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養篇

新新人類:後現代主義影響下

的中國當代青年一族

李秀雲

“後現代主義”可謂當今中國意識形態領域裏的一個熱門話題。各種解說、評述層出不窮。但到目前為止,關於“現代”與“後現代”的分歧一直含糊不清。在此,我們無意於上天入地去找出其確切的“分水嶺”,或者說,根本就不存在這樣一條顯而易見的“界限”。後現代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它承續前代,更重要的是它擁有諸多不同於現代主義的特點。(1)張揚非理性,導致對本能的完全依賴。(2)認為行動本身即藝術,藝術即標新立異。(3)反抗權威,消解中心……

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雖源於西方,但由於其所泛有的世界性,中國當代社會也受其浸染,當代青年文化也受其啃噬,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青年群體——新新人類。他們是當代青年特殊的一族,為當代中國構築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一群體中的青年多是20世紀70年代後出生的,他們是當代中國的未來。對其不可不關愛,不可不研究。本文就新新人類的群體特征從整體上做一粗淺分析。

一、新新人類的外在表現

新新人類的外觀特征十分明顯,把頭發染成棕色,穿奇裝異服,像冰美人一樣扮酷,一張嘴就“哇噻”的一定是其中一員。從年齡上,新新人類代表網站的負責人說,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誕生的這一代人就叫新新人類,這僅僅是從年齡上對新新人類的界定,在思想文化上他們不僅有自己的思維方式、習慣語言、生活理念、行為哲學,而且也發展出自己的形象大使。新新人類的傳統偶像是四大天王、張惠妹、王菲;他們的常用語言是:“我特故我在”,“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我存在我主張”,“我存在我行動”,“馬馬虎虎,快樂人生”等等。這些語言反映了新新人類的存在哲學和行動理念。新新人類的形象大使是“小燕子”。在《還珠格格》第二部中,小燕子有這樣一段唱詞:“有一個姑娘,她有一些任性,她還有一些囂張;有一個姑娘,她有一些叛逆,她還有一些瘋狂。沒事兒,吵吵小架,反正醒著也是醒著;沒事兒,說說小謊,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整天嘻嘻哈哈,看見風兒就起浪,也曾迷迷糊糊,大禍小禍一起闖;還曾山山水水,敢愛敢恨走四方,更曾轟轟烈烈,拚死拚活愛一場,我就是這個姑娘。”這首歌與其說是電視劇插曲,不如說是新新人類的宣言。

二、新新人類的內在特征

新新人類不僅具有鮮明的外在特征,而且具有較為突出的內在特征。概括起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消解理性,跟著感覺走。新新人類的文化特征表現出一種非理性媚俗的特征。這是因為無論從國際還是從國內看,現時是一個世俗化的時代,不再是英雄時代和神聖時代。世俗文化是相對於神聖文化而言的,無論是天上的還是人間的神,它都持一種懷疑和否定的態度。王朔的小說受到歡迎,就是因為他是用玩的方式和嬉笑怒罵的方式來表現的,同時,他對我們的思想根基,知識分子的自尊心、精英立場、精英價值觀是一種衝擊。因此,新新文化是一種藐視權威和權力角逐、追求個性張揚或者物質利益最大化的文化。而市場經濟的交易法則正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私有財產的神聖不可侵犯。所以,媚俗正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二是特立獨行,瀟灑走一回。特立獨行就是新新人類表現個人魅力和風采的獨特行為。除了一些表示人們共同的一般特征以外,在許多方麵,包括穿著打扮、行為舉止,他們不願趕時髦,隨大流,反映出多樣化的審美觀和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特立獨行是新新人類的個性表現,也反映出他們的存在哲學。英國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說過:“我思故我在。”新新人類則反其道而行之,追求個性,按照自我的獨特方式存在,提出“我特故我在”。在新新人類看來,最終決定一個人的存在價值的,不是思考和思想,而是那種獨特的思考和獨特的思想。這是因為人人都會思考,人人都有思想,隻有思考獨特,才能思想獨特,隻有思想獨特,才能存在獨特,才能不再是別人的影子和附屬物。特立獨行含有行動哲學的含義,“我存在我行動,我存在我主張”,把行動哲學的意義說得一清二楚。隻有行動和主張才能表明人的存在,沒有行動和主張,人的存在也失去了意義。三是信念缺失,一場遊戲一場夢。新新人類普遍存在對理想信念的嘲諷、不屑,不願走向成熟的幼稚化傾向。有媒體報道,個別的大學生叼奶嘴,用奶瓶,穿著打扮越來越向幼兒園看齊。它反映了新新人類不願成長,拒絕成熟的一麵。造成這種情況,有新新人類主觀上的原因,也有社會和家庭的客觀原因。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不能把責任完全歸咎到他們身上。從家庭環境看,這一代獨生子女由於沒有弟妹會產生兩種效應:首先,對他們的雙親來說,他們是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有人稱他們是“抱大的一代”,有“四加一”綜合征;其次,對獨生子女本身來說,他們的獨霸地位永遠不會被罷黜,隻有與其競爭的另外孩子的出現才會促使他們的成熟和責任心的發展。所以在其實際擔任社會分配給他們的角色之前,這種成熟和責任心一直處於若有若無的潛在狀態。從社會環境來說,由於國有企業改造重組,政府機構精簡整編,使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特別是應聘條件的高學曆化,使許多大中專畢業生很難找到工作,更不要說高中畢業生了,他們基本處於社會邊緣甚至邊際的地位。社會把發財致富作為合法的文化目標來宣傳,但是在社會結構的安排上並沒有給每一個人提供發財致富的合法手段,也沒有賦予他們很多應該擔當的社會責任。自覺不自覺地有一些人把他們當成“垮掉的一代”,他們因而被忽略被否定。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寧可把自己當成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把人生看成一場遊戲一場夢,這裏包含著十分複雜的含義,也許為了迎合社會對他們的角色期待,也許為了逃避世俗環境,包含著幾分自嘲、幾分清高和幾分無奈。

三、後現代主義對新新人類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現代派稱為“後現代派”或“後現代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矛盾重重,人們看不到光明,找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緒低落,產生悲觀絕望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想應運而生。後現代主義哲學認為隻有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它以自我為中心,把個人看得高於一切。對社會和群眾,采取輕視和否定的態度,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活在世上與別人不能互相了解,隻能互相憎恨。人們最大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等待死亡。對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它都提出了質疑和挑戰。主要代表人物有德裏達、福柯、拉康等人。新新文化是以新新人類為主體的體現個性自由和多元價值取向的亞文化形態。它是一種客觀現實,不管人們承認與否,喜歡與否,它都實實在在地存在,並且上演著人生的喜怒哀樂,品嚐著生活的酸甜苦辣。新新人類有不同的生活模式和價值取向,所以新新文化也有多樣的形式和色彩。從本質上說,它是從現代文化向後現代文化的一種過渡形態。後現代文化是現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或一種形式,它不以反對現代文化為己任,而寧願以能挑戰它及其假設的形式來發展它,從而使它成為一個更加符合實際、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人文色彩的思維模式。從後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挑戰來看,我們完全可以看到新新文化是後現代文化在中國的變異。新新文化和後現代文化一樣,靠直覺而不是靠理性來判斷事物。他們隻知道他們喜歡就夠了,並不追求喜歡背後的原因,他們隻知道跟蹤自己的心情和感覺,並不願思考這迅速變化的世界。“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或者是他們不願動腦思考,或者是他們見慣了理性的虛偽和虛偽的理性,挫傷了他們思考的積極性。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凡是存在的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新新人類的產生和存在都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和文化背景,他們既不是西方後現代主義的複製和克隆,也不是對西方垮掉的一代的簡單模仿,而是中國社會轉型、新舊體製激烈碰撞、中西文化激烈撞擊孕育而生的一代特殊群體。後現代主義對新新人類的影響,從積極方麵說,後現代文化往往是以一種冷峻清醒的態度去揭示現代社會存在的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它使新新人類開闊了文化視野,進一步了解了西方社會和西方文化,同時也為新新人類提供了一個觀察社會現象和文化發展的獨特角度。但其消極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它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消解作用,文化上的無政府主義、多元主義、虛無主義和懷疑精神使新新人類陷入無價值、無中心、無意義的誤區,降低了對主流價值體係的信任程度和接受能力。它的虛無主義和懷疑精神還使新新人類進一步滋長了文化流浪意識,放逐精神、放逐文化,沒有故鄉、沒有家園,消解了新新人類的文化歸屬感。在道德層麵,它使新新人類放棄原則,無視規範,媚俗粗野,及時行樂,“過把癮就死”,助長了道德虛無主義和反道德現象的滋生。它使新新人類在世俗化的路上越走越遠。在新新人類心目中,沒有英雄,沒有神聖,更沒有理想和信念。商品化原則、等價交換原則擴大到精神領域。在新新人類形成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過程中,後現代主義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解析後現代主義對新新人類的影響,對正確引導新新人類一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推進大學生思想品德素質形成的幾點思考

李秀雲

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培養適應21世紀的創新人才,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三步戰略目標的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決策。麵對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各級各類學校都把全麵推進素質教育作為今後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素質教育的靈魂,是不斷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麵對社會人才市場需要的變化,麵對繳費上學、自主擇業的改革趨勢,麵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重大變化,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就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要完成這一課題,就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針對大學生的思想實際,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推進素質教育,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內容上,不僅重視意識形態教育,而且重視學生的道德規範教育,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德育總體目標和學生成長規律,確定不同學齡階段的內容和要求,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方麵,要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對高校領導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以意識形態教育為重點的特征,這也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的重要內容。但是這種單一的教育內容忽視了思想教育的層次性和多樣性,教育目標過於抽象空泛,教育效果不夠明顯。有的學生出現言行悖反的雙重人格,說起政治大道理口若懸河,但做人的基本準則都不清楚;有的學生缺少起碼的規範意識,考場舞弊、賭博酗酒、拳腳相向;有的學生心理素質脆而不堅,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或走向極端。被媒體評價為“有智商沒智慧、有前途沒壯誌、有文化沒教育、有知識沒思想、有青春沒熱血、有個性沒品行、有理想沒實踐”。這些教育上的缺憾,提醒我們必須重視對學生的規範教育和學生人格與心理的培養。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學生規範意識的建立,是將來承擔社會義務和責任的先決條件。治國平天下,先從修身起。隻有明確最基本的做人原則、處事準則,才能被社會所接納,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專門人才。人格在西方語中源了拉丁文persona,有“人”、“人性”、“性格”等含義;在法律上指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在倫理學上指道德上權利和義務的主體。我們這裏的人格是指通過長期穩定的心理態度和行為習慣所表現出來的人的基本道德品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發展與成功的基本保證。聯合國最近頒布的健康標準中,心理健康成為健康的重要標準,表現了人類對健康認識的新理念。因此,對大學生人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無疑是高等學校長期有效的教育內容。塑造理想人格,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既要按照社會政治標準和道德標準,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學生的頭腦,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又要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忠勇、禮貌等良好的文明習慣。針對一些大學生麵對激烈競爭、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而產生的心理失衡現象,要有目的地進行心理調適,做好心理谘詢工作,使人們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傾向,保持積極進取的心理狀態。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有層次性、針對性,既要重視意識形態教育,又要重視行為規範教育、人格培養和心理調適。

二、推進素質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不僅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而且要加大對學生的服務力度,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

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確立,要求按市場需求來合理配置資源,而人才則是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重要砝碼。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正日益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創新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標誌著未來世界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這使得知識和人才、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成為推動或製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誰能抓住曆史機遇,加快培養創新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提高全體人民的素質和國家創新能力,誰就能在未來劇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權,占領國際競爭的製高點。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證明,許多理論創新和科技發明都是多種學科和專業知識相互滲透和碰撞的結果,重視相關專業多種能力的培養是世界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由單一專業型和單純知識型向複合專業型和能力知識型轉化,也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大趨勢,人才市場的用人標準,不僅看學過什麼,而且要看會幹什麼,不僅要看成績如何,而且要看能力大小。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本科教育中專業過細,學生能力過低的弊端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人才市場的競爭壓力和需求動向無聲地引導在校生重新調整和充實自己。但是,不可否認,市場經濟的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後性,也嚴重地製約大學生科學地選擇專業。往往形成以眼前社會短缺專業為參照,形成一哄而上,短線專業熱浪滾滾,長線專業門前冷落的局麵。這是一種專業選擇的短視,總體的共同選擇,正是個體的共同選擇,從而造成個體時間、精力的浪費,國家人才資源的浪費。而大學生的時間資源是一次性的,“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大服務力度,引導和鼓勵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選學社會需求大、個人興趣濃、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專業,建立複合型專業結構。在鼓勵輔修第二專業的同時,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努力培養學生紮實的專業知識和一專多能的實踐能力。要幫助學生準確預測社會人才需求結構,正確處理長線專業和短線專業的關係,有效預防大學生時間資源的浪費。同時,高等學校招生製度的改革,繳費上學使一些老少邊窮地區的學生和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求學困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動為他們呼籲,通過助學貸款、勤工助學、減免緩等方式,開設綠色通道,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服務觀念的確立,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自身增加凝聚力、親和力、感召力的需要。

三、推進素質教育,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手段上不僅要繼承傳統,而且要提高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和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無論是在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方麵,還是在提高創新能力和提供知識、技術、創新成果方麵,教育都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民族優良傳統的發揚,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與鞏固都離不開教育工作。建黨90多年來,我們黨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使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新的形勢下繼承和發揚。但是,也必須看到,麵對當前國際國內的新形勢,麵對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體製和結構、教育內容和手段,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的矛盾正在日益顯露出來。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適應新形勢,樹立新觀念,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工作方法上,要克服那種重集體、輕個體、重規模、輕效益的傾向。學生學習是獨立的能動行為,畢業生是以個體的形態走向社會的。在人才市場上,擇業競爭主要靠個人的素質優勢。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每個人在網上生活的時間、所接受、選擇的信息具有不可重複性。因此,重視差別性,尊重學生個性,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是新世紀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集體活動中注重促進個體個性的充實和完善,為學生個性發展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積極奮發的成才環境;在集體活動中,維護尊重正當的個體利益。學生個性發展受到鼓勵和幫助,就會調動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在工作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中國教育科研網和衛星視頻為基礎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音像手段,在現代教育技術平台上,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建立網上團校、網上黨校、“紅色網址”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手段,建立網上思想教育陣地,使學生在網上衝浪中接受洗禮,陶冶情操。

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是一項關係全局和涉及社會方方麵麵的係統工程。黨中央、國務院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和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指明了21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勇於探索的工作熱情,自覺投身到素質教育的改革實踐,為培養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奮鬥!

《論語》之“道”與現代素質教育

王桂波

在中國傳統文化聖殿中,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具有重要的奠基地位,體現其思想精髓的《論語》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影響至今猶存。作為一部教育典籍,無論是其中以道德關懷為崇高追求的教育目標的確立,還是平和達觀心態映照下從社會生活角度對儒家思想主張循循善誘的多維闡釋,都使得《論語》 對現代素質教育的啟發與教益,不但是永遠的,而且是無窮的。

一、登高望遠的道德關懷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代製度已近“禮崩樂壞”。他強烈意識到周公所創建的“鬱鬱乎文哉”的禮樂製度已經變成毫無生命力的形式主義,甚至公侯伯子男之間愈演愈烈的互相攻伐,使得“禮”連形式主義都不能維持了。在那個“觚不觚”的時代,孔子一方麵以一顆赤子之心慨歎“鳳鳥不至,河圖不出”,發出“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的無奈誓言;另一方麵,孔子以聖人般登高望遠的視野意識到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甘願以一己之力倡導“克己複禮”,去挽救時代發展所呈現出的道德滑坡頹勢,讓互信互賴的道德意識取代強製性的統治模式而成為社會穩定的基礎。同時,孔子以教育家所特有的人文關懷認識到人才培養對於一個民族發展的深遠意義,高屋建瓴地將“民無信不立”②這個觀念在中華民族發展中建立與培養的重要性提升到足食足兵之上,因此,道德教化成為孔子施行儒教始終不渝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孔門言誌較充分地體現了孔子的教育理想。《論語·先進》 篇中,四弟子侍坐,孔子建議他們不妨暢所欲言,談談各有何誌。子路首先“率爾而對”,自信可以三年之內使一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的“千乘之國”:人民勇敢無畏且知道禮義;冉有則謙虛地表示自己雖然也可以在三年之內使一個方圓六七十裏小國的人民衣食富足,但“禮樂”之事則“以俟君子”;公西華表示自己“非曰能之”,但“願為小相”:“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再問曾晳,曾晳的誌向竟然是“莫春者,春服既成”,不論“冠者”還是“童子”,都能“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前三者雖然表達角度不盡相同,但主旨是一致的,即“皆欲得國而治之”,對此,孔子“不取”。孔子的理想在於建立一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萬物莫不遂其性”的親情而理性的社會。因此,對三人的“實用”誌向頗不以為然,而對曾晳這種“卻似耍的事”喟然而歎:“吾與點也。”王陽明回答其門人陸澄的提問時說,三子是有“意必”,而曾晳卻沒有。至於三子“所謂汝器也”,曾晳“便有不器意”。由王陽明話意可知,“不器”是儒家道德上的一種境界,和從事某種職業根本沒有直接的關係。

孔子施教的著眼點就是人的道德建設,其最高理想是做人,要使受教育者成為品德高尚的人而安身立命:君子希賢,而賢希聖。“君子”何許人?《論語·為政》雲:“君子不器。”在孔子看來,“君子”服務社會的時候,不應該僅僅像個器皿一樣,隻有一種“器皿”裝載的作用。君子或君子人格“不應當受到一定用途或一定形態來限製,這並不表示想做君子就不能做專家,前者是道德上的事情,而後者是職業上的問題,它們之間不但沒有什麼衝突,而且是可以相得益彰的。於是,一個研究原子能的物理學家,可以同時是儒家觀念下第一流的君子人物;而一個熟誦四書五經的學究,在儒家的眼裏,或許隻是個腐儒,根本不配叫作‘ 君子’”。

就儒家傳統而言,“崇拜英雄的熱情常被景仰聖賢人格的心理所涵蓋”,以致“聰明的人處處表現自己的聰明就不算真的聰明;有鋒芒的人要涵鋒芒,才算真有鋒芒;有學問的人要能大智若愚,人家才會佩服他真有學問。教授本來是以傳授知識為義務,但卻要虛懷若穀,才算有大學者的氣度;軍人以勇敢為天職,但必須修養性情,才不會被人譏笑為武夫;商人以賺錢為目的,但是賺了錢以後卻不能沾沾自喜,否則一定受到人家的苛責”,而“這種不崇拜英雄,不特別表彰天才,不過分宣揚聰明能幹的心理,正是儒家,即以道德修養為中心的文化係統所具有的特色”。

這種人類前進過程中所應共享的道德與人格理念,已經在哈佛大學企業管理係的辦學過程中得到重新認識:從最初要塑造能夠幫助公司賺錢、提高利潤的經理人才,到後來轉變為“為企業界培育一批領袖人才”,這不但是一個單純的培養目標的改變,而是整體教育理念的重建。哈佛大學在培養這種領袖人才過程中所加進去的價值,實際上就是嚴肅而執著的道德感受,鮮明而豐富的文化意識。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跟儒家所塑造的那種比較有開創性、比較有涵蓋性、比較能夠考慮大問題而不僅僅顧及小利益的人格,即“中庸”思想所塑造的君子人格,有著很多相合之處。

在孔子的教育認知中,在儒家的理想建構中,“人不僅是因為義務或需要,而且還是因為對人的關懷,才同他人發生關係的”,同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僅不是一個使人成為被動者的枷鎖,不僅不是用來維係不合理社會的僵化的戒條,反而是一個使人在完成自己人格的過程中必須憑借的助緣”④。人,作為社會性的動物,隻有且必須在人際交往中才能使品性得到磨煉、人格得到提升,從而培養起“仁”者“愛人”的高尚品德。

二、循循善誘的因材施教

從曆史的縱深看去,孔子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但在他的學生那裏,孔子可能更是一位慈眉善目、寬嚴相濟,能夠因材施教的用功先生。

施教過程中,孔子非常注重通過對其眾弟子日常言行的細致觀察,力求全麵、準確地掌握每個學生的道德文章,然後針對具體“材質”不同的性格愛好、不同的智力背景、不同的德行操守等確定不同的教育切入點,進而達到殊途同歸的教育目的。

看到孔子對於子路和冉有“聞斯行諸”的相同提問所給出的截然相反的答案,我們也曾像公西華一樣心存疑慮,但聽到孔子“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明確解答,又有哪一個為人師者不自愧弗如?顯然,離開對學生個性心理的周到了解,這種答案是斷斷給不出的。事實上,孔子對學生個性品質的了解的確做到了了然於胸,如數家珍。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諺。”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正是基於學生不同知識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品德才情的深刻體認,孔子才能給相同的提問看似迥然而異的回答。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其定義似乎應該是一致的,但《論語》 中“仁”前後出現了 66 次,卻“沒有兩個地方的解釋完全相同”。孔子的教誨總是因人而異。

顏淵是孔子最得意、最賞識的學生。顏淵死後,孔子“哭之慟”,發出“天喪予”之歎。對於顏淵“仁”者為何的提問,孔子的回答鄭重、簡潔、抽象而深刻:“克己複禮為仁。”顏淵“請問其目”,孔子便進一步闡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可謂微言大義,言簡意賅。

仲弓是與顏淵一樣在德行方麵受到老師肯定的好學生,孔子對仲弓也寄予著“在邦”的厚望,因而鞭策他將來治民時一定注意掌握這樣的“仁”義精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力求“邦”“家”“無怨”。

樊遲,憨厚樸實,認真求學。對其“問仁”,孔子直言不諱:“愛人。”並著眼於實踐層麵更具體而微:“愛人”者,即“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他耐心地告訴學生,一個人隻要具有時時處處“愛人”的品德,無論身處哪裏,都將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如果說顏淵是博士研究生,仲弓是碩士研究生,樊遲是本科學生,那麼,司馬牛顯然程度要低一些,且有著“多言而躁”的明顯缺點,所以,孔子對他的“問仁”,直言不諱:“仁者,其言也訒。”對於普通人來說,能夠自覺改正自身缺陷,就是“仁”,你少說話就行了。司馬牛果然“躁”而問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孔子耐心而堅定地說:“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君子應“敏於事而慎於言”,重在身體力行。

在孔子看來,尚“仁”、守“禮”、“中庸”,應是每個人都需培養的美德,但由於人們在社會關係中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視角不同,對問題的理解可能不盡相同,因此,作為教育者,結合受教育者各自的生活和思想實際施教,無疑是睿智的。對於齊景公、季康子的“問政”,孔子從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和加強領導者政治素質的角度出發,告誡身處統治者高位的齊景公之“政在於為政以德”,建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符合“禮”法要求的嚴格的等級秩序,季康子之“政”則在自身端“正”,以身作則。而對於學生子貢,“政”乃“足食,足兵,民信之”;對於子張,“政”為“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對於鄉裏賢士葉公,“政”在“近者悅,遠者來”。

從培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才的偉大目標出發,孔子從最細微處體察每位學生的個性,反過來,又從細微處入手,針對每一名學生的具體思想實際,從不同角度施以相同立意高遠的“君子”品格教育。同時對於諸如仁、政、禮等學生經常問到的問題,孔子“在絕大多數情形下都是由社會關係出發來解答”,言近而旨遠。

三、寬容和諧的快樂氛圍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寬鬆和諧的教育氛圍有助於學生健康身心、健全人格的成長與培養。這一點孔子早就以其先哲般的成功教育實踐給我們留下了可以借鑒的典範。

品讀《論語》 師生間厚重而淺近的言短語長,有如知心師友圍爐夜話;置身孔門莊嚴而祥和的人生講堂,更是如沐春風。曆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對此深有同感:“《論語》 中所敘述的孔子,有一種輕鬆愉快的感覺。”這種快樂的教育氛圍正是現代素質教育所一再提倡卻一直少有的。

道德教化的宗旨是神聖的,但孔子並不擺出一副道德家的嚴肅麵孔一味地說教,相反,孔子師生之間的教育氛圍是輕鬆的、悠閑的、快樂的。聽老師講課應該是一件令人十分向往的賞心樂事。

“坦蕩蕩”的“君子”之風,使得孔子避免了“常戚戚”、“小人”之態的侵擾,從而去保持高屋建瓴般智者與哲人的悠閑。不疾不徐,不怒不躁。即使是在陳蔡絕糧的危難時刻,麵對子路放肆的調侃與質難,孔子一如既往地諄諄教誨,平心靜氣娓娓道來,仿佛陳蔡不過是孔子潛心設置的又一課堂。陳蔡絕糧之際,“從者病,莫能興”之時,子路滿臉不高興地來見孔子:“君子亦有窮乎?”——像您這樣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會有窮途末路的時候嗎?孔子聽了,沒有指責,沒有惱怒,甚至沒有怨恨,仍然語重心長地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當然也會有窮途末路的時候,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誰有過窮途末路,而在於誰能經得起窮途末路的考驗。君子不會企盼“窮”困潦倒,但君子也決不懼怕“窮”困潦倒,並且在不遇的時候能夠安於貧困而不怨天尤人,麵對相同情況下小人的怨聲載道甚至胡作非為。

培養“濟眾”人才的偉大目標,對學生發自內心的無私、寬容的愛,使得孔子耐心十足,“誨人不倦”。他不喜歡子路不合“中庸”的熱情和直率,更討厭子路違反“中庸”的魯莽和急躁,但師生相處時個人感情卻融洽無間,或許也正是對孔子寬容與包含的長者之風的了解與敬仰,才使得驕傲的子路樂於在老師孔子麵前直言不諱,坦陳心扉,不管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