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二王回京(2 / 2)

“兩位皇兄不必多禮……快請起,快請起。來人,賜座!”景興帝坐在禦案後麵,見到兩個人行了禮,這樣說道。

一旁隨伺的唐密,則是搬來了墩子,請兩個人坐下——就像當年,長泰帝給他們幾個皇子的座位一樣,也都是墩子。

在紫宸殿這裏,隻有皇上,才有椅子可坐可靠,內侍和宮女們,自然都隻能站,隻有大臣和皇子們,才能有墩子可坐。

這是庸王和憫王第一次見到登基之後的景興帝,這個墩子,也再一次讓他們認識到,雖則他們有兄弟之親,卻更有君臣之別。景興帝雖然稱呼他們為“皇兄”,可是他們卻不能受,隻能守著臣下禮儀。

是以,他們坐上了墩子,仿佛覺得墩子之上滿是尖刺,讓人坐不安。可是他們端正著身軀,一副感念皇恩的表情。

見到庸王和憫王坐下,景興帝關意地問道:“兩位皇兄這一路跋涉,想必也是辛苦。倒不用急著進宮,待先帝七七祭奠之後,朕會在重華殿設個家宴,給兩年皇兄洗塵接風。當此之際,隻能委屈兩位皇兄了。”

“皇上厚意,臣等感念甚深。況且王府中事,還有府中長史在打理。一別多年,如今回到京兆,臣等自然要來拜見皇上,給皇上請安……”

這一番圓潤的說話,出自憫王之後。若是此刻有大臣在場,他們很難置信,當年驕矜自傲的三皇子,會是如今的謹小慎微。

庸王也隨即說話了,他的話語,和憫王說的差不多。都表達了一個中心思想:對皇上恭敬,第一時間進宮來給皇上請安。

“此番,我們皇兄弟得見,卻是為了先帝的七七祭奠。雖則骨肉相聚,卻總讓朕更為掛念先帝……”在聽完兩人的話語後,景興帝說話了,語氣頗為寥落。

“皇上請節哀……”庸王兩人忙不迭勸慰道,將為人臣子的恭敬表現得十足,他們對於自己的身份地位,也拿捏得恰到好處。

若論掩飾真正情緒的功夫,這天下,沒有多少個人能比皇家之人更了得。

或許是這兩個人的表現,讓景興帝十分滿意。隨即,景興帝語氣中的寥落散了去,問起了兩人一路上的情況,將對兄長的關懷、對臣下的體恤,表現無遺。

一時間,紫宸殿內氣氛和融,兄恭弟和,似乎在向內侍宮女展示著,皇家也有骨肉親情,好像他們一直是好兄弟一樣,仿佛早幾年的爭鬥不曾存在。

內侍和宮女們,隻是靜默恭敬地低著頭,紫宸殿中的和融,他們是無所感的。

庸王和憫王回到京兆之後,沒有幾天,先帝的七七祭奠之禮,就開始了。皇家的祭奠,是有太常寺和禮部負責的,尤其是先帝的七七祭奠,太常寺和禮部的官員更加審慎,早就將相關的細節打點妥當了。

尤其是有庸王和憫王兩位王爺回到京兆致祭,禮部的官員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生怕在祭奠之上出現什麼問題。

須知道,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禮儀的程序雖然做到極為細致,可是誰也不知道,當中會發生什麼事情。

不止是禮部官員無比緊張,韋景曜和沈華善等顧命大臣,也是無比謹慎。庸王和憫王回京致祭,這在他們看來,是大可不必的,然而,他們兩王還是如期回到了京兆。

帝心難測,這兩個王爺的心思也不好猜,韋景曜和沈華善兩個人,也擔心,七七祭奠之上,會發生什麼事情。

幸好,七七祭奠,一切順利,甚至,比他們想象的,還要順利得多。護國寺、報恩寺的高僧在誦唱著嫋嫋梵音,香燭紙錢的焚燒,寄托著皇家的哀思,七七祭奠之禮,顯得無比隆重莊穆。

景興帝、庸王、憫王還有幾個尚未年幼的皇子,跪在祭案之前,分別奉上為先帝在陰間開路的祭品。這一次他們奉上的祭品,都是中規中矩的,再沒有出現當年血抄《金剛經》這樣令人矚目的祭品了。

直到禮部的官員宣布七七祭奠結束,朝官們提著的心,這才放下了。雖然他們生怕祭奠之上,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可是祭奠真的如此順利結束了,反而讓他們有點疑惑,似乎覺得,太平靜了?

他們之前還預測,會有什麼事情發生的,難道他們想錯了?

隨即,他們就知道了,他們沒有想錯。原來,這祭奠之後的事情,才是戲肉。(未完待續。。)

ps:三更!感謝昨日草長鶯飛的小妮妮的盟主、感謝jedizhi的粉紅,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