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做他們的夥伴——幫助智力殘疾人
隻要你細心觀察,你會發現自己的周圍存在著一些智力有障礙的孩子或成人,你了解他們嗎?你知道他們的生活嗎?事實上,他們不需要同情,不需要憐憫,需要的隻是一個平等的機會,能和普通人那樣享受各種玩耍、學習、就業的機會,享受生活的過程。我們是否能給予他們呢?或者,隻要你不用異樣的眼光、異樣的態度對待他們,就是給予了他們最好的幫助——
服務
策劃及開展社會公益活動。智力殘疾人需要適量的社會活動,可按智力殘疾人的能力,設計一些體能性、戶外或競技活動、興趣小組等,充分發揮他們的所長。
生活技能訓練。我們可為智力殘疾人提供日常生活技能(如自我照顧、簡單家務、實用生活常識)訓練。
技術性支持。了解智力殘疾人家庭的需要及困難,盡我們所能,做力所能及之事。
幫扶的原則
1. 建立信心。對自己有信心,願意並且能夠接受這些特殊的兄弟姐妹,要對他們加以肯定——天生我材必有用。
2. 形成共識。這些弱勢者也是我們當中的一員,與我們有同等的權利,同樣擁有接受教育、訓練的權利,擁有參與工作的權利,擁有人的尊嚴。
3. 方法正確。不要把智力殘疾人當做異類來界定,排斥、放棄他們,要讓他們分享人的尊嚴,但不要過分憐憫他們,也不要過分嗬護他們。要不打不罵、不恐嚇、多鼓勵。
走出誤區
誤區一:智力殘疾是會傳染的。
智障是不會傳染的,它並非一種疾病,而是一種永久性的缺陷,其性質與流感、痢疾等傳染病不同。
誤區二:智力殘疾人有暴力的傾向。
其實,每個正常人都有潛在的暴力傾向,而智力殘疾人的暴力傾向並不比一般人大。智力殘疾人有時會以大叫、打東西等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有意傷害別人,而隻是他們的溝通能力比一般人弱。
誤區三:智力殘疾人永遠要依賴別人。
不少智力殘疾人都有能力獨立。據一些統計顯示,有八成以上的智力殘疾人 (即輕度以至部分中度智力殘疾人),隻要經過適當的訓練,不但能自我照顧,出外工作,還可以幫助別人。
誤區四:智力殘疾人應被隔離。
隔離智力殘疾人對他們沒有好處,任何人都需要接觸不同的事物和聽取不同的意見,有助於個人成長。
誤區五:智力殘疾人的性情古怪,難以結交。
智力殘疾人其實很喜歡結交朋友。不過,有時他們會因不善表達,或不懂人與人交往的技巧,因而使人覺得他們孤僻,或太過熱情,彼此難以結交。其實,你隻花點兒時間和耐心去了解他們,便不難發覺他們的可愛之處。
溝通小技巧
(一)說話要簡單
以淺顯易懂的字句交談,需要時應說得慢一些或多重複幾遍。
可嚐試請他們重複重點,以明確他們理解交談的內容。
用動作或示範,如身體語言,具體地表達。
用正麵意思表達。
不要隨意猜度,因智力殘疾人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
明確具體的溝通,給智力殘疾人明確的指令。例如:“把杯子拿過來”,指的是哪一個杯子?要說清楚,如:“在餐桌上的黃色杯子,請拿過來。”這樣就具體多了,信息要明確到能讓他們明白。
(二)活動或遊戲要有針對性
要結合他們的實際年齡,而非智齡,如不要安排一位智齡兩歲而實際年齡四十歲的智力殘疾人玩吹五彩泡泡。
要配合他們的智力程度,如不做抽象的遊戲。
由於部分智力殘疾人有其他生理毛病(如心髒病)所以要避免安排一些過分劇烈的遊戲,注意其身體狀況。
進行較複雜的活動或遊戲時,應將程序或步驟進行分解,使他們容易接受和學習,這樣,活動不但能順利進行,還能減少他們的挫折感。
(三)聆聽技巧
耐心聆聽智力殘疾人說話,一方麵有助於理解其說話內容,同時亦使對方感受到被尊重,加強彼此關係。
(四)沉默技巧
當要求智力殘疾人表達或回答問題時,應保持適度的時間沉默,讓對方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和回答問題。
(五)協助適應
盡量給予足夠的時間,切勿催促,尤其是在遊戲中轉換一項活動時,更需要給予足夠的時間適應。
(六)鼓勵及讚賞
應對智力殘疾人的正確行為給予適當的鼓勵及讚賞,除了讓他們有成功及滿足感外,更引導他們確認正確的行為。
叮鈴鈴
對智力殘疾人不能用不禮貌的稱呼。應該像稱呼其他同學或其他人一樣,稱呼時口氣、語調要親切、親近。在書麵語中,應該稱呼智力殘疾人或智力殘障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