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物質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專指“有形”的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文物、建築群和遺址。截至目前,中國已有43處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30項(文化景觀3項)、自然遺產9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遼寧省境內,共有世界文化遺產6項:沈陽故宮、清福陵、清昭陵、清永陵、本溪桓仁五女山山城和九門口長城。
沈陽故宮
沈陽老城呈“井”字形分布的大街的中心,坐落著一個著名的建築群。它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初成於清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清順治元年(1644),清朝移都北京後,這裏便成為“陪都宮殿”。康熙皇帝到道光皇帝時期,皇帝們曾先後11次東巡祭祖謁陵,駐蹕於此,並對其多次擴建。它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卻又有著與北京故宮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和格局樣式。它不僅體現了清朝先祖的氣魄胸襟,也是清朝治國安天下的精神所托。這個輝煌的古建築群便是沈陽故宮,現稱沈陽故宮博物院。
沈陽故宮占地約6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一百多座,房屋五百多間,是中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群。其建築藝術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以漢族傳統建築風格和布局為主,兼備了蒙、滿等民族風格和布局,具有很高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沈陽故宮以崇政殿為核心,從大清門到清寧宮為中軸線。按照建築布局及建造時間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雎宮、衍慶宮、啟福宮等,還有乾隆時期擴建的部分建築宮殿;西路則是為乾隆皇帝東巡和存放《四庫全書》而增建的文溯閣、仰熙齋等。整座皇宮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東路的主體建築為大政殿。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簷亭式建築,俗稱八角殿。始建於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舉行清代大典的地方,也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最初稱為大衙門,後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為篤功殿,到康熙時才改叫大政殿。
大政殿整體為八角重簷攢尖頂木結構。在須彌座的台基上,繞以青石欄杆,殿宇八麵全由木隔扇門組成。正門前兩明柱有金龍蟠柱,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內彩繪梵文天花,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台等。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均在大政殿舉行。1644年,皇帝福臨便是在此登基繼位的。
大政殿前兩側有十座亭子,呈八字形依次排列。左側依次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和正藍旗亭,右側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和鑲藍旗亭,統稱為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議政的地方。此建築充分反映了滿族八旗製度的體製等級規格,在中國古代宮廷建築史中是獨一無二的。
努爾哈赤建造的宮殿還比較簡單,到皇太極時,宮殿的規模大幅增加。沈陽故宮中路部分為整個建築群的中心建築體,它分為前後三個院落。前院有大清門、崇政殿、飛龍閣、翔鳳閣等,中院有師善齋、協中齋、鳳凰樓等,後院則是以清寧宮為主的後宮建築群。中院和後院兩側各有一跨院,稱東宮、西宮。東宮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西宮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俗稱“午門”。門前東西各有一座牌坊。東邊為文德坊,西邊為武功坊,俗稱為“東華門”和“西華門”。古時候大臣上朝之時從東華門入朝,先在東西朝房候朝。大清門始建於天聰六年(1632)之前,為盛京皇宮中皇太極續修的早期建築之一。原稱大門、正門,1636年正式命名為大清門。大清門是一座麵闊五間的硬山式建築,房頂滿鋪琉璃瓦,飾以綠剪邊,尤其是大清門山牆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個墀頭,三麵皆用五彩琉璃鑲嵌而成,紋飾為凸出的海水雲龍及象征吉祥的各種動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此門巍峨高聳,莊嚴富麗,與整個宮殿建築渾成一體,顯得十分協調。
進入大清門,便是崇政殿。崇政殿是沈陽故宮的正殿,又稱“金鑾殿”“正殿”,是皇太極處理政務、接見使臣的場所,清代曆朝皇帝東巡祭祖時都在此聽朝理政。崇政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建於後金天聰年間。整座大殿全是木結構,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脊飾五彩琉璃龍紋及火焰珠;殿前月台兩角,東立日晷,西設嘉量;殿內“徹上明造”繪鳳凰樓以彩飾,寶座後有貼金龍扇屏風,旁為貼金蟠龍柱;兩側有熏爐、香亭、燭台一堂;殿柱呈圓形,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簷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崇政殿前的東西兩側分別為飛龍閣和翔鳳閣,均是皇帝藏珍納寶的地方。飛龍閣和翔鳳閣後麵分別是用於存瓷器的東七間樓和存放書籍墨刻的西七間樓。
崇政殿再往北便是中院建築群。中院建築群以鳳凰樓為主體建築,東為日華樓、施善齋,西為霞綺樓、協中齋。
鳳凰樓建於後金天聰年間(1627—1636),是皇室大臣休息和舉行宴會的地方。清朝入關之後,這裏曾存放玉璽、帝王像及行樂圖。鳳凰樓建造在四米高的青磚台基上,為三層歇山式建築,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築,故有“盛京八景”之“鳳樓曉日”“鳳樓觀塔”之稱。樓上藏有乾隆禦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兩側的日華樓、施善齋、霞綺樓、協中齋是用於教育皇子的地方。
穿過中院建築群,便是後院五宮建築群。五宮以清寧宮為首,兩側有東西配宮。東配宮為關雎宮和衍慶宮,西配宮為麟趾宮和永福宮。
清寧宮,又稱“正宮”,1625年前後修建,是皇太極登基之前的王府所在地,也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清寧宮建於3.8米的高台之上,四周為高牆,構成獨立的城堡式建築。宮殿為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築,黃琉璃瓦,綠剪邊。宮門開在靠東的一側,東邊一間為皇後的寢宮,西邊四間為神堂,是薩滿教祭祀的地方。正對宮門豎立祭天的“索倫杆”,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風格。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前後皆有方形簷柱,柱頭飾獸麵,檀枋施彩繪等,則是吸收了漢、藏民族建築藝術。
清寧宮再往後便是“後苑”,也叫“禦花園”。內有碾房3間、磨房3間、倉房28間、涼亭1座等。28間倉房建於康熙年間,歸盛京內務府管轄,用於存放當地皇莊交納的糧食,以備供給其所屬人丁口糧和做牲畜飼料。碾房、磨房是為皇帝及其後宮製作食物之用。
清朝入關後,定都北京,沈陽故宮便失去了作為皇宮的地位,成為陪都行宮,即皇帝東巡祭祖期間居住的行宮。到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又命人在中路修建了東宮、西宮和盛京太廟,並增建了西路建築群,包括戲台嘉蔭堂和用於儲藏《四庫全書》的文溯閣等。
東宮西宮位於中院和後院東西兩側,始建於乾隆十一年(1746)。東宮包括頤和殿、介祉宮、阿哥所(已毀)、敬典閣等建築,是東巡時太後及未成年皇子居住的地方。頤和殿用於皇帝東巡時皇太後接受皇帝及文武大臣朝拜。敬典閣用於存放玉牒。西宮包括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等建築。迪光殿是皇帝東巡時的臨時辦公場所。迪光殿為三間,樣式與頤和殿相同,皇帝駐蹕期間在此處理朝政、批閱奏章。保極宮是皇帝的起居室。樣式與東宮介祉宮相同,但其左右有抄手廊與迪光殿後廊相接,使院內顯得更為精致典雅。繼思齋應為皇帝東巡期間隨駕後妃居住的地方。崇謨閣用於存放曆代實錄、聖訓和《滿文老檔》。
太廟位於大清門東側,始建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原為道教建築景佑宮(三官廟),乾隆四十三年將城外的盛京太廟遷於此處,供奉清室先祖肇祖、興祖、景祖、顯祖的神位。
西路建築群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包括戲台、嘉蔭堂、文溯閣、仰熙齋、轎馬場。
文溯閣建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是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文溯閣為前後出廊式建築,黑琉璃瓦綠剪邊。梁枋間彩繪“白馬獻書”圖案。東側有一碑亭,內立乾隆親撰的《禦製文溯閣記》(正麵)和《宋孝宗論》(背麵)。碑文詳細記錄了建閣的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情況。
文溯閣後麵,有抄手殿廊連接著仰熙齋。齋後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藥圃、梧桐院等。文溯閣前有一處休閑娛樂的場所,由嘉蔭堂、東西廊、戲台、扮戲房等構成。嘉蔭堂坐落在其北側正中,五間硬山卷棚頂前後廊式建築。嘉蔭堂的正前方,即是一座背南向北的戲台。下為高二尺餘的台基,台麵約30平方米左右,上為青瓦卷棚式頂。走出戲台便是轎馬場。
道光朝以後,清廷局麵急轉直下。列強瓜分,使大清王朝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之中。沈陽故宮亦飽受塗炭,先後多次慘遭強搶。宣統三年,東三省總督錫良據金梁之議,“奏請於盛京大內,文溯閣前隙地建設博物館”,因辛亥舉義,此事不了了之。辛亥革命以後,北洋主政,將盛京庫藏之寶運往京師大內。馮玉祥“北京政變”後,盛京皇宮亦由奉天省政府接管。
1926年,奉天省議會在故宮內設立東三省博物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博物館被改為奉天故宮博物院。1945年“八一五”光複後,複成立國立沈陽博物院。1949年改為沈陽故宮陳列所,隸屬於東北政府文化部。1954年,國家決定在沈陽故宮設立清代曆史藝術性質的博物館,後改為沈陽故宮博物院。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國家4A級旅遊單位。1986年,沈陽故宮博物館改名為沈陽故宮博物院。2004年,沈陽故宮作為北京故宮的擴展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還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宮廷文物。北京、沈陽兩座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築群,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寶貴財產。
清福陵
福陵又稱東陵,坐落在沈陽市東北11公裏處,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皇後葉赫那拉氏的陵寢。福陵與沈陽市的昭陵、新賓縣永陵合稱“關外三陵”“盛京三陵”。
福陵始建於後金天聰三年(1629),竣工於清順治八年(1651),經康熙、乾隆兩帝增建,形成了目前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群,總占地麵積達19.48萬平方米。崇德元年(1636)大清建國,定陵號為“福陵”。1929年,福陵被當時奉天當局辟為東陵公園,1963年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準中國的沈陽福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福陵建築格局因山勢形成前低後高之勢。南北狹長,從南向北可劃分為三部分:大紅門外區、神道區、方城和寶城區。陵寢建築規製完備,禮製設施齊全,主要建築規模宏偉,陵寢建築群保存較為完整。
大紅門外區有牌坊、石獅、華表和下馬碑,均排列東西兩側各一。福陵大門為正紅門,門東西兩側牆上鑲嵌有蟠龍五彩琉璃壁。進入正紅門即入神道區,一條參道垂直北上。參道兩側,排列著石象生,有石獅、石馬、石駱駝、石虎等。據說石馬是仿當年努爾哈赤乘坐的蒙古馬形象雕成。穿過神道過橋便是著名的108磴石階。顧名思義,共108級台階,由下而上,由低向高。108象征著天罡36星和地煞72星數之和,表示天地宇宙,象征帝王對社稷的主宰。108磴是福陵的重要標誌。
登上108磴,是大碑樓,是康熙十八年(1689)增建的碑樓,內立有龜趺座的石碑,碑上刻有康熙皇帝親撰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碑重達50多噸。大碑樓東西有茶果房、滌器房、省牲亭和齋房等,均為準備祭祀之物用。
大碑樓後麵的城堡式建築為方城。方城區是福陵的主體建築部分。方城圍牆上有四座角樓,每座角樓有兩層。北麵是大明樓,內有一座石碑。門外石案上設五供。方城正中是隆恩門,方城內正中台基上坐落著隆恩殿。隆恩殿兩側有東西配殿、焚帛樓等建築。方城最北麵是寶城,也稱月牙城,正中突起的土堆即是寶頂,其下的地宮埋葬著努爾哈赤和葉赫那拉氏的棺木及骨灰。
福陵建築群是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將我國傳統建築形式與滿族建築形式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福陵氣勢宏偉,古樸典雅,清幽肅穆,十分壯觀。
福陵的修建以及後來的重建、改建都是在古代堪輿家的指導下進行的,從選址到規劃設計,考慮了陵寢建築與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自然環境與陵寢建築的完美交融,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在清朝建立的二百多年間,福陵是皇室從事禮製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無論是建築遺存,還是其所包涵的曆史史實,都是研究清朝陵寢製度、喪葬禮儀乃至清初的殉葬製度、祭祀製度、職官體製,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重要資料,記錄著明末、清朝及民國年間的曆史。清福陵不僅是中國帝陵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曆史文化的最好見證。
明清陵寢地表建築,基本上與紫禁城建築是如出一轍的,而紫禁城建築的前身就是沈陽的故宮和昭陵、福陵。其建築思想旨在宣傳皇權至上,其等級、使用材料均與紫禁城宮殿一樣,不同的是陵寢是皇帝死後居住之所,不僅要威嚴,還要適應陵寢這一特殊要求,因此明樓寶頂成為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清代陵寢地表建築十分注重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紅牆、黃瓦、高聳的明樓與蜿蜒的青山、流淌的河水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顏色搭配極其協調的畫卷,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互映襯,相映生輝。高聳的明樓顯示了明樓的主體地位,既顯示了墓主的身份,也顯示了清廷的威嚴。
明清兩代建造了許多規模宏大的宮苑、陵寢,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很出色,在裝飾風格的表現上沉雄深遠,充分顯現了明清全盛時期皇權的聲威。到了清代中葉以後,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築和藝術上也表現出一種追求繁瑣綺麗的風氣,工藝品上堆砌玉石珍寶、金銀琺琅,連建築裝修上也鑲嵌上琺琅玉石,藝術之高低仿佛與金銀財寶的多少成了簡單的正比。
關於墓裏葬有何人,一直爭論不休。人們一直以為,福陵裏埋葬的是努爾哈赤和皇後葉赫那拉氏。但事實上,陵寢中的主人除太祖努爾哈赤、皇後葉赫那拉氏外,還有大妃烏喇納拉氏。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於遼東蘇子河流域的建州左衛。父塔克世,是明朝建州左衛指揮使;祖父覺昌安,是建州左衛都指揮。努爾哈赤10歲時,母親病故,繼母納喇氏對其百般虐待。
後來,努爾哈赤投身明朝總兵李成梁帳下,作戰勇猛,屢立戰功。經過艱苦奮戰,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在新賓赫圖阿拉城建立大金國,年號“天命”。天命三年(1618),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口實起兵反明,先後占領撫順、清河等城堡。繼著名的薩爾滸大戰後,努爾哈赤先後占領開原、鐵嶺、沈陽、遼陽、北寧等地。天命十三年(1628)3月,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寧遠,結果不成功。同年8月11日,努爾哈赤死去,終年68歲。初隻葬於沈陽城內西北角,直到天聰三年,正式安葬於福陵。努爾哈赤一生有後妃14人、16子、8女。其八子皇太極繼位。
皇後葉赫那拉氏,即有名的孟古姐姐,生於明朝萬曆三年(1575),卒於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僅29歲。葉赫納拉氏的父親楊吉努為海西葉赫部首領。葉赫部位於現今吉林省梨樹縣境內葉赫鄉。葉赫部與建州關係較好,多有來往,楊吉努見努爾哈赤英姿勃勃,相貌非凡,又出身建州貴族,便將女兒孟古姐姐許給努爾哈赤,待長成後親自送往,與努爾哈赤締姻。於是,努爾哈赤與孟古姐姐成婚,孟古姐姐時年14歲。孟古姐姐不僅美貌過人,而且聰穎和順,深得努爾哈赤喜愛。明萬曆二十年(1592),孟古姐姐生皇八子,取名皇太極。
從此,努爾哈赤與孟古姐姐的感情更加深厚。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孟古姐姐病故。努爾哈赤舉行盛大祭禮,然後將孟古姐姐葬在自家院內三年,第四年才遷葬於尼亞滿山崗,在那裏為她建陵,派覺爾察氏一戶看守。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承汗位,孟古姐姐因此成為皇太後。天聰三年,皇太極在沈陽城東石咀頭山建造福陵,將太祖努爾哈赤與孟古姐姐合葬。
大妃烏喇納拉氏,名阿巴亥,生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出身於烏喇部貴族之家。其父滿泰,為海西烏喇部酋長。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為側福晉,時年12歲。
天命五年(1620),阿巴亥升為大妃,主持家政。阿巴亥生有三子:長子阿濟格、次子多爾袞、三子多鐸。努爾哈赤晚年,十分喜愛阿巴亥的次子多爾袞。努爾哈赤去世後,諸王強迫阿巴亥殉葬。阿巴亥無奈,隻好服從,於努爾哈赤去世後第二天早晨自盡。阿巴亥死後便與努爾哈赤同槨而殮,葬於沈陽城內西北角。後皇太極營造福陵後,將皇後孟古姐姐、大妃阿巴亥一道與努爾哈赤合葬。
福陵的周圍河流環繞,山崗拱衛,遠遠望去氣勢宏偉,景色宜人,風景優美。清人高士奇曾有詩雲:“回瞻蒼靄合,俯瞰曲流通。地是排雲上,天因列柱崇。”正是福陵風光的具體寫照。
新中國成立以來,曆經百年滄桑的東陵公園,在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懷和支持下,得到了精心維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在采取各種措施進行保護管理的同時,還利用福陵四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大力開發旅遊資源,在陵區附近修建多處景區、景點,如“天柱排青”“杏林春曉”“龍灘垂釣”“龍尾觀溪”“森林浴場”“芳草雲天”“禦泉”“妃子鬆”“神龜”“義犬救主”等,其中“天柱排青”為沈陽八景之一。今天的東陵公園已成為一座具有曆史文物、園林風光、旅遊度假等多種功能的觀光遊覽中心,以其令人驚歎的建築藝術、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秀美的園林山色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遊客。
清昭陵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位於沈陽(盛京)古城北約五公裏,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遊覽勝地。昭陵占地麵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園內古鬆參天,草木蔥蘢,湖水蕩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充分顯示出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和現代園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後外,還葬有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後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1927年,以昭陵古建築群為中心的皇陵被辟為公園對公眾開放。1982年,國務院公布清昭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清昭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清昭陵始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順治八年(1651)初建完成。此後,康熙、乾隆及嘉慶各朝又曾多次改建和擴建並形成最後麵貌。陵寢建築的平麵布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兼有明朝皇陵和滿族陵寢的雙重特點。
昭陵建築結構與福陵相似,全陵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包括華表、石獅、石牌坊、更衣廳、宰牲廳;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包括華表、石象生、碑樓和祭祀用房;後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
昭陵前部在繚牆外,參道兩側有華表、石獅、更衣亭等。正中是牌樓,牌樓是前部主體建築,係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為罕見的藝術珍品。
從正紅門開始,便進入昭陵的中部。正紅門為繚牆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兩側裝飾有五色琉璃蟠龍壁。正紅門一條參道直通而上,兩側有華表、石獸和大望柱,兩兩相對,十分整齊。石獸中最著名的是兩匹石馬,稱為“大白”和“小白”。這兩匹石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據說是以墓主生前最愛騎的兩匹駿馬為原型雕琢而成。再往北可至碑亭。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為頌揚墓主人而建,裏麵豎有“昭陵神功聖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門。隆恩門是方城的正南門,與碑亭相對。這裏是方城的後部,其建造猶如城池一般,是一座城中之城。隆恩殿位於方城的中心,前有隆恩門,後有明樓,東西有配殿、晾果房和焚帛亭。四角有角樓,圍繞著方城,格外莊嚴肅穆。隆恩殿建在雕刻精美的花崗岩石階上,黃琉璃瓦鋪頂,畫棟雕梁,金匾紅牆,異常華麗。穿過明樓便是寶城。寶城是方城的最北部分,呈月牙形。寶城也稱寶頂,高高聳起,下麵便是地宮。地宮裏埋葬著清太宗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棺木及陪葬品。寶頂後麵是隆業山,登上寶頂,四下望去,可觀陵園整體風貌。綠樹環合,景色清幽,極為恬靜。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延數裏的古鬆群。有古鬆兩千餘棵,鬆齡達三百多年,棵棵鬱鬱蔥蔥,參天蔽日。這些古鬆各具形態,有“神樹”“鳳凰樹”“夫妻樹”,還有“姐妹樹”“龜樹”等,各具特色。這些古鬆與金瓦紅牆交融在一起,更顯得靜穆和諧。
昭陵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的還有一組獨特的建築群,叫作“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皇太極眾妃的塋地。除此之外,在陵寢的東西兩側三裏左右有功臣之墓。左側是武勳王楊古裏墓,右側是貞臣敦達裏及安達裏殉葬墓。這種功臣陪葬的製度充分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製度,是研究清代宮廷習俗文化的重要史料。
昭陵的建築布局嚴格遵守“中軸線”和“前朝後寢”的陵寢規則。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他附屬建築則排在主體的東西兩側。這同樣是體現封建君主權力至高無上,同時在建築學上也達到建築群穩重平衡及統一的美學效果。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努爾哈赤與孟古姐姐所生,排行第八。皇太極出生時,努爾哈赤正從事統一女真的事業,以滿洲部為核心,已將其周圍各部統一。當時努爾哈赤及幾個哥哥一直忙於戰事,皇太極年僅7歲時就開始主持家政了。他把家裏的日常事務、錢財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條。
皇太極跟隨父兄迅速成長,能文能武,獻計獻策。後來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與明朝對抗。薩爾滸之戰後,後金奪取了政權。1628年8月,努爾哈赤去世,同年9月,皇太極繼位後金可汗,改年號為天聰,史稱“天聰汗”。1636年,皇太極於盛京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崇德六年以後,皇太極身體日益欠佳,曾發布過大赦令,也減少了處理日常事務的負擔,甚至做過祈禱。到崇德八年,勞累一生的皇太極終於因病在沈陽清寧宮與世長辭,享年52歲。皇太極用其波瀾壯闊的一生奮鬥,為後來清軍入關,定鼎燕京,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準備了條件。他死後定廟號太宗,諡為文皇帝,葬於昭陵。
昭陵女主人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是皇太極的正宮皇後。她是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之女,孝莊文皇後和皇太極寵妃海蘭珠的姑姑。她16歲嫁給皇太極時,並不是皇太極第一個妻子。天聰元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因為滿蒙聯盟的關係,便把並不是第一位妻子的哲哲封為“大福晉”,管理家政事務。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建國大清,改“汗”號稱皇帝,大福晉哲哲又被封為中宮皇後,居中宮清寧宮,成為清代曆史上第一位行大禮、正式冊封的皇後。
崇德八年,皇太極駕崩,其子福臨繼承皇位,即順治皇帝。哲哲便被尊為母後皇太後。順治元年,大清國遷都北京,哲哲一起入關定居北京紫禁城。順治六年(1649),皇太後哲哲病逝,年51歲,諡為孝端文皇後。順治皇帝為她舉行了隆重的喪禮,恭奉她的梓棺在宮中正殿,命文武百官及其夫人們都穿上喪服,男摘冠纓,女去首飾,以示哀悼,並且按照皇太極去世時的規格進行了一係列祭奠禮儀。次年,孝端文皇後的梓棺被運回沈陽,與皇太極一起長眠,合葬在昭陵。哲哲與皇太極共同生活多年,沒有生下過男孩,先後為皇太極生下三個女兒。
清昭陵作為皇室祖陵在清代受到嚴格的保護,朝廷在這裏設有專門的機構管理和保護皇陵,每年都要舉行大小不等的祭祀活動。清朝入關後,更有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四帝先後十次親祭昭陵。昭陵由兩個衙門管理。一個叫總管衙門,一個叫關防衙門。前者主要負責陵區的防衛,後者則主要負責祭祀和陵寢建築的一般修繕。清朝破敗以後,連年戰亂,國庫入不敷出,昭陵的維護便放鬆下來,以至陵園建築殘破凋零。但昭陵修建時達到很高的建築水平,因此主體建築保存至今,地宮相對保存完好,整體布局也依然完整。
民國十六年(1927),以陵寢為中心辟為北陵公園,如今占地麵積達330萬平方米。北陵公園以陵寢為中心,分為陵寢、陵前和陵後三個部分。園林管理部門為了充分利用這裏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拓造人工湖,增建亭台閣榭,種植各種花草樹林,設置各種遊藝及體育、文化娛樂等場所,這些舉措給這座古老的陵園注入了現代氣息,使它成為著名的風景區和遊覽勝地。
園內自然景觀千姿百態,異彩紛呈,其中最有名的是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之園,總麵積達4萬平方米,種植近二百種植物,四季呈現出不同的景致,十分有特色。初春時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時荷花競放,柳綠鶯啼;深秋時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時銀裝素裹,蒼鬆挺拔。整個園林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園內建築與景觀巧妙結合,用中國傳統園林建築藝術將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天然畫卷。北陵公園還有一個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夏天碧波千裏,柳色成蔭,十分美麗。
清永陵
永陵,滿語稱為“恩特和莫蒙安”,是大清皇帝愛新覺羅氏族的祖陵,也是最早的清代陵寢。
永陵位於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的西北1公裏處,前臨蘇子河,後倚啟運山,占地1萬平方米。這裏埋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遠祖猛特木(追封肇祖原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肇祖原皇後)、曾祖福滿(追封興祖直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興祖直皇後)、祖父覺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景祖翼皇後)、父親塔克世(追封顯祖宣皇帝)與母親喜塔拉氏厄默氣(追封顯祖宣皇後)以及伯父禮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小,但其始建年代最早,經過全麵修繕,麵貌已煥然一新。金頂紅牆在綠樹掩映之下,顯得更加金碧輝煌。永陵集我國古代建築的優秀傳統和滿族藝術風格於一體,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新賓清永陵可以說是愛新覺羅氏的家族墓地,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努爾哈赤選定了橋山之陽、草倉河迤西的一片平闊之地,動工為其祖輩修建陵寢。
天聰十年(1636),清太宗皇太極敕封先祖墓地為興京陵,追封四祖為王。順治五年(1648),清世祖福臨又為四王追尊帝號。順治八年(1651),改稱興京陵山為啟運山,設管理該陵的陵寢官員和兵丁。順治十年(1653),清世祖福臨首次對清永陵進行改擴建,建造了啟運殿和各門、院牆及懸山式升龍袖壁。順治十二年(1655),建肇、興二祖神功聖德碑。順治十六年(1659),尊稱興京陵為永陵,並加派守護官員。順治十八年(1661),建景、顯二祖神功聖德碑,同年建成四座碑亭。康熙九年(1670),設永陵總管衙門及永陵八旗旗署。康熙十一年(1672),設永陵掌關防衙門、掌關防官、副關防官兼內管領、副官防官兼尚膳正、尚茶副、尚膳副和筆貼式等,具體掌理陵區各項有關事宜。康熙十五年(1676),啟運殿、配殿、四碑亭、啟運門、正紅門更換青瓦為黃琉璃瓦。至此,清永陵的建築格局和建築規模基本定型。
清永陵的改建工程同清福陵、清昭陵的改擴建工程幾乎同步進行,但清朝獨對清永陵的改擴建工程做了嚴格區分,不設石牌坊、石象生、陵園城牆、月牙城、明樓、石五供、二柱門、大寶頂及地宮。這是因為清永陵中所葬人物生前都沒有真正做過皇帝,他們的帝號及皇家陵寢的地位是後世皇帝追尊的,因此基於禮製和尊重曆史的原因,形成了清永陵既具有皇家陵寢的格局又不同於其他皇家陵寢的特殊規製。這種特殊規製曆經清朝近三百年的數十次維修工程沒有變化,始終如一。
順治十三年(1656),清朝在清永陵紅牆外15公裏設紅樁,紅樁外7公裏設白樁,白樁外5公裏設青樁,規定:“紅樁之內,寸草為重。白樁之內,禁止樵采。青樁之內,禁止燒造。”將陵寢方圓30公裏內劃為皇陵禁區。
清朝對清永陵的管理體製十分完善嚴謹,設永陵總管衙門,管理陵區的山川、道路、林木及安全值守;又設掌官防衙門,管理永陵祭祀和維修工程。後來清朝末期,由於戰亂,年久失修,清永陵的建築一度處於危險的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陵寢所有建築不斷進行維修。修啟運殿時,由於新賓地處高寒山區,冬凍春化,琉璃瓦經常凍裂破碎,每隔幾年就要進行一次串瓦維修和棟梁彩畫。這項工程非常艱難,工匠們對尚可使用的木構件及瓦件,妥善保存並複回原位,對已腐朽、破碎不可用者按原樣、原工藝、原材料更換,還要對院牆及個別建築施行固基工程,在陵寢正紅門之外的神路兩側開挖排水溝,治理神路的泥濘狀態。清永陵麵貌因而得以獲得較好的保存。
陵園內部由前宮院、方城、寶城組成,形製與沈陽福陵、昭陵相同,四周繞以繚牆。陵前參拜道南北長達840米,均以黃沙鋪墊。參拜道南北兩端左右各立有下馬石碑一座。碑陽豎書陽刻漢、滿、蒙、回、藏五體文字“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凡謁陵祭祖之王、大臣到此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入陵,以表示對皇陵之尊崇,否則當視為大不敬罪予以嚴懲。
陵門是正紅門,共三間,每間上有對開朱紅木柵欄門扇,充分展示了滿族先民樹柵木為城寨的古樸習俗。進入陵門便是神道,神道兩側有四座碑亭。亭內立“肇祖原皇帝”“興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顯祖宣皇帝”石碑四座。在每座碑樓前後門左右各有一條坐龍,這16條坐龍意指清王朝穩坐江山。兩側有茶膳房、滌器房、齊班房、祝班房等建築。
碑亭之北便是方城。方城的南門稱為啟運門。啟運門中門為神門,為墓主神靈出入之門。東門為皇帝及大臣出入之門。西門為皇太後、太後、妃嬪及平常司事人出入之門。
進入啟運門便到達啟運殿。啟運殿位居方城正中,殿堂高矗,每扇門上有九九八十一顆金釘,取意“九九歸一”。帝王為“九五”之尊,橫九縱九,唯皇最大,象征著皇帝崇高的地位。大殿建在長方形的月台之上,內設暖閣、寶床、寶座、神牌及五供。暖閣前置龍、鳳寶座各四個,寶座上置神牌,分別是肇祖原皇帝、肇祖原皇後,興祖直皇帝、興祖直皇後,景祖翼皇帝、景祖翼皇後,顯祖宣皇帝、顯祖宣皇後的漢、滿文合璧神牌。寶座前是供案。案上置各種供品。供案前是四套掐絲琺琅祭器,每套5件,共20件。祭器座為楠木香幾。
啟運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三楹,單簷歇山式建築,琉璃瓦頂,三麵環廊。東配殿為維修啟運殿時,恭藏肇、興二祖牌位、神器及祭祀的臨時場所。西配殿主要是祭祀時供喇嘛打坐、念經、超度亡靈的場所。啟運殿與西配殿之間,有一座青磚與瓦砌築的高近三米的歇山式小建築,名“焚帛亭”,俗稱“燎爐”,用於祭祀時在此焚化祝版、製帛、金銀錁子及紙錢。穿過啟運殿便到達寶城。寶城墳塚分為上下兩層,呈東西排列。上層台中葬興祖,左昭景祖,右穆顯祖。興祖墓東北是肇祖衣冠塚。下層台左葬武功郡王禮敦,台右葬恪恭貝勒塔察篇古。中間是礓嚓3段共21級。興祖直皇帝福滿寶頂之前原有一株古榆,高數十丈,蔭庇數畝,枝幹屈曲,狀若神龍。乾隆皇帝東巡到此,將此樹命名為“神樹”,並製《神樹賦》一篇,又將其刻成臥碑傳於後世,現亦存於永陵內。
清皇室把永陵視為“兆基帝業欽龍興”的地方,因此經常舉行祭祀活動,每年大祭6次,小祭24次,幾乎終年香火不斷。從1682年到1892年,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先後九次親到永陵謁祖巡幸,遂使永陵謁祖活動成為清代皇族的典製。
寶城後即是啟運山。啟運山石骨崚嶒,山脊此起彼伏,狀若行龍,俗傳“懸龍”。永陵周圍群山拱衛,眾水朝宗,沃野平疇,草木蔥鬱。遠遠望去,啟運山宛如一條巨龍盤旋雲間,橫臥於陵寢身後,俯飲河水。波光瀲灩的蘇子河、草倉河如同兩條銀色飄帶,鑲嵌於陵區,再加上金瓦紅牆交相輝映,使永陵風光格外靜謐清幽。
永陵不僅有神奇的傳說、豐富的內涵,其獨一無二的建築形製、布局、造型、工藝更是聞名於世。陵寢的東配殿與西配殿,果房與膳房,肇祖碑亭與興祖碑亭,齊班房、祝版房與茶膳房、滌器房,東下馬碑與西下馬碑皆以中軸線為中心,呈左右對稱排列,均衡布局,主次分明,彼此呼應。陵寢建築則由前至後縱橫排列,一縱一橫,交替進行,經緯組合,靈活多變。永陵陵寢形製依然遵循“前朝後寢”,由前至後縱向排列二方一圓的三進院落,即第一進院落前院是方形,第二進院落方城亦方形,第三進院落寶城是圓形。啟運殿後的寶城寶頂是奉安帝、後屍骨的地宮寢殿,稱“後寢”。
永陵是東北著名的清代“關外三陵”之首,有“關外第一陵”之稱,也是現存比較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寢建築。1963年,永陵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立文物管理所。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五女山山城
五女山位於本溪市桓仁縣城東北8公裏的渾江西北岸。相傳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得名。又傳說有五位仙女下凡,為民除害,人們在山上修五女廟以示懷念。迄今廟址尚存,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和遼寧省五十佳景之一。
五女山山峰高聳雄偉,巍峨壯觀,堪稱桓仁美景之冠。四周懸崖峭壁,險峻奇秀。山頂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草木茂盛。山頂有一瞭望台,俗稱“點將台”,是五女山山城的製高點。站在瞭望台上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可望到遼寧省最大的水庫(34億立方米)桓龍湖。遠遠望去,煙波浩渺,水天相接,渾然一體,宛如一幅精致的畫卷。
五女山景色四季如畫。春夏季節,山上千枝競秀,百花芬芳,蜂蝶飛舞,鳶聲婉轉;山下碧波萬頃,舟船穿梭。到了深秋時節,群鬆蒼勁,楓林似火,萬紫千紅。再到寒冬時節,銀裝素裹,群山如銀蛇飛舞,似玉龍奔騰。古老的五女山城,奇峰怪石,林海鬆濤,幽靜秀雅,風光旖旎。山下渾江水庫,每當夕陽西下,碧綠的湖水泛起粼粼細浪,映出片片絢麗彩霞,漁翁回返,群鳥歸林。遊船上彩旗飛揚,遊客歌聲悠揚。
五女山山體呈長方形,主峰海拔824米,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300米,峭壁垂直高度可達200多米。公元前37年,北夫餘王子朱蒙因敗於宮廷之爭流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麗第一王城,史稱紇升骨城。於是,這裏便成為高句麗民族文明的發祥地。
公元3年,高句麗王朝第二代國王琉璃明王類利遷都集安,但五女山山城作為高句麗早期王城和發祥之地,仍然備受重視。作為第一代王城,高句麗王朝的政權在此經曆了整整40年的時間,先後有兩代國王在這裏執掌政權,發號施令。此後數百年,山城不斷續建,一直是高句麗的重鎮和交通要衝。在高句麗時期,這座山城從未被敵人攻占。427年,高句麗國遷都朝鮮平壤,建大城山城於大同江北岸的山坡上。6世紀初,隋王朝統一南方,國力大增。高句麗國王率兵劫掠遼西,自此隋唐兩代與高句麗常年戰爭不斷。645年,唐兵渡遼水,收回遼東土地。668年,唐兵攻克平壤,高句麗王國覆滅。經28代國王,曆時705年,高句麗吞吐日月,辟土立疆,卻始終未能進入錦繡天國的中原。雖稱雄東北亞,卻極不情願地遭遇了世界為之矚目的大唐王朝。數百年風雨,無可奈何花落去,隻剩下一條渾江,依舊浩蕩東流。
高句麗時期的大型建築遺址長16.4米,寬9.3米,深1.4米。北麵借助山城鑿出土壁,另三麵砌有石牆,底部是一片較為平坦的岩石。當年在此放上滾木和木板,用於屯放糧食。凹坑便是兵營遺址。它們呈半地下狀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地窨子,主要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裏麵折尺形的建築是火炕,其中分別設有二至三個煙道,上鋪石板,石板上抹泥,形成炕麵。炕內設火灶,土塄上設有煙囪。前些年,考古專家在此發現了大量陶器、鐵器等遺物,其中多見兵器,還出土了一件比較完整的甲衣。由此可以判斷,這裏應是當時的兵營,是山城衛戍部隊的駐地。
“十八盤”是高句麗時期進出山城的主要道路,沿山穀曲折盤旋。路寬1至1.5米,全長938米,土質路麵,外緣砌築石護坡。後來為方便遊人,也修建了上山的石階路和欄杆,但仍有許多人為體會當年高句麗人的艱辛,而繼續走“十八盤”古道。
五女山山城共設三座門,分別在東牆、南牆和山頂西部。“十八盤”直通的西門,寬約3米,兩側砌築石牆,門略內凹,呈甕門之勢。現存門階、門樞礎石、門衛室等遺跡。通過西門登上山城,山城利用險峻的山勢,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防禦體係,充分顯示了王城霸氣,規模宏大,體係完備,可分山上、山下兩部分,現存城牆、城門、馬道、大型建築基址、居住建築群址、蓄水池、瞭望台、哨所等。
近年來,考古專家在山上發現了大量的古代遺跡和遺物。年代最早的遺物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曆史。這說明,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山上生活。發現的遺物還有戰國晚期的石劍、石鑿、陶壺以及一些遼金時期的生活、生產工具和兵器。
考古工作者在這座山城裏還發掘了多處高句麗遺跡,其中一號大型建築基址長13.5米,寬5米,原有七塊礎石,保存六塊礎石和一個柱坑,表明應為六開間建築。此外,還出土了高句麗早期豎耳陶罐等典型器物。從建築規模和等級來看,推測為王宮遺址。而居住建築群遺址則由20多座房址組成,分布密集,均為半地穴建築,平麵呈正方形或長方形,內設折尺形火炕。出土遺物以鐵鏃、甲片居多,推測為兵營遺址。更為珍貴的是,山城裏還出土了一副鐵製腳鐐,這是中國已發現的高句麗文物中唯一的刑具,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阿哈出(李成善)之孫,釋家奴之子,建州女真第三代首領李滿住居於此山城的南麓甕村。自此,五女山成為建州女真的防守駐地。出土的大量文物佐證,此山城在唐、遼、金、元、明等朝代均曾駐兵或有部族聚居。
據書載和口傳,山上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60餘處。原建有玉皇觀,殿三楹,廟前鑿一方井,7米多長,3米多寬,深1米多,名為“天池”,終年不涸,清澈可飲。山上發現古軍營遺址和頭像,額頭高聳,眼鼻口下頦非常勻稱,遊人看後無不景仰。
除了豐富的高句麗遺跡外,五女山自然景觀神奇秀美,有月牙關、飛來峰、一線天、楓林坡、好漢鬆、五女鬆等。它們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五女山已經成為遼寧省東部著名的旅遊景觀,是桓仁縣的旅遊業龍頭。當地人相信,被列入世界遺產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前來這裏尋幽訪古。1996年五女山山城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02年,五女山景區被評為4A級景區。2004年,五女山山城榮登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長城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李家鄉新台子村境內,距山海關15公裏。其南端起於危峰絕壁間,與山海關方向延伸而來的長城相接。於是,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一座規模巨大的城橋跨在河麵上,城橋繼續向北逶迤於群山之間。九江河水從城下直流而過,形成“城在山上走,水在城下流”的奇特景色。
九門口長城始建於齊,明初1381年時擴建,全長1704米,是中國萬裏長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長城,其跨河牆長達100多米。
九門口長城以條石為基礎,外包磚牆,寬達5米,高達10米,頂外側有垛口,裏側有女牆,每250米至500米建有敵台,每500米至1000米築有敵樓。每遇山口、峽穀設關口。綏中境內有九門口關、三道關、黃土嶺、夕陽口、無名口、小河口、大毛山口、董家口、城子峪等多個關口。西溝長城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明長城,是明萬裏長城的主幹線,位於綏中永安鄉西溝村、金家溝村一帶。這段長城地勢險峻,建築布局雄偉壯觀,有“第三八達嶺”之稱。
九門口長城是明長城的重要關隘,有“京東首關”之譽。近年來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鐵炮、石炮、青花瓷碗、大缸等大批文物,也反映出明代軍事防禦情況和軍士駐守長城的生活。
九門口屬燕山餘脈,群峰簇聚,層巒疊嶂,山勢挺拔,懸崖峭壁,十分險峻。青龍河從兩山之間流過,旱季時河道幹涸,雨季時則山洪暴漲,眾山之水,彙為一流,水勢湍急,有如萬馬奔騰,石沙轉流,勢不可擋。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派徐達督軍到山海關一帶修築長城,既可高牆抵敵,又可放洪水通過,便在長城河穀處擴建了九門口長城。光緒十八年(1892)牆基與6座水門洞被洪水衝毀,光緒三十年(1904)重修。在百米寬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條石包砌起8個梭形橋墩,形成9個水門,城橋上部是高峻的城牆牆體。九門口長城過河城橋下的寬闊河床全部用大塊的方整石塊鋪成,石與石間用鐵腰咬合,形成規整的石鋪河床,遠遠望去,猶如一片石,因此九門口長城又被稱為“一片石關”。當地人曾有順口溜來形容此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十門少一門,門門斷人魂。要想出一門,十人九斷魂。”
著名的“一片石大戰”便是在這裏發生的。1644年4月30日,李自成、劉宗敏親自統率大軍前往山海關。隨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吳三桂父親吳驤等人。4月21日,李自成的大順軍與吳三桂於一片石進行惡戰。大順軍赴山海關的兵馬約十萬,吳三桂與高第的關、遼兵約為五萬,多爾袞所統滿、蒙、漢軍隊大約為七八萬人。其中,以多爾袞率領的滿洲鐵騎最強,兵馬都披著甲胄,非常堅硬,百步之外無法洞穿。當日清晨,清軍進至離山海關城僅二裏,多爾袞在歡喜嶺的威遠台上觀戰。
22日上午,吳三桂軍漸難支撐,據守北翼城的一支吳軍向大順軍投降。吳三桂向多爾袞請降,多爾袞令吳三桂按滿族習俗剃發,並許諾將皇太極女建寧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於是,多爾袞下令清軍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三路進關。清兵進關後,見大順軍從北山至海邊排列成一字長蛇陣,多爾袞即令清軍沿近海處鱗次布列,吳三桂軍排列於清軍的右邊。忽然大風突起,揚塵蔽天,多爾袞乘勢命八旗騎兵衝鋒陷陣。大順軍雖拚死抵抗,但因與吳三桂軍已鏖戰一晝夜,筋疲力盡,清軍輕而易舉大獲全勝。李自成的大順軍潰敗,農民軍死傷數萬。
九門口長城因建在水上,固有“水上長城”的美稱。其城橋下有九個瀉水城門,水勢自西向東直入渤海,氣勢磅礴、壯觀,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但近年來由於環境問題,九江河已接近幹涸,人們在下遊建起了一座橡膠壩,截流少量河水,剛好漫過城門下的一片石。九門口水上長城境內長城分為兩段:一段位於家堡、永安堡、加碑岩三個鄉的西南,全長31公裏,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屬明萬裏長城主幹線。另一段是明萬裏長城的支線,自錐子山向東南的金牛洞,全長13公裏。長城巍峨壯觀,優美的自然環境如詩如畫,吸引著廣大遊人。
九孔城門橫跨河上構成一座橋城,橋的兩端各突出一座百姓俗稱“水牢”的圍城,像橋頭堡一樣,與橋上形成交叉的軍事力量。圍城的設置也是長城關隘中獨一無二的。它看起來更像個豎井,內側用磚砌成,有圈門和向外的射擊孔,外側用石砌成,與橋城渾然一體。“京東首關”的匾額刻在最北側的城門之上。
九門口長城還有一奇特之處,那就是城牆下的山體內的一條明代修建的長城隧道。長城隧道溝通長城內外,裏麵可以駐軍,貯存武器、糧食,水井、夥房、廁所一應俱全,甚至還有供奉關公的祠堂,猶如一座地下宮殿。九門口關城兩側長城蜿蜒交錯,向南一側山峰陡峭,敵樓林立,向北山一側山勢舒緩,敵樓遙相呼應。
九門口一帶山勢巍峨,巨石崢嶸,溝穀深邃,夏秋群峰疊翠。長城隨山勢蜿蜒起伏,逶迤北上,兩側山穀夾雜花木。特別是長城和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更給九門口增添了色彩。2002年,九門口長城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不可移動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護級別,即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2351處,其中遼寧省53處(含世界文化遺產6處)。
沈陽市
張氏帥府
張氏帥府,又稱“大帥府”或“少帥府”,位於沈陽市沈河區朝陽街少帥府巷48號,是北洋政府末代元首張作霖及其長子、愛國者張學良將軍的官邸和私宅。張氏帥府始建於1914年,總占地3.6萬平方米,總建築麵積為2.76萬平方米,是迄今東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名人故居。
張氏帥府的正門不是很大。正門的門廊上,掛著一個匾額,上書“治國護民”。從建築時間前後順序可將大帥府分為東院和西院兩部分。東院是帥府的早期建築,包括四合院、小青樓、大青樓、關帝廟,還有東牆外的趙四小姐樓;西院則是後期建築,共有磚混樓房6座。
東院的四合院位於中軸線上,是帥府的早期建築,始建於1914年至1918年。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窄,三進院落,全院共有房屋六十餘間。主要建築都是石雕柱礎轉角石刻,牆基鑲嵌浮雕石板,牆頂鑲嵌磚雕飾件,門前踏步垂帶,掛梅欄板雕刻精湛,額枋、簷檁、廊柱及門窗油飾彩畫十分獨特。從正門入內便是第一進院,前有門房七間,中為過道門,東為傳達室,西為電話室,兩側為衛士房。東西廂房分別為內賬房、大廚房、承啟處、餐廳、電工室。通過儀門(垂花門)便到二進院,有正房七間,中開過門,東西廂房各五間,是張作霖屬下八大處的處理公務之地。正房東間是臥室和客廳,西間是書房和倉庫。東廂房北為內收發室,南為秘書長室。西廂房是一般秘書辦公室。第三進院是張作霖的夫人、姨太太及小姐等人的居室。正房當中靠北是祖先堂,東、西、南辟三門通往東西屋和院內。東西廂房各五間對稱,東為會客室,西是辦公室。三進院都各有東西便門與院外相通。
東院另一獨具特色的地方是小青樓。小青樓是一座二層小樓,坐北朝南,上下各五間,中開門,前簷出廊,青磚青瓦,有“園中花廳”的美譽。總建築麵積450平方米,小巧精美,造型獨特。小青樓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築。整座樓體呈凹字形,中間為兩層高門樓,二樓有外廊式陽台,正麵朱漆廊柱,雕梁畫棟,彩繪雀替,體現了傳統的中國建築風格;小青樓線條的雕飾、窗口飾以鎮石、樓後頂部砌有環形女兒牆等手法則是典型的西洋風格。小青樓是張作霖、張學良接待來賓、朋友的處所,房間裏有一隻虎的標本,因此又稱“老虎廳”。說它有特色,並不是由於它的建築特色,而是這個樓故事頗多。
小青樓是張作霖為最寵愛的五夫人壽氏專門修建的。壽夫人搬到小青樓後,為避免引起其他幾位夫人的不滿,聰明的壽夫人把大夫人趙氏生的女兒首芳,二夫人盧氏的二女兒懷英、四女兒懷卿,四夫人許氏生的三女兒懷曈、五女兒懷曦一並接到小青樓二樓居住,所以早期小青樓也被稱為“小姐樓”。也就是在老虎廳裏,張作霖威震日本人,繼而引發了九一八事變。而1928年6月,張作霖由北京返回沈陽,在皇姑屯附近被炸傷後醫治無效,就死於小青樓中。
與小青樓相對的是大青樓。大青樓位於東院北部,是張氏帥府的標誌性建築。建於1918年至1922年,為仿羅馬式建築。因該樓采用青磚建造,故稱大青樓。大青樓共三層,坐北朝南,呈多邊形,樓高37米,建築麵積達2460平方米,是當時奉天城除鳳凰樓外的最高建築。大青樓富麗堂皇,外部立體浮雕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內部主要房間的壁畫裝飾技藝獨特,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大青樓是張作霖、張學良父子重要的辦公場所,蘊藏著豐富的曆史內涵,是東北近現代曆史的見證和縮影。
張氏帥府的大院的東牆外,有一幢充滿愛情傳奇的小樓,即趙四小姐樓。趙四小姐即趙一荻,是張學良將軍的紅顏知己。趙四小姐樓是一座二層中西合璧式建築,建築麵積428平方米,獨立成院,清幽雅致。整幢小樓裝飾精美別致,既有體現中國傳統風格的描金彩繪,又有雕刻廊柱等歐式建築藝術特色。室內陳設主要以法式家具為主,盡顯豪華氣派。2001年,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將“趙四小姐樓”全麵修繕,正式對外開放。複原陳列了會客廳、舞廳、餐廳、琴房、起居室、書房、辦公室等多個房間,真實再現了趙四小姐與張學良將軍共同生活的場景,演繹著他們傳奇浪漫的愛情故事。
帥府西院的標誌性建築是西院紅樓群。西院總占地11017平方米,北半部以青磚圍牆與衛隊營相隔,東西並行建設兩組四合套院,每組套院均建正房、門房、廂房各五間。兩院各成獨立門戶,以與衛隊營界牆北側胡同為共同通道,與中院、東院相連。西院的四合院西邊一套曾是供張作霖的二哥張作孚的夫人及孩子張學成、張學文居住的。張學良主政東北後,決定拆掉西院四合院和衛隊營房,請國內著名設計師設計了七棟具有英國都鐸哥特式風格的三層樓房。1931年開始修建,後又改成六棟,1933年正式建成。紅樓群是帥府規模最大,房屋最多的建築。大樓均為三層,地下一層,其中有兩幢廂樓、四幢正樓。每一幢樓的平麵、立麵造型各具特色,但風格大致相同,均采用三角形的山花、紅磚牆體、矩形窗戶,壁柱、線腳、門窗框、簷部采用白色石頭,色彩明快。
張氏帥府作為東北的政治中心,曾曆經兩次直奉大戰、武裝調停中原大戰、東北易幟、楊常事件、九一八事變以及新舊中國的巨大變遷,飽經滄桑。1988年,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張氏帥府被定名張學良舊居陳列館暨遼寧省近現代史博物館,對外開放。2002年,張氏帥府正式更名為張氏帥府博物館暨遼寧近現代史博物館。館內陳列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業績展、張作霖生平大事與張氏家族展、張學思將軍業績展等,全麵展示了張氏父子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曆。
新樂遺址
新樂遺址位於沈陽市皇姑區黃河北大街龍山路1號,市內北運河北岸的黃土高台地上,海拔高度53米,為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是原始社會母係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遺址分布麵積達17.8萬平方米,中心區域有2.25萬平方米。其布局與半坡文化很相似。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測定,新樂遺址距今有7200多年的曆史。
從1973年至1993年間,新樂遺址經過多次調查與發掘,大量實物資料證明在沈陽新樂地區共存在三種相互疊壓的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即青銅時代,距今3000年至4000年的新樂上層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5000年的新樂層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7000年的新樂下層文化。其中最早的新樂下層文化,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被定名為“新樂文化”。這一文化已成為沈陽地區史前文化典型代表和曆史源頭。
其遺址發現過程頗為奇特。1972年秋,沈陽市於洪區水稻技術員、業餘考古愛好者孟方平(已故)在新樂宿舍地區拆除的舊房基底部,偶然發現了幾片蓖紋陶、細小石器及煤製品等。他覺得可能是重要發現,於是及時報告了有關部門。根據這一線索,沈陽市文管辦對文物出土地點和周圍地區進行了全麵細致的考古調查,並於1973年10月15日至10月31日在新樂宿舍地區進行了第一次考古試掘,確定了新樂上、下兩層文化。
新樂上層文化以夾砂三足陶器、磨製石器為代表;新樂下層文化以夾紅褐陶壓印之字紋深腹筒形罐、打製石器、磨製石器為代表。1978年,一名工人在距一號房址西北30米處挖菜窖時發現石磨盤殘塊,於是,沈陽市文管辦於同年5月至11月進行清理發掘,又發現了二號房址。1980年,新樂遺址因某單位施工遭到破壞,市文管辦於同年5月至8月和1981年4月至10月進行第三次搶救清理發掘,並確定了介於新樂上、下兩層之間的新樂中層文化。這層文化則以夾滑石陶、附加堆紋、刻劃紋陶罐、壺、缽為代表,距今約5000年。1991年至199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遼寧省考古研究所領隊對新樂遺址重點保護區的東南部進行大麵積發掘,發掘麵積達4000平方米。
新樂遺址出土文物相當豐富。出土文物中極為珍貴的是煤精製品和木雕藝術品。其中“木雕鳥”是沈陽地區出土年代最久的珍貴文物,也是世界上唯一保存最久遠的木雕工藝品。出土的骨製品種也十分繁多,其中重要的有1978年新樂遺址下層房址出土的骨柄、骨錐,為新石器時代骨製品。骨柄長11.2厘米,從側麵看,像兩片骨板黏合在一起,有一道較明顯的合縫,用以鑲嵌細石片,作複合工具之用。骨錐長10厘米,頂端寬1.4厘米,體扁平,尖部彎曲且鋒利,是鑽孔工具。1978年新樂遺址下層房址出土的斜線紋高足缽,高12.3厘米,口徑19厘米,底徑6.5厘米,紅陶衣,高足,通身飾以抹壓斜線和網格紋,是新石器時代的盛食器。
1982年,沈陽市人民政府將新樂遺址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國家為保護新樂文化遺址,在遺址上建造了現代展覽館,1985年5月正式開放。1986年改為新樂遺址博物館。1988年,遼寧省人民政府將新樂遺址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葉茂台遼墓
葉茂台遼墓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葉茂台村西、北山崗(遼代稱聖跡山)上。葉茂台村北和村西有一200米左右高的小山丘,在這裏發現、清理挖掘遼墓達二十多座。其中出土不少珍貴的隨葬品,對研究遼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風俗等有很大幫助。
從葉茂台出土的墓誌得知,此處是遼後族肖氏的家族墳地。肖氏是契丹民族,契丹原是我國北方西拉木倫河流域的遊牧民族,原分為八部,五代後梁時期,由耶律阿保機統一。公元916年建立契丹政權,後改稱遼國。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及建立政權期間,得到肖氏的幫助,於是,耶律氏與肖氏成了遼國的統治集團。
1974年春發掘第7號遼墓。這座遼墓中隨葬品豐富,陳設富麗,保存完整,在我國已發現遼墓中較為少見。出土三百多件華貴的隨葬品,包括絹畫、雙陸棋、木製房屋式棺床小帳、刺繡的衣被等,其中有兩軸絹畫最為珍貴。一件是山水畫,另一件是花鳥畫。這兩軸畫原掛於墓中棺床小帳的兩壁上,發現時畫已經脫落在棺房的木板上。山水畫群巒疊嶂,林木繁茂,山莊樓閣,峽穀清幽。閣前有二人對弈,一人觀棋。山下有一高冠士人攜杖登臨,後隨兩童,前者背上負有盛物行囊,後者肩上扛著罩衣古琴。下部還繪有山石溪水、青苔小草等,充分反映出封建時代文人隱士幽雅生活的主題。
另一幅花鳥畫,畫麵繪有一竹叢,在三根竹竿上分別落著三隻麻雀,動作各異。竹叢下,地麵上長著三簇較大的蒲公英、地黃花、白頭翁,開著束束花朵。野花叢中,有兩隻野兔在地上覓食。一隻兔子低頭啃食野花,另一隻昂首作尋覓狀。畫麵反映出北方春色盎然、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
1975年,又發現了第14號遼墓。從骨骼分辨墓主人是一青年婦女,隨葬品大都是軍事用品,有寶劍、箭、槍、刀、鉤、叉、鎧甲、戰鼓、提梁鐵罐等,其中提水用的提梁鐵罐,上嵌有銀絲圖案。馬鞍、馬蹬、馬鈴皆有劍拔弩張、殺氣騰騰的景象,可見肖氏家族的男女善於騎射,並能馳騁疆場,反映了契丹民族披堅執銳的英姿。
後來又發現了重要的23號遼墓。這是一座規模龐大的遼代墓葬。坐西北、朝東南,寬2.3米、長達14米的墓道,從山坡上呈35度角傾斜,直達西北向墓門。墓道底部為夯土,墓道兩側壙壁上的壁畫已嚴重殘損,難以辨認其畫麵。墓道西北盡頭是墓門。墓門為券頂,寬1.9米,高2.3米,為砌築精美的磚砌仿木結構建築,上承撩簷枋、望板、椽頭,簷上有瓦壟、滴水、瓦當、屋脊等。墓門兩側各有一尊人物壁畫,西南側壁畫可見人物麵龐,為蓄須男子;東北麵壁畫則殘缺不全,無法辨認。步入墓門便是甬道。與其他墓葬所不同的是,23號墓葬的甬道分為兩部分,前部分甬道為“船篷式”,長2.5米,寬1.9米,高2.3米,券頂,全部粉刷了白灰。其券頂之上,彩繪了朵朵祥雲,十隻仙鶴在祥雲中飛舞,色彩十分豔麗。前部分甬道西北端,兩側各有一個耳室。與其他墓葬不同的是,該墓葬耳室室門不是券頂,而是尖頂,十分罕見。
墓室也十分奇特,呈八角形,為穹隆頂磚墓室,直徑4.7米,高約5米。墓室四壁原來塗刷了白灰,但已經脫落,隻是個別青磚上還殘留著白灰的痕跡。墓室東、西半腰處,各有一個直徑均約50厘米的殘洞,這是盜墓賊留下的盜墓罪證。
如此規模龐大、考究的墓葬,其墓主人卻是一個謎。從墓門、甬道的壁畫內容、圖案分析,墓主人很有可能為男性。因為墓門外、甬道內兩側的人物壁畫均為男性,且為力士裝束,類似漢族習俗的門神,從遼代墓葬的一般製式分析,男性人物壁畫是不能為女性墓主人“站崗”的。或者,墓中壁畫的男性人物形象,幹脆就是墓主人的生前形象。但也有考古專家認為,墓室中發現的墓主人頭蓋骨、腿骨、肋骨等骨殖均嬌小纖細,狀似女人骨骼。遼代女人喜愛棋類遊戲,如葉茂台遼墓群7號墓葬墓主人為五十多歲的女性,墓室中就出土了至今已不知玩法的“雙陸棋”。23號墓葬則出土了圍棋子。最有說服力的是,該墓葬出土了遼代女性頭飾骨簪。由此推斷,墓主人極有可能是女性。23號墓葬墓主人究竟為男性或女性,尚有待進一步科學鑒定。
葉茂台遼墓時間跨度較長。它以恢宏的墓葬規模、製式以及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為深入研究遼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俗、葬俗,提供了無比珍貴的實物資料。
東北大學舊址
東北大學舊址位於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45號,現省政府院內。1923年開始籌建,至1930年陸續建成,占地麵積23617平方米。
東北大學是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由奉天和黑龍江兩省聯合創辦的高等學府,是20世紀初在東北地區建立的規模最大的一所由文、法、理、工、教育五個學院組成的綜合性大學。1928年張學良任校長後,實行男女同校,增設學院,延聘教授,大力發展體育。一批著名學者如章士釗、梁思成等在此任教。東北大學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革命和建設人才,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東北大學舊址建築采用中西結合的建築形式,主要建築均保存完好,且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科學價值。2001年,東北大學舊址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采納奉天省長王永江、教育廳長謝蔭昌的建議,決定創辦東北大學。他對王永江說:不能讓東北人沒有上大學求深造的機會。不管用多少錢,寧可少養五萬陸軍,也要辦東北大學。於是,1923年4月26日,東北大學正式成立,校舍暫用位於省城大南關的高校和文專兩校舊校舍。後在北陵購置500畝地,開始動工興建新校舍。1925年,新校舍建成,其規模宏大,功能齊全,在國內亦是首屈一指。
在紛亂的年代,東北大學的廣大師生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反帝愛國主義活動,如反帝愛國活動聲援“五卅”運動、支援臨江人民拒日“臨江設領”鬥爭、抵製日貨活動等,並成立了“奉天平民教育促進會”“遼寧國民常識促進會”等進步團體。1929年下半年,在東北大學附中讀書的李正文、郭維城、範德修、趙殿禮等七人創辦了《冰花》雜誌。
1925年5月30日,帝國主義分子在上海槍殺中國工人、學生,史稱“五卅慘案”,在全國激起了波瀾壯闊的反帝鬥爭浪潮。“五卅慘案”的消息傳到奉天後,滿腔義憤的東大學生舉行罷課並召開大會,強烈抗議帝國主義在上海屠殺我國同胞的暴行。大會一致通過:誓當不顧一切,要開展示威遊行;推選代表組成請願團,向校長請願,要求轉請北京政府采取強硬措施,嚴懲禍首,收回租界,廢除不平等條約。學生們還製作了寫有“打倒日本”“抵製日貨”和“打倒賣國賊”等內容的標語和旗幟。由於學校當局的極力勸阻,東大學生的遊行示威未能實現,但廣大學生的反帝熱情繼續高漲,又慷慨捐現大洋1500元,作為對“五卅運動”的直接聲援。
1927年4月,日本政府在中國臨江設領事分館。消息傳出後,引起社會各界極大關注。9月4日,奉天舉行市民遊行示威大會。東北大學師生堅決聲援臨江人民的正義鬥爭,積極參加示威遊行,高呼“拒日臨江設領”“打倒帝國主義”“喚醒同胞,共同救國”等口號。這次遊行後,群眾性的反日愛國運動更加高漲,最終迫使日本政府縮回魔爪,反對臨江設領的鬥爭取得了勝利。
1928年起,針對日本加緊對我國東北地區的經濟侵略活動,東北大學學生們開展了“提倡國貨,抵製日貨”以振興民族經濟的各種活動。學生們在校內成立“國貨消費合作社”,並在星期天、節假日分赴街頭、茶社、劇院、福音堂、監獄和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等地進行演講,宣傳抵製日貨。1930年,張希堯、車向忱、閻寶航等共同組成“國貨推銷聯合會”,在沈陽總商會盧廣績、鞏天民等人支持下,搜集紙張、文具、棉紗、瓷器等幾十種國貨,在沈陽基督教青年會大禮堂、小河沿茶亭和市內主要街道上邊展銷邊宣傳“提倡國貨,抵製日貨”的重要意義。車向忱、張希堯等人還在沈陽中街廣生行百貨商店隔壁開設一家“大眾國貨商店”,專售國貨,受到愛國群眾的歡迎。張希堯還號召寒暑假回家的同學拒不乘坐日本帝國主義強占的“南滿鐵路”火車。
九一八事變後,張希堯、張金輝、宋黎、苗可秀、趙同等一批學生,投筆從戎,參加義勇軍,到被日本侵略者占領的遼西、遼東、平西等地,開展武裝抗日救亡鬥爭,為東北大學師生的反帝愛國活動譜寫出新篇章。
高台山遺址
高台山遺址位於新民縣高台子鄉高台子村東約海拔89米的山丘上,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主要分布在山丘的東南側的台地上,麵積達6萬平方米。遺址共包括西高台、腰高台和東高台三座山丘。
西高台最高,海拔達106.3米,腰高台與東高台斷續相連。墓葬群分布在腰高台山南坡,遺址集中在東高台山南麵。
腰高台墓葬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230米,總麵積約4.6萬平方米,已發現古墓葬115座,墓間距多在1至2米之間,均為土坑豎穴單人葬。大部分墓中都有少量隨葬品,多為夾沙紅陶壺、高足缽,也有石斧、石棒頭和陶紡輪等。
東高台山遺址東西長380米,南北寬150米,總麵積約為5.7萬平方米。東高台山遺址文化層厚約1至2米,為四個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化層相互疊壓,其中以第三層遺物最為豐富,也最有代表性。其遺跡有灰坑和窯址。灰坑多為圓形,最大直徑3米,深0.5米。窯址平麵略呈方形。南壁損壞,殘存0.4米的紅燒土內壁。窯底南高北低,有三條火道。另發現有大批遺物,其中有可修複的陶器37件,均為手製,火度較高,但因火度不均,器壁夾雜有灰黑斑。還有直口高襠扳耳實足鬲、四耳鼎、高領直口鼓腹甕、雙耳罐、斂口平底缽、敞口平底碗等,多為素麵,表麵光滑,僅少數缽類口部、腹部飾一周錐刺紋。還出土有石器9件,均為磨製,有穿孔直背弧刃和直背直刃刀、石斧、石鑿、板狀長身石鏟、三角形燕尾石鏃等。
第四期文化以1979年至1980年清理的灰坑為代表。發現的陶器以褐陶、黃褐陶為主,多為泥片套接,火度低,陶胎粗,多為素麵,少數有附加堆紋。器型有雙耳高領壺、四耳高領鼓腹壺、廣口鼓腹罐、高領鼓腹甕、紡輪等。
高台山遺址麵積大,文化內涵豐富,保存有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文化遺存,為研究沈陽地區早期人類活動提供了可靠的曆史依據。200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台子山城
石台子山城位於沈陽市區東北35公裏處輝山風景區內的棋盤山水庫北岸,是高句麗占據遼東時修築的一座重要山城,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台子山城規模不大,但保存較好,結構嚴謹,築城石料加工精細,砌築規整,防禦設施完備。特別是山城所處地理位置,正是遼西通往遼東的“北通道”的衝要之地。西為古遼河渡口,東北為催陣堡山城,東是高爾山山城,與石台子山城互為掎角之勢,是扼守遼河一線渡口和交通要道的重要城址。從地層中發現隋代五銖錢和房址內出土的陶器等遺物分析,該城的砌築應在隋與唐之際。
山城借助山體自然形勢人工修築而成,為一座閉合式的石壘山城。平麵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周長1384.1米,環城牆體一周共設有10座馬麵、4個城門。牆體底寬6到7米不等,頂殘寬5.6米,殘高最高處3.9米,全部用石材築成,石材規整,砌築嚴謹。10座馬麵之間相距約60米,馬麵皆為方形或近長方形。4個城門分別設築在四麵,且門下皆有城內向外排水係統。城址內有房址、灰坑,房址皆為石砌,灰坑形狀各異,圓形居多,另有橢圓形及不規則長方形等。
築城用石料多為石灰岩和砂岩,也有少量玄武岩。石材以楔形石、梭形石、片狀支墊石以及長方形條石為主,也有正方石和曲尺形石。還有一種尚未見到報道的雙槽石,以凹槽彼此銜接,用於牆體頂部女牆封閉之用。城牆基礎采用了槽式基礎和鑿岩基礎。在山勢陡峭之處采用鑿岩法,即在岩石上直接鑿出平麵作基礎,直接砌築。牆體砌築方法是牆麵以拚縫、錯縫法砌築,牆內以拉結石(梭形石)、墊石穩固牆體,並充填碎石。牆麵拚縫工藝是該山城砌築的一個重要特征。
山城還沿西、北和南側修築了9座敵台,長、寬約7到8米、間距從40多米到70多米不等。有兩種不同樣式,一種為寬大的有階台式基礎,一種為較小的無階台式基礎。
山城4門緊臨敵台或角台。門址基本相同,除西門因地勢較高,沒有山水下瀉出口外,其餘均發現有瀉水涵洞和明渠。高句麗先民十分注意山城排水,每一座山城都有很好的排水設施,體現了高句麗先民的建築智慧。
另外,城內西南高地處建有瞭望台,用楔形石圍砌“回”字形牆體,中間填土夯築,東西長8.7米、南北寬8.5米、殘高約1.5米、外圍石砌台壁寬約2米。
1997年至2006年期間,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山城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出保存較好的城牆、敵台、大型蓄水池和城門、點將台、攔水壩、排水涵洞、居住址等遺跡,發掘麵積3500平方米,出土文物千餘件,有陶器、鐵器、銅器、石器、骨器等幾類。陶器可辨器形有甕、罐、甑、盤、盆、碗、缽、紡輪等,為研究高句麗晚期城址提供了新資料。
錫伯族家廟
錫伯族家廟,也稱太平寺,位於沈陽市和平區皇寺路太平裏21號沈陽皇寺廟會所在地,實勝寺南170米左右,是海內外素享盛名的民族標誌性曆史文化古跡。
早期的錫伯族人大都居住在海拉爾地區,過著放牧、打獵、捕魚的生活。多年的遊牧生活,使得錫伯族人個個能騎善射,驍勇強悍。清初時,清太宗皇太極為防備錫伯族人造反,把聚居在一起的錫伯族人分派到各地去駐防,將他們分散開來。到康熙年間,為加強防務的需要,朝廷又將錫伯族兵丁連同家小遷入盛京。此後,盛京的錫伯族人慢慢多起來。錫伯族人大都信仰喇嘛教,但盛京卻沒有一個他們做佛事的固定場所。於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盛京的錫伯族人籌集銀兩,創立了錫伯家廟。初創建時,隻有民房五間。乾隆十七年(1752)以後,逐漸完善,有正門、前殿、中殿、大殿、配殿等。
整個院落近似長方形,占地麵積為12406平方米。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同時兼有蒙古族建築風格。寺內主要供奉釋迦牟尼、八大菩薩、四大天王等佛像。嘉慶八年(1803),佐領華沙布在大殿前的東西兩麵,分別刻立了錫伯文、漢文兩座石碑。碑文不僅記載了錫伯家廟的創立、擴建和修繕的經過,還記載了錫伯族遷到盛京以及編入八旗的經過,記錄三百多年錫伯族曆史。這兩座石碑,如今隻保存下來一座,收藏於沈陽故宮博物館。正殿的正中懸掛一匾,上寫“錫伯家廟”四個燙金大字。
相傳在鹹豐年間,駐守在盛京城的錫伯族協領色普鏗額,被派率部赴天津與入侵的法軍作戰。臨行前,他與上百名官兵來到錫伯家廟,祭拜神祖,保佑出師順利。一天清晨大霧,色普鏗額查哨回來,突然土山口對麵槍炮聲四起,喊聲震天,法軍借大霧開始進攻了。色普鏗額隨即率眾迎敵,就在這一瞬間,他胸前的朝珠劈裏啪啦地散落在地上。他認為這是不祥之兆,於是立即下令停止前進,以守為攻。接著,他跳下坐騎,把散落的朝珠撿起重新穿好戴上,這時已天晴霧散。法軍見清兵不肯出擊,天又放晴,隻好驅動山口處的伏兵強攻。色普鏗額恍然大悟,原來法軍是想借大霧引清兵入套。法軍計謀敗露,而錫伯族官兵鬥誌正旺,便一鼓作氣打退了敵人。回到盛京後,為感激神佛和祖先保佑之恩,色普鏗額便敬獻了這個匾額。從此,錫伯家廟的香火更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