,山川日月、花鳥魚蟲、建築車馬、家具用品應有盡有。就內容來說,分文場、武場兩部分:文場為吹拉,武場為敲打。樂器以蓋州獨創的木板四胡為主,唱詞、道白多為鄉音俚語,地方特色濃鬱。

木偶戲

遼西走廊把中原文化與北方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孕育了遼西獨樹一幟的木偶藝術風格。遼西木偶戲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遼西木偶藝術著重人物形象的刻畫,將雕塑、繪畫、表演、舞美以及結構裝置相結合,表現人物的形貌特征和思想品格。經過長期的發展,遼西木偶的造型藝術和結構裝置不斷創新,由原來簡單的懸絲木偶發展到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杆式木偶、人偶一體卡通人偶、熒光木偶等不同種類。其內容豐富,不僅有傳統的戲劇節目,也包含了許多創新的內容。

奉天落子

奉天落子源於梆子戲、唐山落子,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以沈陽(奉天)為中心的東北地區。在長期表演過程中,唐山落子與東北風土人情、生活習俗、語言音調、欣賞習俗融為一體。因為奉天是當時東北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所以人們又稱這種落子為“奉天落子”。它其實是評劇的一個發展階段,現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奉天落子以大口本嗓為標誌,題材以悲劇為主,多為“哭戲”“苦戲”。表演以女旦為主,改唐山落子男旦假聲演唱為真聲演唱,將高調門、高音起唱與大本嗓的演唱方法相結合,逐漸形成節奏明快、趕板奪字、一氣貫通,具有東北風格特色的女聲旦角唱腔。

評劇

評劇是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遼寧,稱“奉天落子”,解放後改為評劇。沈陽評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沈陽評劇的代表人物是“韓花筱”。“韓花筱”指的其實是三大藝術流派,即指以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為代表的三大藝術流派。韓派以樸實細膩、優美大方的表演風格著稱,演唱時剛柔相濟,行腔委婉,韻味醇厚,“字清、腔頓、板正”;花派承襲傳統並博采眾長,廣泛吸收京劇、梆子、大鼓等劇種、曲種的藝術特色,創造出“高遏行雲、低逐流水”的唱腔,具有“弦高、腔高、音高”的特色;筱派評劇藝術以老旦戲見長,善於利用低回渾厚、韻味十足的嗓音特點,汲取各家低腔之長,吸收單弦、大鼓等演唱方法,逐漸形成了低回婉轉、行腔俏麗、節奏靈活的“筱派”藝術風格。

京劇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被稱為“國粹”。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和昆曲曲牌。1840年前後形成於北京,後迅速向全國傳播。19世紀90年代,京劇傳入遼寧民間,產生了不同的流派。如今,遼寧京劇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代表是唐派京劇。

唐派是京劇名家唐韻笙創立的京劇老生藝術流派。唐韻笙(1902—1971),字懿,號育風,祖籍沈陽。滿族外八旗正紅旗人。早年入天津“小四喜”科班學藝,主演文武老生,兼演紅生,為紅生三大流派之一。戲路寬廣,文武兼備,功底深厚,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東北享有盛名。其代表劇目多是以《東周列國誌》《史記》及《三國演義》等為題材的曆史正劇,塑造的角色又多是不懼生死的愛國將領、身居高位的曆史要人,因此也有“梨園才子”和“唐列國”的美譽。

唐韻笙所創立的唐派京劇,表演藝術上追求“合”字,即內外之合、唱念做打之合、各種行當之合,具有聲音激越剛勁、唱念講究、字真意透的藝術特征,是能夠代表和體現關東京劇風格的藝術流派。

海城喇叭戲

喇叭戲是遼寧省的獨有劇種,因其主要伴奏的樂器是嗩呐,嗩呐的俗名為“喇叭”,因而得名。其最早形成於海城西部牛莊一帶,流傳於鞍山、海城、營口、大石橋、遼陽及其周邊地區,統稱為“海城喇叭戲”。現在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城喇叭戲源於海城地秧歌,清光緒年間又借鑒當地的高蹺藝術,將蹺功、手絹功、扇子功等巧妙地融入表演之中,形成了“蹺”“戲”結合的獨特演出形式。其唱腔以當地民歌為基礎,吸收了山東柳腔、江西弋陽腔等外來聲腔,兼收並蓄,形成了諸腔雜陳的民間喇叭戲聲腔體係,唱腔包括柳子腔和雜腔小調,屬曲牌體結構。音樂伴奏以嗩呐為主,曲調歡快明朗,清新流暢,但不乏傳統嗩呐演奏的高亢跌宕,節奏性強,深受人們喜愛。其傳統劇目大約有50種,大致可分為“單人戲”“二人戲”“三小戲”。

民間音樂

遼寧鼓樂

鼓樂是指以吹、打樂器為主的民間器樂合奏的概稱。常用樂器包括嗩呐、笙、笛、琴、鍾、鑼、鼓、鑔等民族打擊樂器,表演形式包括鼓曲、鼓歌、鼓舞、鼓戲等與鼓結合的各類文藝形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遼寧鼓樂曆史悠久,最初為笙管樂,明清時期加入了嗩呐樂,清代中期定型並趨於成熟。至今,遼寧鼓樂仍分為嗩呐樂和笙管樂。

曲目上,遼寧鼓樂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則是元明以來的曲牌,另有戲曲唱腔、民歌和器樂曲牌等;結構上,鼓樂曲體十分嚴謹,每一類樂曲都有一定的結構模式,板數規定十分嚴格。此外,遼寧鼓樂中嗩呐的七種調名稱謂為研究嗩呐形製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

遼寧鼓樂廣泛分布於遼寧全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丹東鼓樂和遼陽鼓樂。

丹東鼓樂是一種帶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民間音樂形式,其曲體結構可分為堂吹曲、牌子曲、套曲三大類。表演時,以嗩呐模仿的“哢戲”為主要特色,演奏藝人能用一支嗩呐逼真地模仿各種鳥鳴,更能把戲曲唱腔和各種感情變化以及不同人物的腔調表現得惟妙惟肖。

遼陽鼓樂演奏曲目主要有漢曲、大牌子曲、小牌子曲、鑼板曲四大類,曲調古老,結構嚴謹。演奏時,不同的樂器演奏風格各具特色:大嗩呐深沉渾厚,小嗩呐歡快喜慶。演奏技法上,通過巧妙地運用加花、填字、減字、換字、借字等手法豐富曲調,悅耳動聽。

海洋號子

海洋號子也叫長海號子,是流行於大連長海地區的富有海島特色的勞動號子,用來統一勞動節奏、提高勞動效率。它是一種誕生於勞動過程之中的民間藝術形式,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就內容來說,長海號子分為兩類。一類是船民號子,來源於運輸船,內容比較複雜,包括掌大篷號子、打錨號子、勒錨號子、蹬挽子號子、搖??號子、拉纖號子拔筐號子等;另一類是漁民號子,內容比較單一。但無論哪種號子,其曲調粗獷有力,內容通俗簡短,多為兩三個字,旋律素材多為重複和變化重複,節奏一般比較規整、簡潔,且即興發揮餘地較大,唱詞可隨時加入通俗簡單、與勞動場景緊密結合的詞語。

複州雙管樂

管樂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曆史,單管和雙管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複州雙管樂大約是在清朝乾隆年間由山東傳過來的,至今有二百多年的曆史,主要分布在大連瓦房店市的複州城鎮及周邊地區。現在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於雙管音色粗獷、高亢、深沉,非常適合道觀、廟宇中念經和做法事的音樂伴奏,傳入複州後首先成為道教和佛教音樂活動中的主要伴奏樂器,後傳入民間。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秦家、李家、於家和刁家四個比較著名的管樂班。現在的複州雙管樂演奏時以雙管為主,配以嗩呐、二胡、笙等樂器伴奏。但在演奏方法上吸收了西洋管樂中的一些演奏技巧,音色既有粗獷高亢的一麵,又有柔美深沉、委婉細膩的一麵,可以準確表達出喜怒哀樂的情感。

阜新東蒙短調民歌

阜新東蒙短調民歌形成於清代中期,流行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集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於一體,具有濃鬱的蒙古勒津地方特色。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阜新東蒙短調民歌題材主要分為酒歌、婚禮歌、祭祀歌、讚頌歌、情歌、諷刺歌、訓喻歌、瑪尼歌、兒歌等。表演有獨唱、對唱、角色對唱、眾人合唱等。內容主要分為敘事歌和抒情歌。歌詞多以四行為一節,章節重疊複遝,運用比興、對仗、誇張等手法,詞短意深。曲調平和流暢,節奏平穩均勻,節拍鮮明整齊,旋律起伏跌宕。表演時,用馬頭琴、四胡、笙、揚琴、竹笛和九音鑼等樂器來伴奏,極具民族色彩。

千山寺廟音樂

千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為佛、道兩教勝地。千山寺廟音樂分為佛樂和道樂兩種,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千山佛教音樂是在寺廟舉辦的各種佛事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並吸取民族民間音樂的營養,從印度梵樂等宗教音樂中攝取藝術精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節奏鮮明,音調高亢,曲調豪放粗獷,感情激昂。它既有濃鬱的宗教色彩,也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演奏時,用笙、管、笛、鼓、鐃、鈸、鐺子、鉿子、鈴杵、大磬、小磬、木魚、撞鍾等樂器、法器相結合進行演奏,分為鐃鈸法音、誦唱曲和器樂曲三部分。另外,在誦唱形式方麵也很豐富,有獨唱、合誦、直唱、韻白等,大都是由“維那師”領腔起調,眾僧應和。

千山道教音樂已流傳百餘年,曲調流暢,莊嚴肅穆,具有濃厚的宗教風格。主要分為誦唱曲和器樂曲兩部分,用簫、笛、管、笙、鍾、鼓、大磬、引磬、鐺子、鉿子、撞鍾、木魚等樂器、法器相結合演奏。

建平十王會

十王會又稱“雙會”“經會”,承傳於蒙古喀喇沁王府喇嘛,最初用於祭祀。20世紀初,建平縣三家鄉楊福永請來王府喇嘛傳授演奏技藝,十王會便在當地流傳下來。現僅存於建平縣三家鄉與內蒙古赤峰市相鄰的個別鄉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建平十王會與東北地區現在流傳的笙管樂在形式上比較接近,但從其曲目、伴奏樂器及傳承情況來看,十王會更為古老。它是明中期以前的十番樂遺存,也是現在鼓樂中笙管樂的前身。所用樂器有管子、笙、笛、雲鑼、手鼓、堂鼓、小鈸、大鐃、碰(撞鍾)、雲板等。

傳統舞蹈

撫順地秧歌

秧歌是中國北方地區廣為流傳的一種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通常,人們把秧歌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現在所說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的秧歌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撫順地秧歌又稱“太平歌”,其雛形是唐代渤海國靺鞨的民間舞蹈“踏錘”,後延續為明清女真人(滿族人)的民間歌舞“莽式”,因而稱“韃子秧歌”“滿族秧歌”。

與漢族秧歌區別較大的是,撫順地秧歌除了加入嗩呐及漢族秧歌的曲牌,其伴奏音樂借用了滿族薩滿跳神的打擊樂形式,有“老三點”“七棒”“快鼓點”等。表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裝打扮的“韃子官”和僅穿皮襖、斜挎串鈴及各種生活和狩獵器具的“克裏吐”(俗稱“外韃子”),動作多源自躍馬、射箭、戰鬥之類滿族原始狀態的生產生活以及模仿鷹、虎、熊等動作,蹲、跺、盤、擺、顫等姿態剛勁豪放,是滿族早期漁獵生活和戰鬥生活的真實寫照。

高蹺

高蹺是傳統舞蹈秧歌的一種,由表演者腳踩木蹺表演。由於表演者高出一截,觀眾需要仰起頭來或是站在高處觀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蹺稱為“高瞧戲”。高蹺表演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其中遼寧省的遼西高蹺、蓋州高蹺、海城高蹺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錦州的遼西高蹺是具有獨特民俗風情的民間文化活動,屬於集體表演項目,表演人數一般在50人以上,多則上百人。其人物扮相和化妝非常講究,一般分為上裝(小姐),下裝(公子),還有戲曲、神話人物等。蹺高都在1米以上,特殊角色的蹺高不受限製,最高可達2.4米。表演時,追求整體美與個性美的巧妙結合,講究扔、跨、蹲、別、擰“五字”硬功,具有“美、浪、俏、哏、逗”的藝術特點。

蓋州高蹺是在古代民間雜技、踏蹺和百戲基礎上發展衍變而形成的。經幾代人的傳承,逐步形成了“扭、浪、俏、哏、相、逗、興、默”的藝術特點。表演風格上,集歌、舞、戲於一體,具有完美的手勢、步伐等表演程式,既古樸淳厚,又舒展豪放。表演方式上有“街趟”“架象”“圈大場”“走花場”等群舞表演和“清場”“單場”以及秧歌戲等小場表演。

海城高蹺屬大鼓高蹺,被譽為“踩在木棍子上的東方芭蕾”。通常由14—24人參加,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以舞為主,穩中有動,浪中見美;二是以唱見長,“清場”之後演唱各種曲目,有時也唱喇叭戲;三是蹺功好,能表演“下叉”“地工剪”“跌蛤蟆”等動作。表演技法有“扭、浪、逗、相”四種,其中“扭”是舞蹈的基本形態,“浪”作審美標準,“逗”為抒情達意,“相”來變換節奏。

金州龍舞

金州龍舞作為大連市的民間傳統文化,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因起源於金州古城西門外村(現園藝村),也稱“西門外龍舞”。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舞的龍身通常長23—28米。9個硬節包括龍頭、龍尾各一節,龍身7節,既是龍的支撐部位,又是龍的動力部位;8個軟節是龍的活動部分,每個軟節用繩加以連接,舞動時可以做出蹦、跳、高、低、曲、鑽等動作,靈活自如。一支龍舞隊一般由兩條龍和一個龍珠組成,其中1人舞龍珠,其餘18人舞動龍身。舞動時舞姿變化多端,有盤龍、行龍、臥龍、龍出海、龍打滾、二龍戲珠、呼風喚雨、蛟龍出海、金龍戲珠、金龍盤玉柱、地滾浪等。

鐵嶺朝鮮族麵具舞

朝鮮族麵具舞是朝鮮族傳統舞蹈的一種,起源於朝鮮族祈祝農業豐收、家宅安泰的祭祀活動,後發展成農耕社會人們為祈盼豐收、舉行慶典儀式的一種舞蹈藝術。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朝鮮族麵具舞中的麵具極具誇張,並多用深色、對比色表現人物,增強了表現力。表演時,一位演員可以同時戴兩個麵具,穿兩種服裝。尤其是一人兩麵、一巧一拙的扮相,更具感染力。麵具舞表演通常分為三部分,參加表演的人數達幾十人,陣容龐大。首先是身著傳統民族服裝、持手鼓的女演員在歡快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音樂節奏轉慢後,女演員舒緩地表現勞動場麵。這一段舞蹈是整個舞蹈的鋪墊。

伴隨著長鼓等樂器古樸深沉的節奏,戴著各種麵具的男女演員開始表演,運用跳步、鶴步等舞姿,以逗、跳、喊、踏地、頓足、拍手、旋轉等技巧渲染氣氛,使整個舞蹈氣勢磅礴。最後是前兩部分的融合再現,男女演員歡快起舞,展現的是一幅五穀豐登、群情激昂的熱烈場麵,把舞蹈情緒再一次推向高潮。

朝鮮族乞粒舞

乞粒的意思是乞求米粒。流傳於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的朝鮮族乞粒舞有悠久的曆史,它源於祈求農業豐收的民俗活動,原是農樂舞的一種,隨著時代發展,逐漸形成融自娛性和表演性為一體的舞蹈。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乞粒舞吸收了朝鮮族人民喜愛的拔河比賽中“雙層舞”的精華,並融入象帽舞、長鼓舞、碟舞的要素,還把朝鮮族“乞粒”活動中的歌舞部分融於其中,從而形成獨特的表演形式。舞蹈既有體現朝鮮族舞蹈基本風格,表演時整齊劃一的動作,也有老少皆宜的規範性動作,如“背手”“橫手”“墊步”等。表演者情緒高漲時各顯神通,展露舞姿,競相下場即興表演,如頭戴象帽的兩位舞者靈活地晃動頭部,象帽頂端的長纓隨之飛旋,以烘托熱烈的場麵。

傳統技藝

老龍口白酒傳統釀造技藝

老龍口酒廠前身為義隆泉燒鍋(後改稱萬隆泉燒鍋),創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現已有三百多年曆史。因酒廠坐落於盛京(沈陽)龍城之東門,東門乃龍城之口,因而得名“老龍口”。

老龍口酒廠內古井水素有“龍潭水”之譽,水中所含有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為釀酒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窖池經過幾百年的馴化,富集了黴菌、酵母菌等種類繁多的微生物,為釀酒提供了呈香呈味的保證,形成了“濃頭醬尾,綿甜醇厚”的獨特風格。利用百年木製酒海貯存陳釀,使酒體豐富,香氣濃鬱。總之,老龍口白酒始終延續傳統工藝釀造,原地址、原井水、原窖池、原酒海進行釀製和貯存,其工藝特點表現為“水好、曲精、發酵、蒸餾、貯存、勾調”。其傳統釀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北古建築傳統彩繪、地仗(油飾)技藝

傳統彩繪、地仗(油飾)技藝是非常獨特的建築彩繪工藝,是我國複原修繕古建築技藝的一個流派,於清朝末期發展成熟。由於氣溫和濕度等各方麵原因,東北古建築傳統彩繪、地仗工藝具有鮮明的東北地域特點,和我國其他地區的地仗、彩繪技法在工藝流程、用料配比上有所差異。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北古建築彩繪所繪彩畫一部分是清代的官式彩畫,但畫麵總體色調偏暗。另一部分是特有的寺廟彩畫,這類彩畫不拘一格,表現手法靈活,各式符號並用,有金頂墨、墨頂金、小紅花等獨特技法。地仗用於對建築承重的主要木構件進行加固、防腐、防蛀處理,主要使用桐油、麻、白麵、血料等多種材料在木結構建築表麵上披麻、摟灰,形成一層特殊的保護層。由於東北地區獨特的氣候特征,匠人需要在地仗工藝中采取一些獨特技藝,如根據季節來調整桐灰油與血料的配比,根據光照調整施工時間、采取局部遮擋措施等。此外,油飾所用的油漆是用自製桐油加入銀朱等顏料調配而成,有耐曬、防幹裂的特性。

傳統美術

剪紙

剪紙是中華民族非常古老的民間藝術,已經有數百年的曆史,分布在全國各地,各地剪紙均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遼寧省的建平剪紙、莊河剪紙、岫岩滿族剪紙、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新賓滿族剪紙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建平剪紙以蒙古族薩滿文化為主體,融合多民族剪紙藝術風格,取材廣泛,風格粗獷質樸而又精巧傳神。因建平地處偏僻,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因而剪紙的題材樣式相對穩定,保留著某些原始文化符號。其內容主要以蒙、滿民間信仰和習俗為表現內容,很多剪紙作品都通過一些特定的符號來表現,如生命樹、嬤嬤神、柳樹等。手法以剪紙為主,還輔以刻紙、撕紙等。

莊河剪紙形成於明末清初,由冀魯一帶的移民傳入,沿襲了傳統樣式和表現手法,多是單色剪紙,以陽刻為主,兼以陰刻。其生活氣息濃鬱,人們通過窗花、棚花、牆花等表達了祈福納祥、驅邪避災的美好願望。表現手法具有抽象的形式美,作品中經常出現比大象肥的豬、比娃娃高的雞等誇張造型,形象飽滿厚重。

岫岩滿族剪紙植根於廣大民眾的生活中,與當地的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息息相關。造型以祖輩傳下來的“底樣”為依據,構圖講究對稱,多采用折疊剪刻。在表現主題方麵,虎、鹿、熊、豹等漁獵時期與人們生活關係密切的飛禽走獸,以及柞蠶、板栗等當地特產,成為岫岩滿族剪紙經久不衰的主題。

醫巫閭山滿族剪紙的圖案內容充滿了薩滿文化的自然神、始祖神、生殖神等神靈崇拜色彩,還有反映當地生活習俗的作品,如秧歌、跑旱船等。還借鑒了皮影的造型藝術,突破了對稱的剪紙手法,以風俗畫的布局表現了人物眾多、場麵宏大的場景,造型不求精致準確,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氣度和樸拙古茂的神韻取勝。

新賓滿族剪紙材料自由多樣,除紙之外,還選用樹皮、麻布、獸皮等為材料。技法古樸嫻熟,操作時不描不畫,剪隨心動,全憑剪子一氣嗬成。有時根據需要,使用香頭或木炭燙出點、線,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畫麵多以民間傳說、花鳥蟲草等為主要表現內容,尤其是反映努爾哈赤起兵和表現滿族祭祀、漁獵、騎射等題材的作品,具有濃鬱的滿族文化特色。

滿族民間刺繡

刺繡工藝在中國曆史悠久,分布地域廣泛,各種各樣的刺繡工藝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滿族民間刺繡的曆史雖然並不悠久,但由於地理因素、民族因素,滿族的民間刺繡藝術在學習漢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遼寧省錦州滿族民間刺繡和岫岩滿族民間刺繡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錦州滿族民間刺繡是觀賞與實用並舉的民間技藝形式,繡品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飾中到處可見,造型誇張、色彩豔麗,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蘊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繡品以家織布為底襯,以象征八旗的紅、黃、藍、白四色為主調,內容包羅萬象,山水、花鳥、蟲草、人物、文字皆可入選,表達了人們祈求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美好願望。此外,有相當一部分的繡品表現了薩滿的圖騰崇拜或祭祀的場麵。

岫岩滿族民間刺繡底襯以緞織物、紗和粗布為主,繡品有衣服、鞋、帽、枕頭頂等,其中以枕頭頂數量最多。繡法多樣,有紮繡、緞繡、割繡、補繡等,風格或粗獷豪放,或細膩樸實,不拘一格。構圖十分講究,延續了我國傳統的“層層剝皮,疏密相間,疏能跑馬,密不透風”的民間構圖法則,點、線、麵有機結合,精美古樸、韻味獨特。

岫岩玉雕

岫岩玉是我國傳統四大名玉之一,其玉雕曆史非常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了。真正興盛時期是從清代開始。玉雕技法豐富,以素活見長,柔環、活鏈為其典型工藝,難度之高,世人稱絕。岫岩玉雕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岫岩玉雕的素活工藝繼承了中國玉器傳統技法,做工以立體圓雕及浮雕為主,輔以線刻、鏤刻、透刻,並有勾花、勾散花、頂撞花等手法,尤擅用剜髒去縷、因材施藝、化瑕為瑜、廢料巧用、俏色巧用、螺紋組合等技法。在造型上深厚古樸而又不失典雅,嚴謹統一而又極富變化,可謂形神兼備,極富生氣。

阜新瑪瑙雕

阜新是中國四大瑪瑙產地之一,瑪瑙資源儲量豐富,占全國儲量的50%以上,且質地優良。瑪瑙雕曆史悠久,早在遼代就已經開始了。到了清代,阜新瑪瑙已成為宮廷貢品。現在,阜新瑪瑙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阜新瑪瑙雕工藝齊全,素活工藝在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其中打鑽掏膛、取鏈活環、肩耳製作、透雕活球、裝飾雕刻等技藝為其特有的絕活兒。其藝術特色為“巧、俏、絕、雅”,作品創意獨特,構思奇妙,雕刻精細,分人物、鳥獸、花卉、素活、水膽瑪瑙製品五大類。作品造型別致,料質純正,細膩精湛,俏色點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真可謂巧奪天工,令人叫絕。

撫順煤精雕刻

煤精又稱煤玉、黑碳石、黑寶石、雕漆煤,是一種光澤強的黑色有機寶石。中國的主要產地是撫順,撫順煤精雕刻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代撫順煤精雕刻形成於1906年,由河北保定木雕藝人趙昆生及其弟趙景霖從北京來到撫順後開始製作,後同木雕藝人張佰孝合夥開辦了煤精雕刻作坊,取名“雙合興”。一百多年來,煤精雕刻已成為撫順特有的民間手工技藝。煤精雕刻憑藝人的靈感和經驗,不打畫稿,依料造型,因材施技,通過砍、鏟、走、搶、磨、拋、滾、擀、剁、刨、鑽、搓等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而成。作品分為人物、動物和素活三大係列。

民間文學

滿族民間故事

遼寧省是滿族形成、崛起和壯大的龍興之地,蘊涵著廣博深厚的滿族文化遺存。滿族民間故事生成於滿族由漁獵轉向農耕的過渡時期,並且與漢族文化密切接觸、融合,逐漸形成滿漢雜糅的文化特征。滿族民間故事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遼東滿族民間故事、沈陽東陵滿族民間故事、本溪滿族民間故事和撫順滿族民間故事。

遼東滿族民間故事主要包括反映建州女真始祖與文化起源的神話,反映人物、史事和地方風物的傳說,反映人與自然、階級社會關係以及滿族動植物崇拜的幻想故事等,其中以表現農耕、挖參、放蠶等生活的故事居多。講述時經常穿插使用滿語詞彙,諸如“阿瑪(爸爸)”“訥訥(媽媽)”“穆昆達(族長)”“瑪法(爺爺)”等。

沈陽東陵滿族民間故事是東陵地區滿族民眾在漫長的曆史歲月裏形成的民間口頭文學。內容包括滿族神話故事、滿族英雄故事、努爾哈赤開國創業故事、滿族生活故事及東陵地域的風物傳說故事等,講述語言融合了滿漢民族的方言和口語,通俗易懂。內容具有題材廣泛、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