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三足鼎立,攻守兼備——成大事必須有超常思維(2)(3 / 3)

眼見劉備在益州日益得手,曹操為什麼不加以阻止呢?因為在這幾年,曹操也沒有閑著,先是征討馬超、韓遂的西北聯軍,獲勝後又南下江南,再征孫權,報赤壁的一箭之仇。從濡須口飲恨北歸之後,曹操才重新把目光瞄向西方。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再征漢中張魯,這次出征是他親自率領的十萬大軍。這裏,簡要介紹一下曹操此行的對手,據守漢中的張魯。此人就是五鬥米道的創始人張陵,也就是道教創始人張天師的孫子。漢獻帝初平年間,他作為益州刺史劉焉(劉璋之父)的部將奪取漢中,並在此割據,推廣五鬥米道,用政教合一的政權統治漢中。與同時期的二袁、呂布,包括曹、孫、劉等割據勢力不同的是,張魯統帥的是一隻由農民組成的隊伍,其基本性質更像是黃巾軍,隻不過他們並不像後者那樣與中央政府為敵。建安年間,張魯也曾被朝廷封為漢寧太守。

這樣一支農民武裝顯然不是曹操的對手,收取漢中的戰爭進行得極為順利。半年之間,曹軍就基本拿下了漢中全境,張魯投降,被曹操拜為鎮南將軍、閬中侯,帶回鄴城安置。

早在四年前的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鍾繇征討漢中,劉備、諸葛亮就認為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想進一步攻取西川。四年後,曹操正式攻取漢中,謀士劉燁和司馬懿立刻建議,趁劉備剛剛拿下蜀地,乘勝攻取,以收全功。但被曹操拒絕,“人苦於不知足,既得隴右,複欲得蜀”。這一次,他得到了隴,卻沒有望蜀。

應該說司馬懿趁機伐蜀的理由還是充分的,因為正如他所說,此時的劉備還在江陵——他馬上要與孫權開戰。這也許就是曹操拒絕的理由之一,在軍事上司馬懿的建議顯然是對的;但在政治上,曹操還有自己的考慮:他還要下一步更大的棋。

成功之道

知足者常樂

知足常樂,是中國人常說的俗語。但在今天這個狼性十足、競爭愈發激烈的社會裏,往往被那些所謂“誌存高遠”的人所詬病。其實,知足是每個時代、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品格,它並不等同於胸無大誌,而是反證著成功者對於已經獲得的成功的充分認同。這種認同感是極為必要的,不但能夠給人帶來身心的愉悅,還能夠激勵自己獲取下一步更大的成功。男人即使再成功,也決不能是一副獨孤求敗的模樣,必須要相信:成功與你是有感應的,當你對它麻木不仁的時候,成功就會離你遠去。

5.想強大就別讓對手抱團

中國人最崇尚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即兩麵都要照顧到。中庸之道用於漢國,則被政治家們演繹為刑賞並施、剛柔兼顧;用於軍事,則被軍事家們演繹為兩麵手腕、文武並舉。曹操“拉一方,打一方”的軍事智慧就體現了這一道理。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下了漢中,司馬懿建議大軍不作停留,趁劉備現在身在江陵的時機攻取西川。這裏就有一個問題了,按照諸葛亮《隆中對》攻取西川後,劉備的大本營就從荊州遷到了益州的成都,可就在曹操進攻益州北部的門戶漢中之時,劉備為什麼會回到江陵?他在幹什麼呢?

此時的劉備馬上要同孫權在江陵一帶交兵。一切要從孫劉聯盟的始末開始說起。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但從曹、孫、劉三方力量對比來看,占據北部中國的曹操仍要比其他兩方強大許多。基於這種實力格局分布,在諸葛亮(劉備方麵)和魯肅(孫權方麵)的斡旋之下,戰時的孫劉聯盟得以在戰後仍然保持,並通過幾個事件全麵升級,進入雙方的“蜜月期”。

第一個事件就是“借”荊州。在戰後,三分天下的格局不單出現在整個中國,也出現在整個荊州。曹操占據漢江以北的襄陽、樊城地區;劉備占據荊州南部武陵、桂陽、長沙、零陵四郡;周瑜則率領赤壁戰勝之師攻下了曹操大將曹仁守備的重鎮江陵,孫權遂占據江夏、江陵二郡。劉琦(劉表長子)死後,孫權為了鞏固孫劉聯盟,上表漢獻帝,奏請以劉備為荊州牧,並同意了劉備“借荊州”的請求,把江陵地區讓給了劉備。